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宗教心理测量是宗教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基石,它在英美宗教心理学研究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英美传统中这样的宗教测量其背后有着研究者无意识的前提假设,有英美对理性、逻辑和科学性的追求。本文是对英美各类宗教心理测量方式和理论的尝试性归类,以每一测量理论形成的思路为起点,进行探讨和分析。即每一理论的思维逻辑是什么。本文提出,在我们应用和研究这些理论时,能够意识到这些理论建立时预先所含的假设,能够更好地把握它们的应用范围。

  • 标签: 宗教测量 实证研究工具 量表编制
  • 简介:<正>智力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心理,教育、生理,生物等各方面研究人员都很重视。在众多的研究中,脑生理的进展最为引人注目,这里介绍国外一新的智力本质的生理学假设,虽然思辩色彩仍然很强,但它至少可以开阔思路,帮助了介国外研究的进展情况。在本质上,这一理论是关于信息在大脑皮层中

  • 标签: 脉冲序列 生理学 智力 本质 平均诱发电位 核糖核酸
  • 简介:本文以分析决策与执行的关系为出发点,对人类理性的本质进行了讨论。指出决策研究中存在的“理性分析范式”偏面地把认知分析当作人类理性的本质,忽视了行动的作用,提出了人类理性是“行动理性”的思想。行动既是一分析方法,是人们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理解决策问题的独特手段,也是人们创造外界环境、实现决策目标的有效途径。由此提出,决策研究,尤其是组织决策研究,应该重视“行动分析范式”。

  • 标签: 决策 分析理性 行动理性
  • 简介:在多重系统理论研究基础上,运用即时反馈训练范式,以大学生为被试,考查相关维度数量对基于规则和信息整合两结构的类别学习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关维度数量是影响类别学习的重要因素,基于规则单维度结构的学习显著优于信息整合结构和基于规则双维度结构的学习,基于规则双维度结构的学习与信息整合结构的学习没有显著差异。(2)反应策略受到规则复杂性的影响,当类别结构中隐含的规则比较简单时,学习者使用规则策略;当类别结构中隐含的规则比较复杂时,学习者难以掌握规则,就会使用相似性策略。研究结果支持"难度观",而不支持多重系统理论。

  • 标签: 类别学习 相关维度数量 基于规则结构 信息整合结构 多重系统理论
  • 简介:使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Ryff的心理幸福感量表对1000名高校在读学生进行调查。对Ryff的心理幸福感量表应用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结构效度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该量表的整体结构效度较好,仅有一个题目所属的维度需要调整。采用结构方程全模型技术对心理幸福感的环境掌控和自我接纳两个维度和主观幸福感的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环境掌控对消极情感有显著的直接效应,自我接纳对积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的直接效应显著,另外,积极情感还是自我接纳与生活满意度的部分中介。

  • 标签: 心理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 中介效应
  • 简介:本文先讨论个建构心理一些有关的主要概念;然后,对格栅的一些有关的主要概念;然后对格栅的实质及其分析作了阐述,它括它们在心理测量方面的一些特点,对员工选择/职业指导的文章,包括那些有关工作分析、工作各方面的意义和处理工作问题的那些文章作了介绍。

  • 标签: 个人建构心理学 贮备格栅技术 企业组织
  • 简介:动机性访谈是目前在西方国家比较流行的一以咨客为中心的行为改变咨询技术,但在我国关于这一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都还比较少.本文概述了动机性访谈技术的理论基础、应用原则(表达神入;发展差异;接受阻抗;维持自我效能)和基本技能,并介绍了这一咨询技术的应用现状与研究方向.

