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案情】2014年7月,李某申请执行刘某、杜某民间借贷纠纷一案立案执行,执行标的本金30万元,案件在执行过程中,双方当事人自行达成了执行和解协议,约定分批履行。2014年9月,查明被执行人杜某名下有一辆轿车,此时被执行人刘某、杜某按照和解协议的约定已按期履行了两批标的款。

  • 标签: 和解协议 履行期间 财产 民间借贷纠纷 执行标的 被执行人
  • 简介:7月11日,省法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三次(扩大)会议在郑州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了中国法学会研究会工作会议和全国地方法学会工作座谈会会议精神,总结上半年工作,并对下半年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省法学会会长刘满仓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委政法委

  • 标签:
  • 简介:德国工业大学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袖珍激光器,它能发现和确定位于地下的物质。其中包括金属和爆炸物。这种激光器的外观很像普通探雷器的探棒,其工作原理是激光辐射光谱分析。

  • 标签: 激光器 激光辐射 外观 问世 发明 爆炸物
  • 简介:2005年3月,检察机关根据群众举报,查明某国有公司副总经理江某于2002年4月间,采用虚报冒领手段贪污公款7000元。鉴于其贪污犯罪数额不大,情节较轻微,且犯罪后有悔罪表现、积极退赃,遂决定对其相对不起诉。2006年1月,检察机关在侦查该公司总经理丁某贪污案中,又发现江某与丁某于2002年1月,共同贪污公款15000元,遂决定对江某以涉嫌贪污罪与丁某一并立案侦查。

  • 标签: 相对不起诉 犯罪事实 追诉 行为 检察机关 副总经理
  • 简介:司法实践中,由于存在案件来源渠道不畅,案件线索的发现途径不宽,举报线索成案率低,案件线索的管理权与办案权未完全分离等诸多问题,制约着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充分正确履行.为加大查办职务犯罪的力度,保障反腐败斗争的顺利进行,必须通过拓宽案件线索的发现途径,规范案件线索的管理流程,建立案件线索等级评估机制,设立案件线索管理库等措施,改革完善案件线索的发现和管理机制.

  • 标签: 职务犯罪 案件线索 管理机制 检察机关 法律监督 等级评估机制
  • 简介:我们对50,000份中国人指纹档案与现场指纹进行了比对,未发现以下编码公式的指纹卡片。1.2/32指纹卡片。即右手拇指、食指、中指和环指为箕型纹或弓型纹,小指为斗型纹(左手各指不一定都是斗型纹)。也未发现2/(21-22)指纹卡片。

  • 标签: 右手拇指 环指 箕型纹 弓型纹 三角点 在现场
  • 简介:抢夺罪是指行为人利用或者致使被害人不及抗拒的状态,实施“强力”或者“平和”手段“公然”拿走被害人财物的行为,而盗窃罪则是一种秘行犯,因此界分二者的根本标准在于其取财方式“公然”与否。盗窃未遂时明知被当场发现后继续拿物逃跑的行为已由“秘密”转向“公然”,符合于抢夺罪的构成要件,而抢夺罪的罪质重于盗窃罪,对此应以抢夺罪论处。

  • 标签: 行为定性 盗窃案 抢夺罪 根本标准 盗窃未遂 构成要件
  • 简介:司法责任制改革有利于审判权的独立运行,但一直面临同案能否同判的现实质疑。从裁判者的思维路径来看,面对法律疑难时,求助于先例经验成为潜意识的思维倾向。故整体、稳定的司法经验,是消解法律适用分歧,平衡司法能动性与谦抑性的内修之法。因此,最高院建立案例指导制度,并以'总结审判经验,统一法律适用'作为其核心价值。然而,由于裁判者对指导案例的参照力、参照对象及功能认识模糊,最高院亦未对参照方式予以指引,指导案例在实践中适用率偏低,且出现裁判规则大前提化、法律关系混淆、关键事实把握不准等误区。为形成规范化的参照技艺,本文以案例文本为研究起点,立足成文法语境,厘清指导案例的参照力、参照对象及功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三阶段'的适用方法:一是发现阶段,以争议问题为导向,结合裁判要点与裁判理由归纳指导案例裁判规则;二是推理阶段,对裁判规则进行演绎解构,确定作为同案识别点的'关键事实',并运用类比技术判断两案关键事实能否适用相同的法律评价;三是验算阶段,回归规范语义脉络,运用情势权衡,对推理结论的适法性和适切性进行检验和评估,并针对适用效果偏差,对裁判规则进行调适与修正,使'个案智慧'转化为'类案经验'。

