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9 个结果
  • 简介:对经盐处理后,天蚕丝在结构与性能上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与桑蚕丝和柞蚕丝相比,虽然天蚕丝的结晶度最小,强度也较小,但其伸长度最大,弹性也较好;天蚕丝的吸湿性能优于柞蚕丝,但比桑蚕丝差;天蚕丝经钙盐处理后,有失重现象,可以生成明显的微孔穴和原纤化特征,纤维结构变得松弛,结晶度下降,断裂强度、断裂伸长、初始模量和断裂功等,均呈下降趋势。

  • 标签: 天蚕丝 钙盐处理 结构 性能
  • 简介:首届现代竹结构国际研讨会于2007年10月28日“30日在湖南长沙湖南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湖南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日本大分大学和国际竹藤组织合作主办,由湖南大学承办。会议期间,来自日本、印度、美国、尼泊尔、挪威、巴西等10余个国家的20多位国外专家学者与国内50多位学者和政府官员举行了多场专题报告会并进行了现场参观.就竹材生产、竹材加工、现代竹结构技术及相关竹产业政策等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

  • 标签: 湖南大学 国际研讨会 竹结构 美国南加州大学 国际竹藤组织 专家学者
  • 简介:发展第三产业,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协调、有效、健康地发展.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不断推进,第三产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产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程度,将直接影响第三产业的综合素质.本文在综合分析江苏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及其变动的基础上,运用综合优势指数法对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进行比较,进而确定具有发展优势的重点行业,以提升江苏第三产业竞争力.

  • 标签: 第三产业 综合优势 重点行业
  • 简介:该文对创新人才知识结构的形成规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创新人才知识结构树状模型。模型主要包括树根代表的知识结构与积累,芽和枝叶代表的运用知识和创新点,树干代表的创新精神,树型代表的哲学素养。文章根据创新人才合理知识结构形成的规律,提出高校图书馆应成为创新人才合理知识结构形成的知识中心,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熏陶中心,以及成为师生进行创新活动的中心

  • 标签: 图书馆 创新人才 知识结构 构建
  • 简介:本文介绍了印度安得拉邦坎曼地区哈瑞沙生态学院对竹子混凝土复合材料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将这种材料用于房屋修建,其研究重点是可作为房屋承载构件的竹弓。本文具体介绍了他们所做的研究。这项研究工作历时18年,寻找能在4-6年间生成的、可用于建筑材料的竹子。竹弓由1个水平拉杆和2个横木组成,这个概念是哈瑞沙生态学院的学生的实验中逐渐衍生出来的。牡竹是利用广泛的竹种.

  • 标签: 竹混凝土 复合材料 牡竹 印度
  • 简介:对建瓯市房道镇境内30hm~2Ⅱ类地上16年生人促闽粤栲林分调查结果表明,林分生物量(地上部分)159.22t/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155.32t/hm~2;林分年均净生长量10.59t/(hm~2·a),其中乔木层年均净生长量9.71t/(hm~2·a);林分平均胸径13.6cm,平均树高14.6m,平均密度2483株/hm~2,平均蓄积量269.0m~3/hm~2,平均蓄积生长量16.8m~3/(hm~2·a);林分叶面积指数4.771m~2/m~2,叶对树干净同化率166.8g/(m~2·a)。

