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依据液体火箭发动机涡轮泵原理,建立了两级局部进气冲击式压力级涡轮设计方法。该方法可以根据涡轮进出口边界条件、转速和结构尺寸等参数,完成涡轮一维设计,并输出叶型几何数据和流动性能参数,再结合三维数值模拟进行验证。按照涡轮总体设计要求,完成了某小流量高压比涡轮原始设计,根据三维数值模拟结果,对原始设计涡轮叶型进行了优化,涡轮效率提高了2%。在全周结构上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验证,优化后两级局部进气冲击式压力级涡轮满足涡轮总体设计要求。

  • 标签: 局部进气 冲击式压力级 涡轮 优化
  • 简介:分析和总结了发动机主轴密封装置设计、加工工艺及试验。结果表明:主轴密封设计合理,能满足发动机总体对主轴密封装置设计要求。

  • 标签: 主轴 密封装置 设计 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
  • 简介:为保证新研制导向叶片在发动机上可靠工作,须先对其进行冷效试验,以验证气膜冷却气动参数、几何参数对冷却效果及涡轮气动性能影响。试验件结构设计根据相似原则,采用单层干烧结构,并采用UG参数化建模和装配、间隙分析减小装配误差和干涉,提高了冷效试验效率。试验件内温度场、压力场较好,具有良好耐温性、密封性;试验件设计,配合更换试验件耐热材料,较常规水冷式试验件结构简单,且加工周期缩短一半,造价减少约60%。

  • 标签: 涡轮导向叶片 结构设计 间隙分析 数值模拟 冷效试验件 耐热材料
  • 简介:航空发动机发展,使其疲劳问题越来越突出,预测使用寿命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对发动机结构疲劳寿命设计有关设计准则,设计方法以及研究新动向介绍,显示出发动机研究需要更准确预测,需要全面分析,掌握失效规律,在机械设计,选材,制造,使用维护等各个环节寻找改善发动机构件疲劳可靠性途径。

  • 标签: 燃气涡轮发动机 疲劳寿命 疲劳设计 损伤容限设计 概率设计 航空发动机
  • 简介:推进剂利用系统调节器最初设计为非线性调节。鉴于非线性一些缺陷,后来改进为线性调节。本文介绍了这种线性调节器设计方法.本方法避开了复杂解析计算,借用非线性调节器试验数据,用半经验工程方法解决了原认为难以解决设计问题,在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 标签: 发动机 利用系统 调节器 线性化
  • 简介:针对空间压力容器常规设计方法难以满足航天技术快速发展对轻质量、低成本、高可靠需求,基于可靠性理论应力-强度干涉模型,建立空间压力容器可靠性设计数学模型。结合某型号钛合金球形气瓶随机变量统计数据,开展了气瓶可靠性定量设计。计算结果表明,可靠性定量设计方法能够给出产品可靠度定量指标,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空间压力容器结构重量。

  • 标签: 空间压力容器 可靠性设计
  • 简介:飞机/推进系统一体化设计从整个飞机系统出发来进行机体、发动机研究设计。这一设计方法要求根据具体飞机设计要求,从整体出发,在综合考虑飞机、发动机等性能基础上,优选出飞机/发动机设计方案,使得飞机性能最优,对飞机/推进系统一体化设计概念、程序和研究内容,以及如何获得最佳匹配进行了介绍,给出了实例。

  • 标签: 飞机-发动机整体化 推进系统 一体化设计 优化 设计流程
  • 简介:本文阐述了承受气密载荷机身壁板强度研究特征。研究了气密使用载荷的确定原理和气密设计载荷的确定方法,并对使用载荷和设计载荷进行了实例演算。根据机身壁板长桁和框蒙皮位置关系,研究了蒙皮纵向应力和环向应力计算方法,给出了试验应变和应力转换关系,分析了影响蒙皮应力关键因素。完成了包含载荷施加、试验件变形、试验方案、试验装置、试验结果分析在内气密载荷试验方法研究,试验证明该方法正确和工程可行。形成气密载荷设计、分析及试验验证强度技术,可为机身壁板气密载荷试验方案制定和夹具设计提供参考。

  • 标签: 机身壁板 气密载荷 应力分析 环向应力 纵向应力 试验装置
  • 简介:高压气动电磁阀地面供气系统使用关键元件,其可靠性直接关系到运载火箭能否正常完成发射流程。本文对高压气动电磁阀故障模式进行分析,并对其可靠性改进设计、可靠性试验以及可靠性评估等技术进行了介绍,通过一系列可靠性改进设计及验证试验工作,使高压气动电磁阀可靠性有所增长,并在大型飞行试验得到验证。

  • 标签: 高压气动电磁阀 可靠性改进 设计
  • 简介:本文介绍了MPT发动机空间模拟试验设备—高真空试验舱研制过程。对高真空试验舱设备结构设计、密封设计等关键问题研究解决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详细阐述。

  • 标签: 发动机 真空试验舱 研究设计
  • 简介:2008年春天,刘大响院士因参加某发动机技术评审会,又回到他曾经工作和生活过30年四川。他带着对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殷切期望和对长期坚持在三线艰苦奋斗科研人员深厚感情.欣然接受了本刊采访。参加采访还有刘大响院士任总工程师时高推办主任斯永华和本刊责任编辑刘峻峰。

