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生命教育是佛教教育的一个重要面向。作为当代一种重要的佛教形态,"人间佛教",尤其是星云大师所开创的台湾佛光山的"人间佛教",在生命教育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为有效解决当代人所面临的生命困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面对当代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的大学生自杀问题,"人间佛教"理应在大学生生命教育领域有所作为,也能够有所作为。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他们对生命本身究竟为何缺乏正确的了解却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人间佛教"应该帮助大学生了解生命的"空性"见,从而激发生命的正能量,帮助他们度过生命的灰暗期,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

  • 标签: 人间佛教 生命教育 大学生 自杀
  • 简介:江苏宜兴"双独"夫妻身亡,通过试管婴儿遗留四枚冷冻胚胎应该如何处置引发争议。人的生育权应该是一种自然权利、人权和人格权,胚胎应该具有"准人格"道德地位。"宜兴案例"的判决启示我们,应该从生命伦理学的视角,反思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儒家家庭主义价值决定着生育主体具有家庭性。因此,应该赋予家庭处置遗留胚胎的权利。

  • 标签: 遗留胚胎 自然权利 人权和人格权 “准人格” 儒家家庭主义 处置权
  • 简介:道德资本的存在有其客观依据。道德作为人性化产品设计的灵魂、缩短单位产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重要因素、市场信誉之源、激活有形资本的特殊资源和理性消费的引导或约束力量,对价值增殖和财富增长起着独特的资本性作用。

  • 标签: 道德 资本 道德资本
  • 简介:企业发生,始于诚信;企业成长,基于诚信;企业长青,依靠诚信——诚信是企业生命力内生因子.市场竞争中,无数企业生命力或强或弱、或长或短,其分野之一在诚信之有无(质)和强弱深浅(量).若没诚信,企业必然衰落,若失信恶信,则自取灭亡,如近年国内外失信恶信者均自招重创乃至覆没;若有诚信,却没其他有关因子匹配尤其正式制度支持,企业仍未必有生命力,也难免危机甚至灭亡,如明清晋商徽商乘天时地利人和而兴,因诚信汇通天下,蔚为奇迹,却因有关因子变化或消失尤其缺乏正式制度支持而消失.因此,企业生命力无诚信必不然,有诚信却未必然——诚信对企业生命力仅为必要因子,不是充分必要因子或唯一因子,而须有关因子匹配尤其正式制度支持.

  • 标签: 诚信 内生 企业生命力 必要因子 晋商 徽商
  • 简介:佛教慈悲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与相互尊重,就是一种为他人的利益与幸福做贡献的利他精神,也是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佛教伦理的道德标准。慈悲实践也是生命创造价值、维护生命尊严、实现人的生命同宇宙生命——"终极之存在"的融合。创造价值之过程就是以"慈悲"精神为指导的"利他"实践。这是池田基于天台《法华经》智顗大师利他宗教哲学思想,践履于社会的原点。这一思想对于伦理道德风尚的提倡,转化为社会向善、向上、向高尚的正能量,有借鉴的价值和意义

  • 标签: 慈悲与利他 慈悲的正能量 池田宗教哲学思想研究
  • 简介:在亚当·斯密的伦理学中,基于合宜性的报偿,是其道德论证的重要主题。在他看来,美德总会得到报偿,而报偿也最能鼓励和促进美德的发扬光大,因而美德与报偿的情感及社会机制,不仅涉及个体德性与幸福的实现,也成为构建公正与良序社会的重要实现方式。诠释其报偿理论的伦理内涵,对于当下伦理秩序与和谐社会建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

