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古希腊政治思想是马克思国家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伊壁鸠鲁、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思想家对马克思相关著述和国家理论影响深远。马克思国家理论中关于古代和现代的综合、历史评价和道德批判的统一、个体和共同体的协调等思想,都可追溯出古希腊政治思想的渊源。

  • 标签: 马克思 国家理论 古希腊政治思想
  • 简介: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首要的是创造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在“科学发展观”体系化的同时,提出并界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理论问题展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内在结构,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内容系统化的理论创新,全面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推进到“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阶段。

  • 标签: 科学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简介: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作了马克思主义的概括,并将其确立为党的思想路线,用于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事求是蕴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要求。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实事求是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不断发展和趋于完善,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新阐述、新发展

  • 标签: 实事求是 思想路线 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无论从科学社会主义艰辛探索的历史维度、世界资本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照的现实维度,还是从科学社会主义丰富发展的理论维度而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主要矛盾
  • 简介:中国的现代化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生态危机、信仰危机和一定程度的社会危机等一系列问题,专家称之为“现代化的弊端”。如何克服现代化的弊端,屏弃对美国的现代化模式的一味摹仿,使中国走一条追求“共同福祉”的可持续的后现代化之路?这是许多中外思想家和有识之士一直思考的问题。

  • 标签: 现代化发展 后现代化 研讨会综述 中国 国际学术 现代思维
  • 简介: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各种涉外场合抒发中国梦的情怀,阐释中国梦的内涵,突出强调中国梦与世界梦是相通的,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这些中国梦的国际宣示,赢得了国际上的理解和支持,成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表现。

  • 标签: 中国梦 国际宣示 和平发展 国际融通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以坚定的自觉和自信坚持和发展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在近40年的前进过程中,创造了世人瞩目的奇迹。中国道路的选择和自信,来源于历史的必然、真理的探索、实践的证明、人民的选择、清晰的世界定位和党的领导。

  • 标签: 中国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自信
  • 简介:经济特区肩负着为全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探索道路的使命,它的经验和成就表明:“中国的经济特区是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区,而不是资本主义的政治特区。”

  • 标签: 中国 经济特区 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 资本主义 经验
  • 简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中国女性不再作为阶级整体中的一部分而存在,而是作为一个性别群体与中国男性相对立,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凸显出中国社会的性别问题;另一方面,女性群体内部因其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发生了急剧的分化,形成了女性的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从而使中国的社会性别问题变得分外复杂。中国女性问题的出现暴露了中国女性解放的不彻底性,即中国女性的解放仅仅停留在阶级解放的层面上.并没有深化到社会解放的层面。从中国社会变革的角度看,中国女性解放的不彻底性又是由中国的社会革命停留在宏观领域决定的。中国市场经济的建立推动着中国社会革命向微观领域的拓展,中国女性主义问题的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所发生的这场变革运动。因此,研究中国女性主义问题,对于我们思考中国社会的结构及其有关变革的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的和方法论的意义。

  • 标签: 女性主义 中国女性主义 性别研究 中国社会革命
  • 简介:中国梦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着眼于坚持和发展特色社会主义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顺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发展的新要求,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注入了新的科学内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征程。

  • 标签: 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境界
  • 简介:有效的政治实践有赖于文化理论的突破,城市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也需在如此互动中有所推进。本文意在提示当前形势下中国城市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责任,认为不能再把"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作为比照性的文化形态进行画地为牢式的区分,而要将城市作为文化发展的公共平台,有意识地整合历史和现实社会实践中极具标志性,却也极易被忽略的各种经验、资源及其文化政治要素等,借此突破狭义的"城市文化"概念,重建以城市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化,由此拓展出一种不同于西方模式的"中国城市文化"的大观念、大格局。

  • 标签: 中国经验 文化自觉 城市文化 中国文化 大众文艺
  • 简介:文化是人类社会中最复杂的现象之一,又是对人类社会发展最有影响的领域之一。对一个领导着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对领导文化建设规律的掌握程度,是衡量一个政党领导经验成熟的重要标志。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建设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党 社会主义国家 政治生活 领域
  • 简介:<正>启蒙不仅是现代化的前提,而且也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都无一例外地经历过现代思想启蒙运动。启蒙的彻底与否,事关现代化的成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成功,在一定意义上当归功于它们启蒙的彻底。但在中国,启蒙是不彻底的,它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未完成的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中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思想启蒙 启蒙运动 中国现代化 传统与现代 历史任务
  • 简介:改革开放40年来,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指引下,中国外交在丰富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逐步确立了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总体遵循、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重要使命、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中心任务、以坚持和平发展为战略选择、以寻求合作共赢为基本原则、以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为主要路径、以践行正确义利观为价值取向、以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根本要求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框架,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开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为丰富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贡献了中国智慧、为创新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注入了中国元素、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公正合理变革提供了中国方案、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进步事业增添了中国力量。

  • 标签: 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人类命运共同体 外交理论创新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中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论述极其重要。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从世界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出发,阐明了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怎样经过反复比较和总结,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怎样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怎样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史基本思路的论述和史论分析,实际上是一本中国版的科学社会主义史论,必将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 标签: 习近平 社会主义发展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研究和运用,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新的历史条件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国经济的发展无法用西方经济学来解释,能否结合新实践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平台上形成重大理论成果,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中国发展的经验应该充分融入其中,形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学说,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归纳、解释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新机遇 新挑战 发展方向
  • 简介:在历史转折关头,邓小平不失时机地提出并坚决推进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并在最终实现转移的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他主持的1975年整顿是突破"以阶级斗争为纲"、实行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尝试和预演,为后来转移的实现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他1977年复出后率先提出"纲"的转移,支持并引导按劳分配等问题讨论,倡导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日益成为全党关注的重点,这是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先声;他1978年9月在东北视察时率先提出要结束揭批"四人帮"运动,进而在中国工会九大上提出要开始"新的战斗任务",明确提出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任务;在他的建议下,讨论工作着重点转移问题成为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的第一个议题,并在会上形成普遍共识,进而他在历史转折关头倡导团结一致向前看,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由阶级斗争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发挥了关键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骄人的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仍是解决当今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 标签: 邓小平 党和国家 工作重点转移
  • 简介:基于创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列宁科学地提出了一整套国家理论。列宁根据俄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重新论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起源、本质和消亡的理论。列宁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历史考察,分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片面性,揭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质。列宁创造性地回答了无产阶级专政和民主如何实现统一的问题,科学阐释了无产阶级专政和民主的历史任务。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新政权的主要任务不是加强专政和暴力,而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条件。

  • 标签: 列宁 国家 社会主义 无产阶级专政
  • 简介:列宁国家资本主义思想是列宁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告诉我们,当资本主义在世界上还处于优势和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经济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首先不是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而是必须实现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资本主义较长时期发展,然后再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苏联的失败,从源头分析是没有将列宁国家资本主义思想和政策贯彻到底造成的。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将列宁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想运用于的实际,重新链接我国“过渡时期”国家资本主义政策实践的历史过程,就是充分利用当代资本主义的一切新成果来重构和夯实社会主义的基础,然后再稳步地向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义过渡。

  • 标签: 列宁 国家资本主义 思想 当代启示
  • 简介: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现。当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成正比,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政策之间难以实现有效对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亟待提高,城乡公共文化与公共安全非均等化较为突出等问题依然存在。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亟需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制度,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政策的统筹管理,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多元有效供给机制,增加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逐步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 标签: 国家治理现代化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