  • 标签: 个案 类案 指导性案例 审判经验 司法智慧
  • 简介: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在“索拉娅案”中,确认联邦最高法院承认一般人格权及金钱损害赔偿的做法合宪。本案作为“创造性法律发现”的经典教案,勾勒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德国一般人格权制度在司法裁判与学说共同协力下的发展进程,审视了法官发现“超越制定法之法律”的方法与界限。为保障法的安定性,必须按科学普遍承认的规则进行法律续造。在司法裁判承认一般人格权及其金钱损害赔偿的过程中,宪法所确立的价值判断与社会变迁是法官的重要立论基础。

  • 标签: 一般人格权 精神损害赔偿 法律续造 价值判断 社会变迁
  • 简介:民事证据发现制度作为审前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规范当事人收集证据,以及防止证据突袭和促进当事人和解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构建中国的民事证据发现制度,无论是在基本模式的选择上,还是在证据发现范围、发现方法和立法形式上,以及在制裁处罚措施的确立上,不仅应考虑到与整个民事诉讼体制的协调,而且更应注重从民事诉讼特有的对抗性、当事人的程序利益和诉讼成本等角度,科学的设置相应的证据发现规则和对于违反证据发现行为的制裁处罚措施.

  • 标签: 民事证据 当事人 制裁 处罚措施 审前程序 民事诉讼体制
  • 简介:研究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相关案例,对于梳理被执行人规避执行的手段和方法、进而拓宽发现强制执行财产线索的方式和路径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从中国裁判文书网上经过筛选,获得与规避执行有关的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裁判案例270件;并以处置财产种类为主线,结合个别较为常用处置方法,从银行账户、房屋、土地等不动产、机动车、股权、保险账户、支付宝账户、其他财产或方式等角度汇总整理相应财产的处置方式,进而为后续分析财产线索的发现提供借鉴基础。从样本案例及实践角度,除针对财产发现方式与路径提出相关建议外,同时建议人民法院应当进一步加大与相关部门或主体的协同力度,重视法律共同体尤其是律师群体的专业配合,规范中国裁判文书网裁判文书编辑标准。

  • 标签: 执行难 财产发现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
  • 简介:我院在审理谭某故意伤害一案中发现,2001年11月14日,谭某及其同伙故意伤害王某致重伤乙级。为此我院于2005年6月22日以故意伤害罪判处谭某有期徒刑3年,刑期自2005年4月3日起至2008年4月2日止。此外,2002年10月22日,谭某还持枪故意伤害汪某致轻伤乙级。对此犯罪事实,公安机关于2002年10月23日立案,

  • 标签: 犯罪分子 故意伤害罪 时间 判刑 刑法 信箱
  • 简介: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你院赣高法[1992]39号《关于判决宣告后又发现被判刑的犯罪分子的同种漏罪是否按数罪并罚处理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人民法院的判决宣告并已发生法律效力以后,刑罚还没有执行完毕以前,发现被判刑的犯罪分子在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不论新发现的罪与原判决的罪是否属于同种罪,都应当依照刑法第六十五条的规定实行数罪并罚。但如果在第一审人民法院的判决宣告以后,被告人提出上诉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判决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在

  • 标签: 犯罪分子 第二审人民法院 刑事诉讼法 撤销原判 发回 一审判决
  • 简介: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你院鲁高法函[1998]57号《关于人民法院在执行程序中作出的裁定如发现确有错误应按何种程序纠正的请示》和鲁高法函[1998]58号《关于人民法院发现本院作出的诉前保全裁定确有错误或者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作出的诉前保全裁定提出抗诉人民法院应如何处理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 标签: 诉前保全 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 执行程序 检察院 撤销原裁定 高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