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6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breastcancer,TNBC)的临床病理特征、复发转移模式和生存情况,分析影响TNBC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从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温州市中医院外科治疗的378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根据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结果分为三阴性乳腺癌组(61例,TNBC组)和非三阴性乳腺癌组(317例,non-TNBC),比较2组在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生存之间的差异性。结果与non-TNBC组患者相比,TNBC组在初诊年龄〈35岁、乳腺癌家族史、肿瘤最大径〉5cm、术前腋窝淋巴结状态阳性、肿瘤临床分期为Ⅲ期、组织学分级为Ⅲ级、Ki67及P53阳性过表达等方面异性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在发病月经状态、病理类型和手术方式等方面2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NBC组的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率均高于non—TNBC组。TNBC组的5年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survival,DFS)和总生存率(overallsurvival,OS)均明显低于non-TNBC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影响TNBC组5年DFS的因素为:初诊年龄、肿瘤最大径、术前腋窝淋巴结状态、肿瘤临床分期、P53阳性过表达:而影响TNBC组5年0S的单因素为:肿瘤最大径、术前腋窝淋巴结状态、肿瘤临床分期。影响TNBC组5年DFS的独立因素为:初诊年龄、肿瘤最大径、术前腋窝淋巴结状态;影响TNBC组5年OS的独立因素为:肿瘤最大径、术前腋窝淋巴结状态。结论TNBC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发病年龄较年轻、有乳腺癌家族聚集现象、肿瘤最大径较大、术前腋窝淋巴结状态阳性多、肿瘤临床分期偏晚、组织学分级较高,易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5年DFS和5年OS均较低;此外,患者的初诊年龄、肿瘤最大径、术前腋窝淋巴结状态、肿瘤临床分期、P53阳性过表达对判断其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三阴性乳腺癌 临床病理特征 预后
  • 简介:目的:分析隐匿性乳腺癌(occultbreastcancer,OB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情况,了解患者生存状态并探讨其最佳诊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OBC的临床资料,并将同期320例非OBC作为对照组探讨其预后情况。结果72例均以腋窝肿物为首要症状。MRI乳腺内可疑病灶检出率为71.4%,高于钼靶X线摄影的53.5%,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876,P=0.001)。腋下淋巴结转移灶癌细胞多为中-低分化,表现为淋巴结弥漫浸润的成片的大Apocrine样细胞;免疫组化CK7、CK20和TTF-1的阳性率分别为96.7%、6.7%和3.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8,P=0.810);ER、PR的阳性率分别为46.7%和36.7%,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5,P=0.033)。临床分期、术式、淋巴结转移数目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OBC以腋窝肿物为首要症状,MRI联合免疫组化更有利于OBC的诊断与鉴别诊断;OBC的ER、PR阳性率低,改良根治术联合辅助治疗可能是更好的治疗选择。

