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硬化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890例健康体检及门诊住院病人踝肱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踝臂指数(ABI)等血管病变项目检测,比较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及不同健康状况患者的血管弹性状况。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增加,baPWV评价的动脉硬化患病率持续上升,结论通过动脉硬化检测对于存在危险因素动脉硬化的患者进行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 标签: 动脉硬化检测 踝肱脉搏波传导速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不同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6年1月~2009年3月95例下肢ASO患者经保守(保守治疗组,49例)、不同术式手术及介入治疗(外科治疗组,4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86例(90.5%)患者得到随访,随访3个月至3年(平均2年)。随访期间,保守治疗组44例得到随访,其中14例有效,3例加重,余27例未见明显变化;外科治疗组42例得到随访:手术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通畅率为96%(24/25),其中1例行股腘动脉膝上人工血管旁路术,术后半年再次闭塞,经取栓后恢复;介入组患者介入治疗后6个月的通畅率为88.2%(15/17),其中2例股腘动脉TASCC型患者治疗半年后再次狭窄,再次给予PTA后恢复。结论FontaineⅠ期及Ⅱa期应首选保守治疗,FontaineⅡb期及以上可选择外科干预,TASCA、B型应采用介入治疗,TASCD型应采用旁路术。

  • 标签: 动脉硬化 闭塞性 旁路术 介入治疗
  • 简介: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老年人中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AD病因并不是很明确。有研究显示,高血压与AD的认知障碍症状以及特征性病理变化的有关,如Aβ蛋白沉积、神经纤维缠结形成以及脑萎缩等。然而,高血压对Aβ代谢有何影响,目前仍不清楚。

  • 标签: AΒ蛋白 蛋白含量 动脉硬化 ALZHEIMER 神经退行性疾病 脑部
  • 简介: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变差所谓血管老化,就是指动脉壁或增厚,或变薄的一种动脉结构变化的状态,血管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其弹性就会减弱。一般认为,动脉壁增厚变硬是随着年龄增大而发生的一种自然衰老现象,不能肯定说它是一种疾病。

  • 标签: 动脉硬化 生活方式 血管弹性 年龄增长 血管老化 结构变化
  • 简介:<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obliterans,ASO)是中老年人慢性下肢缺血引起的常见疾病,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社会日益老龄化,ASO的发病率逐年增加[1]。尤其伴有糖尿病的ASO患者远端血管病变更为多见,预后差。ASO常合并心、脑、肾和代谢等多学科疾病,由于受累肢体动脉病变广泛,下肢缺血,常导致下肢间歇性跛行、静息痛、

  • 标签: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肢缺血 腔内治疗 通畅率 介入治疗 支架植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动脉硬化患者的脑电图异常程度。方法通过运用多种方法对脑动脉硬化的诊断及脑电图异常的程度及其分布与正常人对照,并经x2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VD程度越重,脑电图异常越明显。重度脑动脉硬化脑电图均异常,以中度和重度异常为主;中度脑动脉硬化93%脑电图异常,以轻、中度异常为主;轻度脑动脉硬化78%脑电图异常,以轻度常为主。结论在临床上脑电图可以用来作为帮助判断脑动脉硬化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并可以评价脑动脉硬化疗效的重要指标。

  • 标签: 脑动脉硬化 脑电图 功能缺失
  • 简介:摘要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transcranialdopplersonography,TCD)现已成为神经内科常用的辅助检查手段之一,对脑血管病的诊断治疗有相当大的帮助作用。TCD在检测脑血管病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脑血管病变首先是由脑血管开始,进一步影响到血流动力学,最后才是脑组织的病理改变。DSA、MRA检查血管病变,CT、MRI检查脑组织改变,而TCD检查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三者相互补充,不能代替。脑动脉硬化患者TCD可表现为不同的频谱形态学改变。脑动脉硬化是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而TCD是检测脑动脉硬化必要也是首选的方法,它可对脑动脉硬化病理程度可做出较为客观评价。

