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40 个结果
  • 简介:弗雷德里克·奥拉夫松(以下简称"奥"):马尔库塞教授,您作为一名社会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者而广为人知,但是对马丁·海德格尔及其哲学在您思想生涯中起到过重要作用,我觉得知之者还是相对较少。或许我们可以首先谈谈您与海德格尔以及他哲学之间关系基本情况。赫伯特·马尔库塞(以下简称"马"):基本情况是,我在1927年《存在与时间》(SeinundZeit)刚面世时便读了它,并在随后决定回到弗莱堡(1922年,我在那里获得了自己哲学博士学位),以便能与海德格尔共事。我在弗莱堡和海德格尔一起工作到了1932年12月。

  • 标签: 《存在与时间》 哲学博士学位 马尔库塞 奥拉夫 本真状态 弗莱
  • 简介:准实在论把道德命题看作态度表达并发展出道德语言逻辑形式和态度推理有效性说明。就准实在论态度逻辑总体来说,其真理紧缩论混淆了真理和真值,但有益于纠正真值实在论、理解推理有效性;其推理有效性说明已经触及一致性逻辑有效性本质,因此对其混淆态度矛盾与逻辑矛盾批评并未切中其要害。准实在论语用学片面理解道德判断功能,混淆道德命题、态度描述命题和态度表达语句;通过把道德范畴看作渗透价值、把道德命题看作以此为基础描述,道德命题语义学属性的确是反实在论,但仍可以按紧缩论解释逻辑真说明其推理有效性。

  • 标签: 道德命题 态度 逻辑 真理 真值
  • 简介:基于大数据知识表征不仅凸显知识精神特质,而且凸显知识生产特质、实践特质和规范特质。多元大数据主体使知识更加复杂,数据主体多元性在客观上要求数据共享,而实现大数据共享是一个复杂过程;数据主体多元性使大数据仓库客观性越来越复杂。关联网状大数据彰显知识客观性,基于大数据知识表征客观性不仅来源于关联大数据形态,而且来源于经验世界大数据、主体与经验世界关联数据、主体问数据客观实在。强语境依赖大数据彰显知识相对性,基于大数据知识表征依赖大数据产生时空语境,基于大数据知识应用具有应用空间相对性。大数据知识实践应用彰显知识社会规范性,应遵循客观性、公有性和社会性及技术层面、组织层面的制度规范。基于大数据知识表征不仅彰显大数据工具个性特征,而且具有普遍知识本质特征,是对人本主义和外在主义知识论超越,是关联分析和因果分析辩证统一,并具有实践意义。

  • 标签: 大数据 知识表征 数据关联 复杂性 客观性 相对性
  • 简介:“极微”观念在印度古代哲学中有重要影响。印度历史上流行多数哲学派别都对其给予关注。胜论派、正理派以及佛教新有部等认为极微是构成世间事物最小物质单位,是实在;吠檀多派和数论派认为极微不实在;大乘佛教中瑜伽行派则部分承认极微作用,但认为极微在本质上是一种“假立”。各派对极微看法与其理论体系基本职向直接相关。比较和分析不同类型极微论对于认识印度哲学特色有积极意义。

  • 标签: 极微 要素 胜论派 吠檀多派 佛教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中期,建构主义从科学知识社会学中移植到对技术哲学研究,一种新技术哲学——技术社会塑形理论——不断发展壮大。通过采用社会学研究纲领对传统技术哲学进行批判,技术社会塑形论从经验维度实现了理论重建,同时也推动了技术哲学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经验转向。

  • 标签: 技术哲学 社会建构 技术系统 经验转向
  • 简介:近代科学一个重要特征是数学化,它大致由科学几何化与几何算术化两个方面组成,前者为近代科学提供了理念,后者则是实现这一理念重要方法。这种数学化在近代大获成功同时,也由于形式化和技艺化过程中所发生意义沉淀、变更和抽空而导致对其自身起源遗忘。以严格科学为目标的胡塞尔现象学,正是试图通过对起源追问来恢复对科学整体理解。

  • 标签: 科学 数学化 现象学 起源 生活世界
  • 简介:《天下篇》作者隐性身份,展现其对诸子评判立场趋向于以儒家为本位立场,这一立场与当时及后世儒家思想都是大体一致。在对这一问题论证过程中,试图表明儒家自我定位和它所处思想世界纷争客观局面的冲突。