  • 标签: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阈粤栲 林分结构 生物量 生产力
  • 简介:榆树是我国重要的造林树种,在全国各地尤其是“三北”地区有大面积栽植。但最近几年来,榆树一直遭受着严重的虫害,特别是食叶害虫榆蓝叶甲,使榆树的生长发育和木材产量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选育抗虫品种和进行科学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据观察,榆树在遭受虫害后,不同的树种或同一树种的不同无性系间的受害程度差别很大,是什么原因引起受害程度的不同呢?现有的研究己清楚指出,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共同构成了植物抵御害虫的防御体系。植物可以利用存在于它们组织的,经长期进化而形成的物理因素(形态结构)来阻止或破坏害虫的为害。本研究采用了电镜扫描和石蜡切片法,结合生物测定和田间调查,分析了榆属树种的叶子结构与其抗虫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榆属树种的气孔以大密度分布在叶子的下表面,气孔的保卫细胞具有角质层和木质化的壁。这种特点使幼虫不易从叶子下表面取食到叶肉,所以它们往往转移到叶子上表面取食,从而造成叶子上表面的结构特点与抗虫性的强弱直接相关;②抗虫性强的树种或无性系的叶子表面有很厚的蜡质层,而易感虫的树种或无性系的叶子上表面蜡质较薄。下表面无此规律;③叶子上表面的表皮毛密度(X1)和角质层厚度(X2)与叶面积受害指数(Y)呈高度负相关(?

  • 标签: 榆树 叶附属物和叶结构 榆蓝叶甲 抗虫性
  • 简介: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林业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林农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林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林业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注重提升林业的绿色品质发展之路转变。一、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林业提质增效。经济作物要优化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

  • 标签: 结构性改革 林业产业 生态可持续发展 林农收入 品种品质 主攻方向
  • 简介:本文以联合勘察加景天(Sedum.kamtschaticumSubsp.Ellacombianum)、‘胭脂红’景天(S.spuriumcv.Coccineum.)、石景天(S.acre)3种景天植物为试验材料,采用植物显微技术和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叶片细胞结构变化与景天植物抗寒性的关系。结果如下:(1)景天的抗寒性与其叶片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淀粉粒积累、粘液细胞增多以及蜡质层增厚有关,在低温胁迫下石景天因为叶绿体表现出高的稳定性,叶肉细胞液泡中存在大量囊泡(小泡)来防止细胞结冰,以及通过叶片表面厚厚的蜡质层降低蒸腾作用,从而达到较强的抗寒性。(2)从细胞形态学的观察分析,3种景天植物抗寒性强弱顺序为:石景天、‘胭脂红’景天、联合勘察加景天。

  • 标签: 景天 低温胁迫 细胞结构
  • 简介:研究合肥市区不同功能区景观林组成与结构,共记录102个样方。结果表明:景观林主要组成种有111种,分属45科、81属;主要优势种是香樟、枫杨、水杉、杨树、桂花、石楠等;不同功能区景观林树种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4(公园与居住区)、0.24(高校与居住区)、0.22(公园与高校);林分平均密度560林/hm2,平均基盖度18.83m2/hm2,平均胸径16.99cm,平均树高10.13m,均为正态分布。群落类型可归纳为5个植被型、16个群系及69个群丛,以落叶阔叶型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型为主。建群树种主要有香樟、广玉兰、女贞、雪松、水杉;群落外貌较整齐,树木整体较为健康,景观效果较佳;但层次结构、树种多样性不高,应丰富树种,增加群落的垂直层次,采用近自然经营。

  • 标签: 类型 结构 群落 城市景观林 合肥
  • 简介:调查合肥市市郊5座城市山体的林分组成与群落结构,共记录样方66个.结果表明:山体林主要组成种有97种,分属49个科、82个属;主要优势种是侧柏、杉木、马尾松、朴树、麻栎等;林分平均密度1384株/hm^2,平均基盖度23.35m^2/hm^2,平均胸径12.44cm,平均高度11.08m.群落类型可归纳为5个植被型、14个群系及34个群丛.主要植被型有落叶阔叶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等.树木整体较为健康,但景观效果欠佳,部分区域林分结构不够合理.建议引进乡土树种,特别是一些观赏树种,如栎、榆、椴、榉、黄连木、槭树等,来提升景观效果,增加生物多样性,完善生态功能.