  • 标签: 采访 院士 跨越发展 航空动力 科研人员 燃气涡轮
  • 简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喷气发动机实验室(NASA/JPL)飞往土星凯瑟林飞行器将于1997年10月发射,利用4年时间到达行星轨道,然后于2004年抵达土星表面。该飞行器主推力矢量及姿态控制由凯瑟林推进组件子系统(C—PMS)提供。此系统将使用大量军用高温常闭阀(NC)以完成未来11年持续飞行(MMD)艰巨重任。这种高温阀具备在未接到动作指令时,一直可使流动介质隔开功能;而一旦打开,该阀不妨碍介质流通且可防止内部介质泄满至阀外。为使外泄漏量满足飞行器行星飞行任务要求,在仿Viking设计基础上对设计细节加以改进。本文提供就是经过质量鉴定设计解决办法;另外,它还提供了一种对作动后检漏先进技术,此技术可更好地用来测试阀体内主要金属对金属间气体内泄漏.

  • 标签: 高温常闭阀 电爆管 检漏
  • 简介:采用MBD(ModelBasedDefinition)技术,以Pro/E和Intralink为协同设计平台,首次实现了液体火箭发动机全三维数字化模型设计。通过将设计、工艺、材料和制造等相关信息包含在三维模型,并将三维模型电子分发下厂,实现了用MBD模型完全取代传统研制模式二维图纸;同时基于MBD模型实现了三维仿真和装配过程分析,减少了方案反复。结果表明采用MBD技术三维模型设计可显著提高产品研制效率,并为三维数字化制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 标签: MBD 液体火箭发动机 三维模型 协同设计 三维仿真
  • 简介:从复合材料结构设计许用值概念和复合材料冲击后压缩强度性能出发,讨论了按NASA标准得到CAI值与它们关系,指出了传统CAI值不能充分反映复合材料体系抗冲击性能。且结构压缩设计许用值无任何联系。在对复合材料结构完整性要求和作者试验研究,和对国外文献总结基础上,提出复合材料抗冲击性能评定包括损伤阻抗和损伤容限两方面。大量试验数据证实复合材料层压板抗冲击性能存在拐点现象,在对拐点附近复合材料层压板破坏机理研究基础上,建议用拐点附近性能建立复合材料层压板抗冲击性能评定体系,即可以用表面层在冲击下保持其完整性最大能力(最大接触力)来表征复合材料体系损伤阻抗(韧性);用出现拐点后基本不变压缩强度(破坏应变)门槛值来表征复合材料体系损伤容限。

  • 标签: 航空航天材料 复合材料抗冲击性能评定 损伤容限 损伤阻抗 CAI
  • 简介:基于自顶向下设计模式,在Pro/E和Intralink平台上实现了液体火箭发动机骨架模型设计。采用多层骨架设计方案,简化了发动机骨架模型,实现了组合件发布骨架模型并行设计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将组合件空间位置、轮廓尺寸、接口方位和接口结构要求包含在骨架模型,用骨架模型替代了传统设计模式二维结构设计要求,实现了无纸化接口协调,提高了接口协调准确性和实时性。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自顶向下模式骨架模型设计可显著提高发动机研制效率,降低研制成本。

  • 标签: 自顶向下模式 液体火箭发动机 并行设计 骨架模型 接口协调
  • 简介:适坠性评估确保民用飞机安全性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民用飞机适坠性评估技术内涵分析,概述了国外民用飞机结构适坠性评估技术方面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以期促进我国民机结构适坠性评估技术发展,为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民用飞机提供技术支持

  • 标签: 民机结构 适坠性评估 动力学设计
  • 简介:在概述新版CCAR-23部疲劳评定要求基础上,对实现评定要求设计准则验证评定要求符合性试验方法作了探讨。明确了评定要求不是针对定寿,而是用于保证安全,但必须在定寿基础上开展评定。对涉及飞枳.机.体起落架结构安全寿命设计、疲劳设计及耐久性设计准则,疲劳试验、耐久性试验及裂纹扩展寿命剩余强度试验方法作了论述。同时,对疲劳寿命分散系数的确定作了说明。可供新型飞机研制开展疲劳评定参考,并为制定全尺寸飞机机体起落架结构试验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试验方法 设计准则 疲劳评定 符合性 验证 裂纹扩展寿命
  • 简介:利用流体计算软件模拟涡轮级间燃烧室(ITB)三维两相燃烧流场。对比分析无引气式ITB传统ITB性能及流场分布。采用Realizablek—s模型模拟湍流黏性,离散相模型追踪油珠运动轨迹,非预混平衡化学反应模型模拟燃烧过程。计算结果表明:无引气式ITB除总压损失比传统ITB稍大外,其它指标均与传统ITB相当;但由于该方案不需要额外引气,故提升了ITB发动机性能及应用价值。

  • 标签: 涡轮级间燃烧室 无引气式 离散相模型 非预混平衡化学反应 数值仿真
  • 简介:本文介绍双组元点火试验自动控制系统功能及设计,并介绍了以可编程控制器技术为核心,点火试验自动控制系统构成实现.

  • 标签: 点火试验 自动控制
  • 简介:本文联合应用S2流面正问题计算和多级局部优化设计对某三级涡轮进行多级气动优化设计。优化联合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流场计算采用全三维粘性流N—S方程求解,计算网格采用H—O-H型网格,即入口段、出口段采用H型网格.叶片区域采用O型网格。通过优化,总效率提高1.1%,总体性能提高,达到设计要求。

  • 标签: 涡轮 优化设计 S2流面正问题计算 遗传算法 人工神经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