  • 标签: 庄子 《天下篇》 天下 儒家 道术
  • 简介: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科学。以对“现实的人”科学规定为出发点,马克思构建了自己的人学体系,并区别于其他关于人学说。人之所以为人,不因为他是生物实体,而在于他是社会实体,亦即社会存在物。因此,马克思主义学特别强调人社会本质。现实的人在物质生产劳动中诞生和发展,是具体,历史,是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统一,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统一,它包括“有生命个人存在”,“现实的人物质生活条件”和“现实的人活动”。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实现-物质生产活动-是整个现实世界一切变化基础。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说明人、自然、社会及其统一,构建起马克思主义人学科学体系。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人学 “现实的人” 社会 物质生产 存在物
  • 简介:科学主体问题是当代科学哲学研究所无法回避。一些学者虽不公然主张取消科学主体或主体性,却以一种隐含方式将科学主体“束之高阁”起来。最突出表现莫过于那些宽泛地使用“实践”概念理论和流派,它们试图通过寻求“实践”本体而将与主体或主体性相关认识论问题转换为单纯本体论问题,进而又将主体与实践活动降格为外部世界互动之网一个物化片段、一个偶然事件,以便彻底消解与主体性相关实体性、超越性、规范性和合理性等。其严重后果是使科学难以获得一个完整形象、沦落为一种“机会主义”事业并失去了主体性向度和合理性依据等。因此,在正确评价相关理论和流派语境价值有限性前提下,从其所依据本体论出发,指出其症结所在,能够在“场-体”共在本体论基础上确立主体性基本原则,并将科学主体放回其应有的位置。

  • 标签: 科学主体 实践 悬置 场-体
  • 简介:俞宣孟(以下简称“俞”):你是国际上少数几位从事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并且也取得相当成就学者之一,我们交流一下各自研究体会,机会难得。听说前几天你到社科院哲学所去讲学。你谈题目是什么?我们能不能从这里谈起?

  • 标签: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对话 哲学所 社科院 讲学
  • 简介:在20世纪分析哲学中,许多哲学家讨论过事实概念。维特根斯坦事实概念,对20世纪20年代以来分析哲学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逻辑实证主义就是那些关注将事实解释为世界逻辑成分哲学流派之一。但是自从逻辑经验主义者揭示了科学本性以来,更多科学哲学家将事实当作观察命题证据来探究,他们并非着眼于事实概念意义,而是着眼于对世界中事实解释。因此,对于科学哲学家们来说,至关重要问题在于:事实是否可以用一种科学方式而被解释为证据,以及我们如何将它们解释成与表达事实观察命题相一致。

  • 标签: 分析哲学 事实 证据
  • 简介:《资本论》是马克思一生最重要著作,从早期准备稿开始,《资本论》构思经历了从"六本书计划"到"三卷四册结构"发展,最后形成了《资本论》三大手稿。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了《资本论》第1—4卷。详细考证《资本论》历史发展和传播过程,深入揭示《资本论》逻辑结构,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资本论》,而且有助于重新定位马克思理论。

  • 标签: MEGA2 《资本论》 历史演变 逻辑结构 马克思理论
  • 简介:当代认知科学哲学出现了以延展心灵理论为代表范式革命,引发了学界广泛争论。斯马特等人近年来积极提倡信息和网络科学在延展心灵论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提出了“网络延展心灵”假说。尽管当前互联网发展尚不足以满足严格延展认知条件,但是未来技术发展,例如数据网络和真实世界网络等将能够实现心灵延展。斯坦利提出,互联网和大脑正在形成一种新认知耦合系统,代表了在扩展心灵能力历史一进化长期过程中下一个阶段。这一新阶段可被称为人机共生智能阶段。

  • 标签: 信息技术 互联网 延展认知 延展心灵 人机共生智能
  • 简介:2012年3月,谢文郁教授出版了《道路与真理——解读〈约翰福音〉思想史密码》①(下文称为"谢著")一书。该书深入地剖析了"真理"问题在希腊思想中困境,并指出是《约翰福音》带领人们彻底走出了"真理"困境。

