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熊去氧胆酸治疗婴儿巨细病毒肝炎的疗效。方法所有病例均来自本院2005年1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患者,共计54例。将上述54例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与对照组25例。两组病例均给予更昔洛韦抗病毒,三磷腺苷(三磷酸腺苷)、辅酶A、肌苷、维生素C保肝,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熊去氧胆酸10mg/kg.d,分3次服用。连续应用2周。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患儿在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胆汁酸、谷丙转氨酶几项指标上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熊去氧胆酸能保护肝细胞,刺激肝胆分泌,促进黄疸消退,明显改善患儿受损的肝脏功能。

  • 标签: 婴儿 巨细胞病毒肝炎 熊去氧胆酸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尿液标本保存时间给巨细病毒 DNA检测带来的影响。方法:采集本院自 2015年 8月至 2016年 8月期间纳入的 32份不同水平含量巨细病毒 DNA检测阳性标本 ,包括高载量巨细病毒 DNA检测阳性标本、中载量巨细病毒 DNA检测阳性标本、低载量巨细病毒 DNA检测阳性标本,保存于 4℃环境下 3天、 7天、 14天,均予以巨细病毒 DNA检测。结果:在此次纳入分析 32份尿液标本检测中均可成功检测,显示检测中不发生假阳性与抑制的现象,在第 0、 3、 7、 14天所有样本的总体检测情况均不发生明显下降或者上升的趋势,存在可靠的稳定结果,但在不同尿液标本保存时间下采取 t检验方式处理所有样本 ,巨细病毒 DNA载量之间, P> 0.05,统计学差异并不显著。结论:保存于 4℃环境下 3天、 7天、 14天尿液标本的巨细病毒 DNA检测载量不发生显著降低与上升的现象,具有稳定可靠的结果。

  • 标签: 尿液标本保存时间 巨细胞病毒 DNA 检测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育龄期妇女风疹病毒巨细病毒的感染情况,为孕早期及优生咨询门诊指导优生,为减少先天畸形婴儿出生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4700例育龄期女性进行风疹病毒lgG抗体和IgM抗体,巨病毒IgG抗体和IgM抗体检测,分析其巨细病毒与风疹病毒的感染状况。结果巨细病毒感染率在各种年龄段的易感率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年龄段风疹病毒易感率差异则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年龄在35~39岁间人群易感率最高,为13.66%。结论应提高对高危年龄段孕妇的产前筛查。对IgM抗体检测为阳性的孕妇可采用羊水或脐血等方法对胎儿早期宫内感染的分析诊断。

  • 标签: 育龄期 巨细胞病毒 风疹病毒
  • 简介:目的总结婴幼儿感染巨细病毒(CMV)后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17例CMV感染病例。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过程及转归等进行分析。结果以“发热、咳嗽、鼻塞”就诊者5例,占29.4%;以“听力障碍”就诊者2例,占11.8%;以“全身皮肤黄染”就诊者6例,占35.3%;以“早产”就诊者2例,占11.8%;以“纳差”就诊者1例,占5.9%;以“肌张力增高”就诊者1例,占5.9%。结论CMV感染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故对原因不明的黄疸、视听力障碍、血小板减少、运动系统发育迟缓等情况,应警惕CMV感染。

  • 标签: 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 传染病 婴儿
  • 简介:摘要目的对儿童巨细感染的临床特征进行观察并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法是对感染巨细的儿童的临床特点以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回顾的一种方法,本文采用这种方法对我院自2012年3月~2013年1月收治的100例感染巨细病毒的儿童进行诊断与治疗,并观察患儿感染情况,提高治愈率。结果巨细感染所引发的症状种类主要有发热、皮肤黄染、肝脏肿大、咳嗽、肝功能异常。结论巨细感染会导致患儿肝脏功能以及神经系统受损,因而必须提高诊断水平,为临床治疗提供实践性依据与理论依据。

  • 标签: 儿童 巨细胞感染 临床分析
  • 简介:患者男,37岁。1997年2月始左环指掌侧近侧指间关节处长一肿物,渐大,后有约花生米大小。1998年2月在当地医院做手术切除。术后月余原刀口处又长出一不规则肿物,又去当地医院给予切除。术后20天再次复发,再次手术给予肿瘤切除。瘤体送病理报告为恶性腱鞘巨细瘤。1998年4月来我院就诊,查体见: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正常,腹平软,肝脾未及,无压痛。左环指近节掌侧可见一纵行刀口,长约1.5cm,已愈合,局部无红肿。胸部摄片正常。左手摄片正常。B超肝脾肾无异常。随即在臂丛麻醉下行右环指切除术,术

