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MRI在外伤性视神经损伤中的诊断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外伤性视神经损伤患者1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行CT检查和MRI检查,由专业医师阅片。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视神经损伤检出率,分析MRI影像学特征,并观察其它损伤情况。结果MRI检出16例(88.9%),CT检出15例(83.3%),组间差异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特征表现为视神经局部变粗、密度增高,向两侧弯曲变形,边界模糊,眼眶骨质骨折压迫视神经等。18例患者中视神经管周围骨折13例(72.2%)、眼眶骨折11例(61.1%),眼眶积气8例(44.4%),颅内积气5例(27.8%),筛窦积血4例(22.2%),蝶窦积血7例(38.9%)。结论MRI诊断外伤性视神经损伤效果确切,不仅检出率高,还能够呈现软组织损伤和特征,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视神经损伤 MRI 诊断效果 应用价值
  • 简介:视神经管骨折是由颅脑外伤引起的,通常伴有伤侧视力下降或失明。我科自1997年起经内镜视神经管减压术治疗13例,效果明显。本文总结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1临床资料本组13例中男11例,女2例,年龄10~56岁,伤后立即来院就诊。受伤部位在眶外侧眉弓部、额部及颌面部。伤后视力无光感2例,其中1例伴眼球活动障碍,有光感8例,眼前手动感3

  • 标签: 视神经管减压术 内镜 护理 视神经管骨折 颅脑外伤
  • 简介:摘要青光眼随着人们的研究进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随着现代检测技术的提高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运用,青光眼的发病机制已经有了新的进展。本文重点对青光眼的视神经损伤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和治疗研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供相关医疗人员参考。

  • 标签: 青光眼 神经损伤 机制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外伤性视神经损伤临床使用非手术治疗的方法并对比观察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患者80例(91眼),经颅脑CT排除重度颅脑损伤,证实视神经损伤存在,根据用药情况分为甲泼尼龙组(40例)、地塞米松组(40例),甲泼尼龙组1000mg静滴,3天后减量;地塞米松组30mg静滴,3天后减量,两组均使用甘露醇静滴及改善微循环药物。结果80例患者经过治疗,部分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有效率分别为54.55%和34.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手术治疗视神经损伤安全有效,甲泼尼龙对视神经损伤的治疗效果优于地塞米松,受伤后只要无禁忌症,应尽早使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

  • 标签: 视神经损伤 非手术治疗 糖皮质激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综合疗法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间,我院接收的86例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患组采用神经营养、球后注射以及高压氧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率。结果治疗之后,观察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治疗法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综合治疗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在视神经萎缩患者临床治疗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疗效分析。方法选取62例神经萎缩患者为调查对象,选取时间为2014年2月—2018年6月、选取方式为随机。我院按照抽签法的方式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1例患者。对照组在本次调查中采用了西医治疗方式。实验组在本次调查中采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观察对照组和实验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54.83%明显的低于实验组的96.77%,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视神经萎缩患者临床治疗中可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治疗效果显著,此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视神经萎缩 中西医结合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视神经胶质瘤(ONG)是一种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且相对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主要病理类型为低级别的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其分为散发和1型神经纤维瘤病(NF-1)相关的ONG。由于ONG与视神经的紧密关系,在诊疗上存在其特殊性,其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症状和体征,以及磁共振成像和CT等影像检查。ONG应与神经鞘脑膜瘤、视神经炎、视神经转移瘤等疾病相鉴别。患者初诊时,可以暂行随诊观察治疗,密切关注患者视力、视野改变;当病情进展时,才需干预。化学药物治疗(化疗)是ONG的首选手段,近年来新发现的分子靶向治疗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是ONG药物治疗的有力补充。当化疗不敏感或出现耐药时,可考虑放射治疗(放疗),但仅推荐对7岁以上患者进行。当患者视力损伤严重、突眼明显影响外观或发生暴露性角膜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此外,由于NF-1患者存在肿瘤易患性,因此NF-1相关ONG患者的化疗方案和放疗时机与散发ONG患者存在不同,其化疗方案应考虑到药物引起继发性白血病的风险,放疗时机应在10岁以后。期待进一步的ONG临床研究能为今后的临床工作带来更多参考。

  • 标签: 视神经胶质瘤/诊断 视神经胶质瘤/治疗 综述
  • 简介:目的:探讨4~10岁不同近视程度儿童视神经纤维层(retinalnervefiberlayer,RNFL)厚度改变。方法:收集2012-01/2014-05于我院就诊的高度近视儿童12例(屈光度逸-6.00D),中度近视儿童14例(-3.00D≤屈光度〈-6.00D),轻度近视儿童14例(0D≤屈光度〈-3.00D),对所有患儿完善RNFL厚度测量,并进行组间对比。结果:高度近视组平均RNFL厚度为102.36±10.33μm,中度近视组平均RNFL厚度为106.52±9.46μm,轻度近视组平均RNFL厚度为112.66±9.79μm。高度近视组较轻度近视组儿童平均RNFL厚度变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组与中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与轻度近视组相比,RNF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下方象限,高度近视组与轻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与轻度近视组RNFL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三组各象限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高度近视患者平均R较轻度近视组明显变薄,且在下方象限高度近视与中度近视组较轻度近视组均明显变薄。在对近视儿童的诊疗过程中,我们应当完善近视RNFL厚度检查辅助诊断,可为近视儿童的观察及随访提供客观指标。

  • 标签: 儿童 屈光不正 视神经纤维层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中医综合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54例视神经萎缩患者,将其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27例31眼采取针灸疗法实施治疗,观察组27例32眼采取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对两组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比较发现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4.19%,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63%,两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医治疗过程中没有发生任何不良反应。结论近中医综合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视神经萎缩 中医综合治疗 治疗效果
  • 简介:视神经损伤后再生过程受到损伤微环境的调控。活化星形胶质细胞作为损伤微环境的一员,对视神经损伤后再生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视神经损伤后星形胶质细胞活化调节轴突再生及其分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就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及对视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影响作一综述。