  • 标签: 乳腺肿瘤 隐匿性乳腺癌 临床病理特征
  • 简介:目的探讨人胰腺癌原位移植瘤模型的MRI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应用3.0T磁共振成像仪及临床型乳腺线圈对30只胰腺癌裸鼠原位模型行冠状位及横断位TSE-T。WI/T2WI平扫,经腹腔注射钆喷酸葡胺(Gd—DTPA)行连续动态增强扫描,测量平扫和增强扫描各时相肿瘤信号强度,计算强化率,分析MR图像特征并与病理对照。结果30只裸鼠荷瘤接种成功率为100%,组织学检查符合胰腺低分化腺癌。与邻近组织信号相比,90%(27/30)肿瘤T,WI呈均匀稍低信号,10%(3/30)信号欠均匀;80%(24/30)肿瘤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内见斑片状更高或等信号区,20%(6/30)呈均匀等高信号。平扫肿瘤信号强度为228.35±11.71,增强扫描后1.5、3、6、9、12rain的肿瘤信号强度分别为258.20±11.17、301.75±17.09、358.65±25.13、480.05±19.01、558.35±40.49,均明显高于平扫(P值均〈0.01);各时相强化率分别为0.13±0.04、0.35±0.11、0.56±0.10、1.10±0.10、1.45±0.18,各时相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MR强化明显区为供血丰富的肿瘤生长活跃区域,中央无强化区为坏死组织和(或)肿瘤细胞致密且毛细血管较少区域。结论经腹腔注射对比剂后可获得清晰的移植瘤MRI图像,与病理检查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 标签: 胰腺肿瘤 磁共振成像 注射 腹腔内 裸小鼠
  • 简介:目的以M-ANNHEIM分类系统为指导,研究慢性胰腺炎(CP)的临床表现、病因、危险因素,探讨M-ANNHEIM分类系统对CP的有效性及临床指导意义.方法收集2007年12月到2009年12月在长海医院住院的C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M-ANNHEIM分类系统进行分类.结果307例CP患者入组,其中男性214例,女性93例,男∶女=2.3∶1,成人256例,青少年(<18岁)51例.有饮酒史129例(42.0%),吸烟110例(35.8%),血脂升高31例(10.1%),12例有胰腺分裂、胰腺创伤后胰管瘢痕形成等胰腺导管因素.胰腺钙化231例(75.2%),外分泌功能不全(脂肪泻)45例(14.7%),内分泌功能不全(糖尿病)58例(18.9%),曾行胰腺外科手术者32例(10.4%),伴有胰腺假性囊肿、胆管梗阻、胰腺癌等严重的器质性并发症者39例(12.7%).M-ANNHEIM临床分期:0期患者为0,Ⅰ期患者220例(71.7%),Ⅱ期69例(22.5%),Ⅲ期12例(3.9%),Ⅳ期6例.M-ANNHEIM临床特征及严重性评分平均为7.78分.轻度69例(22.5%),中度174例(56.7%),进展62例(20.2%).结论M-ANNHEIM分类系统是临床实践的一个简单的、客观的、精确的、有效的和相对非侵害性的分类系统,有助于研究各危险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

  • 标签: 胰腺炎 慢性 M-ANNHEIM分类系统 危险因素 病因
  • 简介:目的分析长径≤0.5cm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thyroidmicrocarcinoma,PTMC)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病理结果特点,探讨其淋巴结转移、大量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期间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确诊为PTM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肿瘤的长径分为40.5cm组和0.5~1cm组,分析比较其临床病理特点,并通过单因素、多因素统计分析≤0.5cm组胛MC患者淋巴结转移、大量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PTMC患者1414例。≤0.5cm组315例,占同期PTMC患者的22.3%,其中淋巴结转移患者76例(24.1%),大量淋巴结转移者9例(2.9%)。与0.5~1cm组比较,≤0.5cm组更少出现被膜侵犯(14.3%vs.25.0%,P〈0.05)、淋巴结转移(24.1%vs.39.8%,P〈0.05)及大量淋巴结转移(2.9%vs.7.9%,P〈0.05)。在≤0.5cm组内,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0岁组的淋巴结转移率较年龄≥40岁组显著升高(38.0%vs20.1%,P〈0.05),男性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较女性有升高的趋势(32.4%vs21.9%,P=0.073).但未发现各研究因素与大量淋巴结转移风险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多灶性肿瘤、年龄〈40岁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2.082和2.899,P〈0.05),男性是潜在的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OR=1.807,P=0.058),但未发现大量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PTMC手术患者中,长径≤0.5cm的患者占了一定的比例,其总体淋巴结转移率不高、尤其是大量淋巴结转移率很低.对其采取观察的治疗策略是一种可考虑的选择,特别是年龄≥40岁的单发病灶女性患者。