  • 标签:
  • 简介:动脉硬化是指动脉内膜或中层发生的退行性变和增生过程的复杂的病理变化,导致动脉失去弹性,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缩小。由于动脉硬化的加重引起动脉狭窄或闭塞,该动脉的远端供血不足,发生相应部位的缺血表现,即为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elercsisobliterans,ASO)。本病好发于45岁以上男性,在美国7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为10%,37岁~69岁人群中发病率为1%~2%。

  • 标签: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护理 70岁以上 病理变化 退行性变 动脉内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A)技术在冠状动脉狭窄的效果。方法 我院以2021年3月-2022年4月,收治的66例患者,按照掷硬币法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每组33例。给予常规组传统诊断,观察组采取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A)技术,进行诊断,比较两组的狭窄程度诊断情况和临床诊断准确性。结果 在准确率等指标上,观察组改善情况,高于常规组,具有统计学价值(P

  • 标签: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TA)技术 冠状动脉狭窄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CTA诊断冠状动脉疾病中应用人工智能的效果。方法:对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32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CTA和冠脉造影术检查。安排具有丰富临床经验主治医师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软件处理CTA图像。对冠脉疾病诊断中应用AI辅助诊断软件的可行性和准确性进行评估。结果:人工智能辅助软件的诊断时间更短。诊断金标准为冠脉造影术,人工智能检测冠脉狭窄和医师诊断冠脉狭窄特异度与敏感度无显著差异(P>0.05);人工智能和医师诊断冠脉狭窄检测狭窄程度≥25%敏感度与特异度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根据医生诊断结果,冠状动脉396个当中有336个斑块,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与医师诊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能够评估冠脉优势分型和冠脉支架,和医师诊断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冠脉疾病采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准确性和敏感度较高,使诊断效率大幅度提升。因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仍存在不足,因此,可以将其作为临床医师一种有效的辅助诊断手段。

  • 标签: 人工智能 冠状动脉 诊断价值
  • 简介:目的对疑有冠状动脉损害的12例川崎病(KD)患儿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旨在准确了解冠状动脉损害情况。方法在静脉麻醉下采用Sedinger法穿刺右股动脉,采用Judkin法将冠状动脉造影管送达冠状动脉口,推注非离子造影剂,同时摄影记录。结果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12例患儿,检出9例冠状动脉异常,其中左冠状动脉和(或)其分支受累5例,右冠状动脉受累、左右冠状动脉同时受累各2例。与超声心动图结果不尽一致。结论冠状动脉造影可明确显示冠状动脉损害位置、形状、数目及病变程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良好的术后护理可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 川崎病 护理
  • 简介:目的通过与同期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作对照,评价定量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QCT)成像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78例,利用QCA和QCT测量同一病变的最小管腔直径、最小管腔面积、参考直径、参考面积、靶病变长度、直径狭窄率、面积狭窄率等指标,比较2种方法结果的相关性及一致性。结果78例患者中,存在明显冠状动脉病变62例(79.49%),QCT和QCA一致认为重度狭窄(〉75%)的节段共为47段,其中右冠状动脉15段,前降支27段,回旋支5段。QCT和QCA测量的最小管腔面积、面积狭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测量最小管腔直径、参考直径、参考面积、靶病变长度和直径狭窄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QCT和QCA测量最小管腔直径,靶病变长度,参考直径,参考面积,直径狭窄率一致性较好(0.5≤rc≤0.85),最小管腔面积、面积狭窄率则一致性不佳(rc〈0.5)。结论QCT检查能良好评价冠状动脉病变,可用于术前即可指导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球囊和支架的选择。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冠状血管造影术 冠状动脉疾病 对比研究
  • 简介:目的:冠状动脉256排CT成像技术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比较。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内蒙古兴安盟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疑似冠心病患者50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37~68岁。先行冠状动脉256排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将两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以冠状动脉狭窄≥50%者为阳性。冠状动脉256排CT诊断冠心病灵敏度为40.00%,特异度98.18%,阳性预测值88.89%,阴性预测值81.82%,正确指数38.18%,符合率82.67%,KAPPA值46.28%。结论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冠心病准确性优于冠状动脉CT。冠状动脉CT可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初筛诊断。

  • 标签: 冠状动脉造影 256排冠状动脉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