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首发躁狂症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6年7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首发躁狂症患者96例开展研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碳酸锂、丙戊酸钠等进行药物治疗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采用BRMS量表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在本研究中,治疗后,本组内与治疗前对比,BRMS评分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相比,治疗组BRMS评分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首发躁狂症患者临床治疗中,采用无抽搐电休克结合药物治疗有着确切的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可以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无抽搐电休克 首发躁狂症 治疗作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在进行激烈运动后如果突然停止活动,就会造成一时性脑贫血,医学上称之为“重力性休克”。发生这种“重力性休克”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运动中下肢肌肉血液供应需要量急剧增加,是平常安静时的20—50倍,同时需要将大量的血液自下肢沿静脉回流到心脏,运动下肢肌肉快速的交替收缩和解松,对静脉来说好象是有一种节奏的挤压、对静脉血液回流起到重要辅助作。如果激烈运动后突然骤停站立不动,就会使下肢的血

  • 标签: 性休 静脉回流 一时性 眼前发黑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传统补液法和亚休克疗法在院前急救治疗创伤性休克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间接收的146例创伤性休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给予传统补液法和亚休克疗法,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72h存活率(98.61%)明显高于对照组(86.30%),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11%)明显低于对照组(12.33%),差异对比有意义(P<0.05)。结论相比传统补液法,采用亚休克疗法能够有效提高院前急救创伤性休克患者的存活率,治疗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传统补液法 亚休克疗法 院前急救 创伤性休克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产科发生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积极的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2例产科出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生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积极的治疗措施。结果21例宫缩乏力,9例胎盘植入,5例胎盘粘连,4例产妇凝血功能异常,3例软产道损伤;有效40例,有效率为95.2%;无效2例,无效率为4.8%;其中,38例患者保留子宫,占90.5%。结论宫缩乏力、例胎盘植入、胎盘粘连以及产妇凝血功能异常等因素为导致发生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原因,根据出血性休克原因应用补充血容量、止血、子宫切除术以及纠正酸中毒等方法,进而大大降低死亡率。

  • 标签: 产科 出血性休克 原因 措施
  • 简介:摘要:患者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要进行麻醉,而在麻醉过程中,因为需要使用各种药物,因此,在整个麻醉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药物过敏,甚至可能会产生严重的过敏性休克。而对麻醉过程产生威胁因素不容忽视。因为在对患者进行麻醉以及手术的过程中因为其生命体征的变化,会因为判读的复杂性让麻醉医师即使诊断以及治疗过敏性休克所带来一定的障碍。本篇文章基于此,对麻醉过程中的休克治疗进行讨论分析,并且提出应当如何缓解该种症状,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 标签: 药物过敏 诊疗 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早期目标导向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择16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80例患者实施早期目标导向治疗治疗组),80例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CVP、MAP、SCVO2变化、血清乳酸含量、MODS发生率、28天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入选时的病情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治疗后6h及24小时的CVP、MAP、SCVO2、乳酸值变化,MODS发生率、28天住院病死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期目标导向治疗能较显著的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生存和预后情况。

  • 标签: 休克 感染性 早期目标导向治疗 病死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30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其采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并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该组患者治疗后1w、2w、4w及6w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明显由于治疗前,且治疗后1w、2w、4w及6w的减分率明显提高(P<0.05)。该组患者总有效率高达83.33%。结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较为突出,且在治疗期间未发生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 标签: 无抽搐电休克 难治性抑郁症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无抽搐电休克联合药物治疗木僵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2月—2017年1月期间诊治的80例住院木僵状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将病人分为联合组(40例)与单一组(40例),单一组仅单纯给予药物治疗,联合组患者给予无抽搐电休克联合药物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总治疗效果、疗效起效时间、住院时长和住院费用。结果观察组总治疗效果、疗效起效时间、住院时长和住院费用四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抽搐电休克联合药物治疗木僵状态起效快,患者康复迅速,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无抽搐电休克 药物治疗 木僵状态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乳腺良性肿块患者行改良乳腺区段切除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2年内的乳腺良性肿块患者86例,平均分为两组。即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研究组行改良乳腺区段切除术;对照组行常规乳腺区段切除术。对比两组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疼痛程度及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手术用时(36.5±9.8)min;对照组为(28.3±10.2)min。研究组术中出血量(85.8±10.6)ml;对照组为(76.5±11.7)ml。研究组VAS分值为(7.62±1.03)分;对照组为(8.47±1.25)分。研究组出现并发症共1例;对照组共7例。结论改良乳腺区段切除术用于对乳腺良性肿块的治疗中更对患者有利,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乳腺良性肿块 改良乳腺区段切除术 常规乳腺区段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异位妊娠失血性休克治疗;方法对我院2008.1-2011.12救治异位妊娠失血性休克病例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及时积极救治提高抢救成功率,避免孕产妇死亡;结论防止异位妊娠,对异位妊娠失血性休克早诊治,提高急救水平是避免孕产妇死亡的关键。

  • 标签: 异位妊娠 失血性休克 抢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感染性休克采用参附注射液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13年4月-2014年2月间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41例,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常规的抗感染、纠正机体酸中毒、控制原发病等综合治疗,对照组同时采用多巴胺进行治疗,观察组接受参附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91%)相较于对照组(73.68%)明显较高,血压回升时间短。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显著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采用参附注射液进行治疗起效迅速,效果良好,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感染性休克 参附注射液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抑郁症的疗效。方法对我院从2011年3月到2012年3月60例接受MECT治疗的抑郁症患者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对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评价以及对患者依从性的观察。结果行MECT治疗前后显效率80%,总有效率93.3%。常见不良反应有头昏、头痛、记忆障碍等,症状多轻微,可自行恢复。结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能有效治疗抑郁症,安全性高,依从性好。

  • 标签: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抑郁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了间羟胺对治疗脓毒症休克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脓毒症休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予以多巴胺治疗,观察组则予以间羟胺治疗。观察对比两组在治疗过程中的动脉压、心率的变化情况,以及内生肌酐清除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过程中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变化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内生肌酐清除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羟胺对治疗脓毒症休克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可以有效控制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动脉压和心率,降低内生肌酐清除率,提升了整体治疗效果,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标签: 脓毒症休克 间羟胺 动脉压 心率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快速液体复苏治疗小儿脓毒症休克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74例小儿脓毒症休克患儿开展本次研究,时间2020年01月-2021年01月,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37例,分别给予传统容量扩充疗法和快速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给予小儿脓毒症休克患儿快速液体复苏治疗能够显著提升患儿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快速液体复苏 小儿脓毒症休克 临床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精神病的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20例精神病患者采用MECT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w末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安全性,与疗效评定同步进行。结果治疗4w末患者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和总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严重的合并症。结论MECT是目前较安全而且有效的物理治疗方法,值得精神科临床广泛推广使用,但在操作时应该掌握好其适应证及禁忌证,认真作好治疗前的常规准备工作,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与意识的恢复。

  • 标签: 无抽搐电休克 精神病
  • 简介:【 摘要】 目的:研究在急性心肌梗死同时有心源性休克患者的 IABP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本院 2014年 5月至 2017 年 5月期间患有急性心肌梗死同时有心源性休克且进行 IABP治疗的所有病患中随机选择 100个患者并随机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进行正常护理,而实验组则需要在正常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水平以及血压水平明显要低于实验组 ( P< 0.05);至于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实验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 P< 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极大的促进 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且心源性休克治疗作用,与此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满足病人对于护理的要求,因此在临床治疗中推广是有价值的。

  • 标签: IABP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