  • 标签: 手指恶性腱鞘巨细胞瘤 诊断 外科治疗 病理检查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5岁,主因'突发头晕伴恶心、呕吐1周'入院。查体:神志清楚,精神较差,语言流利,定向力、记忆力正常,双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应灵敏,口角无偏斜,伸舌居中,四肢活动好,肌张力正常。颅脑CT表现(图1):右侧中颅窝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影,边界不清,大小约4.29cm×5.64cm×4.93cm,CT值约24.5HU,右侧蝶骨大翼和小翼、右侧蝶窦外侧壁、右侧颞骨颞颌关节面及右侧中耳骨质广泛破坏,右侧外耳道内见软组织密度影填充.

  • 标签: 骨巨细胞瘤 颅骨 磁共振成像 CT
  • 简介:室管膜下巨细星形细胞瘤(subependymalgiantcellastrocytoma)为中枢神经系统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位于侧脑室壁,肿瘤细胞较大、以多形性为主,有时呈簇状排列;典型者为胞质丰富的“毛玻璃”样多角细胞或陷于纤维间质中的小的长梭形细胞(图1a)。节细胞样巨锥细胞亦较常见,细胞核呈细颗粒状,核仁明显,核多形性,多核细胞常见(图1b)。

  • 标签: 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 中枢神经系统 CELL 良性肿瘤 生长缓慢 肿瘤细胞
  • 简介:摘要巨细病毒(CMV)感染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的常见并发症。allo-HSCT后CMV感染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肺部感染,胃、肠道炎症,脑炎,肝炎,视网膜炎及无症状CMV血症等。CMV感染还可影响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加细菌、真菌等病原菌感染风险,以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和骨髓衰竭的发生风险。近年来,由于对allo-HSCT后患者预防性使用抗病毒药物,其CMV感染发生率有所下降。然而,多药耐药的出现及复发/难治性CMV感染,仍然严重影响allo-HSCT患者预后。笔者拟就allo-HSCT后CMV感染的危险因素、检测与诊断方法、预防及治疗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allo-HSCT后CMV感染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同种 巨细胞病毒感染 危险因素 抗病毒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巨细病毒(CMV)肺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2016年3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在上海市第一民医院血液科接受allo-HSCT后并发CMV肺炎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全部411例allo-HSCT患者中,34例(8.3%)移植后发生CMV肺炎,其中男18例,女16例,中位年龄32(8~62)岁;急性髓系白血病14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3例,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②CMV肺炎中位发病时间为移植后53(36~506)d,主要症状为咳嗽(26例,76.5%)、发热(23例,67.6%)及气促(14例,41.2%),仅17.6%(6/34)的患者有咯痰,2例(5.9%)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而在常规胸部CT检查时发现。28例(82.4%)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为小叶中心结节、弥漫毛玻璃影等典型间质性肺炎改变,6例(17.6%)表现为斑片、结节以及实变样不典型影像学改变。③26例(76.5%)患者血浆CMV-DNA阳性,拷贝数低于同期BALF检测结果[1.70×107(5.44×105~4.45×109)拷贝/L对1.45×108(1.10×107~1.10×1011)拷贝/L,P=0.004]。④13例(38.2%)CMV肺炎患者合并其他下呼吸道病原体感染(真菌10株,细菌6株,腺病毒1株)。⑤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2.8(0.4~46.5)个月,总生存率为58.82%,年龄≥40岁、接受高流量通气是CMV肺炎患者独立预后不良因素(P=0.049,P=0.009)。结论气管镜肺泡灌洗液检测有助于提升allo-HSCT后CMV肺炎病原学诊断的准确性。年龄≥40岁及接受高流量通气是CMV肺炎患者独立预后不良因素。

  • 标签: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巨细胞病毒肺炎 肺泡灌洗液 预后
  • 简介:摘要人巨细病毒(HCMV)在重症监护病房(ICU)非免疫抑制脓毒症患者中感染率极高,其再活化所引起的活动性感染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住院天数增加以及病死率上升等不良预后相关,严重影响病情转归。深入研究脓毒症相关HCMV再活化,对提高脓毒症患者的救治疗效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就ICU非免疫抑制脓毒症患者HCMV感染的发生率和再活化的分子机制、危险因素、诊疗及对预后的影响作一综述。

