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范梦科 王玲 马江涛 朱超 张奇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0年第02期
  • 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科研究所,石家庄 050051;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石家庄 050051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科研究所,石家庄 050051;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石家庄 050051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科研究所,石家庄 050051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骨巨细瘤(GCTB)复发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寻找新的诊治靶点提供必要的实验及理论依据。方法在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大医医学等数据库以"骨巨细瘤" "骨巨细瘤复发" "骨巨细瘤转移"和"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recurrence of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metastasis of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2001年1月—2018年12月国内外有关骨巨细瘤复发转移机制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文献5 703篇,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40篇文献,其中中文文献9篇和英文文献31篇。大量的研究证实RANK/RANKL信号通路、基质金属蛋白酶、细胞周期相关分子、肿瘤微环境细胞因子、组蛋白修饰、免疫细胞与相关分子等对GCTB的复发转移有促进作用。结论GCTB较强的侵袭性及远处转移性导致治疗遭遇瓶颈,其复发转移机制至今仍不清楚,因此深入研究GCTB的复发转移机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非常关键。

  • 标签: 骨巨细胞瘤 肿瘤复发 肿瘤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巨细瘤的x线Campanacci分期与手术方式选择,分析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2年收治的78例骨巨细瘤患者,其中男性48例,女性30例,年龄21~68岁,平均38岁;肿瘤部位股骨远端30例,胫骨近端21例,桡骨7例,股骨近端11例,肱骨近端7例,肱骨髁间2例。根据Campanacci影像学分级本组患者Ⅰ级17例,Ⅱ级46例,Ⅲ级15例,再考虑到患者年龄、肿瘤部位选择手术方式,

  • 标签: 骨巨细胞瘤 手术方式 疗效分析 分期 患者年龄 肿瘤部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为了解人类疱疹病毒6型(humanherpesvirus6,HHV-6)在中国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HSCT)的人群中感染现状及其与巨细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的相关性,对72例接受HSCT的患者HHV-6DNA血症进行连续监测。收集HSCT患者移植前和移植后1-12周EDTA抗凝的外周血标本共680份,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HV-6DNA,并利用HindⅢ限制性内切酶对HHV-6进行基因分型,同时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CMV抗原血症。结果显示,HSCT后62.5%(45/72)的患者至少1次出现HHV-6DNA血症,首次检出的中位时间为14(7-63)天;除1例患者检出HHV-6A型以外,其余所有HHV-6阳性患者均为HHV-6B型感染。65.3%(47/72)的移植后患者至少1次发生CMV抗原血症,首次检出的中位时间为43(14-105)天。HHV-6与CMV共感染(CMV^+/HHV-6^+)的发生率为52.8%(38/72).HHV-6DNA血症的首次检出时间早于CMV抗原血症(P〈0.0001)。HHV-6DNA血症阳性患者CMV抗原血症检出率显著高于HHV-6血症阴性患者[84.4%(38/45)vs33.3%(9/27),P=0.0001]。HSCT后的疱疹病毒感染相关疾病中出血性膀胱炎(HC)发生率较高[23.6%(17/72)],其中88.2%(15/17)的HC发生于HHV-6血症阳性患者.82.3%(14/17)发生于CMV^+/HHV-6^+患者。结论:HSCT后HHV-6感染以及HHV-6与CMV共感染状态普遍存在,且发生于移植后早期的HHV-6感染与发生时间相对较晚的CMV感染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人类疱疹病毒6型 巨细胞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巨细病毒(CMV)性视网膜炎(CMVR)相关葡萄膜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5年10月至2020年5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HSCT后CMVR患者14例2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5例8只眼,女性9例13只眼;平均年龄(35.12±12.24 )岁。所有患眼均行裂隙灯显微镜联合前置镜、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同时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5例10只眼;房水炎性细胞因子检测3例3只眼。所有患眼接受玻璃体腔注射更昔洛韦治疗;伴有CMV全身感染病史者,静脉滴注更昔洛韦/膦甲酸钠治疗。将患眼视网膜病灶完全消退或房水CMV-DNA阴性者视为CMVR治愈。观察患眼CMVR治愈前后的葡萄膜炎症状、体征、FFA表现及房水炎性因子检测结果。CMVR治愈后随访时间3~ 4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4.28±13.12)个月。结果所有患眼确诊CMVR时均伴有角膜后尘状和(或)星状沉积物、前房闪辉和细胞以及不同程度玻璃体絮状混浊;视网膜可见出血和黄白色坏死灶混杂而成的典型"番茄炒鸡蛋"样表现。CMVR治愈后,存在角膜后沉着物以及前房闪辉、细胞和玻璃体混浊10例16只眼(71.4%,10/14)。FFA检查发现,CMVR活动期视网膜渗漏以坏死灶及其周围组织为主;CMVR治愈后视网膜渗漏以未坏死区域视网膜及血管为主。房水炎症因子检测结果显示,CMVR活动期白细胞介素(IL)-6、IL-8、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明显增高;CMVR治愈3个月后,炎症因子无明显增高。结论HSCT后CMVR相关性葡萄膜炎表现为慢性全葡萄膜炎,眼部无明显充血,可见角膜后沉着物以及前房闪辉、细胞和玻璃体混浊,视网膜血管渗漏长时间(>3个月)存在。

