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方式应用于难治性抑郁的方法及效果。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我院接受治疗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84例进行研究。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常规组采取药物方式进行治疗。实验组采取无抽搐电休克措施。观察并对比情绪状态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在干预前两组患者情绪状态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情绪状态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少于常规组,P<0.05。结论: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方式可以有效应用于难治性抑郁,对于患者的症状改善作用显著,有利于患者情绪状态的改善,值得推广。

  • 标签: 难治性抑郁 无抽搐电休克 临床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电休克治疗(ECT) 始于20 世纪30 年代应用于临床,在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惊恐发作等精神障碍的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全球范围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 的相关死亡率的系统回顾显示,MECT 相关死亡率极低,提示其是一项高安全性的治疗手段。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开展的一项针对双相障碍患者的研究证实MECT是严重心境障碍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缓解率及缓解速度皆高于其他治疗手段,且长期MECT 治疗可有效地降低患者的全因死亡率。近年来,ECT 技术不断精进,超短脉冲刺激技术引入,治疗中使用不良反应更低的肌肉松弛剂和麻醉方法改进,并进行全程监护,使用标准操作流程,使得MECT治疗的安全性进一步提高。

  • 标签: 双相障碍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治疗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快速液体复苏治疗小儿脓毒症休克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74例小儿脓毒症休克患儿开展本次研究,时间2020年01月-2021年01月,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37例,分别给予传统容量扩充疗法和快速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给予小儿脓毒症休克患儿快速液体复苏治疗能够显著提升患儿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快速液体复苏 小儿脓毒症休克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麻醉又称无痛医疗技术是为顺利进行手术降低患者疼痛的一种医学措施,但是由于在麻醉过程中患者需要接受各种药物或其它方案来达到麻痹神经的效果。因此,在麻醉过程中亦有几率发生药物过敏反应甚至导致休克。虽然,近年来麻醉水平在不断上升,但人的体质不可一概而论,发生麻醉工程中休克无法完全避免。由于患者在接受麻醉时,对生命体征变化常常难以预估,这也使得麻醉过程中休克治疗难度大,但只要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是完全可以降低其危害的。

  • 标签: 麻醉过程中休克 治疗措施 影响效果
  • 简介:摘要:为提高感染性休克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病死率,改善预后,本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开展人血白蛋白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研究进展分析,探究人血白蛋白治疗感染性休克的机制,分析人血白蛋白治疗感染性休克的风险,拓展感染性休克治疗的研究方向。

  • 标签: 人血白蛋白 感染性休克 血管内皮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价VA-ECMO辅助治疗期间影响预后的临床相关指标。方法 回顾性研究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018年8月-2020年11月ICU收住的38例心源性休克接受VA-ECMO治疗的患者。结果 与存活组患者相比,死亡组患者的第三天肌钙蛋白、第三天的SAFE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第三天的肌钙蛋白水平、以及第三天的SAFE评分是影响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第三天肌钙蛋白、第三天的SAFE评分影响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第三天的肌钙蛋白水平、以及第三天的SAFE评分是影响心源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VA-ECMO 心源性休克 SAFE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对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在无抽搐电休克所致记忆障碍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方式和效果进行深入探究。方法:选择本院2020年6月至2021年7月期间收治的无抽搐电休克所致记忆障碍患者共40例参与本次研究,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20例。在对两组患者进行本次治疗前4周,均要求所有患者停用抗抑郁药物、抗焦虑药物以及抗精神病药物等。对于两组患者,均实施MECT治疗方案,在两组患者治疗完成后,再对患者进行rTMS治疗。对于实验组患者,采用真刺激,对于参照组患者,采用伪刺激。对两组患者记忆功能改善情况以及心理状态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1d以及治疗1周时再认、图片维度评分高于参照组患者,在治疗1d、治疗1周、治疗2周时,实验组患者联想、背数维度评分均高于参照组患者。在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后,两组患者HAMD、HAMA评分均降低,并且实验组患者HAMD、HAMA评分低于参照组患者。结论:对于在无抽搐电休克所致记忆障碍患者,可采用经颅磁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记忆功能以及心理状态,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无抽搐电休克 记忆障碍 经颅磁刺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流程管理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护理配合中应用效果。 方法:甄选我院收治的MECT病患做为研究对象常规组和观察组各56例,常规组:护理人员随机分配自主配合对病患进行治疗;观察组:控制护理人数,制定并实行MECT护理配合流程,并细化工作职能进行护理,比较常规组和观察组的有关情况。 结果:常规组和观察组在风险事件和配合护理人数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治疗时间和等待时间较短,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流程管理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护理配合,是一种科学、有效及安全的护理管理相关方法。

  • 标签: 流程管理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感染性休克的急诊临床路径治疗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8月在某医院治疗的7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根据具体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措施,包括复苏治疗、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抗菌治疗、氧疗等,观察组给予集群抗感染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ICU治疗时间和临床指标水平。结果:对照组ICU治疗时间为(9.29±0.92)D,观察组ICU治疗时间为(6.08±0.5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集束化 抗感染治疗 急诊感染性 休克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在对心源性休克患者展开质量的过程中运用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 在本院2020年2月至2021年5月所接诊的患者中选取80例为对象,通过组内盲选的方式,取其中的40例,以多巴胺进行治疗,即对照组,余下患者则以去甲肾上腺素进行治疗,即观察组。分析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 结合对两组患者病死率、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对比,观察组均存在优势,P

