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北魏(386—534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由鲜卑族拓拔氏创建的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封建政权。公元386年,道武帝拓拔珪即代王位,改国号曰魏,正式建立北魏,后经过多年的征伐,于太武帝拓跋焘(423-452年在位)时期,统一了黄河流域,至公元534年北魏亡,共历十二主,一百四十八年。

  • 标签: 北魏 存留养亲 “孝” 魏晋南北朝时期 制度 封建政权
  • 简介:北魏为防止蠕蠕的入侵在北方设立了大量的军镇,如怀荒、抚冥、武川、柔玄等,御夷镇也是其中之一。御夷镇设置、迁徙变化最大,但史书对御夷镇的记载颇少,近现代的史家对此也很少有专文论述,即使有所提及也是极为简略,或只是引用文献。本文以实地勘查的结果和有关文献相参照,就太和年间所置御夷镇的地望及建置年

  • 标签: 军镇 云州堡 实地勘查 镇城 大明一统志 开平卫
  • 简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多边的国家外交关系中,从公元五世纪初至六世纪五十年代,北方草原的柔然是具有重要地位的一方。其重要地位可概括为以下方面,第一,从五世纪初开始,受到北魏崛起的推动,柔然部族迅速发育国家并壮大,由拓跋部族的附属而成为北魏自始至终的对手。第二,柔然曾长期控制广大西域地区,制约着当地城邦和国家。

  • 标签: 柔然 外交礼仪 北魏 魏晋南北朝时期 外交关系 五十年代
  • 简介:北魏奉行优待宗室的政策,给予宗室丰厚、稳定的收入来源,其消费结构在洛阳时代全面走向奢侈化。宗室的经济收入与官爵紧密相连,加速了自身官僚化的进程,对其长久保持活力具有促进作用。在经济利益的分配上,宗室个体之间只有量的不同,而无质的差别,宗室内部能够形成共同的利益关系。宗室生活优越,经济地位整体凌驾于各阶层之上,这是其政治及社会强势地位的客观反映。

  • 标签: 北魏 宗室 经济生活
  • 简介:北魏太武帝东巡碑,虽早见称于文献,学界直到1935年才得见拓本,现在原碑已毁,遂成绝响。今参考近人多种录文,依据国图藏拓,重新录文,为学界提供一个较好的东巡碑读本,并对碑文所涉及的若干人物及北魏御射碑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

  • 标签: 太武帝 东巡 北魏 碑文
  • 简介:《樊南文集补编》所收《修华岳庙记》,虽历来注家多怀疑非李商隐文,却无史料可证实。从《修华岳庙记》文中出现之人名、人物在生活时代上的重合以及“阐皇风于五叶”所透露的信息来看,《修华岳庙记》文应为北魏文成帝太安年间作品。

  • 标签: 《修华岳庙记》 李商隐 北魏
  • 简介:北魏前期曾经创置过一批未见于之前史籍记载的将军号,其中以春秋战国时代方国名字命名的将军号占有很大的比例。在泰常七年北魏攻宋的战役中,主要军事将领都带有此类将军号。分析他们之间的隶属关系与爵位高低,可以推断出这类将军号的迁转序列。而带有这些将军号的军事长官的人选变化,也反映出北魏内部军事结构的变迁。

  • 标签: 北魏 将军号 宋魏关系
  • 简介:北魏时期顿丘县有二,一属顿丘郡,一属黎阳郡。关于此二顿丘县的治所,历代史志资料的记载颇多含混,不可不辩。据《魏书·地形志》,顿丘郡“晋武帝置”,领顿丘、卫国、临黄、阴安四县,其中顿丘县“太和中并汲郡,余民在畿外者景明中置。有鱼阳泽、帝颛顼冢、帝喾冢”...

  • 标签: 丘县 北魏前期 《读史方舆纪要》 中国历史地图集 《水经注》 北魏后期
  • 简介:北魏石雕菩萨头像展》揭幕词徐政夫俞馆长、王副委员长、各位贵宾、各位小朋友:首先,谢谢王副委员长光英先生在百忙之中,亲自前来主持揭幕仪式,谢谢俞馆长伟超先生亲自主持整个展览的布置、讨论与接待,更谢谢各位贵宾的莅临指导。这次展出个人收藏的“北魏菩萨头像...

