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在阐释犯罪原因时,使用了“权力意志(will-to—power)”的概念,“在权力意志”的支配下,人人都有一种羡慕别人、战胜别人、征服别人等追求优越的动机。当这种动机因为受到本身条件以及外界的阻碍而不能获得适当的满足时,就会在个人心理上形成一种自卑感或自卑情结,犯罪就是个人为克服自卑感而进行过渡补偿的结果。因此,“自卑情结——追求优越感——补偿行为”才是犯罪行为最终产生的原因路径。每个人都是受自卑情结的影响.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地追求自身的优越感,然而,现实总是残酷的,我们的社会并不会满足每个人的各种需要,不然,也就不会有犯罪行为。

  • 标签: 权力意志 自卑情结 补偿行为 心理原因
  • 简介:刑法关于犯罪预备和犯罪未遂的规定.司法实践中应如何理解及运用?文章以杨桌脱逃案为切八点.系统阐述了二者的由来、构成条件,区别及认定.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案的判决。

  • 标签: 犯罪预备 犯罪未遂 着手实行犯罪
  • 简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存在多种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因素,同时,未成年人个体在生理、心理、品德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免疫力下降,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文章主要从未成年人个体品德心理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措施。

  • 标签: 未成年人 犯罪 品德心理 原因 对策
  • 简介:作为职务犯罪的典型样态,贿赂犯罪一直是我国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规制的重点。但在实践中,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贿赂犯罪防控体系的运作效率难以尽如人意,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贿赂犯罪的定罪对口供的依赖度较高,而随着我国刑事司法领域人权保障程度的提升,刑事侦查讯问受到愈加严格的限制,检察人员尽早获得贿赂犯罪人真实供述的难度在逐步增大。因此,提高贿赂犯罪的防控力度就必须根据贿赂犯罪行为人在犯罪过程中心理的变化,有计划地开展侦查取证尤其是讯问活动。基于此,本文拟利用实证研究方法,对贿赂犯罪行为人在侦查阶段的心理变动情况进行总体透视,以对检察机关在法治轨道内提高自侦案件讯问效率及改进口供真实性有所裨益。

  • 标签: 贿赂犯罪 心理 实证研究
  • 简介: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以违法状态维持说为基础,本质在于妨害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本罪行为类型除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以外,还包括其他掩饰、隐瞒的行为;本罪的成立,不以犯罪数额为标准,而是以行为人之行为对司法机关正常活动的危害程度为标准。

  • 标签: 掩饰 隐瞒犯罪所得 犯罪所得收益罪 本质 行为类型 犯罪数额
  • 简介:犯罪地图与犯罪分析》([美]雷切尔·博巴·桑托斯著,金诚、郑滋椀译)一书,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雷切尔·波巴·桑托斯博士是美国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副教授,国际犯罪分析领域著名学者,同时兼任国际犯罪分析师协会的常务委员。该书不仅是该领域一本颇具影响力的学术著作,还因其在内容上通俗易懂,在体例上形式多样,成为当前美国大学的刑事司法专业采用的一部经典教材。

  • 标签: 国际犯罪 雷切尔 桑托斯 金诚 出版发行 波巴
  • 简介:在大陆法系国家,对于预备与未遂的界限有两种立法模式。通过对两种立法模式下预备与未遂界限的理论阐释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得出应以“行为人为实现犯罪的决意而实施对刑法分则的具体犯罪构成要件所保护的法益具有迫切危险的行为”作为预备与未遂的界限。在预备与未遂界限问题上,中国应选择德国和意大利的立法模式,司法适用中,应建构刑事判例制度。

  • 标签: 预备 未遂 立法选择 司法适用
  • 简介:传统现场分析技术在理论基础、运用条件和内容方法等方面的严重缺陷注定了其必然被科学合理的犯罪分析技术所代替.犯罪分析技术由犯罪现场重建、归纳式犯罪画像与演绎式犯罪画像所构成.其中,犯罪现场重建是对犯罪客观过程的整体构建.以此为前提,就可进行归纳式犯罪画像与演绎式犯罪画像.由于犯罪现场重建、归纳式犯罪画像及演绎式犯罪画像各具优劣,且不能相互替代,因此在实际的犯罪分析过程中必须有机结合,才能确保准确地刻画犯罪行为特征、动机特征和犯罪者的人身特征.