  • 标签: 动机性访谈 行为改变 咨询
  • 简介: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提高心理生活质量这一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20世纪60年代后期,幸福感的研究逐步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热潮。近年来,主观幸福感属性中的文化差异引起了跨文化研究者的极大兴趣。文章通过比较幸福感跨文化研究中新近出现的两个理论模型——目标调节模型和文化常模模型,探讨了文化在主观幸福感产生过程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情感幸福感和生活意义之间的关系。

  • 标签: 幸福感 文化观 目标调节模型 文化常模模型 生活水平
  • 简介:中年女人离婚几年后又重新和前夫“搭伙”生活在一起而不复婚,是现在离婚女人中较普遍的现象。有人为了孩子成长选择“搭伙”,有人为了填充空虚寂寞,有人是为了有个表面完整的家,给父母或周围人一个交代,还有的女人是防备自己老无所依……走近“搭伙”的离婚女人,你能感受到有个伴儿对她们当下生活的慰藉,也能清晰地感受到,她们对爱情的心灰意懒与迷茫。在“搭伙”的事实婚姻中女人获得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 标签: 离婚后 当下生活 孩子成长 事实婚姻 女人 感受
  • 简介: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D.P.奥苏贝尔曾提出意义学习的两个内在条件分别是,学习者有同化新材料的认知结构和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前者涉及教学中的认知因素,与学生对新学习材料的可接受性有关,后者则涉及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与学生对新学习材料的乐接受性有关。但奥苏贝尔本人也仅提出教材内容的认知处理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而未提出影响学生学习心向的教材内容的情感处理策略,这其实也反映了现时教学心理学在教材内容处理上重知轻情的倾向。鉴此,本文从情感维度上提出教材内容处理的超出预期策略,以冀与认知策略一起共同优化处理教材、呈现教学内容环节,并阐明超出预期策略的内涵、机制、作用和实践运用。

  • 标签: 教学心理学 情感维度 教材处理 超出预期策略
  • 简介:随着网络进入我们的生活,网络成瘾现象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而妇女则是易于罹患网络成瘾综合症的一个群体。本文从女性所面临的角色冲突和心理困境着手,探讨女性沉迷网络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原因。

  • 标签: 女性 网络成瘾综合症 生活方式 心理健康 人际关系
  • 简介:本文是对拜森(Belzen)的开创性著作《宗教的文化心理学:理论、方法及运用》所做的拓展思考。我们将仔细探究文化、心理学与宗教三个术语各自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首先,本文提出,在确立这些概念的定义时,我们是否无意识地以西方文化为基对之加以构建,并向非西方文化输出这些西方化的概念。"文化"一词之概念本身即可能带有西方化的偏倚。如果仅仅将文化的内涵视为抽象的概念、认为文化仅存在于可自我觉知的现代性之中、以文化之名强调"他者化"并用之服务于殖民,那么将其输出则可能有害无益。本文提出,我们应听取非西方学者对"文化"的见解,而不是假定"文化"之含义四海皆同。其次,本文简要考察了我们对宗教的理解是如何在世俗化的推定、宗教的意义、基督教对宗教定义的影响、西方殖民过程中宗教的运用以及抽象化定义宗教的程度等方面反映出西方文化的偏倚。再次,我们认为宗教心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所利用的心理学研究是西方式的,其反映的资本主义、工业化、个人主义和多元文化等内容在其他文化中并不常见,甚至可能是要刻意规避的。此外,纵观世界各地的文化,我们认为相较科学观察,心理学知识更多地源自当地本土宗教/文化传统。最后,我们考察了文化心理学如何与宗教彼此交互影响。本文提出了一套理论模型,即特定的宗教文化环境孕育出反映其特定核心价值的态度、情绪、行为和人际关系。

  • 标签: 宗教文化心理学 西方宗教 本土心理学
  • 简介:运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中小学教师对欺负的界定及对三欺负类型严重性认知的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中小学教师普遍认可欺负的伤害性及力量非均衡性特征,对未受激惹性特征存在争议,对部分欺负情境的重复性特征认同率较低。教师一致认为直接身体欺负最严重,直接言语欺负次之,间接欺负最不严重。某一行为情境是否被判定为欺负行为与教师们对该情境严重性的认知有显著相关。

