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7 个结果
  • 简介:作为公羊学的核心思想之一,“三世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演进与“充实”的过程。其初,“三世说”仅仅意味着一种关于《春秋》历史的世代划分方式和记事方法的理论。在《公羊传》看来,“讳尊隆恩”与“辟害容身”是《春秋》“书法”的两个最主要特征。进而,何休创造性地将“内外之辨”融入“三世说”,赋予后者以拨乱反正之新义,“三世说”由是具有了王道论和历史观的色彩。随着清代公羊家对于“三统说”、进化论等观念的引入,“三世说”遂又成为通古达今和革故鼎新的象征。“三世说”的这一演进过程表明:作为经世之学,儒学始终直面现实,关注世界的变化,并试图以自己的理论创新回应、解决实践中的新问题。

  • 标签: 公羊学 三世说 经世济变
  • 简介:和谐价值理念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本文通过对儒家和谐价值理念四个层次的逻辑分析,概括得出儒家和谐观的主体精神以及对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 标签: 儒家和谐价值理念 现代和谐社会 意义
  • 简介:在经历了元明以来的“理”的理解方面的“去实体化”的转向以后,理学思想家大都走向了理气一元论。这显然已经偏离了朱子原有的理论形态。陆世仪站在申明朱子之说的立场,坚定地维护朱子理气二元存在论之架构以及理先于气说。陆世仪的论证依据,虽不外朱子之既有观念,但充分反映了复兴朱子学这一时代需求,也表现了其个人对朱子理学之体认心得。其理先于气说之特色及其效果,在对抗诸儒异说之目的下;显示了清初朱子学发展之一重要侧面。

  • 标签: 陆世仪 理先于气 理气动静 时代意义
  • 简介:以文化范式批判为切入口所建构起来的社会批判理论,尽管因认识到只有经过文化范式中介过的客观现实才可能对现实的个人起作用,因而表现出了一定的深刻性,但由于其没有追问具体的文化范式的来源等问题,因而在学理逻辑上依然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而经验主义的学术思路由于只看到了经济事实的物质存在形式而没有看到其社会存在形式,因而始终无法跟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相比肩。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自觉,不仅是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学术思路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大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的前提条件,也是我们建构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的前提条件。

  • 标签: 历史唯物主义 方法论自觉 学术意义 社会批判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马克思主义理论
  • 简介:本文从法律政策学的角度解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民商法意义。该文件宣示了一种新型民商法制政策,蕴涵并再次强调了“法不禁止印自由”和民事平等的基本法治理念,其基本规定和精神将成为新时期基本的民商法制政策。

  • 标签: 民商法 市场准入开放 平等原则 “非公36条” 法律政策学 中国
  • 简介:《黄帝四经》在肯定人性“自为”的基础上创建了“以情释性”的人性理论,将趋利避害的好恶之情作为人之本性,对内“宁心安性”,对外“因性制法”,将“心术”和“王术”相结合,实现了内在心性与外在法治的有机统一,初步建构了黄老道家人性论体系。《黄帝四经》不仅为黄老道家人性论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最初的理论基础,同时丰富了先秦道家人性学说的理论形态,也对儒家和法家的人性学说产生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

  • 标签: 《黄帝四经》 以情释性 宁心安性 因性制法
  • 简介:“三月不知肉味”是孔子在齐闻《韶》时生活状态的事实陈述,而非孔子闻《韶》时心理状态的外在化表现。孔子在齐闻《韶》前后,生活窘迫,“三月不知肉味”。但他并不以此为苦,在听到令人陶醉的《韶》乐时,仍不禁赞叹:《韶》乐竟然让人感到如此快乐。“三月不知肉味”长期以来被视作孔子音乐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并不断被附加和生发出各种新的音乐审美意义,这种认识在其出发点上有违文本原意。

