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明朝中后期,经济空前繁荣,政治异常腐败,思想活跃,文化兴盛,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出现了数量可观的隐逸之士——山人。在当时,他们成了引领社会时尚的新群体。山人一词,出现很早。在先秦时代,山人即虞官,"掌山林之政令"(《左传》昭公四年)。秦汉以后,"虞官"成了昨夜星辰,山人逐渐成了遁迹山林隐逸之士的代名词。但是,所谓"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从山崖水曲步入庙堂的隐士,颇不乏人。不过这些人毕竟在山野间散漫惯了,总想保持闲云野鹤的外观,故进了朝廷,白花花的银子照拿,却不肯戴乌纱帽。他们扮演客卿的角色,参与议论国事,陪伴皇帝出游,因身穿白衣,路人看了指指点点,说"著黄者圣人,著白者山人。"(《新唐书·李泌传》)唐、宋、元都有山人山现,但零零落落,不成气候。

  • 标签: 明代山人 陈继儒 明中叶 冯惟敏 王世贞 腐败
  • 简介:我生长在成都,自幼喜爱书法,所以很早就知道刘东父先生的大名.少年时代,在成都的名胜古迹、旧书店、装裱店等处所,常常看到谢无量、刘孟伉与刘东父等书家的墨迹.刘孟伉特善榜书,一些名店的市招多出于其手;谢无量与刘东父则多见其对联条幅.我无家学渊源,家中无碑帖可读,三位书家的书作常令我驻足观赏,流连忘返.故我的书法启蒙,实得之于这三位书家,而非来自学校.刘东父先生的书作,秀雅劲健,我十分喜爱,因而向往其人.但当时无人引见,无从清益.与刘东父先生虽然同在一个城市,终究缘悭一面,这是我至今都感到遗憾的.

  • 标签: 刘东父 遗墨 成都市 生平 书法家 中国
  • 简介:在法国由古代向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型过程中,其边疆观念也经历了历史性的变迁,“自然边疆”(naturalfrontiers)逐步成为塑造法国历史与现实认同的主要理念。本文通过对中世纪以来法国内政和外交层面边疆观念变迁的分析,揭示了“自然边疆”的形成、发展和近代转型过程,为我们进一步理解法国国家认同与法兰西民族的形成与变迁历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标签: 法国 自然边疆 观念 起源
  • 简介:川北古城阆中面面古今在川北滔滔嘉陵江中游北岸,大巴山之南麓,至今矗立着一座保存完好的古老城镇’——阆中。干百年来,古战场的硝烟,锦屏山的美景,腾王阁的名胜,观音寺的钟声,伴随它走过悠悠岁月。彭道将池的悠久,巴文化的遗存,蜀汉张飞的墓词,阆苑的奇葩,...

  • 标签: 嘉陵江 《方舆胜览》 《四川通志》 阆中 巴西 锦屏山
  • 简介:范仲淹的一生,功业彪炳,其道德文章,传颂已久。尊他为“第一流人物”,当受之无愧。作为一个政治家,不论“居届堂之高”,抑或“处江湖之远”,皆一以贯之,以天下为己任,兴利除弊,振衣直言。作为一名军事家,“浊酒一杯”,离家万里,固守边防,“腹中有数万甲兵”。作为一位文学家,工诗善文,虽无意刻划,却笔底生花,佳句琳琅。凡此种种,前贤今人,多有评述。唯范仲淹与教育之联系,似少有专论。其实,范仲淹不仅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而且形成一套比较完整、自成一家的教育,可以说是一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这一点与我国古代一些著名的教育家十分相似。本文拟对他的教育思想,从兴学、教育功能、人材、教学论、治学论、师资论等六个专题展开,分节论述。

  • 标签: 我国古代 范仲淹 政治家 宋仁宗 州府 求贤
  • 简介:这篇论文,作为批判中国正史东夷传记事史料的第一步,整理了《史记·朝鲜传》、《汉书·地理志》、《汉书·王莽传》的朝鲜、朝鲜王者。作为中国正史朝鲜关系记事的发端的《史记·朝鲜传》其史料价值从来都被人们所重视。可是,其记述是以汉武帝出兵朝鲜为中心,对朝鲜的历史几乎没有表示关系。而且,其东夷王者是理念化的,中国亡命者都变成其地的王者,并在统治东夷诸族的同时,作为藩属的王而服从于汉王朝。在《汉书》里,朝鲜及其王者是多样化的,但与《史记》一样也是理念化的,未客观地描述实际情况。《汉书·朝鲜传》几乎原封不动地借用了《史记》的记事,在《地理志》郡县条分注里,把箕子、卫氏两朝鲜国,异民族的真番、朝鲜、高句丽诸国安置于乐浪郡、辽东郡、玄菟郡,设定了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朝鲜国。在《地理志》分区条里认为,包括朝鲜国在内的东夷诸民族是顺从的,他们之所以彬彬有礼,是因为遵守了箕子之教,由于中国人亡命者变为王者并进行了教化,因而出现了理想化的境地。在这里,可以说找到了朝鲜王者的理想像。与之相反的东夷王者在《王莽传》中可以看到,王莽把高句丽侯驺认定为异民族的王者,将其抹杀是皇帝的任务。《史记》《汉书》的朝鲜和东夷王者不是从客观的史实产生出来的,其记事的史料价值也并不那么高,但给予后世正史的影响却是极大的。

  • 标签: 《史记》 《汉书》 东夷王者观 史料价值 中国
  • 简介:试论希特勒的世界叶江世界(Weltanschaung)一词是德国纳粹运动领袖,第三帝国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魁首─-阿道夫·希特勒所不断提及,反复使用的。它代表着希特勒的基本思想,也是二三十年代德国纳粹运动和三四十年代纳粹德国内政外交的指导思...