  • 标签: 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 全葡萄膜炎 造血干细胞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后原发性植入功能不良(PGF)对巨细病毒(CMV)肺炎发生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接受haplo-HSCT的122例血液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2例患者中,移植后26例(21.3%)发生原发性PGF(PGF组),其余96例(78.7%)患者植入功能良好(GGF组)。共15例(12.3%)患者发生CMV肺炎,中位发生时间为移植后103(31~262)d,1年累积发生率为12.3%(95%CI 6.2%~18.4%)。PGF组、GGF组CMV肺炎发生率分别为30.8%(8/26)、7.3%(7/96)(P=0.002),CMV血症发生率分别为92.3%(24/26)、82.3%(79/96)(P=0.212)。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性PGF是CMV肺炎发生的影响因素(P=0.005)。发生CMV肺炎患者的总生存(OS)率低于未发生CMV肺炎患者[37.3%(95%CI 11.2%~63.4%)对78.9%(95%CI 72.0%~87.6%),χ2=16.361,P<0.001]。PGF组CMV肺炎患者移植后1年OS率低于非CMV肺炎患者[25.0%(95%CI 0%~55.0%)对50.0%(95%CI 26.9%~73.1%),χ2=4.656,P=0.031]。结论haplo-HSCT后发生原发性PGF的血液病患者有较高的CMV肺炎发生率且移植后1年OS率较低。

  • 标签: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巨细胞病毒肺炎 原发性植入功能不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以脑部结构和功能异常为特征的慢性神经精神疾病,其发病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枢神经系统的外源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发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巨细病毒(Cytomegaoviyns,CMV;一种神经嗜性病毒)感染与精神分裂症的病理及认知损害的相关性。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疱疹病毒 巨细胞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剂量缬更昔洛韦方案预防肾移植术后巨细病毒(CMV)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本中心行首次肾移植的受者。根据术后预防药物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实验组为缬更昔洛韦组,口服缬更昔洛韦450 mg,1次/d;对照组为更昔洛韦组,口服更昔洛韦1 g,3次/d。两种药物均于术后10 d内开始服用,持续3个月,根据肌酐清除率(CrCl)进行调整剂量。术后随访1年,并规律监测CMV-DNA、肾功能、血常规、肝功能等。比较两组的CMV感染率、CMV病发生率、首次CMV阳性时间、机会性感染发生率、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移植肾和受者存活及药物安全性评价。结果共纳入166例肾移植受者,实验组85例,对照组81例。实验组CMV感染率为14.1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实验组首次CMV阳性时间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140.5 d(77.3~198.5 d),对照组为47.5 d(36.8~67.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实验组CMV发病率下降(4.7 %比12.4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0)。实验组机会性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6 %比21.0 %,P=0.037)。实验组均未出现移植肾功能丧失,对照组6例(7.4 %)出现移植肾功能丧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肾移植受者死亡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剂量缬更昔洛韦方案能够安全有效地预防肾移植受者术后CMV感染并显著推迟CMV感染时间。