  • 标签: 现场分析 现场重建 归纳式犯罪画像 演绎式犯罪画像 犯罪分析
  • 简介: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与(狭义)共犯形态所具有的是否就是所谓修正的犯罪构成,一直是中国刑法学中存在争议的问题。立于刑事责任与犯罪构成的关系、犯罪形态与犯罪成立的关系以及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与(狭义)共犯形态的社会危害性或法益侵害性,则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与(狭义)共犯形态所具有的仍是完整的犯罪构成。进而,犯罪构成与犯罪形态的关系便可得到进一步的揭示:犯罪构成是犯罪形态的"筋骨",而犯罪形态则是犯罪构成的"载体"。至于特殊犯罪形态的构成条件问题,似可形成其他具有针对性的刑法学概念。

  • 标签: 修正的构成要件 修正的犯罪构成 犯罪未完成形态 共犯形态
  • 简介:犯罪主体的犯罪活动是在特殊的情景中进行的,其心理活动也具有相应的独特性,因而,犯罪主体注意的指向性、集中性、如何分配、转移等基本特性也就表现得与众不同.在整个犯罪过程中,犯罪主体的注意始终处于高度指向、集中状态,注意中心集中指向于与犯罪有关的内容.对犯罪注意特性和规律的研究有助我们认识和把握犯罪主体的犯罪活动轨迹,从而有助于侦查机关的侦查和讯问,对整个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犯罪主体 犯罪注意 注意中心 诱导规律
  • 简介:异化犯罪是剥削思想在经济生活中的表现以及政治生活上维护剥削关系的行动。对异化犯罪的研究应当包括现象论、原因论和防治论。异化犯罪在我国政治生活领域和经济建设领域广泛存在,并成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障碍。对构成异化犯罪原因的因素的分析也就是对异化犯罪原因的认识,在异化犯罪发生的过程中可以探寻异化犯罪原因的整体面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必须通过进一步发展才能彻底解决,因此,防治异化犯罪,就要逐步破除产生异化犯罪的政治和经济条件,消解异化犯罪滋生的文化土壤,并且通过审美教育和审美体验,复归人性的健全。

  • 标签: 异化犯罪 现象论 原因论 防治论
  • 简介:犯罪根源是犯罪学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在罪固体系中,按照它们于犯罪结果发生所表现的作用程度与方式,有四个不同的层次──犯罪根源、犯罪原因、犯罪条件与犯罪相关因素。犯罪根源是犯罪因果链条中的最终端,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社会的犯罪形态和变化规律,可称为“原因的原因”,或犯罪的“终极原因”。长期以来,我们把私有制看成是产生刑事犯罪的总根源,这是犯罪根源认识上的一个重大误解,以马克思主义犯罪观为指导,深刻领会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深入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我们将发现,社会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才是犯罪的总根源。

  • 标签: 犯罪根源 私有制 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 简介:农民犯罪率的高低决定了社会治安的稳定,文章系统分析丁农民犯罪的现状、特点、原因并按依法治国的目标提出了治理、预防农民犯罪的对策。

  • 标签: 农民犯罪 现状 |
  • 简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领域的犯罪现象越来越普遍。“白领犯罪”一词不断出现在我国法学教科书和有关论文中。那么,什么是“白领犯罪”呢?美国犯罪学家,“白领犯罪”一词的首创者萨瑟兰教授所著的《白领犯罪》一书对此作了详细的论述。中国台湾刑法学家林山田认为:“萨瑟兰教授的白领犯罪这一定义具有犯罪学和刑事政策上的重大意义。”英国犯罪学家曼海姆认为:“假如有为犯罪学而设的诺贝尔奖的话,萨即可以以其白领犯罪理论而获诺贝尔奖。现将《白领犯罪》一书第一章“白领犯罪问题”译出,以供参考。——译者

  • 标签: 白领犯罪 犯罪学家 犯罪现象 萨瑟兰 林山田 刑事政策
  • 简介:单位犯罪的危害日益严重,刑事立法采取相应的步骤。理论界关于“法人说”和“单位说”的争论,加深了对单位犯罪的科学理解和认识。刑法对单位犯罪作了科学、准确的规定。单位犯罪不仅具备犯罪的共同特征,而且也具备犯罪构成的要件。

  • 标签: 刑法 单位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