  • 标签: 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 心源性休克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是为了分析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成效。方法:随机选择来我院的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60例进行分析,通过采用补充血流量、抗感染治疗、合理运用血管活性药物等疗法,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状况,病及时统计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和死亡率,并深入分析患者的死亡原因。结果:有56例患者治疗成功,成功率为93.3%;有4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6.67%。结论:针对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之前,应全面观察和评估相关的危险影响因素,并重点关注患者的营养不良、消化道出血、器官受累等问题,还要查看患者的疾病史,制定较为科学高效的治疗规划方案,结合患者的疾病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能提升治疗有效性,降低死亡率。

  • 标签: 重症肺炎 急诊 感染性休克 治疗成效
  • 简介:摘要热休克蛋白(HSP)作为"分子伴侣"在蛋白质折叠、装配、转运和降解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肿瘤细胞的HSP水平高于正常细胞,HSP过表达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影响肿瘤患者预后。热休克因子(HSF)1是调控真核生物热休克反应(HSR),并诱导HSP表达的主要转录因子,同时也是肿瘤发生的重要调节因子之一。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HSP/HSF1与多发性骨髓瘤(MM)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HSP/HSF1作为MM的潜在治疗靶点,已受到相关研究者的重视。笔者就HSP/HSF1在MM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HSP/HSF1抑制剂治疗MM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旨在为探索MM治疗的新靶点,以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参考。

  • 标签: 热休克蛋白质类 热休克反应 多发性骨髓瘤 药物疗法 热休克因子1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高渗盐液治疗急诊重度脑外伤并休克患者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我院30例急诊重度脑外伤并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实验组(15例,应用对症急诊救治+高渗盐液)、对照组(15例,应用对症急诊救治)。对比两组临床体征、抢救成功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呼吸(22.17±2.35)次/min、尿量(171.29±10.87)mL、心率(86.58±6.04)次/min、平均动脉压(87.16±5.36)mmHg,与对照组相比,P<0.05;实验组抢救成功率(93.33%,14/15)明显高于对照组(60.00%,9/15),P<0.05。结论 将高渗盐液应用于临床抢救急诊重度脑外伤并休克患者过程中,可使患者临床症状更稳定,抢救效果明显。

  • 标签: 急诊 重度脑外伤 休克 高渗盐液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集束化治疗对ICU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ICU 2020年01月至2021年04月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58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采取常规ICU治疗的设为参照组(n=29),采取早期集束化治疗的设为观察组(n=29)。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血乳酸水平及APACHE II评分、ICU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血乳酸水平低于参照组、血流动力学指标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PACHE II评分低于参照组、ICU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方案中,加强早期集束化治疗的落实能够更好的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减轻病情对患者的不良影响,促进患者早期康复,具有显著价值。

  • 标签: ICU感染性休克 早期集束化治疗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结应用结体外膜肺氧(ECMO)与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ABP)治疗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进行治疗的PCI术后出现心源性休克的患者138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的方法均分为ECMO、IABP联合进行治疗的对照组和采取在治疗基础上加强术后护理措施的研究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结果(主要包括住院时间、急性肾损伤、再发心衰以及病死率等)、心电图疗效、危险因素和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进行记录观察。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急性肾损伤率、再发心衰率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心电图的改善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护理干预后研究组SCL-90量表(症状自评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即研究组的生活质量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临床因素的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分、IABP再置入及急性肾损伤是患者病死的重要风险因素(P<0.05)。结论在对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ECMO、IABP联合进行治疗,并且在此治疗的基础上加强护理措施,能够大幅度提高临床效果,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ECMO IABP 心源性休克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旨在对心源性休克患者采用ECMO与IABP的治疗方案,并探究其对患者对病情产生的影响和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间收治的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针对急诊创伤性休克患者采用限制性补液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收集急诊创伤性休克40例患者有关资料,随机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对比组患者治疗应用积极补液方法,研究组患者治疗应用限制性补液方法,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在心率、血氧饱和度及平均动脉压等指标方面,研究组患者比对比组患者好一些(P

  • 标签: 创伤性休克 急诊治疗 限制性补液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索研究在对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治疗与护理时,具体的治疗与护理 的方法以及得到的效果。方法提取在2018年1月后2019年1月前之间在我院就诊的急诊重症肺炎患者的就诊 信息以及其它相关的诊疗资料,选择其中的33例产生并发感染性休克症状的患者进行此次的实验研究,对患 者进行治疗与护理,并对诊疗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患者的治疗效果中,治愈、一般以及死亡患者分别有21例、10例以及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3.94%,致死率为6.06%。结论 急诊重症肺炎并发感染性休克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导致患者的死亡几率较高,为了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有效的保障,应该给予患者及时的治疗以及有效的护理。

  • 标签:  急诊重症肺炎 并发感染性休克 治疗方法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关于败血症休克临床治疗过程中使用CRRT治疗时使用综合干预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68名患有败血症休克且接受CRRT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34名作为对照组,另外34名作为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综合干预护理模式,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该疾病的各项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各项疾病的相关指标改善情况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败血症休克患者而言,在实施CRRT血液净化治疗的过程中有必要运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目的在于提高该项治疗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保证患者的治疗有效性,大幅度提高患者的生存概率,因此建议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进行大范围的应用。

  • 标签: 败血症休克 连续血液净化 综合护理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