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容积旋转放疗治疗宫颈癌中,磁共振(MRI)对摆位误差和累积剂量的影响。方法:选取58例宫颈癌患者,其中对照组28例行CT定位,观察组30例行MRI定位,对比两组摆位误差和累积剂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摆位误差、累积剂量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MRI 容积旋转放疗 宫颈癌 摆位误差 累积剂量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瓦里安高分辨率(HD120)多叶准直器叶片位置误差对肺部肿瘤体部立体定向放疗(SBRT)的剂量影响。方法选取江苏省肿瘤医院9例已完成治疗的基于HD120调制的肺部肿瘤SBRT计划作为参考计划,采用基于Varian Eclipse 15.6治疗计划系统自带应用程序接口的自编程序修改计划参数,分别生成包含叶片位置同向系统误差、异向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误差模拟计划。计算各个模拟计划与参考计划剂量指标的偏差并做回归分析,以此评估HD120的三类叶片位置误差对SBRT的剂量影响。结果计划靶体积D99%、D2cm和双肺V5Gy均随同向系统误差绝对值增大呈抛物线型降低,二次回归分析后得到一阶敏感度为(-0.06~-0.26)%/mm,二阶敏感度为(-0.55~-1.17)%/mm2(R2=0.96~0.99,P<0.01),其中计划靶体积D99%最大变化为-3.13%。对异向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影响做线性回归分析,得出适形指数偏差随这两种误差变化的敏感度分别为25.16%/mm (R2=0.98,P<0.01)和-4.84%/mm (R2=0.99,P<0.01),其余剂量偏差随异向系统误差变化的敏感度范围为(4.80~5.12)%/mm (R2=0.96~0.98,P<0.01),随随机误差变化的敏感度范围为(-0.47~-1.01)%/mm (R2=0.96~0.99,P=0~0.02)。结论基于HD120调制的肺部肿瘤SBRT计划的剂量偏差对叶片位置异向系统误差极为敏感,但对随机误差敏感性较弱。叶片位置同向系统误差会导致靶区覆盖剂量一定程度降低,因此临床工作中需严格控制SBRT计划执行时HD120叶片位置的系统误差。

  • 标签: 高分辨率多叶准直器 叶片位置误差 立体定向放疗 剂量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贝伐珠单抗治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后出现放射性脑坏死(RN)疗效的放射剂量及临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1—2019年在我科治疗的SRS后诊断为RN的脑转移患者40例临床资料患者,SRS组15例,SRS+WBRT组25例。患者接受贝伐珠单抗治疗,并在不同时间点使用MRI随访6个月。回顾性分析剂量等临床特征与影像改变等变量之间的关系。χ2检验差异,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从放疗结束到发生RN的中位间隔时间为11个月(7~35个月)。SRS+WBRT比SRS治疗发生RN时水肿体积大(P<0.05)。单位病灶体积接受生物剂量(BED/GTV)与激素减量时间呈正相关(r2=0.13, P<0.05),与潜伏期(RN发展的时间)呈负相关(r2=0.21, P<0.01)。BED×GTV可用于RN风险分层分析。不同贝伐珠单抗治疗方案在减轻脑水肿效果上相近(P>0.05)。结论贝伐珠单抗是脑转移瘤患者SRS后出现RN一种可行且有效的治疗方法。RN的发展与生物剂量和肿瘤体积密切相关。建议使用低剂量、少疗程数的贝伐珠单抗治疗RN。

  • 标签: 放射性脑坏死/贝伐珠单疗法 肿瘤转移,脑/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共面模板(3D-printed coplanar template,3D-PCT)辅助CT引导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radioactive 125I seedimplantation,RISI)治疗胸壁转移瘤的技术方法和临床疗效,并分析剂量参数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1年3月于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行3D-PCT辅助CT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55例胸壁转移瘤临床资料。术前经TPS制定治疗计划,术中在3D-PCT辅助下行125I粒子植入,术后第3天复查CT进行术后剂量验证。术后定期复查CT计算局部控制率、总生存(OS)率,并评价患者疼痛缓解情况及相关并发症。采用Log-rank检验、Cox回归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局部控制时间(local control time, LCT)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剂量参数预测LCT的临界值。结果55例行3D-PCT辅助CT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胸壁转移瘤患者术后1、2、3年OS率为72.7%(40/55)、21.8%(12/55)、16.4%(9/55);术后3、6、12、24个月局部控制率为96.4%(53/55)、86.5%(45/52)、85.0%(34/40)、91.7%(11/12)。术后GTV、粒子数目、D90、D100、V100、V150、V200、CI、EI、HI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术后V90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意义(P=0.006)。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病理分级、D90、D100、V90和V200对LCT有显著影响(P<0.05);将之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后病理分级、D90为LCT独立影响因素,其余因素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Log-rank生存分析显示D90≥127 Gy的患者比D90<127 Gy局部控制时间显著延长(χ2=16.61,P=0.000)。术后3个月疼痛缓解率为80.8%(21/26)。1~2级度放射性皮炎5例,Ⅲ度放射性皮炎1例。结论对于胸壁转移瘤,应用3D-PCT辅助CT引导125I粒子植入剂量精准可控,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当D90≥127 Gy时LCT显著延长,D90为LCT的独立影响因素。

