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寰椎椎弓螺钉理想进钉点及进钉角度。方法选取在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颈椎64层CT扫描的2~6岁儿童,从中筛选出153例符合标准的儿童,每个年龄段中23~45例,平均30例,将符合要求的儿童按性别分为两组,男100例,女53例。测量双侧寰椎椎弓螺钉在不同内倾角度时可利用间隙宽度。以及在可利用间隙宽度用达到最宽时的椎弓螺钉钉道长度、进钉点到侧块与后弓内缘交点的水平距离,以及内倾角度。通过Sudent t检验分析性别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当钉道内倾角度与前后弓交点所在直线平行时,螺钉可利用间隙宽度最大(8.02±1.06) mm。钉道与侧块和前后弓内缘交点的连线平行时,钉道长度为(24.75±3.34) mm,进钉点距侧块与后弓内缘交点水平距离为(5.70±1.10) mm,最佳内倾角角度为(20.93±3.07)°。不同性别,患儿椎弓螺钉钉道长度(P>0.05),进钉点至侧块与后弓内缘交点水平距离(P>0.05),进钉最佳内倾角度(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6岁以下儿童寰椎椎弓螺钉时,选择距侧块与后弓内缘交点水平距离为(5.70±1.10) mm做垂线与后弓水平中线交点为进钉点是安全可行的,钉道内倾角度选为钉道与前后弓交点所在直线平行(20.93±3.07)°时为进行儿童寰椎椎弓螺钉固定的最佳内倾角度。

  • 标签: 寰枢椎 寰椎椎弓根 颈椎重建术 儿童 计算机断层扫描 儿科 椎弓根螺钉 体层摄影术 上颈椎病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椎弓螺钉内固定系统在治疗胸腰椎骨折术中的配合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应用椎弓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81例胸腰椎骨折的手术配合的细节和体会。结果81例手术均进展顺利,术中术后X线摄片骨折复位满意,术后至出院,无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熟知椎弓螺钉内固定系统的组成和原理,充分的术前准备,准确熟练的手术配合,加强围术期的整体护理,做好术后的康复指导,对手术的顺利进行起到良好的保障,能够提高脊柱骨折患者椎弓根内固定术成功率。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椎弓根螺钉固定 手术室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螺钉固定在治疗寰枢椎不稳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采用颈后路复位、减压和融合固定治疗的21例寰枢椎不稳病例临床资料。结果完全复位13例,部分复位6例,原位固定2例。无椎动脉损伤、脊髓损伤、感染、固定失效等并发症。随访3—21个月,平均6.7个月,X光片、CT复查所有病例3个月后均达到满意融合。脊髓功能有7.5提高到13分。结论寰枢椎椎弓螺钉固定可使寰枢椎不稳与脱位获得即刻和长期稳定,方便术后护理和功能锻炼,临床效果好。

  • 标签: 寰枢椎不稳 寰枢椎 椎弓根螺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椎弓螺钉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病人的术中协作及护理在手术中起的作用。方法对38例胸腰椎骨折椎弓螺钉钉内固定病人手术全过程中的护理措施加以回顾,如心理护理、术前评估、健康教育等。结果28例病人手术均取得成功,且术后很快恢复健康,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增加。结论手术室的护士熟悉手术的全过程并了解各种器械的使用方法,对手术的顺利进行起到了促进作用,且护士的术前准备工作充分,对病人的身体和心理状况都做了评估,且术中所有操作都遵循无菌操作的原则,大大降低了手术的风险,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椎弓根螺钉钉 内固定 胸腰椎 护理
  • 简介:骨质疏松条件下,强化椎弓根内固定稳定的传统的方法有增大螺钉的长度、直径和改变椎弓螺钉植入的角度等。有学者在钉道内添加生物骨水泥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强化效果明显。也有学者在改进螺钉的结构设计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相继出现了包括膨胀式椎弓螺钉等各种设计的螺钉,并取得明显效果。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强化效果持久的强化方案。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强化 椎弓根螺钉
  • 简介:目的:探讨给椎弓根钢板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对2002年12月~2003年12月收治的13例寰枢椎不稳定患者施行经椎弓根AXIS钢板螺钉固定技术,并结合动力位X线片及CT确证寰枢椎稳定程度,记录每一例的术中并发症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3~15个月,平均9个月,13例病例疼痛均明显减轻,唯旋转功能较差;未发生术中并发症。结论:经椎弓根钢板螺钉固定技术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的有效方法,安全性好,但技术要求高,需谨慎操作。