  • 标签: 历史博物馆 北魏 石雕艺术 中华文化 文化艺术 文物艺术品
  • 简介:一、历史渊源——计口受田和井田制产生于北魏的均田制,从历史渊源来说,它与北魏早期的计口受田和汉族传统的井田制有关。北魏早期的计口受田是在鲜卑拓跋族由以游牧经济为主的部落兵制向农业经济过渡中出现的部落分工中产生的。

  • 标签: 部落兵制 受田 拓跋部 李安世 游牧经济 十六国时期
  • 简介:摘要:《石婉墓志》处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四十年间,是魏碑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书法在北魏墓志中独具特色,笔法秀美灵动,结体天然隽永,无论是书丹还是镌刻堪称北魏墓志的精品。本文以《石婉墓志》为研究对象,从其笔法、结体、章法三个角度对其艺术特征进行深入探究,得出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 标签: 石婉墓志 方笔 灵动
  • 简介:北魏献文帝嫔侯夫人墓志》,又称《北魏显祖嫔侯骨氏墓志》,全称Ⅸ显祖献文皇帝第一品嫔侯夫人墓志铭》。存志石,失志盖。志高40.6厘米,宽41.5厘米。正书,16行,行16字,有浅界格,刻于北魏景明四年(503)三月,不署撰写书丹及镌刻人姓名。民国元年(1911)出土于河南洛阳安驾沟(马子云、施安昌先生所著《碑帖鉴定》认为“1926年间河南洛阳出土”)。此志为罗振玉先生旧藏。因罗振玉追随废帝溥仪,就职于伪满洲国,将其移到东北。现珍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在北山堂碑志馆中陈列展出。

  • 标签: 墓志铭 北魏 赏析 民国元年 伪满洲国 省博物馆
  • 简介:北魏是南北朝时期,由拓跋鲜卑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硅于天兴元年(398年)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随着拓跋鲜卑统一北部中国的步伐和政权的日益稳固,逐步建起了适应皇帝办公、生活的皇家宫殿,到太武帝时,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宫殿群;北魏平城也建设成为一座人口超过百万的都市,

  • 标签: 太武帝 平城 少数民族政权 拓跋鲜卑 皇家宫殿 南北朝时期
  • 简介:因为分裂、交战和逐鹿的形势,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之间的人员流动事件极多,各政权十分重视利用归附力量。北魏从一个边陲代国发展成为跨越大半个中国的泱泱大国,是利用归附力量的典范。北魏成功地融合了北方各政权和部族的力量,以及南朝的归附力量,是殊途同归的归附力量壮大了北魏国家的规模,促进了北魏的全面发展。纵览北魏历史,各个阶层的归附者络绎不绝,政府有一系列政策接待、安置他们。

  • 标签: 归附 北魏 政策 魏晋南北朝时期 人员流动 殊途同归
  • 简介:均田制首创于北魏,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继承和发展.从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年)颁布均田令起,直至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两税法的实行为止.均田制从施行于一个割据政权而扩展到全国范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历时近三百年,其作用与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然而,多年来,史学界发表了不少有关北魏均田制的论著、教材,基本上认为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豪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的,不具备限制豪强地主无限占田的性质.此说很值得商榷.本文试通过对北魏均田令颁布前的土地分布情况、均田令的具体内容、颁行目的等方面的分析论证,以说明北魏均田制是一部限制与触动豪强地主利益的土地法.

  • 标签: 豪强地主 北魏均田制 均田令 北魏孝文帝 《魏书》 无主荒地
  • 简介:北魏为安置降虏而置的北魏六镇,在建立之初对其北境的军事防御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其中军粮补给问题亦是重中之重。六镇军食所需,除来自本镇屯田所得,尚有一部分倚仗临近州镇补给。六镇周围皆择交通要道而建有辅助性的戍城与军仓,以备不虞。北魏后期锐意汉化,六镇地位由隆转衰,新迁屯民占据了镇民的多数。太和之后,旱灾频发,而镇将专擅腴美之地,致使镇民日困,由怀荒镇民请粮失败为导火索,最终导致了六镇之乱的爆发。

  • 标签: 北魏 六镇 军粮 军仓 戍城 六镇之乱
  • 简介:2007年8月,土默特左旗国营苗莆在修建过程中,发现两座砖墓,随即报告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该所立即派员前往对两座墓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并对周围地区进行了调查.墓地西距毕克齐镇约5公里.

  • 标签: 土默特左旗 国营苗圃 北魏 清理 LEFT NORTHERN
  • 简介:1961年6月27日,河北省平泉县商业局供销燃料库收购到一件北魏太和十三年刻铭铜造像,现藏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本文介绍了此造像的形制,并对其铭文做了分析和探讨。

  • 标签: 河北平泉 北魏 铜造像
  • 简介: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画屏风,是南北朝时代一份重要画迹.本文就已经发表的屏风画面揭明它所表现的故事内容,并认为,屏风画之图绘列女以及列女故事之取材,乃至屏风之背赵襄子论赏的赏其不骄侮之寓与临深履薄之拟,均与司马金龙一家同皇室、特别是文明太后间的错综关系有着某种呼应,至少折射出处在政争旋涡之中的墓主人的一种心态,而略可为史臣赞语作一补笔.

  • 标签: 司马 出土 北魏 南北朝时代 故事内容 屏风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