  • 标签: 中小学教师 欺负界定 欺负类型
  • 简介:采用前-后测对比组的准实验设计,将84名小学三年级学生分配到四语音意识干预组。即:单纯的音素意识训练组、字母-音素意识二合一训练组、字母-音标-音素意识三合一训练组和字母-音标-反切意识三合一训练组,旨在比较四语音意识干预模式时于小学三年级学生英语语音意识和英文单词朗读技能的作用。结果表明:(1)就音素合成与音素替换技能的训练而言,字母-音标-反切意识三合一训练模式,都会产生一定的优势;(2)四语音意识干预模式,不仅能够显著地提高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英文单词朗读技能,而且能够使他们将经过干预而获得的朗读技能迁移到陌生词的朗读之中;(3)虽然四语音意识干预模式都能够显著地促进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英文单词朗读技能,但是,字母-音素意识二合一训练模式的促进作用最大。

  • 标签: 语音意识 干预模式 英语 音标 字母发音 朗读技能
  • 简介:采用《游戏观察量表》和《社会信息加工访谈一幼儿版》(中文版)对316名3-6岁城市幼儿进行测查,以探究不同亚型社会退缩幼儿(抑制行为组、安静退缩组、活跃退缩组)和对照组幼儿在社会信息加工各个阶段(编码、解释、反应生成、反应评价和行为表现)上的特点与差异。结果表明:(1)社会退缩幼儿的编码能力显著低于对照组幼儿,而不同亚型退缩组之间无显著差异,且这一特点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2)社会退缩幼儿的反应数量生成能力显著低于对照组幼儿.而不同亚型退缩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这一特点体现在敌意拒绝故事和非敌意挑衅故事情境中:(3)在非敌意拒绝故事和非敌意挑衅故事情境中,社会退缩幼儿的反应类型生成能力差异显著.且这种差异依反应类型不同而呈现不同特征。

  • 标签: 社会退缩 幼儿 社会信息加工 编码 反应生成.
  • 简介:心理应对方式的研究是西方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们认为,在应付生活中的压力、紧张、灾难等情况时,人们通常采用两方式:一是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即对生活中的压力、紧张等问题给予解决,从而减轻这些问题可能给人带来的消极影响。诸如改变别人的意见,制定计划并按计划执行,坚持自己的见解并按照自己的意见不屈不挠地工作,直到达到目的为止,都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另一是调节情绪的应对方式,这种应对方式的特点是不改变生活引起的压力、紧张等问题的本身,而是通过改变自己的情感或对问题的看法,接受并正视问题的存在,使之不会产生或产生较少的消极影响。人们通常使用的调节情绪的应对方法包括从积极的角度待人待事,寻求和接受他人的同情与理解;或者忘掉引起紧张和压力的事情本身。研究者们对这两应对方式在解决生活压力和身心健康中所起的中介作用、心理应对方式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心理应对方式的变化及使用心理应对方式的个性特点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至于这两心理应对方式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它们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本能,还是文化教育薰陶的结果,则还未引起这一领域的学者的注意。我们中国人在应付生活的压力、紧张等问题时是否也采取了这两方式,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入手,结合西方心理学研究中的两应对方式,对中国人应对生活中的压力、紧张、疾病、灾难等问题的应对方式进行初步的分析,并对文化因素在心理应对中的作用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 标签: 应对方式 解决问题 人生观 调节情绪 道家文化 儒家
  • 简介:对于从事本土社会心理与行为嬗变的研究者来说,当前社会转型期提供了宝贵机遇,公私观嬗变以及其下的公私实践提供了极佳的切入点,文化心理学因强调和关注文化与心理的动态互依性而更具适切性的研究视角。本文以文化心理学为视角,基于其所根植的'(文化与心理)相互建构'框架,区分了两互生互构的'公私观'——'作为文化要素的公私观'与'作为心理倾向的公私观',进而基于'前者相对于后者具有客观性、强制性与普遍性'这一事实,首先以'作为文化要素的公私观'为焦点,对其生成逻辑、结构、历史传承性进行了理论探析,并建构出了公私观生成及嬗变分析的理论模型,而后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开展'公私实践中的公私观嬗变'以及'公私观嬗变下的公私实践'研究进行了预备性研讨。

  • 标签: 社会转型 公私观 公私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