  • 标签: 亚当·斯密 美德 道德报偿
  • 简介:在胡塞尔意向性的行为现象学中,意志这种实践意向性行为扮演了本质性的角色。随着先验现象学方法的引入和目的论思想的发展,意志与悬搁及先验还原的内在关系也得以凸显,实践意向性行为在胡塞尔先验现象学中的地位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并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向。虽然胡塞尔始终坚持逻辑学和实践学的平行论思想,并在早期呈现出逻辑理性居于主导的态势,但这种平行论在其中后期却倾向于一种实践理性的目的论。对于胡塞尔来说,现象学精神和先验现象学的还原对新人和真正人的塑造,根本说来是作为实践行为被实施的,这是他弗莱堡时期思考的根本问题。实践意向性行为理论不仅在其现象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而且对海德格尔的实践哲学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 标签: 意向性行为 意志 先验现象学 先验还原 实践
  • 简介:道德困境是道德发展的常规现象,这在我国理论界多有表现。如理论界对道德冲突、道德矛盾、道德建设的路径选择以及个体道德的培养等方面展开过深入而激烈的讨论,这对于探索道德发展的规律、推动学科研究的深化乃至促进道德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理论是现实的反映,现实道德困境的形成和解决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道德困境理论的研究可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有益启示。

  • 标签: 道德困境 社会转型 个体道德
  • 简介:负责任创新(RI)是近年来兴起于欧美科技伦理学界的研究热点,其对创新过程及其后果中"责任"问题的普遍关注引发了对责任伦理的深刻反思。本文从追溯作为负责任创新的理论来源之一的责任伦理入手,基于文献分析系统考察负责任创新中"责任"概念的理论框架,并提出负责任创新对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科技创新治理的现实意义

  • 标签: 负责任创新 责任伦理 概念框架 现实意义
  • 简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思想具有如下主要特征。首先,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思想呈现出一个十分明显的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和现实道德层面逐渐增强关注和研究的发展过程;其次,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呈现出了从继承和借鉴马克思的批判传统对资本主义给予道德批判到积极发掘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思想和注重从伦理层面上建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变化过程;再次,西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发展呈现了一个从政治革命、社会批判到生态建构的发展过程。深入探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伦理思想 特征 意义
  • 简介:洛克的财产权理论中存在许多模糊的地方,原因就在于他没有把所有权和占有权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分。在他那里,人对自己的生命和自由没有所有权,但对自己的劳动能力有所有权,可以任意转让。诺齐克把劳动能力、个人财产,甚至生命、自由,都当作是个人的私有财产。马克思的观点同洛克和诺齐克的观点是根本不同的,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的本质的体现,劳动能力不是可以任意转让的私有财产。洛克和诺齐克的理论都无法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正义的社会,我们必须要回到马克思。

  • 标签: 权利 财产 洛克 诺齐克 马克思
  • 简介:"努斯"(Nous)是西方哲学中重要的范畴,它作为一个哲学概念首先由阿那克萨哥拉提出,随后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将努斯理解为为人类所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这一转化中努斯构成了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基础,也即人的"知"和"行"统一的基础。在这个层面上,人通过"知"和"行"进一步导向人类的价值追求对象——德性和幸福,从而构成了亚里士多德整个伦理学的体系。

  • 标签: 努斯 理论 实践 德性 幸福
  • 简介:古典的政治与道德融合关系体现在:政治与道德在内容上互相重合也互相补充,途径上互相推动;二者既有共同目标,也有共同前提。在上述问题上,古典政治与现代政治具有重要区别,二者难以兼容,因此,古典政治的现代意义是受限的,它不能解决现代政治的所有问题。只有遵循主体性原则,让古典政治的部分原则补充到现代政治之中,才能发挥古典政治在维护共同价值秩序、确立政治的优先地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 标签: 政治 德性 城邦 亚里士多德
  • 简介:启蒙就是敞开人的思想,让人从黑暗走向澄明的阳光之下。中国传统价值观念有着其固有的基本结构,时代的巨变,使得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现代转型与构建迫在眉睫。传统价值观念的现代构建是一种自觉自主的思想引领,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要求中国人告别干瘪的价值条例或价值规范,走向心灵深处的情感认同。戴茂堂教授的新著《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基本结构和现代建构》兼顾了传统与现代、保守和创新、说理和实践,凸显了作者心怀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有匡正时弊、直击人心之功效。

  • 标签: 启蒙 中国传统价值观念 现代 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