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是德国神经病理学家AloisAlzheimer于1907年首先加以描述,后人遂以其姓氏命名之,患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中枢性认知功能障碍及近远期记忆损害,病理上以大脑皮层、海马等脑区神经元减少、老年斑(SPs)及神经原纤维缠结(NFT)形成等典型性改变为特点.AD患者脑乙酰胆碱(Ach)含量显著下降,其他神经递质,如多巴胺(DA)等,也会出现不同程度下降.近年来研究表明,中枢多巴胺系统在学习、记忆、认知及情感形成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AD发生、发展有着较密切的关系[1~2].

  • 标签: 认知功能障碍 中枢多巴胺系统 阿尔茨海默病
  • 简介: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中神经元丢失是造成AD患者功能损伤的根本原因之一。目前,对AD的治疗仅以缓解症状为主,并不能解决神经元的退行性病变而阻止病情的发展。现就近年来的文献报导,对阿茨海默病的干细胞及生物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神经干细胞 神经生长因子 阿尔茨海默病
  • 简介:过去二十多年的研究表明,神经营养因子对神经发育和成年神经系统的疾病过程都有重要的影响.在神经退行性变动物模型中,发现神经系统的生长因子能阻止或减少神经元的退变,因此已经开始了有关的临床试验.其中的关键问题是生长因子的给药方法:在靶部位必须有足够高的浓度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但是药物必须局限于特定的脑区以避免疼痛、体重下降等副作用.近年来分子药物研究进展使得给与特定的生长因子的治疗方案逐渐变成现实,基因治疗的几种选择方法已经或即将开始试验.本文就神经营养因子基因治疗神经退行性变的研究作一综述,重点放在目前已经进入Ⅰ期临床试验的神经生长因子基因治疗阿茨海默氏病方面.

  • 标签: 基因治疗 阿尔茨海默氏病 神经生长因子 神经营养因子 神经退行性变
  • 简介:带锁髓内针固定术是近10年来固定治疗骨干骨折取得的重大进展之一.骨干骨折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多采用加压钢板固定或普通髓内钉.但其结构不合理,并发症较多.我科通过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骨干骨折的患者,全部恢复正常行走,无并发症发生.

  • 标签: 带锁髓内钉 内固定 手术治疗 骨干骨折 股骨骨折 胫骨骨折
  • 简介:纵隔间隙及其相关结构的断面解剖学研究许仕全重庆医科大学重庆630046纵隔间隙为纵隔大血管、脏器与纵隔胸膜之间的筋膜间隙,其间主要有脂肪和淋巴结。由于肺与纵隔的多种病变,包括肿瘤、囊肿及肿大的淋巴结等均可改变纵隔的外形,使其间隙变窄或消失,故对...

  • 标签: 纵隔内间隙 相关结构 断面解剖
  • 简介:经皮穿刺心室腔注射术,在临床抢救病人或人体解剖学专业灌注尸体常用。不宜损伤胸廓血管、胸膜、肺及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心前区注射点在左侧第4或第5肋间间隙,距胸骨左缘旁开0.5-1.0cm处沿肋骨上缘刺入左心室腔。剑突下区点位于剑突左侧肋弓下1.0cm处,针尖朝心底方向,穿刺针与腹前壁成45℃角,刺入左或右心室腔。本文就经皮穿刺心室腔注射术的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心脏 心室腔 注射术 胸壁
  • 简介:老年性痴呆,又称阿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发生在老年期及老年前期的一种慢性进行性发展的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退行性疾病。随着寿命的延长,AD的患病年龄越来越年轻化,发病率及病死率越来越高。本文结合国内外较新的研究成果,提出了Wnt/β-catenin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AD的新理念和策略,最终目标是为了改善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Wnt/β-catenin基因 神经干细胞 移植治疗
  • 简介:探讨头部的体表定位与颅结构的关联性。方法对5个颅骨外所需的体表定位用红笔标识,将颅骨锯开进行预实验观察研究各项体表定位,然后对30件头部标本按不同的部位要求进行开颅验证。结果所研究的颅结构经过开颅观察统计都在头部体表定位的标识区域。结论头部体表定位与颅结构关联性的测量研究,为临床提供较准确的体表定位,在手术入路及体表判定颅结构定位都有应用价值。

