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以儒、道、墨为代表中国传统哲学中占统治地位核心思想无疑是内涵无比丰富'天人合'观念。但这个足以代表中国哲学核心思想'天人合'观念在当代并没有彰显出其丰富内涵和价值。中国哲学必须意识到,所谓'天人合',本质上'身心合';'身心合''天人合'基础;'身心合'就是'天人合'。身心分离具体表现是'身先于心',即心被身远远地抛到了后面,当身先于心自然地成熟,达到了'生理青春期',具有了自我创造、自我复制能力时,而心却由于'知障'遮蔽仍处于无知、无明状态;所谓'身心合',即心要急起穷追,使自己也像身那样成熟起来,拥有精神生命自我创造、自我复制能力而与身并驾齐驱,达成身心二元分裂和解,否则,人必'役于身''役于物'。中国哲学这种自我意识它完成自我超越和新生必由之路。笔者想在简单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思想基础上,以现代人生哲学所提出个创造性概念——'精神青春期'为撬板,予'身心合'观念和'天人合'观念以全新阐释。如是,则'天人合*朱鲁子(1961~),男,山东胶州人。南开大学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现代人生哲学、美学、宗教学。本文系2016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电影中环境意识流变研究'(16BC037)之阶段性成果。'观念无与伦比意义和价值将得到充分彰显。可以期待,这观念必将成为个普遍的人类哲学范式。

  • 标签: “天人合一” “身心合一” “精神青春期” “身先于心” 撬板
  • 简介:与西方哲学家由于要限制社会中贫富差距、改善处境较差社会成员生存状况而讨论正义问题初衷不同,俄罗斯思想家却是鉴于平均主义民族心理在俄罗斯根深蒂固和平均主义社会思想在俄罗斯广泛传播而讨论正义问题,因此,俄罗斯思想家正义观总是透露着对人个性和独特性凸显与强调。作为20世纪俄罗斯著名政治哲学家,伊万·伊里因(1883-1954)对正义思想表达鲜明地体现了俄罗斯正义思想这独特性。伊里因正义观以其精神哲学为基础,着重于强调人独特性,提出作为差别化艺术正义思想,由此表达出种批判平均主义、强调要尊重人个性和独特性社会建设方向。相较于西方正义理论,伊里因正义观不失为讨论正义问题个面相,同时,对于我们远离平均主义误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 标签: 正义 精神 人的独特性 差别化的艺术
  • 简介: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非自愿收治个富有争议问题,它体现了公共利益和个体权利、医学模式和公民自由、家长主义和个体自主等不同价值间矛盾和冲突。本文从伦理学角度,结合我国精神卫生立法历史和现状,对非自愿收治合理性、非自愿收治标准与程序等问题进行了论证。惟有建立以患者权利为导向精神卫生体系,才能真正保障患者和社会公众根本利益,避免精神病学非自愿收治滥用。

  • 标签: 非自愿收治 反精神病学运动 标准 程序 患者权利
  • 简介:<正>最近,我有幸读到陈延斌和任越位同志合撰《伦理学通论》书。此书分总论、规范、修身三篇,共十四章,近30万字。1990年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这本教材有不少新意,值得向读者推荐。首先,作者把道德、伦理放在社会文明总体中进行考察,在导论中专设节详加论述,从而揭示了研究伦理学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

  • 标签: 伦理学 通论 礼貌行为 礼节 社会主义道德 研究伦理学
  • 简介: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主要包括对自己负责意识、对家庭负责意识、对国家和社会负责意识以及对全人类负责意识。从整体状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我国社会所倡导价值观念认同,关心国家、社会和自我发展,也明确自身所承担责任。但是在大学校园中也存在着责任意识缺失现象。其原因有:西方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负面影响;高等教育对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缺乏应有的重视和有效方法;当代大学生成长环境影响。为此,培养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在教育内容上应当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突出重点;在教育方法上应当理论与实践并重,课堂与社会结合。

  • 标签: 大学生 责任 责任意识
  • 简介:作为政治学重要范畴,契约观念与政治生活中正当性问题紧紧交织在起。这范畴有特定西方政治哲学传统背景,并在不同时代语境之中有其不同内涵和特质。在西方政治发展不同阶段,契约观念分别与政治服从必要性、政治权威合法性和政府行为范围与限度等问题密切相关。契约政治观念体现了人类实现自我治理理想。更多还原

