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2 个结果
  • 简介:诗坛历来就不是一个清静之地,新时期以来,“三个崛起”批判、“两报大展”、“海子卧轨”、“顾城袭妻”、“盘峰论争”、“沈(浩波)韩(东)网战”、“下半身”出笼、“梨花体”风波,甚至裸诵、入铁笼、吃蛆虫……几乎每隔一两年,都会有或大或小的事件发生。这些事件,有的推动了诗歌创作和研究的发展,有的纯属无聊,有的则颇令人无奈和深思。本文摘要介绍近年来发生在几个著名诗人身上的故事,希望能给读者一些启发。

  • 标签: 诗坛 诗歌创作 新时期 事件 海子 顾城
  • 简介:将韩寒作为发展了近十年光景的“新世纪文学”,而非仅仅“80后文学”的个案人物,是因为在韩寒身上不仅有青春文学的重要特征,还有着其他“80后”写作者所没有的与社会,公众的密切联系。如果说新世纪前中期围绕韩寒的争议主要由其个人和文学写作的叛逆与顽劣性质而来的话,近年来围绕韩寒的博客与挑起的论争,网络、媒体则开始了有关他“意见领袖”、

  • 标签: 韩寒 知识谱系 “新世纪文学” “意见领袖” 80后文学 “80后”
  • 简介:对事物发展的未来进行预测和瞻望,无疑是一件令人兴奋和富有刺激的事情,然而也是一件十分繁难和充满危险的事情,因为它必须经受历史的检验.笔者不敢胆大妄为,只能就目力思力所及,谈一下个人浅见.我以为决定一个事物未来前景的根本因素,还是内因、外因两项,前者是根据,后者是条件.关键是如何把这些因素及其互动关系认识清楚.

  • 标签: 中国文学 未来 历史 事物发展 个人 兴奋
  • 简介:进入新世纪,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亦发生更深刻的变化。由上世纪90年代那种对过去遭长期禁锢的欲望极度期盼,运转到关切更高的生存质量和生命分量,更加注重丰富和细化对生命、社会、自然的各种体验;而日益凸显的生态危机对他们这种心理精神诉求,则是一种严重的滞障,他们迫切需要一种舒缓这种焦虑的有效通道。同时,具有文化领导权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也开始了中国现代性的模态转换,

  • 标签: 生态小说 缺憾 意识形态话语 中国工业化 中国现代性 文化领导权
  • 简介:“青石长街迢迢,小桥水声涓涓.”苏州的黎里是一座千年古镇,唐末名为梨花村.小桥流水、明清古建、深巷幽弄、名人逸事……这里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但相对浮华,黎里人更喜欢平淡安稳的日子.尽管早已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佳村镇慢游地”,她却以自己独有的沉静,在物欲横流的旅游开发大潮中保持着一份淡然和清雅.这里的水乡风物,也因此显得格外迷人.

  • 标签: 古镇 清雅 历史文化名镇 旅游资源 旅游开发 梨花
  • 简介:  大三那一年,我们宿舍七个光棍一起看上了一个姑娘.我曾亲眼目睹他们搬着桌椅站到宿舍窗前推来挤去,拼命地在楼下熙攘的人群里寻找那个令他们朝思暮想的姑娘.我们屋老三本是个"音乐人",连任两年校吉他协会会长,对女人很有鉴赏力,见他也这么没出息,我心里很有些看不起他.……

  • 标签: 忧伤一生一世
  • 简介:“新世纪文学”这一概念的提出,某种程度上总是在做这样的工作:从前年以来,我们连续几年像过节一样,纪念着“三十年”“六十年”“九十年”等文学史上“大年”。但如果从2000年进入新世纪开始算起,“新世纪文学”刚刚度过十个年头,它还相当年轻,如果我们想很快把握它的脉搏,就不能不面对它包含的多元丰富同时又颇有些混杂的内容:从传统现实主义的浮现到后现代主义的探索,从常规的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的写作到穿越、

  • 标签: “新世纪文学” 世界 中国 传统现实主义 后现代主义 历史题材
  • 简介:刘藩(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佳山给大家呈现了新世纪以来我们电影产业发展的一个全景和现状。慧瑜紧密地结合个人的成长和观影经验,生动地为我们回忆了过去20多年文化的变迁。李胡阳结合影片案例对大片的权力叙事进行了分析和批判。下面请宏峰来做一个评议。

  • 标签: 中国电影 中国艺术研究院 忧思 繁荣 文化发展战略 产业发展
  • 简介:在中国文学史上,媒介变革与文学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每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文学的生产和传播。在口传文学阶段,记忆是促使文学得以创作与传承的唯一方式。为了方便记忆,此时期构成文学作品的语句大都短小精悍,且充满韵律感。

