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老年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介入治疗过程中,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2月-2020年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颈动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式,将90例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在入院之时都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在该项检查的前后一周时间内实施颈动脉超声检查,其中包括50例冠心病患者和40例没有冠心病患者,分别归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以及冠心病组内不同病变支数之间IMT、斑块积分和Gensini积分的情况。结果 通过实验观察,比较两组患者IMT、斑块积分和Gensini积分的情况,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冠心病组内对比,同单支病变组相比较,2支病变组、3支病变组患者的上述几项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关联性,能够对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进行间接性地反映。

  • 标签: 颈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应用颈动脉彩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月-2021年7月拟诊为冠心病患者85例为研究对象,均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并以冠脉造影为金标准,评估颈动脉彩超诊断效能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特征。结果:冠脉造影显示本组85例患者中,冠心病(阳性)44例、非冠心病(阴性)41例,颈动脉彩超诊断阳性/阴性分别44例、41例;对比金标准,颈动脉彩超诊断敏感性、特异度、符合率分别为93.18%、92.68%、92.94%。此外,对比冠心病与非冠心病患者IMT、AP两项参数水平可见,冠心病患者为(1.86±0.22)mm、(1.87±0.25)分,均高于非冠心病患者的(0.77±0.13)mm、(0.38±0.09)分,差异显著(P

  • 标签: 颈动脉彩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诊断效能 冠脉造影
  • 简介:摘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为心肌缺血性疾病的重要诱发因素,即:冠心病,其发生率高、致死率高,与患者体内易损斑块关联密切,对其生命健康影响严重。本次研究中,就围绕易损斑块的影像学技术(超声成像技术、冠状动脉造影、超声弹性成像、螺旋CT扫描、磁共振成像、光学相干断层成像)进行分析,探究其具体表现、进展,希望能为相关从业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影像技术 易损斑块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进展分析 参考借鉴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合并动脉硬化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及功能特征,为临床合理使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招募2020年4月5日至4月19日之间收住在我院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动脉硬化检测结果分为硬化组和对照组。入院7 d内采集粪便样本,提取肠道菌群DNA并建库,采用鸟枪法进行宏基因测序,基于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6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硬化组7例,对照组9例。硬化组baPWV值及血压值高于对照组(P<0.05)。肠道菌群物种分析结果:门水平beta多样性分析显示组间肠菌群落构成差异明显(P<0.05)。与对照组相比,硬化组患者粪便微生物中Holdemanella、Mitsuokella、Deinococcus、Lachnospira、Turicibacter、Butyrivibrio、Sporomusa、Halanaerobium相对丰度显著降低,这些菌群与产生SCFAs、调节能量代谢、抗辐射、抗氧化应激和抗炎作用相关。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对照组菌群功能主要富集在脂多糖生物合成、短链脂肪酸代谢、其他氨基酸代谢及膜运输等通路上,硬化组主要富集在氨基酸代谢和DNA损伤修复通路上。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患者使用增加短链脂肪酸的微生物制剂可能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稳态。

  • 标签: 肺炎,病毒感染 动脉硬化 肠道菌群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旨在观察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采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价值,以为冠状动脉狭窄科学诊断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我院收治于2019年10月~2020年12月冠状动脉狭窄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所用患者均采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24小时动态心电图技术进行诊断,观察不同诊断方式检出情况、动脉狭窄率。结果72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诊断情况,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动脉狭窄率97.22%、动态心电图动脉狭窄率77.78%,金标准冠状动脉狭窄率100%,动态心电图<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金标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轻度狭窄患者43例、中度及重度狭窄患者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超声检测股动脉、腹主动脉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成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00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和100名门诊健康体检者临床资料入组进行研究,分别对不同动脉的IMT值、Vdias及斑块评分情况进行观察。结果:体检组的IMT值、Vdias及斑块评分都显著优于冠状动脉组,组间差异明显,(P