  • 标签: 固定技术 临床应用研究 经椎弓根螺钉 椎弓根钢板螺钉 寰枢椎不稳定 2002年12月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在胸腰椎骨折行经皮椎弓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康复中实施早期功能锻炼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雨后后效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 2018 年 1 月至 2020 年 1 月我院收治的 100 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经皮椎弓螺钉内固定治疗术进行治疗,将 100 例患者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早期功能锻炼,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疼痛程度、腰椎功能、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率。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 VAS 评分、 ODI评分和 SF-36 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 96.00 %,对照组满意率为 80.00 %, P<0.05。结论 在胸腰椎骨折经皮椎弓螺钉内固定患者术后实施早期功能锻炼可有效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对于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腰椎功能和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可推广应用。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经皮椎弓根 螺钉 内固定 早期功能锻炼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寰枢椎椎弓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疗效.方法对2003年6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21例寰枢椎不稳患者应用寰枢椎椎弓螺钉技术治疗,男14例,女7例;年龄28~66岁,平均42.5岁.齿状突骨折10例,先天性游离齿状突4例,Jefferson骨折合并齿状突骨折3例,类风湿关节炎致寰枢椎不稳4例.所有患者均伴有寰枢椎半脱位或失稳.患者术前JOA评分4~14分,平均9.1分.结果21例患者共置入寰枢椎螺钉84枚,无一例患者发生脊髓、神经根和椎动脉损伤.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有5例出现静脉丛出血.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JOA评分11~17分,平均15.9分,平均改善率为85.1%.骨折的齿状突均完全愈合,植骨块全部融化,无内固定断裂和松动.结论寰枢椎椎弓螺钉固定技术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有效方法,具有固定牢靠、短节段固定,操作相对安全方便、融合率高等优点.

  • 标签: 颈椎 脊柱融合术 骨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机器人辅助椎弓螺钉置钉的准确性。方法收集怀化市中医医院脊柱外科2016年12月~2017年3月行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的11例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例机器人辅助置钉,共32枚椎弓螺钉,设为观察组;5例医师徒手置钉,共30枚椎弓螺钉,设为对照组。分析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Gertzbein-Robbins标准评价机器人置钉的准确性,并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由机器人成功辅助置入椎弓螺钉31枚(观察组其中有1枚螺钉在手术中由于患者示踪器移动而改为徒手置钉,归为对照组),根据Gertzbein-Robbins标准,观察组最终结果A级28枚,B级2枚,C级1枚,置钉准确率为96.77%,明显优于对照组(A级18枚,B级7枚,C级6枚,置钉准确率80.65%,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3.23%,同样明显低于对照组22.58%,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机器人辅助椎弓螺钉置钉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同时减少了置钉所带来的并发症,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机器人辅助 椎弓根螺钉 Gertzbein-Robbins标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机器人辅助椎弓螺钉置钉的准确性。方法:收集怀化市中医医院脊柱外科 2016年 12月~ 2017年 3月行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的 11例患者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 6例机器人辅助置钉,共 32枚椎弓螺钉,设为观察组; 5例医师徒手置钉,共 30枚椎弓螺钉,设为对照组。分析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 Gertzbein-Robbins标准评价机器人置钉的准确性,并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由机器人成功辅助置入椎弓螺钉 31枚(观察组其中有 1枚螺钉在手术中由于患者示踪器移动而改为徒手置钉,归为对照组),根据 Gertzbein-Robbins标准,观察组最终结果: A级 28枚, B级 2枚, C级 1枚,置钉准确率为 96.77%,明显优于对照组( A级 18枚, B级 7枚, C级 6枚,置钉准确率 80.65%, P< 0.05);观察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 3.23%,同样明显低于对照组 22.58%,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机器人辅助椎弓螺钉置钉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同时减少了置钉所带来的并发症,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机器人辅助 椎弓根螺钉 Gertzbein-Robbins标准
  • 简介:摘要:目的:在实际针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探讨椎弓螺钉内固定治疗方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我院接诊的2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采用常规开放手术的方式,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采用椎弓螺钉内固定治疗的方式。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相对更短,手术中的出血量以及手术结束之后的引流量均相对更少。结论:在实际针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相比于传统开放手术的治疗方式来说,椎弓螺钉内固定治疗的方式不仅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整体较少,患者的术后引流量以及手术中的出血量也相对较少。

  • 标签: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治疗 胸腰段脊柱骨折 效果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胸腰椎骨折实施经皮椎弓螺钉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2例已经被确诊为胸腰椎骨折的患者纳入至本次研究中,对其基本资料进行检查分析,确认符合实验参与条件,并需及时给予手术治疗。本次研究中所选治疗方法为后路开放椎弓螺钉手术、经皮椎弓螺钉术,为达成研究目的,将322例患者随机分配为每组161例患者的对照组与观察组,并分别使用以上两种治疗方法,比较临床疗效,比较不同治疗方法下的临床疗效。结果:统计比较了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及并发症情况,从结果分析可见观察组以上指标更优,(P<0.05)。同时,两组患者的锥体前缘高度比、后凸Cobb角度在术前、术后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胸腰椎骨折患者行经皮椎弓螺钉能够显著提高疗效并降低并发症风险。