  • 标签: 《约翰福音》 真理 道路 柏拉图 宗教 哲学
  • 简介:樊浩教授所提出"西方四德的人性结构是‘理性+意志’;中国四德的人性结构是‘理性+情感’"两命题,经讨论或许可以得出:西方四德智、义、勇、节主体依序是"理智、意志、愤情、欲情",或"理性、理性欲望、2感性欲望"或"理性、3非理性"或"理性、3欲望",未必可归结为"理智/理性+意志"。关于中国四德(或儒家四德,或孟子四德),樊教授归结出"四德—四心之中,3/4是情感,1/4是理性,是一种‘理性+情感’并以情感为主体特殊人性结构",对孟子哲学来说大抵是合理,唯儒学各家说法细节不一,无法一概而论、一体适用。

  • 标签: 樊浩 道德哲学 中西四德 智德
  • 简介:相较于自觉、理智研究,文学作品更能直接地反映精神生活和思想态度中新趋向。此外,文学是精神史上一种宝贵资源,可以从中挖掘出某些容易被人忽视同时又让人萦绕于怀情愫,这些情感并没有被那些官方文化模型所认可,人们往往无法从非艺术语言中发现它们踪迹。通过对清代袁枚《子不语》文本分析,我们发现袁枚对儒家主导传统宗教、宇宙秩序及历史概念提出了重要挑战,从而表明文学材料可以为我们彰显对新儒家道德解决方案某些让人不满之处,也就是对新儒家正统理论关于宇宙秩序官方概念不满,这种彰显可以成为理解特定时期某些被掩藏起来之侧面的一个重要历史源泉,从而拓宽了自觉、理智研究认知边界。

  • 标签: 子不语 宗教 宇宙秩序 历史概念
  • 简介:“人类命运共同体”提法为我们思考人类文明之间关系构建了新视野。然而,它首先需要应对是“人类命运冲突体”之类立场,后者代表显然是亨廷顿文明冲突论。自从1993年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之后,此论俨然成为讨论文明之间关系不能回避范式。中国学界也对之作出了回应。人们时常注意从中国古代哲学中寻找应对资源,然而,中国哲学界天下主义观点以及试图用忠恕之道应对文明之间关系观点,具有内在致命不足。与之相对,中国现代思想对解决文明之间冲突关系、构建命运共同体具有生命力,对此可以谭嗣同仁学、蔡元培世界主义为例加以说明。

  • 标签: 文明冲突论 天下主义 忠恕之道 中国现代思想
  • 简介:传统上,马克思和恩格斯被刻画为以康德和黑格尔为代表德国理念论反对者。然而,如果我们把德国理念论解释为从纯粹哲学角度论证了思想之本源性学说,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学说解释为从政治哲学角度论证了物质生活对特定历史—社会中众多思想进行选择机制,则两者就可以被视为互补关系。

  • 标签: 马克思-恩格斯 康德-黑格尔 思想的本源性 思想选择机制
  • 简介:孙正聿教授关于辩证法研究三个重要观点是:(1)辩证法不是抽象形式方法,而是具有实体性内容;(2)辩证法批判性特别地体现为思想前提批判;(3)在把握辩证法近代演变之际,需要开展其当代形态研究。基于对孙正聿教授上述观点评论以及对辩证法进一步阐释,我们可以看到,黑格尔和马克思辩证法是以社会现实为实体性内容,正是这一点构成了对主观思想及其外部反思决定性超越,因而通过辩证法而开展前提批判在哲学上具有特定原则高度。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黑格尔哲学 辩证法 主观思想 社会现实
  • 简介:陈康与刘述先半个世纪之前关于性质如何结合成个体事物争论,对于我们今天探讨事物个体性与同一性仍有启发意义,但是陈康论述也存在着若干问题。他把"许多性质如何结合成一个个体"问题等同于"一个个体如何是一个个体"问题和个体同一性问题,并把对象同一性混同于自我同一性,这使他未能提出解决事物个体性与同一性方案。纵观西方哲学史,无论是亚里士多德哲学、英国经验主义,还是康德式理性主义,都在这个问题上陷入难以摆脱困境。但是詹姆斯思想流学说为这个问题解决提示了一条可能路径。

  • 标签: 性质 个体性 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 对象同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