  • 标签: 视神经损伤 星形细胞 再生 微环境
  • 简介:摘要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是一种罕见的、具有多种遗传方式的视神经功能障碍类眼病,临床表现可为孤立的视神经萎缩也可合并全身多系统表现。对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及其家庭成员进行基因检测十分必要,有助于临床可疑病例的确诊、进行遗传咨询和指导治疗。但是目前临床医师对于如何解读基因检测结果相对不熟悉,存在一些误区。本文将阐述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的致病基因遗传特征,讲述基因检测结果解读要点。希望能让眼科医师更加熟悉这一相对罕见的领域,从而充分发挥基因检测的应用价值。(中华眼科杂志,2021,57:326-330)

  • 标签: 视神经萎缩,遗传性 基因检测 遗传变异
  • 简介:目的探讨视神经脊髓炎临床与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例经临床或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的视神经脊髓炎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发病特点。结果视神经脊髓炎多以急性脊髓炎(13例)或视神经炎(7例)为首发症状,复发病程(18例)多见。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视力减退、视野呈向心性缩小或复视(7例),以及病灶平面以下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13例)。部分患者眼底呈急性视神经炎、视乳头水肿(3例),球后视神经炎(5例)或视神经萎缩(4例)变化;视觉诱发电位呈现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和波形分化不良(7例)。脑脊液和血清免疫球蛋白IgG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4.44%(8/18)和50.00%(6/12),寡克隆区带阳性率为27.78%(5/18)。8例患者头部MRI检查显示存在颅内病灶,分布于下丘脑、脑桥、中脑、第四脑室周围。结论实验室检查有助于视神经脊髓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第三、第四脑室周围和脑桥等病灶分布具有特征性,与脑内水通道蛋白4高表达区域相一致。

  • 标签: 视神经脊髓炎 免疫球蛋白G 水孔蛋白质类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颅脑外伤合并视神经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30例颅外伤合并视神经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临床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结果30例患者中显效20例,占66.67%;有效7例,占23.33%;无效3例,占10.0%;临床治疗有效27例,总有效率为90.0%。结论早期诊断颅脑外伤合并视神经损伤并及时给予手术治疗,可以有效避免患者视力永久性减退或者失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颅脑外伤 视神经损伤 诊治
  • 作者: 张纯 吴倩如 张頔 王宁利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0年第07期
  • 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 眼部神经损伤的保护重建保护与康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19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100730
  • 简介:摘要青光眼是由于视神经病变导致视野缺损的一种不可逆的神经退行性病变,其典型的病理表现为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丢失。病理性眼压升高为青光眼的主要危险因素。然而在许多正常眼压性青光眼中,即使眼压正常,患者仍出现进展性视神经损伤及视野缺损,说明除了高眼压因素外,非眼压因素在青光眼发病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微循环障碍、自由基、跨筛板压力梯度变化、兴奋性毒性反应、神经营养因子剥夺、轴浆断流、免疫失衡、胶质细胞活化这些非眼压因素在青光眼视神经损伤过程中的作用。(中华眼科杂志,2020,56:549-556)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头青光眼术后结合中医治疗保护视神经。方法随机选择我院2015年2月-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药汤剂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视野、视网膜神经纤维、视觉诱发电位P-VE等的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视野和视觉诱发电位P-VE之间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视野和视觉诱发电位P-VE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厚度明显厚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中医治疗应用于青光眼术后治疗中具有较好的效果,不仅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康复,而且能够很好的保护视神经

  • 标签: 青光眼 术后 中医 视神经
  • 简介:目的:报道1例罕见的临床上表现为眼眶炎性假瘤形式的视神经束膜炎,并且强调区分视神经束膜炎和脱髓鞘的球后视神经炎。方法:病例报道。结果:一个54岁的健康的马来西亚女性,主诉右侧持续性头痛3d伴有复视。疼痛与眼球活动相关联。脑部和眼眶MRI显示右侧视神经鞘和眶内脂肪条纹异常增强,未有异常的增强提示脱髓鞘疾病。这名患者诊断为右眼视神经束膜炎。从开始使用全身性的类固醇激素,维持并逐渐减量超过6mo。她的症状得到缓解并且直到最近的随访都没有复发。结论:所有的眼眶炎性假瘤病例都应该考虑存在视神经束膜炎的可能,在开始治疗前必须与球后视神经炎相鉴别。因为这两种疾病有不同的治疗原则和预后。

  • 标签: 视神经束膜炎 眼眶炎性假瘤 球后视神经炎
  • 简介:目的:探讨视觉诱发电位(visualevokedpotential,VEP)对视神经挫伤临床诊断的作用。方法:对我科近两年临床诊断为视神经挫伤的患者60例(72眼)进行VEP检查。结果:P-VEP正常30眼;P100波潜伏时延迟22眼;P-VEP无波,F-VEP振幅降低12眼;P—VEP、F-VEP均无波8眼。结论:VEP检查是视神经挫伤的客观检查手段之一。

  • 标签: 视觉诱发电位 视神经挫伤 临床诊断 患者
  • 简介:摘要:外伤性视神经萎缩是一类常见的眼部损伤并发症,主要是由于交通事故、暴力伤等外伤损伤到视力而引发,病理复杂,对患者的影响较大,因此积极对外伤性视神经萎缩的病因、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有利于为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和优化提供参考,而准确的对外伤性视神经萎缩开展法医学鉴定则有利于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 标签: 外伤性视神经萎缩 法医学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