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在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3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为观察对象,为所有患者分别使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及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将数字减影血管检查结果为诊断依据,对两种方法的诊断效率进行对比。结果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比数字减影的大脑前动脉瘤患者诊断例数多1例,两种方式对其他病情的诊断例数相同,数据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使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具有较高的确诊率,并且安全无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16层螺旋CT 血管成像 脑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对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方法取我院收治的8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并将检査结果与脑血管造影以及手术病理检查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82例患者中,共52例异常,包括10例血管狭窄和闭塞,11例动脉瘤,,16例血管变异,5例烟雾病,3例动静脉畸形,2例静脉窦血栓,2例高颅压致颅内动脉不显影,1例血管痉挛致血管纤细,1例静脉破裂出血,1例原始舌下动脉。其中有22例符合脑血管造影结果,30例患者与术中病理检查结果一致。结论采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普及和应用。

  • 标签: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脑血管病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病使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进行临床诊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5月间收治的160例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作为进行研究的对象,应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对患者进行检查,然后将脑血管造影的结果和手术病理检查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使用核磁共振检查的160例患者,异常的患者共104例,具体数据如下血管闭塞和狭窄的42例,动脉瘤42例,血管变异52例,烟雾病14例,动静脉畸形16例,静脉窦血栓4例,颅内动脉不显影4例,血管纤细2例,静脉破裂出血2例,原始舌下动脉2例。所有进行检查的患者中与脑血管造影的结果相符合的12例,与术中病理检查的结果相符合的26例。结论脑血管疾病应用核磁共振的血管成像技术进行诊断,实施诊断的价值非常高,患者免去注射造影剂的麻烦,该操作无创伤且无痛苦,患者避免辐射性的损害,并发症大大减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脑血管病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烟雾病血管重建术中联合 CT 脑灌注及血管成像的作用。 方法 将 2019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本院收治的烟雾病患者共 40 例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术前和术后开展 CT 脑灌注及血管成像检查,结合检查结果制定合理血管重建手术方案,统计比较术前术后的侧额、颞叶达峰时间( TTP )、脑血容量( CBV )、脑血流量( CBF )以及平均通过时间( MTT )。 结果 40 例患者中 1 例开展直接重建, 35 例开展间接重建。术后 TTP 及 MTT 值比术前更低, VBV 及 CBF 值比术前更高,差异显著( P < 0.05 )。 结论 烟雾病血管重建术中联合 CT 脑灌注及血管成像有助于手术方式选择与术后疗效观察,值得采用。

  • 标签: 血管重建术 烟雾病 血管成像 CT 脑灌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微血管成像技术(SMI)评估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患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100例,均对其进行二维(2D)、彩色多普勒(CDFI)及微血管成像(SMI)检查,观察斑块回声、大小、位置、彩色血流信号和超精细血流信号。结果100例患者其中软斑50例,混合斑块32例,硬斑18例,软斑CDFI血流检出率为18%,SMI血流检查率为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斑CDFI血流检出率为4%,SMI血流检查率为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硬斑CDFI血流检出率为0,SMI血流检查率为0;而软斑和混合斑的SMI检出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MI技术较CDFI能够更好的显示颈动脉斑块内的新生血管,有助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估。

  • 标签: 超精细血流 斑块 稳定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脑动脉成像CT血管造影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该院神经内外科2011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70例脑血管病变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仪对70例患者进行诊断检查,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4排螺旋CT扫描仪诊断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诊断结果相比,诊断符合率相近(95.71%vs100.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64排螺旋CT机对脑血管病变患者进行诊断检查,诊断符合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64排螺旋CT 脑动脉成像 血管造影技术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动脉栓塞操作方法的研究和对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3年1月1日—2014年1月1日该院收治的肺动脉栓塞患者8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患者不进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检查,仅采用普通胸部CT平扫;对观察组的40例患者进行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随后再进行曲面重建、多平面重建、容积重建和最大密度投影等技术手段,通过观察探讨和分析比较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对肺动脉栓塞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结果结果显示,观察组确诊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30.0%),数据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肺动脉栓塞的栓塞部位和血栓的具体状态的图像显示中,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及重建技术具有良好的成像,其技术的优势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很大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 标签: 多层螺旋 CT血管成像 肺动脉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CT冠脉血管成像技术在心绞痛患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我院在2015年12月—2016年11月这段时间内收治的40例心绞痛患者列为分析对象。将40例患者分别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和CT冠状血管成像技术,将两种诊断技术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种诊断方式病变血管数量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诊断方式相同的阳性例数为90例。结论两种诊断技术的结果差异不大,但由于CT冠脉血管成像技术对患者创伤较小,且操作简单方便,可被列为首选诊断技术

  • 标签: CT冠脉血管成像技术 心绞痛 诊断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动态CT血管成像(CTA)及灌注成像(CTP)时护理干预对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东芝320排640层CT机对52例脑梗死患者行动态容积全脑CTA-CTP检查,检查前对患者进行充分的护理干预以达到最佳的成像效果。结果:经过检查前充分的护理干预,患者均能顺利完成检查并较好地显示脑部及血管病变。结论:动态CTA-CTP检查可为脑梗死患者提供丰富可靠的诊断信息,精心充分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影像质量,并显著提高数字减影的成功率。

