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政治文明作为当代中国重要的时代话语之一,表达了中华民族建设昌明政治的愿景。这一言说具有中国发展的独特意涵,包含了告别政治野蛮的决心与信心,最终指向尊重与保障人的价值,实现人类幸福的共同追求。中国独特的发展历程是政治文明话语存在并得以张扬的现实基础;人类制恶求善的观念体系及其外化的政治制度安排是中国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民族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共存共生,是实现中国现代政治文明诉求的内在依托与保障,因此,当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就必然是这样的一个体系:在民族自我发展基础上的政治观念、政治制度与治理体系有机统一的同质化体系。

  • 标签: 政治文明 制恶 政治权力 人类福祉
  • 简介: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为实现自身的和平发展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正确把握时代发展潮流.围绕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确立了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核心的外交方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平发展道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国际战略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回顾这条道路的形成历程,深刻理解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和重要意义。正确把握这条道路的发展方向,对于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独立自主 和平发展 道路
  • 简介:俄罗斯油画对于中国油画发展初期的影响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尤其是50年代以"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为代表的前苏联油画训练班在中国的举办,不仅引进了较为系统的绘画教学体系,更奠定了当下中国油画发展的基础。但"梅尔尼科夫短期油画训练班"也产生过重要影响。在六十多年新中国油画史的发展过程中,对他们的不同贡献曾经出现过"马高梅低"和"梅升马弱"的不同评价,这既反映新中国油画史始终没有脱离为政治意识形态所导向的事实,也表明艺术史总是力图返回到它自身的规律,并借助政治意识形态的推动,而实现其自身的追求。

  • 标签: 马克西莫夫 梅尔尼科夫 前苏联油画训练班 中国油画教育
  • 简介:经典马克思主义提出并分析了资本主义工具性国家和自主性国家两种国家观,新马克思主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当代资本主义、“第三世界”和传统社会主义的(相对)自主性国家及其国家自主性;后马克思主义时代,“回归国家学派”批判性地提出了国家潜在自主性的概念,并与比较政治经济学派等一起进一步论述了不同时空中的国家自主性。国家自主性理论兼具描述性和分析性,是一个观察与理解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理论“范式”。

  • 标签: 国家自主性 民族国家 发展型国家 国家建构范式
  • 简介: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那么,什么是国家治理及其现代化?为什么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又该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呢?

  • 标签: 国家治理 现代化 社会主义制度 治理能力 治理体系 三中全会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实际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同为毛泽东在发展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提出的两个重要命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与王明政治论争的产物,而在'中国实际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这一口号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毛泽东思想',并将其作为指导思想。实质上,这两个命题的关系并非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是一种承继关系,我们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时,必须重视中国实际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实际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 毛泽东思想
  • 简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毛泽东的'伟大社会主义国家'梦,便是这一梦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的'中国梦'是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内容构成了关于中国发展目标和实现途径的整体蓝图,中心思想是要把中国建成世界头等强国,这一梦想在近代以来的中国梦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 标签: 毛泽东 中国梦 社会主义 头等强国
  • 简介:在现代化的征程中,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意义失落、精神贬值、价值坍塌、道德失范、理想缺失、虚无侵袭等诸多问题。对于如何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初步提出一些新的探索路径:要不断改善精神世界重建的外部环境;要综合把握并系统划分内在精神结构;要重建精神生活的历史传承性、主观能动性和整体统一性;要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转化为人民大众日常精神生活中的理性认知和自觉意识。

  • 标签: 中国人 精神世界
  • 简介: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内部国家制度”学说,批判的中心问题在于君主制和民主制的对立,同时也涉及到黑格尔法哲学关于中介要素的学说、关于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的学说。马克思的批判揭示出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把国家和市民社会头足倒置,但是另一方面,马克思的批判也有泛政治化的倾向。

  • 标签: 马克思 黑格尔 内部国家制度 国家和市民社会
  • 简介: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这个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既是正确认识发展的规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党的理论创新是同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根本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根本途径,对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是发展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方法。群众路线既对理论创新的价值取向指明了方向,又对理论创新的具体实现途径指明了方向。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只有这样,党的理论创新才拥有永不枯竭的源泉和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根深叶茂和蓬勃发展