  • 标签: []超声 股动脉 腹主动脉 颈动脉粥样硬化 观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排冠状动脉CTA及DSA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从2019年4月-2020年4月收治冠状动脉狭窄诊断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把2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采用CTA诊断,观察组100例,采用DSA诊断。分析比较两组阳性检出率。结果:经过检测后,观察组阳性检出率(97.00%)明显高于对照组(89.00%),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采用DSA检查检出率较高,但是因检查有一定创伤性,且费用高,在应用期间需考虑经济性。CTA检查空间成本低,用时少,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2-3级分支,适合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64排 冠状动脉CTA DSA 冠状动脉狭窄 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大样本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资料,探讨国人单纯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CCAA)的分类与检出率,并简单总结“恶性”异常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7年1月在阜外医院行CCTA检查的165 133例患者资料,对检出的单纯CCAA按照冠状动脉起源、开口数目及终点异常进行分类,并统计各类异常的检出率。起源异常包括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动脉窦、无冠状动脉窦、主动脉或原冠状动脉窦周围、肺动脉以及回旋支起自对角支;开口数目异常包括单支冠状动脉(SCA)、圆锥支单独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前降支与回旋支双开口;终点异常为冠状动脉瘘(CAF)。其中,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动脉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SCA、多个或较大的CAF定义为“恶性”异常。结果在165 133例CCTA检查中,共发现CCAA 2 148例,检出率为1.301%,包括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 302例(0.789%)、开口数目异常298例(0.181%)、终点异常548例(0.332%)。在起源异常中,检出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动脉窦700例(0.424%),其中179例血管开口或近段管腔受压而不同程度狭窄,7例不合并冠心病但有明确的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改变。冠状动脉起源于无冠状动脉窦、主动脉或原冠状动脉窦周围分别检出48(0.029%)、531例(0.322%)。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共检出20例(0.012%),均为左主干起源于肺动脉,均表现为左、右冠状动脉迂曲扩张,左心室增大,5例无冠心病但有明确的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改变。冠状动脉开口数目异常中,SCA、圆锥支单独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前降支及回旋支双开口分别检出102(0.062%)、53(0.032%)、143例(0.087%)。102例SCA中,仅有1例表现为心肌缺血且无合并冠心病。CAF共检出548例(0.332%),其中冠状动脉-肺动脉瘘检出率最高,为458例(0.277%),冠状动脉-心房瘘、心室瘘分别检出22(0.013%)、60例(0.036%),另有冠状动脉-冠状静脉瘘6例(0.004%)、冠状动脉-上腔静脉瘘2例(0.001%)。结论CCAA并不罕见,其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最常见,对“恶性”异常的CT表现需格外注意。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异常 单支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瘘
  • 简介:摘要近5年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方法既有巨大进步,亦存在不少问题。世界血管协会联盟对慢性威胁性肢体缺血的定义、评估和治疗提出了系统性指导意见,获得了业界广泛认可,但在临床工作中的落实并不令人满意,很多患者并未得到规范的药物治疗。在手术方面,药物涂层球囊的普及具有革命性意义,其用于治疗股腘动脉、膝下动脉病变已被证实安全、有效;踝下动脉旁路移植对肢体远端中小血管病变具有较好疗效;对无血管重建条件的患者,深静脉动脉化可能是值得探讨的新方向。作者通过回顾最新文献结果,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总结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希望对周围血管专业医师对该病的深入了解有所帮助。

  • 标签: 动脉硬化,闭塞性 药物疗法 旁路移植 球囊 支架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 于2020年8月-2021年7月开展研究,将7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疾病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综合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CE)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近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血管外科接受CE+CABG的248例弥漫性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01例,女性47例;年龄(65.6±8.5)岁(范围:43~79岁)。体外循环手术156例,非体外循环手术92例。共对269根病变血管完成CE,包括前降支108根,右冠状动脉140根,钝缘支21根。共完成旁路移植872支,包括左胸廓内动脉248支,桡动脉48支,大隐静脉576支,每例患者移植(3.5±0.8)支(范围:2~6支)。CE后平均血流量为(26±8)ml/min(范围:13~59 ml/min),血流指数为3.1±0.8(范围:2.0~6.7)。采用t检验或χ²检验比较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患者的手术结果及术后通畅率。结果全组围手术期病死率为1.2%(3/248),2例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死于术后顽固性低心排血量。9例发生围手术期心肌梗死。随访(41.8±21.4)个月(范围:1~68个月)。旁路血管术后1年通畅率为78.4%(182/232),3年通畅率为69.8%(162/232)。左冠状动脉系统通畅率明显高于右冠状动脉系统(1年:87.4%比73.1%,χ²=6.533,P=0.011;3年:78.2%比64.8%,χ²=4.588,P=0.032)。体外循环组和非体外循环组旁路血管通畅率无差异(1年:80.0%比76.9%,χ²=0.277,P=0.599;3年:71.5%比67.9%,χ²=0.300,P=0.584)。结论CE+CABG治疗弥漫性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可以获得较满意的完全再血管化,有较好的早、中期效果和旁路血管通畅率。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手术具有相似的早中期结果。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 冠状动脉分流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55岁男性患者,入院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提示巨大右冠状动脉瘤,伴心功能下降。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后行右冠状动脉瘤切除+冠状动脉重建术。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心功能显著提高,冠状动脉CTA检查示重建的右冠状动脉充盈良好。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