  • 标签: 孔子 闻《韶》 音乐审美
  • 简介:《周易时论合编》是方孔熠易学思想的结晶。本文以这部著作为中心,阐发了方孔熠对“时”的形而上意义的理解。首先,他增加了“时”的内容,将其扩展到一切知识领域;其次,他依靠“中统有无”、“中五”等范畴,揭示了事物的三层本质规定.以作为“时”的形而上意义;景后,他还利厢“格物”说表达了本体和认知统一的思想,实现了本体之“时”和价值之“时”的沟通。

  • 标签: 中五 中统有无 格物
  • 简介:王艮作为阳明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对人格理想的理解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基于特殊身份与经历的开新。主要表现为:在承继“万物一体”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对“位”的有意忽略,突出个体生命的社会担当感,将现实中呈现的达圣路向的士人阶层的格限向平民敞开,将践行圣人情怀的现实领域由庙堂转向了在野修身讲学;同时,恢复了原始儒家鲜活的人生智慧,突出了圣人人格“智”的内在规定,使其展现为“仁且智”相统一的人格模式。

  • 标签: 王艮 万物一体 为天下万世师 仁且智
  • 简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汇。从外延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历史上形成的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走向有着重大影响的许多文化形态,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从内涵上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以儒家思想学说为主要代表的、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文化 文化精神 礼乐 中华民族 民族历史
  • 简介:仅两万言的《论语》以其内容之丰富和深刻而为世人叹服,但它竟让人感到杂而不乱,究其因在于通篇贯穿着两条互为关联的逻辑主线:即如何修身和怎样治国。修身之本在于求仁,而至君子,治国之道在于“为政以德”,而至德治。修身为治国,即内圣为外王。可见,“为政以德”...

  • 标签: 为政以德 《论语》 理论价值 为政者 孔子 德治观
  • 简介:11月29日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行,由湖北省哲学史学会主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承办。来自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湖北师范学院、湖北经济学院、空军预警学院等多所省内高校从事哲学史研究的专家与研究生约100人出席会议。

  • 标签: 湖北省哲学史学会 学术研讨会 生命关怀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北师范学院 年会
  • 简介:本文通过对象数的分析,辅以对易图的考虑,结合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且重新比照有关楚简图版,拟就楚竹书红黑符号的分布排序提出相关的推论.笔者认为楚竹书的红黑符号体现古人在阴阳气化上所提出的理论,并反映了"非覆即变"的思想和上下经错综排序而各得十八卦形的原则,已经在战国中后期形成.由此而见,楚竹书的易学符号在卦序、易象、易数、易图、义理等各方面的内容上也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并起着象征性的联系作用,令整套系统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浑然整体,具有重要的统合意义.

  • 标签: 楚竹书《周易》 特殊符号 卦序 象数
  • 简介:在张载理学思想中,含有丰富的生态伦理观,包括“太和”之道、“天人合一”、“乾父坤母”、“民胞物与”等著名命题。张载的生态伦理观与社会伦理观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乃至一致性,而这二者又都是以张载的天道论或宇宙论哲学为基础的。以天道论或宇宙论哲学为基础的张载生态伦理观,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太和”之道、“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原理;其二,“乾父坤母”、“民胞物与”: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源和准则。张载人与自然和谐观对于今天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新型关系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 标签: 张载 生态伦理观天道论天人合一 乾父坤母 民胞物与
  • 简介:唐、宋时期,将范畴及学说进行图型表达的哲学发展过程中,儒释道也有近似的发展趋向,其中,以“圆相”为基础图型的佛学阐释和易学图型“太极图”及其学说,便是哲学图型发展中的典型案例。虽然,佛学圆相大致是由本体论层面的图型诠释而落实到具体修行次第及勘验方式,易学太极图及其学说则由尽可能完善图型诠释而至充实宇宙本体论,但儒释道不同形式的图型演绎,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更在提高传统哲学思辨水平及丰富思想资源上各有贡献。本文尝试通过述说太极图所出渊源之历史疑问,由此引出相关图型演进问题,进而述说佛学圆相法的运用,以两相陈述相关学说具体发展脉络的方式,尝试对传统哲学图型法的逻辑演进做个初步展示,并联系康德哲学图型法阐释,略窥所涉图型演进问题的意义

  • 标签: 太极图 圆相 易学 佛学 图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