  • 标签: 肾移植 巨细胞病毒 缬更昔洛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山市博爱医院先天性及围生期患儿巨细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及听力受损情况、听力受损的危险因素及临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该院诊断的243例先天性及围生期HCMV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听性脑干诱发电位(brain 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BAEP)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听力受损的危险因素,对听力异常的患儿进行随访。结果2016年至2018年,该院先天性及围生期婴儿HCMV感染率分别为4.56%(121/2654)、2.76%(74/2686)和3.15%(85/2701)。243例患儿中,BAEP正常者107例(44.03%),可疑异常者33例(13.58%),听力受损者103例(42.39%)。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入院时年龄小于1个月(P=0.034)和CMV-DNA阳性(P=0.003)是听力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听力损害表现形式多样。20例可疑异常者未接受更昔洛韦治疗,19例BAEP恢复正常;67例听力受损者接受了随访,其中47例接受了规范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30例BAEP转归正常,12例情况改善,3例无明显变化,2例加重。20例未行抗病毒治疗患儿中5例BAEP转归正常,8例情况改善,3例无明显变化,4例加重。结论先天性及围生期婴儿的HCMV感染率以及感染患儿的听力受损率均较高,入院时年龄小于1个月和CMV-DNA阳性患儿更易出现听力受损。仅单纯听阈值轻微升高的患儿可临床观察,规范的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对于听力改善效果明显。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婴幼儿 听力损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巨细病毒(CMV)感染对新生儿肝脏的影响而引发的一系列综合征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更昔洛韦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先天性巨细病毒感染致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的疗效。方法以2002年1月—2011年12月在高要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50例血CMV-IgM阳性及肝功能确诊的CMV感染性肝炎综合征患儿为对象。在使用更昔洛韦的同时使用熊去氧胆酸等综合治疗后,对患儿进行胆红素,肝功能,肝胆管B超等动态监测。结果更昔洛韦联合熊去氧治疗对CMV感染致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疗效显著。

  • 标签: 更昔洛韦 熊去氧胆酸 巨细胞病毒感染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 联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布地奈德联合更昔洛韦应用于小儿巨细病毒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诊治的84例巨细病毒肺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对照组42例予以更昔洛韦单药治疗,研究组42例予以布地奈德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并分析两组患儿治疗期间症状改善效果、血清生化指标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治疗后症状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治疗后血清生化指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地奈德联合更昔洛韦治疗小儿巨细病毒感染肺炎效果显著,改善患儿病症情况。

  • 标签: 小儿巨细胞病毒肺炎 布地奈德 更昔洛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肝移植术后早期应用更昔洛韦静脉注射2周预防CMV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404例儿童肝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静脉滴注更昔洛韦预防CMV感染分为预防组235例和未预防组169例,记录两组受者术前、术中以及术后的随访资料。比较两组术后存活率、CMV感染发生率、首次CMV感染发生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404例儿童肝移植受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856 d,CMV感染的发生率为39.1%;预防组与未预防组两组间性别、年龄、原发疾病、术前PELD评分、CHILD分级、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免疫抑制方案、排斥反应发生率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儿童受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1 014 d与731 d;术后CMV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7.4%(88/235)与41.4%(70/169),术后首次CMV感染发生平均时间分别为术后75.5 d与110.2 d,首次CMV感染后再次CMV感染率分别为26.1%(23/88)和18.6%(13/70),以上指标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肝移植术后早期应用更昔洛韦静脉注射2周并不能降低CMV感染的发生率,也不能延缓CMV感染的发生时间,不推荐作为儿童肝移植术后CMV感染的预防方案。