  • 标签: 文学生产 媒介场 中国文学史 文学发展 媒介变革 口传文学
  • 简介: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新世纪文学"逐步成为一个外延明确的概念,即2000年以来的中国文学。2000年这个时间节点虽然不一定如人们想象的那么意义重大,但在这个时间节点之后,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文艺活动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形成了一种新

  • 标签: 新世纪文学 茅盾文学奖 现代性 新质 文艺活动 夏天智
  • 简介:1957年岁末,方写毕《来访者》。小说讲述了青年知识者康敏夫因无力承受与一位女艺人情感的聚合离散遂自虐自戕的故事。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篇后来发表于《收获》杂志上的小说都是“十七年文学’中的一个异数:倘若将彼时创作的情感基调比拟为明朗阳光普照,那么《来访者》则酷似徘徊于明暗之间的一个幽魂。彼时主流题材在“工农兵”的一统领地里高歌猛进、乐不思出,《来访者》却遁人了“右派”题材的无底洞;

  • 标签: 来访者 方纪 零余者 情感基调 十七年文学 《收获》
  • 简介:摘要发生在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灾难——黑死病,在1348到1350年席卷了整个英国,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整个英国社会都陷入了极度的悲痛与恐慌之中。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英国社会各方面,包括基督教会、政府、民间各自积极应对策略。通过紧张有序的协同作战,不仅战胜了疾病,而且使人们意识到瘟疫的重大危害,引起全社会对于重大传染性疾病的关注。

  • 标签: 黑死病 中世纪 英国 应对策略
  • 简介:一、从"作品"走向"文本"纵观西方两千多年的文论发展史,在形式主义文论之前,大致经历了摹仿论和表现论两大阶段.摹仿论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文艺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从而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文学;表现论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文学与人的主观世界的关系问题,从而在作者的思想感情中寻找文学;形式论则要研究文学的语言形式问题,在文学自身的形式中寻找文学.

  • 标签: 二十世纪 西方形式主义 文艺理论 “作品” “文本”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决定社会面貌的物资生产在向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进一步转变,因而也出现了乡土文明向都市文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相应转变的情景,电影艺术作为时代的晴雨表,必然会对这种变迁作出关注和思考。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广大农村深入改革的序幕,古老和广袤的乡村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革的精神与力量引人注目,电影界也在80年代初掀起一阵农村题材影片热潮,随着经济改革开放的迅速发展,中国社会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潮流的勃兴,承载着太多传统意识和农业文化的“乡村”一度不再是银幕关注的主体。取而代之的是象征现代文明的“城市。”进入90年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

  • 标签: 中国电影 乡村女性 精神家园 世纪末 秋菊 当代农村
  • 简介: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背景与精神叶砺华背景:今日文学的首要命题世纪之交的今天,我们所亲身目睹的中国社会崭新而巨大的变化,实不亚于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如今在社会各行业,也包括文学界本身,类似“过渡”、“转型”等重要字眼,正在被人们经常使用着。然而大多时...

  • 标签: 中国文学 世纪之交 上层建筑 精神产品 商业社会 精神生活
  • 简介:重新开始的时间“时间开始了。”这是胡风的一个诗题。此诗写于2040年代的最后一年,距本篇文字所述的时间已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事了。“欢乐的讴歌,真诚的祝愿,憧憬和希望,光荣和梦想,这是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诗意。饱经忧患的中国人,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眺望黄土高原上初升的一道阳光,用激情的颂歌,迎接了一个新的时代。

  • 标签: 中国新诗 40年代 黄土高原 时间 中国人 诗题
  • 简介:面对逼近世纪末的中国文学陈思和问:您主编的《逼近世纪末小说选》已经出版了三卷,听说第四卷也已经发稿。我想请您谈谈这套丛书的编辑思想是什么?答:这套《逼近世纪末小说选》的最初提议是我的学生张新颖,他是个艺术感觉很纯、人格也很健全的年轻人。后来我们这个想...

  • 标签: 人文精神 世纪末小说 文学创作 私人性 主流话语系统 中国文学
  • 简介:在已经面市的书稿中,出自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引入注目地占了六席之多:王富仁、赵园、陈平原、王晓明、陈思和、汪晖,是各个学科里首屈一指的.

  • 标签: 文学追索 现代跨世纪 跨世纪方案
  • 简介:从现在到2010年,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我们不仅要巩固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促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而且还面临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冲撞和...

  • 标签: 跨世纪文学 道德建设 道德理想 文学创作 作家 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