  • 标签: 契约 政治服从 合法性 政府行为
  • 简介:提高劳动报酬个涉及劳资关系交换和社会财富分配复杂正叉问题。劳资关系交换正叉是否“合乎公平正义”个充满现实纠结社会问题。社会财富分配正义旨在建构种保障、拓展和超越交换正义,普惠民生大劳动报酬观。方面,通过劳动要素资源均衡化,实现劳动报酬与人再生产需求全面协调发展;另方面,通过承认和尊重民生权利,以彰显提高劳动报酬民生逻辑。大劳动报酬观正当性与权威性需要劳动者、企业和政府三方协同联动,以建构个和谐共融行动共同体。

  • 标签: 大劳动报酬观 交换正义 分配正义
  • 简介: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中提出了个多层次欲望概念,并在其道德哲学研究中对这个概念作出了进发展。他区分了般而论欲望和具体欲望形式,前者通常被认为灵魂中与理性相对部分,后者则根据其目标以及追求方式不同而区分为欲求、冲动和想望。其中,想望作为种特殊欲望,本身便包含了对价值敏感并且自然地与理性判断致。本文试图指出,般而论欲望概念难以为人类行为多重动机及其相互间竞争关系给出恰当说明,而种经过区分欲望概念则突破了理性与欲望对立传统思路,不仅使我们对人性复杂具有更加深入认识,同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观察人类行为并对其作出恰当道德评价。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欲望 理性 灵魂 不自制
  • 简介:通过对康德伦理学著作中与自杀有关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并联系康德伦理学中核心概念如“自由”、“理性”、“绝对命令”等来对般意义上自杀行为做出道德判断,可以发现康德伦理学并不反对所有类型自杀行为,康德在其著作中所提出那些行为规则都不是绝对,要了解某具体行为道德性质最终还需要通过绝对命令之测试来确定。

  • 标签: 康德 自杀 道德判断 绝对命令
  • 简介:追求理性公共运用是现代公共生活核心理念。公共理性作为公民所应具有的理性,运作于市民社会中公共领域以及国家公共权力机构,意在生成公共生活基本规则与关于社会基本结构正当性共识,以促进公益、维护公民之权益。公共理性存在与有效运作对于个共同体政治治理具有积极价值与功能。

  • 标签: 公共理性 公民 共识 公共领域
  • 简介:"德福致"信念在不同文化背景和伦理情境中有不同表现形态。以种新伦理学方法——伦理人类学来看,幸福中国化话语是以"幸"与"福"之意义合成,它分别从消极与积极层面与道德关联,表现为伦理终极实体"天"、"命"等必要、伦理共体中道德生活以及以家庭为主三大特色。随着伦理道德"祛魅化"和家庭生活退居次要地位,中国式"德福致"信念逐渐瓦解,当下中国社会重塑"德福致"信念大关键:重新找到伦理终极实体与实现社会公义。

  • 标签: 幸福 道德 伦理实体 社会公义
  • 简介:亲属容隐作为正式制度,依法追究定违法犯罪嫌疑人,以维护法律关系和公共秩序;同时自上而下赋予嫌疑人亲属以豁免权,保证其豁免举证义务,悉心敦睦伦理。从而对伦理和法律关系,解难,达全。自上而下赋权,则基于并落实伦理权利,即伦理本体内生对世权,从和渗透态伦理对应实体态伦理内、外不同权利义务分化、转移,自下而上内生并落实对世权,类似于民法物权,不同于自然权利、法律权利、道德权利。

  • 标签: 伦理本体 人性 敦睦伦理 法律关系 亲属容隐 伦理权利
  • 简介:P2P文件共享引起版权问题已成为'个世界性问题'.本文从各国普遍存在版权法执行难问题出发,对P2P发展条件和动因、P2P对音乐生产方式冲击以及它发展趋向,从经济和伦理方面作了分析.作者结论:P2P项有助于音乐社会化和满足人们共享人类精神财富愿望先进技术.目前该技术非法应用使音乐生产资本循环发生了问题,损害了版权者利益.但也应看到,技术发展、社会需求尤其现存音乐生产方式本身问题加深了目前危机,并呼唤新音乐生产模式.法律应在保护版权同时,基于公利和公意,充分肯定P2P技术合理性,公正地处理P2P相关群体权利和义务关系.

