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4 个结果
  • 简介:岭南从来都是一个才人辈出的地带.独特的地域文化孕育出一代代包容、旷达而又极富开拓精神的知识分子。笔者走访了一批岭南美术名家,从中或可略窥他们对于当代文化自觉的思考和艺术态度。卢小根的艺术之路并非顺风无阻,一次又一次的身份转换使他像大多数城市人受困于枯燥的日常事表和繁杂的公务.

  • 标签: 艺术态度 人的精神 卢小根 地域文化 画家 开拓精神
  • 简介:本文以"时代精神"为立论的基础,从"少年观""价值观""家国观"等切入,探讨音乐剧《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意义与价值,并从主创和舞台呈现两个方面对该剧的进一步提升等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 标签: 时代精神 音乐剧 草原英雄小姐妹
  • 简介:中国创世神话相较西方神话的伟大意义在于,中国创世神话在表达对自然和世界的原始认识及丰富的想象的同时,表现了创新意识和救世情怀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创世神话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表达了创新意识,另一类表达了救世情怀。

  • 标签: 创世神话 情怀 救世 创新精神 中华 创新意识
  • 简介:自宋元以来,文人画家多以“写”标榜其画,而“颖异绝伦,八岁能诗”的八大山人到了晚年才开始在画作上题识以“写”,其中缘由,究竟为何?是八大“迂”吗?“癫”吗?“傻”吗?绝非如此,笔者认为“写”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蕴藏着复杂而深沉的思想内容。八大的“写”,与其诗文、名号一样,寓意丰富;与他画中的意象一样,启人深思。八大之所以到晚年才题“写”,具有深刻的用意。

  • 标签: 八大山人 “写” 精神内涵 解析 文人画家 文化内涵
  • 简介:本文以国际上关于精神分析学和电影学的论文为对象,通过对作者属地分布、涉及区域、发表时间、相关媒介和主题域状况等具体数据分析,以移植与类比作为研究策略,概括出西方精神分析学在电影研究上所运用的领域、方式以及动向。进而解剖我国电影研究在进行文本处理时对精神分析学理论的运用。

  • 标签: 电影文本 精神分析学 嫁接 方法论
  • 简介:在人类的文学艺术中,人与自然之间,艺术与自然之间有着极其复杂的关系。因为人并不是以孤立的形式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只有通过社会并在社会之中才能与自然发生关系,而艺术则是社会的反映,它可以通过“反省性的反映”超越现实走向自然中去。所以,本文所指的“自然”的概念,不仅是指纯粹自然界的自然,它还包括人工改造过的自然,即所谓“第二自然”。这“第二自然”:“既是自

  • 标签: 西方现代派文学 中国古典文学 本质 比较研究
  • 简介:精神的向度--闫平油画作品展"近日在筑中美术馆开幕。展览主题为"精神的向度",是以探讨艺术家闫平诉诸画面的精神所产生的指向与延伸.以及带给观众的思考距离的展示。

  • 标签: 油画作品展 精神 向度 闫平 展览主题 美术馆
  • 简介: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可以视为对现代性的不断认同与追寻,在这个过程中,书法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20世纪末,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书法家逐渐职业化,艺术市场愈益发达,职业书法艺术出现了过度艺术化的现象。在学院化、西方化、市场化的多重语境中,职业书法家重视西方现代观念,有时盲从于艺术市场,形成了当代“作为艺术的书法”与传统“作为文化的书法”发展道路的分歧。职业书法的过度“艺术化”,使得书法家主体情感的宣泄受阻,传统文化精神支撑乏力,这种书法创作“去人性化”的状态成为当代中国书法的主要症结,并直接影响了学院书法专业教育。学院书法教育的课程设置多与艺术的专业化有关,造成书法与文学、历史等专业课程隔离,影响了书法文化发展的未来,造成了书法文化精神一定程度上的断裂。如果要重建当代中国书法的文化精神,我们应该通过适度的“去艺术化”,提倡心手达情的笔墨书写,再度“人性化”,发现书法之美与我们自身生活的关联,张扬书法家的主体意识与情感,实现书法创作的民族精神与文化认同,建构“作为文化的书法”,重建当代书法精神

  • 标签: 当代书法 艺术化 精神重建 社会文化发展 中国现代化进程 20世纪
  • 简介:谢飞是中国“第四代”导演的重要代表,主要作品有(《湘女萧萧》(1986)、《本命年》(1989)、《香魂女》(1992)、《黑骏马》(1995)和《益西卓玛》(2000)等。这些影片秉承现实主义

  • 标签: 现实主义 中国电影 电影语言 影像 现代电影 导演
  • 简介:在文化艺术领域,具有系统的美学见解并被公认的主要美学思想是表现主义和结构主义,它们都有明确的艺术追求取向。表现主义源于主体观念,在审美创作过程中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主体情感色彩。结构主义则是建立在客观意识的基础上,逻辑的分析方法支配着整个创作过程。这两种美学思潮同时出现于西方世界,但他们并不是相互排斥的。有些艺术家的创作侧向于一个方面,另一些艺术家则成功地将两者融为一体。表现主义意味着对情感