  • 标签: 人民群众 实践创新 理论发展
  • 简介: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马尔库塞的代表性著作逐渐被译为中文,他的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经历了由冷到热、由浅及深的过程。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1980年代,中国学者围绕马尔库塞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性质等问题,从批判马尔库塞思想的阶级立场逐渐转向对马尔库塞重要著作和代表性观点的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化氛围推动了普通读者特别是青年大学生阅读马尔库塞著作的热潮;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学者成为阅读、研究马尔库塞著作的主要群体,国内马尔库塞研究经历了研究立场和研究主题的转型,逐渐突破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视域,拓展了研究领域,并且开始关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更新了研究视角。今后推动国内马尔库塞研究,有必要重视马尔库塞新近发现的文本,凸显马尔库塞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提升马尔库塞研究的中国问题意识。

  • 标签: 马尔库塞 中国 回顾 反思
  • 简介:在社会革命的压力下,文化会产生一种应激性的变形与复原,它有一种自在的逻辑,当它与外在的社会逻辑相叠加,就会形成一种特殊的文化状态。基于这种思路,本文考察了中国早期社会主义的逻辑、文化的逻辑,以及二者的重叠——中国早期社会主义的文化逻辑。这种文化逻辑包含了:革命的情感化与审美的理想主义,形式感与美感的保守主义;作为一种文化要素的"意识形态";文化的机制化与意识形态的"审美化";传统在革命中的"变形"与"坚持",以及现实主义作为一种风格而被接受等。

  • 标签: 社会主义 文化 革命
  • 简介:2012年11月29日,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深情地阐述了中国梦。他说:“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强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 标签: 中共中央总书记 中国梦 习近平 思想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央领导集体
  • 简介:一种经济正义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有效促进全体繁荣而建立的分配模式为指导原则。本文通过分析全球化复杂而歧义的现象,得出全球经济运作的基础仍然是一国政府。因此,中国经济正义应维持甚至改善它的经济转型的可持续状态,目的是实现本国最佳分配模式,从而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提供现实根据。

  • 标签: 全球化 经济正义 经济发展
  • 简介:毛泽东是五四新文化的最杰出继承者,是中国语文改革的决策者、掌舵人、领路人。他提倡白话文,写作白话文,号召学习普通话;他支持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他指示简化汉字,亲自审阅《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他指示研制《汉语拼音方案》,亲自拍板使用拉丁字母形式。这些语文建设成就不仅为国民教育、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中国进入信息社会奠定了语言文字基础,利在当代,泽被千秋。

  • 标签: 毛泽东 语文建设 白话文 普通话 汉字简化 汉语拼音
  • 简介:近三十年特别是十年来,我国无疑是以最亮眼的经济图景创造着世界历史,社会结构和精神组织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后果严重的不平等问题也隐伏其间。社会主义理论对此不可以置之不理。对于政治哲学观点而言,作为一种政治存在的社会主义的价值至少在于其具体现实性,即,它能够成功地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当前,这是作为能动的社会主义者的重要任务。

  • 标签: 社会主义 平等 当代中国
  • 简介: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已成为当今世界举足轻重的大国,中国发展走向举世关注。中国政府多次郑重宣告,中国将始终不渝地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中国将和平发展上升为坚定不移的国家意志,打破了世界历史上"国强必霸"的魔咒。社会主义的中国能打破"国强必霸"的魔咒,有着历史的逻辑必然。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的政治品格、党和国家改善民生的发展诉求、社会主义主张和平的制度正义和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血脉基因,是中国打破"国强必霸"魔咒的逻辑要素。

  • 标签: 中国 “国强必霸”魔咒 历史逻辑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战略构想,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吹响了进军号。这一战略构想科学回答了何谓中国梦、如何实现中国梦、为何实现中国梦等重大战略问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 标签: 现代化 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毛泽东于1944年9月8日,在中央警备团追悼张思德大会上发表《为人民服务》著名讲演后,张思德便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和化身,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动力和力量。张思德精神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和生动诠释,深入开展学习张思德活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和自觉行动。

  • 标签: 张思德精神 时代内涵 核心价值观
  • 简介:中国模式是对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论总结与概括。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理解中国模式的一把钥匙。中国发展道路本身的客观存在性决定了中国模式及其内涵的客观存在性。但中国发展道路的高度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动态性,又决定了我们要用发展的和普遍联系的观点,运用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及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对待中国模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认识中国发展道路的本质和规律,并将其概念化为'中国模式'。因此,中国模式的形成、发展及不断完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在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中国模式才能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成功的发展模式。

  • 标签: 中国模式 马克思主义 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