  • 标签: P2P 文件共享 版权法 法律伦理
  • 简介:黑格尔认为不应把哲学史看作“人类精神错误陈列馆”,而应看作“神形象万神庙”。也就是说,每种哲学体系都是对理念发展过程个特殊阶段描述,它既受历史条件限制,

  • 标签: 伦理学理论 述评 国内 人类精神 神的形象 哲学体系
  • 简介:<正>天津房管局老干部活动站领导和同志们从人们爱美、求美、创造美的欲望出发,利用中华民族文化中瑰宝——书画来满足老同志精神生活需求,受到了老同志们欢迎和称赞。

  • 标签: 活动站 老同志 情操陶冶 房管局 天津 画学
  • 简介:本文主要思路围绕苏格兰启蒙运动中执道德哲学思想家之牛耳位人物弗兰西斯.哈奇森为中心,揭示其情感主义道德哲学中整体主义生机论历史渊源。本文认为他继承了古典亚里士多德主义尤其随后斯多亚主义中整体主义内核,文章试图在斯多亚与苏格兰启蒙运动中主要人物关系中集中凸显哈奇森对斯多亚继承性,而这种继承性又体现在他对马可.奥勒留《沉思录》翻译和注释。然后,通过几个核心概念钩沉和梳理,文章清楚地揭示出斯多亚与启蒙运动,尤其与哈奇森本人承接关系。实际上,这样整体主义生机论视角在我们中国思想史中也是不陌生

  • 标签: 整体主义生机论 斯多亚 沉思录 哈奇森
  • 简介:性善种存在,而不是种伦理学规定。这里所谓"存在"乃慧眼窥破"天机"之事实,这种事实成为人之为人形上根基。性善作为种存在,须在具体境域中方能发用,故儒家重视家庭人伦关系,倡导差等之爱。这是要在具体境域中让这种存在切实震动起来,以便培育壮大,然最终亦必然走向兼爱。明了人作为种形上存在,则标举性善乃是必然,荀子斩断了人与天关系,只实在论地看人,其标举性恶亦是必然。尽管荀子讲性恶,但并非为恶张目,而是希望通过"化性起伪"而引人向善。但这需要借助外在力量,故荀子隆礼重法。故性恶只能成就政治人与社会人,绝不能成就宗教人,而要成就宗教人必自性善始。作为存在论性善论,可通宗教,亦必通宗教。

  • 标签: 性善 存在 境域 宗教
  • 简介:在近六十年学术研究生涯中,罗国杰教授作为主要学术带头人为创建新中国伦理学宏大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提出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基本理论,其著作等身、卓见非凡,为伦理学从业者和学生所敬仰。在其多达数十卷著述中,1980年在《哲学研究》第6期发表题为《论科学技术、物质生活与道德关系》文,为国内学术界较早关注这课题力作,为奠定和开拓我国科技伦理学、生态伦理学乃至整个应用伦理学确定了基本理论原则和规范。

  • 标签: 中国伦理学 道德进步 罗国杰 辩证统一 科技发展 教授
  • 简介:作为政治学重要范畴,契约观念与政治生活中正当性问题紧紧交织在起。这范畴有特定西方政治哲学传统背景,并在不同时代语境之中有其不同内涵和特质。在西方政治发展不同阶段,契约观念分别与政治服从必要性、政治权威合法性和政府行为范围与限度等问题密切相关。契约政治观念体现了人类实现自我治理理想。

  • 标签: 契约 政治服从 合法性 政府行为
  • 简介:在马克思伦理思想整体框架中,道德个显性概念,伦理则是个隐而不彰概念。马克思伦理思想中不仅有关于道德问题思考,而且也有关于伦理概念考量,其共同体思想中就包含了对伦理内涵把握。通过对马克思伦理思想中道德和伦理个概念分析,既可以发现马克思伦理思想中黑格尔元素,更能够发现马克思伦理思想对黑格尔伦理思想超越。

  • 标签: 道德 伦理 共同体 马克思伦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