  • 标签: 城市山体林 群落 类型 结构 合肥
  • 简介:当前,人工林普遍存在树种结构简单、针叶林多阔叶林少、纯林多混交林少的现象,林地地力衰退、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生态功能低下等问题越来越突出。本文在分析宁化县人工林树种结构现状,以及现存人工混交林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人工林树种结构的原则、目标及措施。在扩大森林资源总量的同时,不断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丰富森林系统组分,增加生物多样性,形成良好的森林群落环境,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推动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 标签: 人工林 树种结构 优化方案
  • 简介:丰林保护区是以阔叶红松林为景观基质,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对丰林保护区景观类型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以丰富度、多样性、优势度、破碎度、分离度为指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受到干扰强烈的4集水区主要是南部边缘的国铁和公路分割干扰所致,其森林火灾的影响是一个主要因子.而自然景观丰富度和多样性及优势度指标较大,且自然景观的分离度与保护程度呈反比,核心区和缓冲区的自然景观保护完整.维护主要自然景观类型的最小分离度是保护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稳定的一个重要标志.

  • 标签: 丰林保护区 景观结构 人类活动 分析
  • 简介:根据1999年和2008年公益林区两期的森林资源调查数据,采用对比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从时间尺度上对公益林区的森林资源格局动态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掌握了莲都区公益林在林龄、郁闭度、疏密度、森林类型等方面的变化情况。通过1999年到2008年的十年建设,幼、中龄林与近、成、过熟林面积比例由78:22演变到40:60,蓄积比由54:46演变到23:77;低郁闭度(郁闭度小于0.7)林分由76.57%下降到25.14%,高郁闭度林分则从23.43%上升到74.86%;阔叶林面积占比从11.43%增加到11.57%,针阔混交林面积从26.86%增加到40.29%;单位面积平均蓄积从25.65m3·hm-2增长到37.95m3.hm-2,年均净增率4.30%。

  • 标签: 公益林 结构 动态变化 莲都区
  • 简介:利用闽北地区两期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77块天然针阔混交林固定样地资料,运用Weibull分布参数预测模型(PPM)对天然针阔混交林林分结构进行预测。为林业部门制定科学的生产规划,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稳定的经营,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天然针阔混交林 WEIBULL分布 参数预测 林分结构
  • 简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换为化学能,捕光色素结合(LHC)蛋白与色素形成的复合体在捕获、传递和转化光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毛竹(Phyllostachysedulis)LHC基因结构及表达模式对于揭示其在毛竹光合作用中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毛竹基因组中的LHC基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在毛竹中共有29个LHC基因同源序列,其包含的内含子数量为0~5个。序列分析表明,29个LHC基因编码的蛋白分别属于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的捕光色素结合蛋白家族LHCⅠ和LHCⅡ。LHCⅠ包含5个亚家族(Lhca1-Lhca5),除了Lhca4含有3个成员外其他亚家族只有1个成员;而LHCⅡ包含6个亚族(Lhcb1-Lhcb6),每个亚家族的成员不同,其中Lhcb1的成员最多为7个。亲疏水性预测表明,不同亚家族成员存在着一定差异。蛋白结构预测发现,29个蛋白均包含导肽和成熟蛋白,具有跨膜结构域,均包含色素结合位点;其中12个蛋白的组成以α-螺旋为主,17个蛋白的组成以随机卷曲为主。基因表达谱分析表明,大多数LHC基因主要在叶片和花序中表达,笋中略有表达,而根和鞭中几乎检测不到表达。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毛竹LHC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毛竹 LHC基因 结构 表达模式
  • 简介:为研究炭化竹原纤维的特性,进一步提升竹原纤维的使用性能,拓宽竹原纤维的应用领域,采用可控电炉制备了不同炭化温度和不同保温时间条件下的炭化竹原纤维,利用全自动比表面积及孔隙度分析仪测试了炭化竹原纤维的比表面积、比孔容及平均孔径,探讨了炭化条件对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炭化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炭化竹原纤维的比表面积、比孔容和孔径分布先增大后减小,在较优的工艺条件下,炭化竹原纤维的比表面积和比孔容最大值分别可达819.35m2/g和0.7358cm3/g,平均孔径最小可达2.0836nm。

  • 标签: 竹原纤维 比表面积 比孔容 平均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