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知名作家赵本夫在2008年初推出了他精心打造的新作《无土时代》,这是他《地母》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与前两部《黑蚂蚁蓝眼睛》、《天地月亮地》相比,主要人物在血缘上还存在一定延续性,但人物活动区域却从黄河故道上的“草儿洼”转移到了都市——比前两部小说中的凤凰县城要大得多的省城木城。小说也不再刻意表现刀耕火种的农耕时代,而是自觉将笔触延伸到对当前城市文明的审视与观照上来,城市构成文本叙事的中心。然而小说命名为“无土时代”又分明表现了一种对城市化的有力拒斥,显示了作家新的思考着力点。看得出,赵本夫对“土地”的情感仍旧一如既往的热烈、执著,不过这一次他无疑采用了一种”特别”的叙事形式

  • 标签: 《地母》 “根” 虚构 知名作家 主要人物 城市文明
  • 简介:如今社会竞争力日益激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满足不了现代教学的要求。环境设计又是一门综合学科,要求学生涉猎的知识面范围较广,涉及了规划、建筑、风景园林、室内设计、绘画绘图、环境行为学等多个学科内容。而针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在课堂中能动性不强的现状,本文浅谈几种教学形式,并结合现代的社会需求,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 标签: 环境设计 教学方式 实践结合 教学研究
  • 简介:1937年,朱光潜曾经是这样评论过废名的诗:废名先生的诗不容易懂,但是懂了之后,你也许要惊叹它真好。有些诗可以从文字本身去了解,有些诗非先了解作者不可。废名先生富敏感而好苦思,有禅家与道人的风味。他的诗有一个深玄的背景,难懂的是这背景。

  • 标签: 废名 艺术形式 思想特征 1937年 朱光潜
  • 简介:在"中国抒情传统"奠基者高友工的美学论域中,以"抒情"命名的中国古典诗,绝不可以简单理解为"以抒发感情为内容的诗歌"。高友工从西方现代主义美学汲取"经验"和"形式"因素,又从中国儒家诗学继承"道德"理想,从而在"自我现时经验"、"内化的形式"、"道德理想之体现"三个层面定义"抒情诗",显现出其化合中西美学的探索心迹。高氏定义的"抒情诗"本质上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现代再发现。

  • 标签: 高友工 抒情美学 抒情诗 经验 形式
  • 简介: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精神内涵在现代平面设计作品中显示出影响力。一些以本土文化为母体的平面设计作品与文人画艺术理论有许多相通之处。探讨现代平面设计对传统文人画形式与内涵的传承,目的在于追寻当下中国平面设计创作的现象之根,文化之源,从而意识到深受本土文化影响的设计师在对现代设计形式的演绎过程中,其实是在用创造性思维对本土文化和民族精神进行丰富的形式阐释。

  • 标签: 文人画 现代平面设计 形式 内涵 传承
  • 简介:20世纪后期,随着西方诠释学思想的不断涌入,中国传统学术中的某些理论表达似乎已不言自明地成为“中国诠释学”的命题。在这种大而化之的逻辑之下,“依经立义”也被定义为意义建构与生成的重要模式。然而,对于“依经立义”的理论化与现代化.其首要任务是在“义意之辨”中“还原”其自身的意义场域。只有在这一基础之上并借之以西方现代诠释学.“依经立义”的“生存论形式构架”及“诠释循环”的诠释学内涵才能够真正地向我们显现。

  • 标签: 依经立义 义意之辨 意义生成 生存论形式构架 诠释循环
  • 简介:1938年,毛泽东提出要创造“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要求将“国际主义的内容”和“民族形式”紧密结合。1940年春,毛泽东又在《中国文化》创刊号上发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后来作为单行本出版的《新民主主义论》),该刊第二期发表洛甫的《抗战以来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两篇文章都提出了“民族形式”问题。由此,引发了从延安到国统区甚至蔓延到香港知识界的热烈争论。

  • 标签: 民族形式 延安文艺 “民族性” 《新民主主义论》 《中国文化》 民性
  • 简介:'岩中花树'问答是阳明诠释'心外无物'的经典思想案例,国内外学者已做了大量创造性的解读。不同于过去囿于现成化、理论化的解读进路,海德格尔'实际性生命经验的形式显示'这一方法通道,不仅应和了阳明本己的思想方法,而且还有助于切近'岩中花树'问答本身所蕴含的自行发生、自行构成的原初境域。更为重要的是,从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出发,阳明的'心外无物'实质上体现为'存在关联',即'存在与人之本源性的关联活动'。

  • 标签: 岩中花树 心外无物 形式显示 实际性生命 存在关联
  • 简介:马克思主义者往往忽视形式研究的重要性,而杰姆逊教授却认为形式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尤为重要,并且用“马克思主义与形式”来概括他的学术研究。因此,笔者以此为主题,围绕他学术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对杰姆逊教授进行了访谈,以期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和美学研究有所借鉴和启发。

  • 标签: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 马克思主义 形式
  • 简介:徐肖楠先生是一位十分执著的学者。一直以来,他都保持着极为宁静的问学姿态,在中国当代文学领域中勤耕细作,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问题,提出了一次又一次的反诘。尽管这些问题或反诘常常淹没在喧嚣的话语流中,很少得到广泛的呼应,但是,作为一位当代学者自觉的审美观察和文化思考,它们依然闪耀着自身特有的思想光泽。

  • 标签: 文学理想 生活形式 中国当代 文学领域 文化思考 审美观察
  • 简介:延安时期文艺上'民族形式'问题的提出,在相当程度上因应了民族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故而是民族主义话语在文学理论与批评上的一种显明表达或呈现.'民族形式'这种有待创造的新形式是一种既有民族性又含现代性的现代形式,民族-现代性乃是其特有的现代性内涵.置身于'民族形式'论争中的周扬、何其芳等人,在文艺实践上坚持了一种艺术形态的二元论观念,但在最终的价值取向上又分明指向了文学的民族-现代性.无论是地方形式、民间形式,还是传统的民族形式,只有在民族-现代性的统摄下才能显示其自身存在的价值,并且只有如此,才能转化为新的'民族形式'并成为其内在构成的有机部分.

  • 标签: 民族形式 现代性 文学观念 呈现 论争 民族主义
  • 简介:“解放”之于农民不仅是历史的,其实也是“形式”的。换句话说,当年向农民提出的“组织起来”,虽然源自一种传统的变工互助的民间经验,它的发展和被中共积极加以引导,则显然是由于它可以成为某些解放想象据以展开的形式基础。倘若历史化地讨论这种解放的“形式”想象,我们或许会发现,劳动、欲望、个人主义等等,在文学的讲述里曾经呈现过相当缠结的互文关系和某种附生的困境。1953年11月20日,《河南日报》刊登了李辈的第一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

  • 标签: 《不能走那条路》 叙事程式 想象 小说 合作化 《河南日报》
  • 简介:文章通过对《唇典》《劳燕》《奔月》《重庆之眼》《浪漫沧桑》《芳华》等代表性作品的深度文本分析.指认2017年度中国长篇小说创作在文体形式上的实验探索和突出成绩。

  • 标签: 长篇小说 文体形式 实验探索 精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