  • 标签: 3D打印共面模板 放射性粒子植入 近距离放射疗法 胸壁转移瘤 剂量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4~9个脑转移瘤患者全脑放疗(WBRT)和射波刀立体定向放疗(SRT)的剂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15年3月至11月收治的10例乳腺癌4~9个脑转移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将CT及磁共振成像(MRI)图像导入计划系统进行融合,勾画靶区后进行计划设计。WBRT行两野对穿,处方剂量为30 Gy/10次;SRT采用射波刀治疗,处方剂量为16~18 Gy/1次。计算肿瘤靶区体积和剂量以及视神经、视交叉、脑干、海马等危及器官受量,通过生物等效剂量(BED)换算后对WBRT和SRT各放疗剂量指标进行比较。结果SRT组病灶最大剂量(BED4)高于WBRT组[(191.0±41.3)Gy比(52.5±0.0)Gy,t=10.596,P<0.01]。WBRT靶区内脑组织及肿瘤接受同等均匀剂量,均为120.0 Gy。SRT组部分危及器官的中位最大点剂量(BED1)[左视神经为3.9 Gy(0.1~11.2 Gy),右视神经为3.9 Gy(0.2~8.9 Gy),视交叉为5.1 Gy(3.8~19.4 Gy)]低于WBRT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均P<0.05)。SRT组患者脑干1/3体积受照剂量(V1/3)的中位值为4.5 Gy(1.9~5.7 Gy),正常脑组织V2/3的中位剂量为3.1 Gy(1.3~4.3 Gy),左视神经0.2 cm3的中位剂量为2.7 Gy(0.0~8.8 Gy),右视神经0.2 cm3的中位剂量为3.0 Gy(0.0~6.7 Gy),视交叉0.2 cm3的中位剂量为3.6 Gy(2.5~14.8 Gy),左海马V1/3的中位剂量为5.4 Gy(2.1~10.4 Gy),右海马V1/3的中位剂量为4.6 Gy(2.4~12.5 Gy),均低于WBRT组(均P<0.05)。结论剂量模拟结果显示,SRT治疗乳腺癌4~9个脑转移瘤时,肿瘤靶区剂量高于WBRT,危及器官受量符合剂量限制要求,部分危及器官受照剂量低于WBRT。

  • 标签: 乳腺肿瘤 肿瘤转移 脑肿瘤 放射治疗剂量 放射治疗计划,计算机辅助 全脑放疗 立体定向放疗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宫颈癌术后不同射野数调强放射治疗(IMRT)与四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的剂量比较分析。方法 研究对象30例为2020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接受手术治疗的宫颈癌患者,术后均分别模拟三野、五野、七野IMRT与3DCRT治疗,并将CI值、HI值及正常组织受量进行对比。结果 三野、五野、七野IMRT的CI值均高于四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正常组织受量均显著低于四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对比均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IMRT在确保肿瘤放射治疗剂量的前提下,可进一步降低对宫颈癌患者正常组织的影响,进而显著提升治疗安全性,较3DCRT更为适用于宫颈癌术后放疗治疗。

  • 标签: 宫颈癌 术后放疗 不同射野数 调强放射治疗 四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LN)转移的宫颈癌患者应用固定野动态调强(dIMRT)和容积旋转调强(VMAT)2种放疗技术计划的剂量参数,为上述宫颈癌患者放疗技术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9年5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肿瘤科诊治的10例PALN转移的宫颈癌患者,其中4例为Ⅱb期,6例为Ⅲb期,中位年龄49岁,均进行CT扫描定位,对同一定位图像分别进行7野、9野dIMRT和双弧VMAT计划设计,比较7野、9野dIMRT和双弧VMAT 3组放疗计划的靶区剂量参数、适形性指数(CI)和均匀性指数(HI)、危及器官(OAR)剂量参数、放疗机器跳数(MU)的差异。结果7野、9野dIMRT和VMAT 3组放疗计划的靶区和OAR的剂量参数、靶区CI[(0.87±0.02)比(0.86±0.01)比(0.85±0.03)]、靶区HI[(1.22±0.05)比(1.21±0.05)比(1.24±0.03)]和加速器MU[(856.76±76.32)比(912.45±100.02)比(996.00±259.2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宫颈癌伴PALN转移患者,7野、9野dIMRT和VMAT技术均可达到临床靶区和OAR的剂量保护要求,临床上均可采用。