  • 标签: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淋巴结转移
  • 简介:目的总结不同病理类型胰腺导管内黏液性乳头状瘤(IPMT)的临床表现,提高对IPMT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3月至2008年9月间经手术切除且病理证实的49例IPMT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病理学特征,比较分析良性、交界性、恶性IPMT的临床表现。结果49例IPMT患者中男27例,女22例,平均年龄(58±11)岁。良性19例,交界性9例,恶性21例。3类IPMT患者在性别、发病年龄、烟酒史、胰腺炎发作史、糖尿病病史,是否存在腹痛、腰背部放射痛、腹胀、腹泻、消瘦等症状,血CEA、AST、ALT水平,肿瘤位置及肿瘤分型上的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但黄疸、术前CA19-9和碱性磷酸酶水平、肿瘤直径、主胰管直径、囊性肿瘤内是否存在隔膜、附壁结节的大小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恶性IPMT术后5年有1例病死,1例复发;交界性和良性IPMT有1例复发,1例因其他疾病病死。结论不同病理类型的IPMT临床特征存在一些差异,需综合判断进行鉴别。

  • 标签: 胰腺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症状和体征 放射学 外科治疗
  • 简介:<正>34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男性24例,女性10例;年龄11~69岁,平均39岁。有输血及血液制品应用史31例,静脉杜冷丁药瘾1例,无输血及血液制品应用史或手术史2例。经血清学检查排除甲、乙、丁、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抗HCV阳性,HCVRNA阳性。诊

  • 标签: 慢性丙型肝炎 α-干扰素 病毒量 血液制品 血清型 杜冷丁
  • 简介:目的探讨鸭流感病毒受体分布特点及其作用。方法应用凝集素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鸭呼吸道和消化道流感病毒SA受体的分布,用荧光素Alexa488标记禽流感病毒H9N1、人流感病毒H1N1,观察这两种病毒与鸭呼吸道、消化道各解剖部位结合特点。结果SAα-2,3Gal受体在鸭呼吸道气管、支气管、次级支气管、副支气管和消化道结肠呈高密度分布,而SAot-2,6Gal受体缺乏或仅极少量表达。禽流感病毒H9N1能与鸭呼吸道和消化道上皮细胞结合,而人流感病毒H1N1与副支气管和结肠未见结合反应,仅极少量与气管、支气管、次级支气管结合。结论水禽类鸭流感病毒SA受体的分布以SAα-2,3Gal受体为主,在呼吸道和消化道均呈高密度分布,有利于各亚型禽流感病毒在其复制、基因重配。

  • 标签: 甲型流感病毒 受体 唾液酸
  • 简介:目的:探讨上海市松江区事业单位代谢综合征(MS)的流行特点。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上海市松江区事业单位2662名20岁以上成人进行问卷调查,并测其身高、体重、血压、空腹血糖、血脂、尿酸。MS诊断采用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制定的标准,了解MS的患病率及发病危险因素。结果:MS标化患病率为13.63%.男性患病率明显大于女性(20.59%比9.11%,P〈0.01)。且MS中各组分的患病率男性都显著大于女性(P〈0.01)。MS的患病率随着年龄和体质量指数(BMI)的增长而增加。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BMI、血糖、三酰甘油、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舒张压、年龄、血尿酸和血总胆固醇含量均为MS的危险因素。结论:上海市松江区事业单位MS患病率达13.63%.肥胖是MS主要危险因素.

  • 标签: 代谢综合征 患病率 流行病学
  • 简介:目的探讨半的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tirofiban)在老年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前过渡期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就诊于泰山医学院附属菏泽市立医院并诊断为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经冠状动脉造影(CAG)证实为严重的三支病变和(或)左主干病变并需外科CABG的患者117例。患者年龄60~75(67.76±3.07)岁。停止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半替罗非班+低分子肝素(LMWH)组(A组,60例)和单纯LMWH组(B组,57例)。其中,A组造影后持续应用半替罗非班至术前12h停用;B组仅单纯使用LMWH;所有患者造影后给予LMWH皮下注射至术前24h,并予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过渡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如顽固性心绞痛发作、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死亡等)和出血情况。结果加用替罗非班组和单纯LMWH组比较,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渡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中,顽固性心绞痛发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3%(20/60)vs57.9%(33/57),P=0.01],加用替罗非班组较单纯LMWH组减少;加用替罗非班组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死亡事件的发病人数较单纯LMWH组减少。术前加用替罗非班组发生轻微出血2例(鼻出血1例、痔疮出血1例),单纯LMWH组发生轻微出血1例(为牙龈出血),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输血量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中:(564.17±125.58)vs(542.46±94.46)ml,P=0.30;术后:(4.63±1.40)vs(4.39±1.28)u,P=0.32]。结论对于拟行CABG的NSTE-ACS老年患者术前持续加用替罗非班组较单纯使用LMWH作为过渡,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且不增加围手术期的出血风险。