  • 标签: 体表定位 颅内结构 关联性
  • 简介:目的探讨和分析在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及关节骨折患者中手术的疗效。方法此次抽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医治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及关节骨折患者(60例)作为分析的对象,以入院顺序分乙组、甲组,每组30例。此次研究乙组是外固定治疗,研究甲组是钢板螺钉固定治疗,总结VAS评分、关节活动度、治疗效果、并发症。结果甲组的VAS评分小于乙组,差异显著(P〈0.05)。甲组的关节活动度大于乙组,差异显著(P〈0.05)。甲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大于乙组,差异显著(P〈0.05)。甲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小于乙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及关节骨折患者中,钢板螺钉固定的疗效确切,治疗有效率高、明显缓解疼痛、提高关节活动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 标签: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关节内骨折 内固定 外固定 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穹窿海马伞切割侧和非切割侧大鼠海马伞神经干细胞的表达情况。方法切割SD大鼠右侧穹窿海马伞,于术后2d经腹腔注射BrdU,连续5d,术后7d取脑冰冻切片,进行BrdU/Nestin免疫荧光双标检测。结果穹窿海马伞切割侧海马伞的BrdU阳性细胞数和Nestin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多于非切割侧,且出现较多的BrdU/Nestin双标的阳性细胞,而非切割侧未见BrdU/Nestin双标的阳性细胞。结论穹窿海马伞切割后,切割侧海马伞内出现较多增殖的神经干细胞,我们推测海马伞的损伤,导致海马伞局部微环境发生变化,产生某些信号物质,刺激脑其他部位的神经干细胞增殖并迁移到海马伞

  • 标签: 海马伞 神经干细胞 增殖 Nestin阳性细胞 大鼠
  • 简介:近年来,胃肠激素对生长发育和肿瘤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探讨人胎结肠及直肠胰多肽(PP)、生长抑素(SS)免疫反应细胞的个体发育及两种细胞的相互关系.本实验收集9~28wk因故中止妊娠人胎33例,取结肠、直肠组织,Bouin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制成4μm厚的连续切片.取相邻切片按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和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法分别显示PP-、SS-IR细胞.结果显示,9~11wk人胎结肠及直肠可见PP-IR细胞,单个分散于尚未分化完全的绒毛及肠腺上皮;18~25wk结肠PP-IR细胞数量有所增加,直肠PP-IR细胞数量未见明显变化;26wk后结肠及直肠PP-IR细胞均明显减少.SS-IR细胞分散存在于9~11wk胎儿结肠早期绒毛上皮中,数量较多,11wk直肠也可见;结肠及直肠在15~26wk时各胎龄组SS-IR细胞数量无明显增减,26wk后明显减少.与结肠相比,直肠中PP-IR细胞数量略少,而SS-IR细胞较多.将各时期胎儿结肠及直肠的PP-、SS-IR细胞(以有核阳性细胞数/视野)进行计数,表明PP-IR细胞数目比SS-IR细胞稍多.胎期结肠及直肠的SS-及PP-IR细胞有多种形态,有开放型,也有闭合型.PP-IR细胞胞体略小且免疫染色强度稍弱.两种细胞多单个分布,少数聚集成群.细胞发出突起伸至肠腔、腺腔或邻近细胞.主要分布于绒毛及肠腺上皮,偶见位于固有层.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法未见这两种免疫反应物质共存在于同一细胞.结果提示,人胎结肠及直肠PP-IR细胞和SS-IR细胞随胎儿的发育而发生变化,PP和SS分别表达于两种细胞.

  • 标签: 个体发生 免疫反应细胞 多肽生长抑素
  • 简介:发育大鼠骨骼肌GAP-43与CGRP、突触小泡标记物的分布关系DistributionofGAP-43inrelationtoCGRPandsynapticvesiclesmarkersinratskeletalmusclesduringdevel...

  • 标签: 骨骼肌 GAP-43 CGRP 突触小泡 标记物 发育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动物死后脑、周围神经干和骨骼肌乙酰胆碱酯酶(AChE)降解的变化规律。方法Karnovsky-Roots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染色法。结果不同动物和不同组织AchE的灰度值从死后0h至24h逐渐递增,即酶降解加重。三种组织死后同一时间的AchE比较,总是大脑皮质灰度值最大,坐骨神经干次之,腓肠肌值最小。同种动物三种组织的AchE灰度值在动物死后同一时间与不同时间的比较,P〈0.01;不同种动物同一组织AChE在死后同一时间上的比较,P〉0.05。结论AchE在不同动物死后的脑、周围神经干和骨骼肌的降解具有死后时间依从性;骨骼肌AchE稳定性高,降解缓慢;不同种动物同一组织AChE在同一时间上的降解变化无显著性差异,可作为法医学推断人死亡时间的检测指标。

  • 标签: 大脑皮质 周围神经 骨骼肌 乙酰胆碱酯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