  • 标签: 宫颈癌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 放射治疗 动态调强放疗 容积旋转调强放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调强适形放射疗法(IMRT)和三维适形放射疗法(3DCRT)治疗ⅡB~ⅢB期宫颈癌时膀胱、直肠、小肠受照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肿瘤医院2018年1—12月25例ⅡB~ⅢB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3DCRT治疗12例(3DCRT组),采用IMRT治疗13例(IMRT组)。采用正常组织接受20、40和60 Gy照射体积占总体积百分比(V20、V40和V60)评估膀胱、直肠、小肠受照体积。比较两组放射性并发症和疗效。结果IMRT组随着处方剂量的增加,膀胱和小肠V20、V40和V60不断增大,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或<0.05);3DCRT组,不同处方剂量间V20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V40和V60随着处方剂量的增加不断增大,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或<0.05);在同一处方剂量下,IMRT组膀胱V20、V40和V60及小肠V40和V60均明显小于3DCRT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两组直肠V20均接近100%,不同处方剂量间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V40和V60随着处方剂量的增加不断增大,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或<0.05);在同一处方剂量下,IMRT组V40和V60均明显小于3DCRT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IMRT组放射性肠炎、放射性膀胱炎和骨髓抑制发生率及总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3DCRT组(1/13比3/12、0比3/12、1/13比4/12和2/13比10/12),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与3DCRT比较,IMRT治疗ⅡB~ⅢB期宫颈癌对周围器官的放射性损伤较小,且放射性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更好。

  • 标签: 宫颈肿瘤 放射疗法,调强适形 放射疗法,适形 辐射剂量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笔者报道了1例经临床治疗的甲状腺髓样癌-乳头状癌骨转移患者,患者的病理类型在文献报道中较为少见。笔者通过对131I联合125I粒子局部植入治疗所取得的疗效进行经验总结,为甲状腺髓样癌骨转移的治疗提供新的参考方法。同时通过SPECT/CT显像对125I粒子植入治疗实体肿瘤进行初步评价,以便找到一种新的、更加精确和简便的剂量验证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保乳术后两种不同放疗方式的剂量特点及危及器官受照体积。方法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保乳手术早期乳腺癌患者30例,根据术中是否放置银夹标记,其中15例行瘤床同步推量放疗,15例行瘤床电子线补量放疗,运用剂量体积直方图来评价靶区适形度、均匀性和正常组织受照剂量及体积。结果瘤床同步推量和电子线补量计划中CTV和CTVTb适形度和均匀性差异有统计意义;肺脏V20和V10、心脏V30和V10,以及对侧乳腺最大照射剂量和平均照射剂量均无统计意义。结论瘤床调强同步推量放疗在瘤床靶区适形度和均匀性方面优于瘤床电子线补量放疗,且能够减少患者住院天数,临床上值得推广。

  • 标签: 乳腺癌 同步推量放疗 电子线补量放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上段食管癌患者实施三维适形放疗与调强放疗的剂量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罹患上段食管癌的患者60例,选取病例时间介于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间,随机予以分组,对照组针对所纳入的30例应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方案,观察组所纳入的30例应用调强放射治疗方案,就两组剂量分布特征,所取得的效果展开对比。结果:较对照组,观察组在所获取的治疗有效率及各剂量指标水平上,获取的结果呈更优显示(P

  • 标签: 三维适形放疗 调强放疗 上段食管癌 疗效 剂量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25I放射性粒子单纯植入治疗腮腺区复发性腺样囊性癌的靶区设计方法及剂量参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9年10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收治的行单纯125I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植入治疗的25例复发性腮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靶区设计及剂量参数。术前结合腺样囊性癌病理学特点对不同复发部位设计靶区范围,处方剂量为100~120 Gy,术后验证靶区范围与剂量参数。随访统计局部控制情况及放疗相关不良反应。结果25例患者复发部位分别为腮腺浅叶区10例,腮腺深叶区7例,颅底区及乳突颌后区复发各4例。中位植入粒子数量为59颗,粒子活度18.5~25.9 MBq,植入后验证所有患者均实现植入前靶区设计范围,D90、V100、V150等剂量参数与植入前相近,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3年、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1.5%和61.5%,不同部位的局部控制率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单纯应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腮腺区复发性腺样囊性癌,通过结合病理学特点及复发部位优化靶区设计,合理准确应用达到剂量参数,可获得较好的局部控制。