  • 标签: 替罗非班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有效性 安全性
  • 简介:目的了解我国不同级别医院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现状及预后。方法连续入选2012年12月至2014年11月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24家医院门诊或住院的990例心衰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学和临床资料以及治疗情况,1年时进行随访,观察终点为全因死亡、因心衰再住院及其联合终点。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5.6±13.1岁,男性占57.2%,门诊患者占62.9%。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或行血运重建术、卒中的患者分别为58.4%、21.8%、25.2%和17.3%。缺血性心脏病是心衰的首要病因(52.1%),其次是高血压性心脏病(16.7%)、扩张型心肌病(14.1%)和瓣膜性心脏病(9.9%)。一级医院心衰患者的主要病因是高血压性心脏病(22.8%),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分别为缺血性心脏病(64.0%)和扩张型心肌病(21.3%)。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的应用率最高(65.9%),其次为利尿剂(60.6%)、β-受体阻滞剂(59.9%)、醛固酮受体阻滞剂(54.1%)、地高辛(26.2%)。三级医院醛固酮受体阻滞剂应用比例最高,一级医院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和利尿剂的应用最少。1年随访时,不同级别医院NHYAⅢ/Ⅳ级患者比例均明显低于入选时(P〈0.001)。患者的全因死亡率为7.8%,在不同级别医院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心衰再住院发生率为30%,其中三级医院最低(27.7%),一级医院最高(34.1%)。全因死亡/心衰再住院的联合终点发生率为33.3%,各级别医院间无显著差异。结论我国不同级别医院心衰患者的病因存在差异,各级别医院在心衰的规范化药物治疗方面均有待于提高,尽管如此,各级别医院1年随访时NHYAⅢ/Ⅳ级的心衰患者均明减少。

  • 标签: 不同级别医院 心力衰竭 治疗 预后
  • 简介:胰管结石(pancreaticductstones,PDS)在临床上并不多见,但近几年来其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1].近年有很多个案报道,但对其流行病学特点尚无统一认识.本文复习中国近10年的文献资料,探讨胰管结石的流行病学特征和诊治经验.

  • 标签: 流行病学特征 胰管结石 诊治经验 中国 流行病学特点 DUCT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50例年龄≥70岁的老年DLBCL患者,收集整理年龄、Ann-Arbor分期、B症状、国际预后指数(IPI)、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Ki-67等资料进而分析临床特点;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进行单因素分析评估预后。结果50例初发老年DLBCL患者中,60%患者为Ⅲ~Ⅳ期,54%IPI评分为3~5分,52%有B症状,75%原发部位为结外。在老年患者中,调整剂量的化疗疗效优于放疗及对症支持治疗。利妥昔单抗联合剂量调整化疗(R-CHOP)组完全缓解(CR)率优于不包括利妥昔单抗的剂量调查化疗(CHOP/COP)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8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8.5%、30.8%、11.5%。生存分析发现Ki-67对患者生存有显著的影响,尤其是Ki-67>80%患者预后差。结论老年患者以疾病分期晚,易合并其他系统疾病,生存期短为特征,具有更高的DLBCL发病率,Ki-67是一个重要的不良预后指标。R-CHOP方案可明显提高CR率,并且足够疗程的化疗将显著改善超高龄患者的生存期。