  • 标签: 希特勒 意志力 纳粹运动 日耳曼人 现代西方哲学 知识分子
  • 简介:宋明时期的理学,继承并发挥了孔孟的仁孝。理学中人将仁孝视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并将其推广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由于医儒之间关系的特殊性,理学仁孝在嵥渭捌湟院蟮囊窖е胁挠跋熳钗钤叮佣纬闪斯糯飞弦桓鲋档弥厥拥奈幕窒蟆“医为仁术”说和“知医为孝”说,是医儒关系中两个最突出的问题。

  • 标签: 理学 仁孝观 古代医学
  • 简介:<正>我国的民俗文化,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民俗”这个概念,也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确立。司马迁作为一个有识见的史学家,他对古代民俗也十分重视,在壮游全国的社会实践中,对各地的风俗人情作了广泛的调查了解,并把它有机地记载在《史记》人物传记之中。《史记》中保存着的大量的民俗史料和民俗观念,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民俗发展历史和司马迁的民俗思想,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司马迁在《史记》中不仅记载了大量

  • 标签: 司马迁 民俗观 民俗改革 社会需要 发展历史 史记
  • 简介:我们一行5人踏上了地球最西北端。短短10天行程,除了圆满地完成了预定的公务任务外,还对北欧和俄罗斯部分城市人文和自然环境进行了走马花的考察。

  • 标签: 俄罗斯人 北欧 斯德哥尔摩 四国 莫斯科 瑞典人
  • 简介:<正>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约公元前371年—公元前289年)为实现他的政治主张,曾就人才问题作了一些阐述.本文拟就这些阐述略作探讨,以弄清孟子的人才.

  • 标签: 孟子 盂子 人才观 管仲 孔子 诸侯国
  • 简介:林凤眠(1900—1991年)原名凤鸣,又名绍琼,后改名凤眠。广东梅县人。画家、艺术教育家。是20世纪中国画十大师之一。父亲是石匠,又是当地的书画家。他幼年曾受父亲的极大影响。18岁时,以勤工俭学赴法国、德国学习西洋绘画。1925年回国,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7年在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即现浙江美术学院前身)。解放后定居上海,1979年被选为中国美协上海分会主席,后移居香港,直至1991年病逝。作品甚丰,有油画《人道》、《痛苦》、《悲哀》水墨画《乌鸦》、《水面》、《莲塘》、《宝莲灯》等。这些作品,“艺术世界依然纯洁多姿,他的线条更加老辣劲利,他的色彩愈益强烈,深植于他作品中那份孤独清寂的美,则更深蕴,更加动人。”

  • 标签: 艺术观 艺术教育家 《宝莲灯》 20世纪 勤工俭学 西洋绘画
  • 简介:和两书产生的时代不同,形式迥异,但都以生动的形式来阐述抽象的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是两部名著的主要特色,而表现在知识现方面的相似性尤为突出.

  • 标签: 《论语》《萨迦格言》 知识观 相似性
  • 简介:四十年代的中国,民族斗争、政治斗争构成社会生活重心之所在。感时忧国,反映社会重大问题的创作,成为新文学主流。如果说这种文学选择正体现着历史的必然性的话,那么,上海沦陷前后张爱玲在文坛的走红,则可视为历史的偶然性为作家个人、也为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提供的...

  • 标签: 张爱玲 女性观 现代女性意识 女性形象 女作家 母亲形象
  • 简介:家训又称庭训、庭诰、家诫、家范等,一般是父祖对子孙、家长对家人、族长对族人的训示、教诲.也包含兄姐对弟妹的告诫、夫妻之间的嘱托。①家训是家族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训以治家。训以育人,训以养德”。②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

  • 标签: 家训 德育观 中国传统文化 核心价值观 家庭教育 组成
  • 简介:现如今旅游已不再是一种奢侈而是一种休闲娱乐。但“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对于出游者来说首先遵循的第一个问题是“行”,既要经济实惠,又要节省时间,而且还要有合理的出行计划。为帮助大家解决好“行”的难题,我们特推出“出游早知道”栏目,本期将中国航空公司国内航空客运的有关规定及注意事项、服务热线为您作一介绍,以备您出行前参考之用。

  • 标签: 旅游业 航空出行 中国航空公司 国内航空客运 有关规定 注意事项
  • 简介:一《马一浮全集》即将出版,该书的主编吴光教授约我写篇序,实在不敢当,但出于对马一浮先生的崇敬,我答应了。我必须说明,这篇“序”只是我学习马一浮先生著作的一篇学习心得。上个世纪90年代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和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一浮集》,我只读了第一册,深感马先生的思想博大精深,须要好好领会,但因一直没有机会细细研读马先生的著作,实为憾事。

  • 标签: 马一浮 浙江教育出版社 浙江古籍出版社 国学 学习心得 90年代
  • 简介:本文分析了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及相关文章中的史料,结合当代中国考古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再思了傅斯年的古史重建,兼及中国考古学的研究取向。

  • 标签: 傅斯年 史料观 古史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