  • 标签: 125I放射性粒子 腮腺腺样囊性癌 剂量学
  • 简介:摘要目的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吉西他滨化疗后急性放射性肺炎(ARP)的发生情况进行总结,阐明吉西他滨诱导化疗后发生急性放射性肺炎的高危因素及剂量限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7年间浙江省肿瘤医院放疗科收治的接受吉西他滨化疗+胸部放疗的NSCLC患者191例,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放化疗情况以及ARP情况。Logistic法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ARP发生的因素。结果共49例患者发生≥2级ARP,占25.7%。单因素分析显示吉西他滨累积剂量≥9.0 g发生ARP概率是<9.0 g的3.45倍(P=0.015),放疗剂量≥50 Gy与ARP发生有关(P=0.008),放化疗间隔时间在10周内ARP发生风险增加7.69倍(P=0.047);双肺V5Gy、V20Gy、V30Gy和平均肺剂量(MLD)均能有效预测ARP发生(P≤0.001)。多因素分析仅有放疗剂量(P=0.044)和V5Gy(P=0.02)是ARP发生的预测因素。结论对于接受吉西他滨化疗的NSCLC患者来说,吉西他滨累积剂量、化放疗间隔时间以及放疗剂量均与ARP的发生有关,同时应当限制双肺V5Gy、V20Gy、V30Gy和MLD,以减少ARP的发生。

  • 标签: 急性放射性肺炎 肺肿瘤/放化疗法 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3D打印非共面模板联合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的术前、术后计划的剂量参数,验证该技术指导放射性粒子治疗的精确性。方法回顾分析2016-2018年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3D打印非共面模板联合CT引导125I粒子植入的脊柱转移瘤患者7例共9个病灶的治疗计划,比较术前、术后靶区适形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靶区外体积指数(EI)、90%靶区体积剂量(D90)、匹配周边剂量(mPD)、V100、V150、V200及脊髓D2cm3。并且应用不列颠哥伦比亚癌症协会粒子植入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粒子植入质量。结果患者术前和术后验证的靶区D90、mPD、V100、V150、V200、CI、EI、HI及脊髓D2cm3剂量参数间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9个术后计划评价结果中优5个、良4个。结论3D打印非共面模板联合CT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脊柱转移瘤的术后剂量参数与术前相比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术后计划评价为优或良,提示该技术治疗脊柱转移瘤准确性良好。

  • 标签: 3D打印非共面模板 粒子植入 脊柱转移瘤 剂量学
  • 作者: 钱建军 田野 戴建荣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15
  • 出处:《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 2023年第03期
  • 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疗科/苏州大学放射肿瘤治疗学研究所/苏州市肿瘤放射治疗学重点实验室,苏州 215004,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北京 100021
  • 简介:摘要科学研究结果的“再现性”问题目前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放射生物是研究电离辐射对活体组织生物效应的一门医学科学,也存在着严重的“再现性”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物理剂量的不准确或缺乏剂量报告的完整描述。剂量测定指南、规范与建议的使用,如物理剂量报告规范化评分系统,有助于提高放射生物研究中物理剂量的规范性和准确性。本文对目前为改善放射生物和放射物理学的合作、提高放射生物研究中物理剂量规范性的各项指南和建议进行评议,为提高放射生物研究的可再现性提供参考。

  • 标签: 放射生物学 剂量学,物理剂量 规范化 可再现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利用低剂量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技术探索儿童鼻咽部气道大小及鼻咽部顶后壁软组织厚度。方法收集2005年5月至2007年10月来我院检查鼻咽部儿童的CT扫描图像,选择其中符合条件的7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为研究其鼻咽腔形态特点,测量了儿童鼻咽顶后壁软组织厚度(A值)及鼻咽部矢状径(N值),并计算二者比值。根据儿童年龄分为两组:A组1~7岁(n=42),B组8~14岁(n=31)。结果所有儿童正常鼻咽部气道矢状位均呈镰刀形,周围脂肪间隙清晰,后缘光整连续。A组及B组鼻咽顶后壁软组织厚度(A值)均数大小分别为9.23±4.85mm和9.56±4.74mm;MN值范围两组分别为0.2~0.58和0.21~0.6;两组间没有统计差异。结论低剂量多层螺旋CTMPR显示,1~14岁健康儿童鼻咽腔矢状位呈弓向上镰刀形,边缘光整,周围脂肪间隙清晰,A/N≤0.6。

  • 标签: 低剂量 多层螺旋CT 多平面重建 儿童 鼻咽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