  • 标签: 表现主义 绘画语言 美学思想 艺术形式 艺术精神 艺术风格
  • 简介:在审美与意识形态问题上,尽管马克思提出了问题,但他并没有进行系统的论述和表达。自卢卡契以来,审美意识形态理论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内容。由于文艺形象和审美经验的矛盾叠合性与复杂性,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问题和理论指向在于审美意识形态的现代作用问题,即在阐释当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意义基础上研究文学艺术与意识形态的特殊关系。本文认为,应该在具体的审美关系基础上深入研究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审美需要及其特殊的表达机制,从学理上阐释审美意识形态问题。

  • 标签: 审美意识形态 中国语境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
  • 简介:耗时7年制作完成的纪录片《筑梦2008》,自2008年6月24日起开始在全国各地影院公映,不仅圆了中国纪录电影人的“影院梦”,更以300个拷贝的投放量创造了新世纪以来主旋律纪录电影的新纪录。这部影片在公映前后,还作为开幕影片参加了上海国际电影节和北京国际体育周。应该说,这里有我作为导演在开拍之前的志向与决心,同时也是在创作上进行实验与图新求变的结果。

  • 标签: 纪录片创作 创作体会 实验意识 上海国际电影节 纪录电影 国际体育
  • 简介:话剧《黑骏马》改编自张承志的同名小说。它不仅讲述了白音宝力格和索米娅之间的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和爱情悲剧,更反映出了草原民族在新旧文化观念冲撞中的自我抉择和对生命的礼赞,体现了万物有灵的自然生态价值观和天人和谐的生态存在论。

  • 标签: 黑骏马 草原 长调
  • 简介:'三远'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透视术语,是宋代郭熙最早提出的,'三远'法则是中国传统山水画构图的基本章法,其影响并不亚于宋代沈括所提出的'认大观小'的构图观察方法。在郭熙的《林泉高致》中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

  • 标签: 三远 空间意识 传统山水画 缥缥缈缈 林泉高致 平远
  • 简介:魏晋时期是一个割据混战和政治腐朽黑暗的乱世,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魏晋士人群体性的特质更为突出,对政治的涉入更深。政治斗争的险恶与残酷使这一时期的土人们对儒家的人生价值取向产生一种普遍的幻灭感。同时,随着名教日益的繁琐化及谶纬化,儒家社会理想与现实政治组织的权力运作方式日益背道而驰,这也使得魏晋土人的儒家政治理想濒临破灭的边缘。于是,一批具有人格自主意识、不甘受礼教思想束缚的土人,便自然而然地转向了老庄学说,从道家那里寻求心灵的解脱与安顿。汉代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道家思想就此再度进入魏晋人的视野,在催生魏晋玄学的同时,也为魏晋士人的世界观与人生价值观之转变带来深刻的影响。

  • 标签: 魏晋时期 主体意识 人生观念 自觉 艺术 士子
  • 简介:西方的《奥德赛》、《神曲》、《天路历程》,中国的《离骚》、《西游记》等杰作.都是以漫漫修远、上下升沉的空间求索,来叙述人类精神的历险的。而诺瓦利斯的名言:“哲学就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去寻找家园”,则指出了人类精神所共同具有的空间向度。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考察了人类在先验的感性形式中所具有的空间观念,但他虽然把自己的哲学从传统的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折自豪地称之为“哥白尼式的革命”,

  • 标签: 人类精神 诺瓦利斯 《神曲》 乡愁 《奥德赛》 家园
  • 简介:随着我国从人力大国向人才强国的逐步迈进,教育的重要性又要重新提到一个新的高度。研究生教育作为高校重点建设的人才培养项目,更是重中之重。同时,舞蹈艺术教育这门传统的艺术教育学科能够很好地将身体、精神、情感、文化等融为一体,有效地表达人的思想内涵,对于培养综合型人才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当前舞蹈教育要向创新型方向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舞蹈研究生。目前,我国舞蹈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够理想,如何进一步增强舞蹈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研究生教育与管理中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对于舞蹈研究生的创新教学与管理亦是如此。

  • 标签: 舞蹈研究生 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 培养方案 主体意识
  • 简介:文化传播的全球化与意识形态的本土性是相反相成的同步历史过程.辨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多元文化的存在是他们契合的焦点.在"文化传播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将它与"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相区分,而且要警惕发展道路上的两种错误倾向(文化部落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面对文化传播全球化中由于意识形态本土性差异而带来的纷争,中国5000年文明的实践证明:"和而不同"是消弭它的上上之策,也是全球化进程中的救世良方.

  • 标签: 文化传播 全球化 本土性 多元文化 和而不同 意识形态
  • 简介:美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是后现代社会中为数不多的、仍秉持乌托邦理想的理论家。詹姆逊以其后现代主义大师的身份被人们所熟知,但同时他也是一个乌托邦主义者。虽然其作品并未给我们提供一个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但他对后现代社会文化的犀利批判以及对未来的一个消除了异化的、真正和谐的社会的欲求却足以把他纳入到乌托邦传统之中。可以说,正是詹姆逊精神深处涌动的乌托邦思想才使他将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放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这一总体框架中,并力图在历史的整体中来探索当前的时代意识

  • 标签: 后现代社会 乌托邦理想 时代意识 詹姆逊 文化批评 马克思主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