  • 标签: 肝移植 儿童 巨细胞病毒 预防
  • 简介:摘要探讨巨细病毒(CMV)感染新生儿的血清CMV-IgM抗体和病毒载量与其出现临床症状的相关性,为临床新生儿CMV感染的病情评估和监测提供参考。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浙江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70例CMV感染新生儿,以荧光定量PCR法为诊断标准方法,出生3周为界分为先天性CMV感染组(n=29)和后天性CMV感染组(n=41),根据血清CMV IgM抗体结果,分析IgM抗体阳性者与阴性者之间一般资料和临床指标之间的差异,并结合确诊时CMV病毒载量,分析两者与出现CMV感染相关症状的相关性。采用T检验及非参数检验比较各组间指标差异,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ROC曲线评估相关指标的辅助诊断价值。结果显示先天性CMV感染组和后天性CMV感染组中IgM抗体阳性者确诊时病毒载量和有症状者比例均显著高于IgM阴性者(先天CMV感染组:Z=-2.616,P=0.008;80%比21%,P=0.005;后天CMV感染组:Z=-2.405,P=0.016;56%比19%,P=0.025)。对纳入人群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gM抗体阳性和确诊时病毒载量对有症状者的校正OR值分别为4.562(95%CI:1.461~14.246,P=0.009)和1.728(95%CI:1.068~2.798,P=0.026)。对单一症状的回归分析显示,IgM抗体阳性校正确诊时病毒载量影响后对听力功能障碍的OR值为3.954(95%CI:1.066~14.677,P=0.040);确诊时病毒载量在校正IgM抗体影响后对出现血小板减少、脑成像异常的OR值分别为2.228(95%CI:1.124~4.413,P=0.022);3.956(95%CI:1.421~11.011,P=0.008)。ROC曲线分析显示,确诊时病毒载量对脑成像异常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3(P<0.001),截断值为5.97,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90.3%。综上,对于CMV感染新生儿,IgM抗体阳性可能增加了其出现临床症状和听力功能障碍的风险。确诊时CMV病毒载量越高,出现血小板减少、脑成像异常的风险可能也越高。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新生儿 免疫球蛋白M 病毒载量
  • 简介:摘 要:骨巨细瘤是临床常见的骨肿瘤之一,具有高侵袭性、高复发率的特点。本文研究骨巨细瘤的X线及CT表现,为骨巨细瘤的确诊及病情评估提供参考。

  • 标签: 骨巨细胞瘤 影像学诊断
  • 简介:目的了解复发性骨巨细瘤的临床特点,观察复发性骨巨细瘤的治疗效果。方法总结分析1980~2000年收治的42例复发性骨巨细瘤的一般资料、复发部位、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病理分级变化及手术疗效。结果复发性骨巨细瘤多发生于20~40岁,女性多于男性,大多在手术后2年内复发;膝关节是复发的好发部位;大多数复发病例以局部疼痛为主要症状,影像学上有膨胀性、皂泡样改变。长期随访证实经治疗的复发性骨巨细瘤再复发1次2例,再复发4次1例。结论骨巨细瘤术后2年内应加强随访观察;骨巨细瘤术后再次出现局部疼痛,影像学检查有膨胀性、皂泡样改变提示肿瘤复发;就病理而言,复发并不意味着恶变;手术应以彻底性为原则,手术方式的选择应考虑到复发性骨巨细瘤的恶性程度、复发部位、侵袭范围、肢体功能的保留和重建。

  • 标签: 骨巨细胞瘤 复发 治疗
  • 简介:摘要骶骨巨细瘤的治疗具有挑战性,肿瘤彻底切除与功能保留间存在矛盾,导致该部位手术难度加大,术后肿瘤的复发率很高。本文报告1例以平阳霉素辅助肿瘤供血动脉栓塞为主,综合治疗成功的巨大骶骨巨细瘤,追踪时间10年余。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