  • 标签: 老年人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预后
  • 简介:目的研究髓过氧化物酶(MPO)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测和临床预后。方法618例经冠脉造影术后患者分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组、稳定性心绞痛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于入院当天抽血测MPO含量。随访6个月,分别在第1、3、6个月记录终点事件的发生率。结果(1)急性冠脉综合征血清中MPO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2)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测中,当肌钙蛋白Ⅰ〈0.05μg/L,MPO对急性冠脉综合症的预测显著高于肌钙蛋白I和C反应蛋白。(3)卡卜兰-迈尔图显示,MPO水平≥62.9AUU/L组的6个月随访终点事件的累计发生率显著高于MPO水平〈62.9AUU/L。结论MPO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测及危险分层是一个新颖的指标,在临床上有一定的意义,尤其是在没有急性心肌缺血和坏死的情况下。

  • 标签: 过氧化物酶 肌钙蛋白I C反应蛋白 冠状动脉疾病
  • 简介:目的掌握甘肃省三级甲等医院门诊急性腹痛患者的分布特征,为制定有效的临床诊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2015年因各种原因首次在甘肃省三级甲等医院门诊治疗的急性腹痛患者进行描述分析。结果2012~2015年甘肃省三级甲等医院门诊急诊科共报告急性腹痛患者256413例,发生原因前三位依次为腹腔器官急性炎症(45.98%)、急腹腔疾病所致的腹部牵涉性疼痛(34.51%)、全身性疾病所致的腹痛(9.93%);急性腹痛的诱因主要有不洁饮食(93821例,占36.59%)、不规律饮食(57360例,占22.37%)和既往病史(25975例,占10.13%)。结论患者发生急性腹痛的原因复杂,与个人卫生以及饮食习惯等关系较为密切,预防急性腹痛的发生应以避免诱因、加强卫生宣教为主。

  • 标签: 急性腹痛 急诊 门诊 急性炎症 牵涉性疼痛 全身性疾病
  • 简介:目的:本研究旨在测定老年患者超声引导下以0.2%罗哌卡因连续坐骨神经阻滞应用于膝关节松解术后镇痛的半数有效背景。方法选取宣武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行膝关节僵直手法松解术患者22例,年龄65~79岁,体质量58~90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评分Ⅰ~Ⅲ级,静脉全身麻醉下手法松解后行超声引导下经臀下入路定位,定位成功后置入连续刺激导管,采用Dixon序贯法0.2%罗哌卡因连续坐骨神经阻滞,开始背景流量为5ml/h,如术后24、48h患者阻滞效果完善,则下一例患者背景减少0.5ml/h;如果阻滞效果不完善,则下一例患者背景流量增加0.5ml/h。结果超声引导经臀下入路0.2%罗哌卡因连续坐骨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背景为4.3ml/h,95%可信区间为4.0~4.6ml/h。结论0.2%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用于老年患者膝关节手法松解术后连续坐骨神经阻滞,半数有效背景为4.3ml/h。

  • 标签: 老年人 连续坐骨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 半数有效背景量
  • 简介:目的研究乳腺癌及其不同亚型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3kinase,PI3K)及其磷酸化蛋白p-H3K的表达特点,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探讨PI3K信号通路中PI3K及其磷酸化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初诊的女性浸润性乳腺癌117例,按照免疫组化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receptor,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2,HER2)结果分子分型(HER2++者进一步行FISH检测明确状态),其中三阴型乳腺癌组(TN组)28例,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组(HER2+组)12例和管腔上皮型乳腺癌组(Luminal组)77例.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乳腺癌及其癌旁组织中EGFR、PI3K和p-PI3K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在乳腺癌及其不同亚型中的表达特点,以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①PI3K和p-PI3K在乳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及程度均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27.589,P<0.001;Х^2=49.327,P<0.001).同样,EGFR在乳腺癌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Х^2=10.920,P=0.004).②TN组和HER2+组中PI3K和p-PI3K的阳性表达率相似,但显著低于Lumin-al,而EGFR在TN组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他2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Х^2=9.842,P=0.037;Х^2=13.423,P=0.006;Х^2=12.410,P=0.012).PI3K、EGFR仅在TN组与Luminal组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7.835,P=0.020;Х^2=11.791,P=0.003),p-PI3K在TN组与Luminal组间及HER2+组与Lu-minal组间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Х^2=9.336,P=0.009;Х^2=7.361,P=0.025),其余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③与PI3K相比,乳腺癌中p-PI3K的阳性表达率显著升高,2者呈显著正相关(r=0.324,P<0.001).但不同亚型中PI3K和p-PI3K表达的相关性却存在不同,�

  • 标签: 乳腺癌 分子亚型 PI3K信号通路 磷酸化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癌常规超声特征、超声造影定量参数与颈部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5年10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超声科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癌患者89例共89个癌结节,分为有淋巴结转移组49例共49个癌结节与无淋巴结转移组40例共40个癌结节,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其二维超声特征、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及定量参数有无差异。结果①在淋巴结转移组与非转移组间,癌结节大小(T=-4.235)、是否与被膜接触(χ^2=12.269)、钙化类型(χ^2=8.901)、回声质地(χ^2=4.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淋巴结转移组与非转移组间峰值强度(T=2.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状腺癌是否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与癌结节大小、是否与被膜接触、伴微钙化、回声不均匀及超声造影峰值强度有关。

  • 标签: 甲状腺癌 淋巴结转移 二维超声 超声造影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CCTA)血管特征及糖尿病患者CCTA的检查时机。方法回顾分析了1876例临床怀疑冠心病而行CCTA检查的糖尿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特征。将研究对象按年龄段分为〈60岁组和≥60岁组,进一步按照有否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和吸烟等因素分层,比较了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和钙化积分差异。结果≥60岁组糖尿病患者血管狭窄发生率(32.11%)较〈60岁组(24.39%)显著增高(P〈0.05),多支血管病变发生率≥60岁组(23.25%)显著高于〈60岁组(14.0I%,P〈0.05)无论合并肥胖、吸烟、血脂异常与否,与〈60岁组相比,≥60岁组中有更高比例的患者合并重度冠脉狭窄和/或中度狭窄、更多支的冠脉病变和更严重的钙化积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对于60岁以上合并多种危险因素的糖尿病患者,宜尽早行冠心病的筛查。CCTA可提供简便、无创的检查手段。

  • 标签: 2型糖尿病 冠心病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 简介:目的:分析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恶性血液疾病移植前的临床特征与移植预后的关系。方法:100例接受allo-HSCT治疗患者中男63例,女37例,中位年龄34(15—55)岁。46例人类白细胞抗原(HIA)相合亲缘供体移植、51例HLA相合非亲缘无关供体和3例半相合亲缘供体移植。其中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24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37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36例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3例。处于疾病早期患者78例,进展期患者22例。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患者年龄、性别、供患者HIA相合、干细胞来源(骨髓、外周血)、供受者性别、移植前疾病状态和诊断-移植时间等因素与移植后总生存(overallsurvival,OS)率、移植相关病死率(transplantationrelatedmortality,TRM)和复发率(relapserate,RR)的关系。结果:100例患者随访24(1~84)个月,移植后5年预期OS率为(59.9±7.2)%,TRM为(24.9±6.5)%,RR为(22.4±5.9)%。单因素分析提示移植前疾病状态与移植后OS率、TRM、RR相关,诊断-移植时间与移植后OS率、TRM相关。多因素分析提示移植前疾病状态与OS率、RR相关,诊断-移植时间与TRM密切相关。结论:移植前疾病状态和诊断-移植时间对移植治疗的长期生存、复发和不良反应相关,早期移植是提高移植疗效关键。

  • 标签: 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预后 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