  • 标签: 人巨细胞病毒 再活化 重症监护病房 脓毒症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黄疸患儿与其母亲人巨细病毒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将326名黄疸婴儿分为新生儿组和1~6月龄组,应用荧光定量PCR(FQ-PCR)技术检测婴儿尿液及其母亲乳汁中的人巨细病毒DNA(HCMV-DNA)。结果新生儿组母乳HCMV-DNA阳性率达61.84%,尿液阳性率达24.34%;1~6月龄组母乳HCMV-DNA阳性率达64.94%,尿液阳性率达41.38%。结论乳汁是婴儿HCMV感染的高风险因素,1~6月龄组婴儿HCMV感染与母亲乳汁的关系较新生儿组大。

  • 标签: 人巨细胞病毒 FQ-PCR 黄疸 母婴
  • 简介:人类巨细病毒(HCMV)在成年人群中感染很普遍,且随年龄增长,感染率明显增高。但多数呈不显性感染或潜伏感染,损伤机体的免疫功能。HCMV的先天性感染或围产期感染常常危害胎儿和新生儿,因此早期准确诊断HCMV感染对指导防治,促进优生优育工作有重要的意义。笔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HCMV,现报告如下。

  • 标签: 人类巨细胞病毒 HCMV感染 聚合酶链反应 诊断 年龄增长 潜伏感染
  • 简介:巨细病毒(CMV)是引起婴幼儿肝功能损害常见的病原体,易致婴幼儿黄疸、肝脾肿大、肝功能损害,严重者出现肝功能衰竭。2005年8月-2007年12月本科治疗100例婴幼儿巨细病毒性肝炎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标签: 巨细胞病毒性肝炎 婴幼儿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巨细病毒感染与颅内损伤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64例巨细病毒感染新生儿临床资料。患儿分为CMV-IgM阳性组(IgM阳性组)、CMV-DNA阳性组(DNA阳性组)和CMV-IgM、CMV-DNA双阳性组(双阳性组),比较3组颅内损伤差异。结果:IgM阳性组与双阳性组颅内损伤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均高于DNA阳性组(P〈0.01)。3组颅内出血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谷丙转氨酶(A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显著升高,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巨细病毒活动性感染更易造成新生儿颅内损伤。巨细病毒活动性感染与潜伏性感染对颅内出血的影响无显著差别。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活动性感染 颅内损伤 颅内出血
  • 简介:目的探讨巨细病毒(CMV)IgG抗体阳性的新生儿肝脏功能状况。方法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法检测CMV抗体。同时用速率法.终点法检测肝脏功能指标。结果160例CMVIgG阳性患儿IgM同时阳性的占38%胆汁酸(TBA)异常占98%,Y-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异常占82.5%,天冬氨酸基转移酶(AST)异常占41.3%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异常占18%,总胆红素(TBILI)全部异常。结论感染CMV是引起新生儿肝炎的重要因素、加强抗感染,做好孕期保健和围产工作是降低新生儿感染的关健。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IGG抗体 新生儿 CMV 免疫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重庆地区婴儿巨细病毒性肝炎(CMV肝炎)病例的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婴儿CMV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08年1月~2010年4月住院确诊为CMV肝炎的186例婴儿的临床资料,从流行特征、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9天~3月157例(84.4%),4~6月22例(11.8%),7~10月7例(3.8%)。60例(32.3%)来自农村,81例(43.5%)来自郊区,45例(24.2%)来自市区。2.148/186例(79.6%)以黄疸为首发症状就诊,临床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异常;合并胆道闭锁44/186例(23.7%),肺炎91/186例(48.9%),先天性心脏病26/186例(14.0%),腹股沟疝11/186例(5.9%)。结论1.CMV肝炎主要发生于1~3月的小婴儿。农村和郊区发病率明显高于市区。2.婴儿CMV肝炎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以黄疸为首发症状,临床表现还包括肝脾肿大及肝功能异常,常合并其它系统损害或先天性畸形。

  • 标签: 婴儿 巨细胞病毒性肝炎 临床
  • 简介:摘要本文描述了妊娠期不同类型巨细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的宫内感染发生率,如何鉴别活动性感染的类型以及如何诊断胎儿发生宫内感染的策略。明确指出妊娠期CMV活动性感染时,需结合胎儿是否感染和胎儿影像学检查结果为患者提供咨询,不能仅因为孕妇CMV IgM和IgG阳性而终止妊娠,还应鼓励母乳喂养。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活动性感染 宫内感染 诊断 处理 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