  • 标签: []多层螺旋CT CT血管成像 CT灌注成像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颅内支架CT血管造影(CTA)成像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2016年7月—2019年10月颅内动脉置入支架、均行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7例,年龄37~83(60.6±7.9)岁,共留置支架35枚。以DSA为金标准,将CTA对支架情况的评估(成像质量)进行分级,并将分级结果与支架部位相关解剖特征(置入部位颅内动脉的直径及其是否紧贴颅骨走行、邻近弹簧圈存在与否)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DSA为金标准,CTA的成像质量分级结果的Cohen's Kappa系数为0.826 (95%可信区间为0.638~1.014),一致性好。CTA的成像质量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管直径Youden指数为2.505 mm,曲线下面积为0.933;支架所在动脉的解剖部位是否紧贴颅骨走行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2, P>0.05);邻近支架部位是否存在弹簧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820, P<0.01)。结论对于颅内留置支架的患者,当支架所在动脉直径>2.5 mm时,CTA的成像质量较好;颅骨骨质存在对CTA成像无明显影响;弹簧圈的存在会导致CTA成像质量的下降。

  • 标签: 血管成形 血管支架 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CT血管造影 弹簧圈 伪影 成像质量 直径
  • 简介:摘要冠心病在我国是多发且最常见的致死性疾病。非对比增强冠状动脉MRA(CMRA)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无创、无对比剂、无辐射及多参数成像的冠状动脉成像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和科研工作中。本文回顾总结非对比增强CMRA临床应用现状及优势,阐述CMRA当前技术现状,介绍CMRA目前研究的技术热点,主要讨论采集加速技术、填充方式、运动校正等方法,同时展望CMRA在冠状动脉高分辨率、冠状动脉管腔及血管壁和其生理量化研究的主要进展。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冠状动脉 冠心病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MR血管成像(CMRA)技术逐步发展成熟,临床需求日益增长,但在我国的临床应用仍有待推广。本文介绍CMRA成像技术的主要进步及发展,浅析该技术在临床应用中的机遇和挑战,以期推动该技术的普及及合理临床应用。

  • 标签: 冠状动脉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转基因斑马鱼实时观测方法进行化学物血管毒性评价。方法分别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和高内涵成像分析技术对暴露化学物后斑马鱼血管形态的时空变化进行观察及定量分析。结果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采集斑马鱼血管形态指标的方法操作相对简便,图片解析度高,但通量和效率较低;应用高内涵成像筛选系统采集高分辨血管图像方法,可高通量获取高质量全血管毒性数据,但对操作和实验条件要求较高。结论两种斑马鱼血管成像方法各有优劣,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法适合少量化学物对局部血管损害的高精度测量,高内涵成像方法适合大规模化学物血管毒性测试及筛选。

  • 标签: 斑马鱼 血管显微镜检查 毒性评价 高内涵筛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成像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飞利浦16排螺旋CT机对46例临床疑诊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平扫和肺动脉造影检查,并对扫描图像作多种处理后进行分析诊断。结果总共显示90处肺动脉及其分支受累,32例同时累及两下叶肺动脉及其段动脉,其中对段动脉内栓子显示为50支,亚段动脉栓子显示38支。结论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速度快、敏感、无创,可靠又安全,是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检查方式,且诊断率较高,在肺栓塞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指导价值。

  • 标签: 肺动脉栓塞 螺旋CT 血管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256层CT肠系膜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不明原因腹痛患者的256层CT血管造影资料。结果:60例中35例显示肠系膜血管病变,其中23例为肠系膜动脉狭窄,12例为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所有患者的血管造影均能清晰显示出血管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以及该血管分布区肠管的扩张积液、肠壁的水肿增厚。结论:256层CT肠系膜血管成像能准确快速地检出肠系膜血管病变,安全、简便、创伤小、费用低,能直观地显示病变血管及其供血区域,为手术提供较准确的定位,还有助于与其他导致腹痛的疾病鉴别。

  • 标签: 肠系膜动脉 肠系膜静脉 血管造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血管内超声成像通过安装在导管前端的微型超声探头从对血管内部对管腔横截面成像,近来被认为是冠脉血管检查的新“金标准”。本文主要介绍了血管内超声成像血管内超声成像探头的现有产品与技术研究进展。

  • 标签: 血管内超声 换能器 冠脉造影 导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T血管成像对急性肺栓塞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5月在我院临床确诊为急性肺栓塞接受治疗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的单双数将患者分为超声组和CT血管成像组,每组45例。常规组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观察组患者采用CT血管成像诊断。观察两种检查方法对栓塞部位及间接征象的显示情况。结果CT血管成像对栓塞部位及间接征象的显示率均高于超声(P<0.05)。结论CT血管成像对急性肺栓塞栓塞部位和间接征象的显示率较高,且创伤小、费用低,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 标签: 急性肺栓塞 CT血管成像 彩色多普勒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