  • 标签: 胸腰椎骨折 经皮椎弓根螺钉 开放术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加椎弓螺钉治疗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对其进行分析。方法将自2008年2月至2011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在20-60岁之间,男30例,女20例,所有患者术前以及术后均行X线和CT检查,分析术前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伤椎椎体高度的变化以及腰背部疼痛的情况,患者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患者均进行半年至2年的术后随访,患者术前与术后的腰背部疼痛情况VAS评分比较,术后明显优于术前,两个阶段比较差异显著,p<0.05统计学有意义,术后患者的伤椎椎体高度明显优于术前,且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优于术前。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加椎弓螺钉治疗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效果好,因其可以早期重建脊柱前中柱的稳定性,避免应力集中于后柱,防止晚期矫正角度以及椎体高度的再丢失,应值得在临床治疗时大力推广使用。

  • 标签: 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加椎弓根螺钉 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 临床的效果
  • 简介:摘要报告上颈椎椎弓根内固定植骨融合手术的临床效果观察与护理。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和准备,术后加强观察及护理。

  • 标签: 上颈椎 内固定 围术期护理
  • 简介:背景:已有研究对腰椎骨折的固定方式进行了三维有限元分析,但关于腰椎骨折椎弓螺钉内固定三维有限元分析的研究不多。目的:以有限元法分析腰椎椎弓根单向螺钉及万向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腰椎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建立腰椎骨折椎弓根单向螺钉及万向螺钉内固定模型,以三维有限元法分析正常腰椎模型、腰椎骨折椎弓根单向螺钉及万向螺钉内固定模型的最大轴向位移、最大弯曲度、椎弓螺钉固定系统上的最大应力以及椎间盘的最大应力,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1单向钉固定组和万向钉固定组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和右侧弯时的最大轴向位移均明显低于正常腰椎组(P〈0.05-0.01),万向钉固定组在以上各方位的最大轴向位移均低于单向钉固定组;2单向钉固定组和万向钉固定组在各方位的最大弯曲度均明显低于正常腰椎组(P〈0.05-0.01),万向钉固定组在各方位时的最大弯曲度均低于单向钉固定组;3万向钉固定组在各方位时椎弓螺钉固定系统上的最大应力均低于单向钉固定组(P〈0.05-0.01);4单向钉固定组和万向钉固定组在各位置动作时椎间盘的最大应力分布均明显低于正常腰椎组(P〈0.05-0.01),万向钉固定组在各方向动作时椎间盘的最大应力分布低于单向钉固定组;5结果表明,腰椎骨折椎弓根单向螺钉和万向螺钉内固定均可以承载大部分应力,明显降低腰椎的最大轴向位移、最大弯曲度、椎弓螺钉固定系统上的最大应力以及椎间盘的最大应力,其中万向螺钉的内固定稳定性优于单向螺钉

  • 标签: 腰椎 骨折 内固定器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组织工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皮质骨轨道(CBT)螺钉技术与传统轨道(TT)椎弓螺钉技术治疗伴有骨质疏松症但不合并椎体Ⅰ度以上滑脱或脊柱侧凸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9年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L3/4或L4/5单节段腰椎融合术并且伴有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症同时不合并椎体Ⅰ度以上滑脱或脊柱侧凸的52例女性患者资料,年龄40~71岁,其中22例接受了CBT螺钉手术(CBT组)、30例接受了TT螺钉手术(TT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和手术并发症;术后第5天经摄腰椎X线片和CT扫描观察融合器、内固定位置,以及近端关节突关节侵扰(FJV)发生率;术后3、6、12、24个月复查腰椎正侧位X线片,评估植骨融合和内固定等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末次随访的Oswew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CBT组与TT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25.7±16.0)min和(123.8±18.3)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9, P>0.05);术中出血量CBT组[(74±39.8 )mL]比TT组[(129±45.3)mL]少,手术切口长度CBT组[(5.7±0.6)cm]比TT组短[(8.4±0.92 )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48、12.004,P值均<0.05)。术中TT组有1例患者L4 2枚椎弓螺钉出现固定强度不佳,遂采用骨水泥强化椎弓螺钉,其余患者手术置钉过程均未出现置钉失败、皮质骨钉道骨折断裂等情况;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置钉引起的血管、神经损伤。术后第5天经摄腰椎X线片和CT扫描观察融合器、内固定位置良好;CBT组有3例患者共4个近端关节突关节发生FJV(4/44,9.09%),而TT组中有22例患者共35个近端关节突关节发生FJV(35/60,5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63, P<0.01)。术后随访5~24个月,两组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的ODI及VAS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549、18.490, P<0.01);而手术前后ODI和VAS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影像学随访未见螺钉松动、脱出和切割等,螺钉、连接棒、融合器均位置佳。结论与TT椎弓螺钉技术相比,采用CBT螺钉技术治疗伴有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症但不合并椎体Ⅰ度以上滑脱或脊柱侧凸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短期疗效同样可靠,而且CBT螺钉固定强度更佳、更为微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脊柱疾病 脊柱融合术 皮质骨轨道螺钉 骨质疏松症 腰椎退行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