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8 个结果
  • 简介:“黄潮”的文化机制及其批判胡发贵不知不觉“黄潮”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尤其是牵动着无数家长的神经。淫秽书刊以及黄色音像视听物品的泛滥颇令朝野震惊。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从各种新闻媒体中,闻知扫黄的消息。成吨的色情物品追缴物,成群结队制黄贩黄者的...

  • 标签: 文化机制 伦理生态 淫秽物品 性欲 人性 自然生态
  • 简介:文化研究中存在着三个重要的争议之辨。首先是“有文化”与“是文化”之辨。“文化即是人化”是近些年来人们在文化研究中渐成共识的一个命题。然而,这一命题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风险,即文化的泛化。广义的文化论将人类的创造物或属人的存在物中的“有文化”转换成“是文化”,这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的。其次是文化有无优劣之辨。答案是肯定的。这一观点有着逻辑的根据:文化是生成的,任何文化总是在人类的历史实践中发展着的,因此文化是可比较的,有比较就有优劣之分。更重要的是它还有着历史与现实的理由,比如工业文化优于农耕文化。最后是文化与意识形态之辨。

  • 标签: 文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历史与现实 历史实践 农耕文化 工业文化
  • 简介:秦人的祖先来自东方,他们以“玄鸟”为图腾,始居地大概在今山东省境内。自夏末至西周末年,秦人祖先分成几次或几批由东方徙居到西方,迁徙路线大致上是从今天的山东迁到山西,再由山西迁到陕西,最后再定居在甘肃东部一带。可以说秦人祖先出自东夷之地,但扎根于西戎。由秦人祖先创造的早秦文化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从文化之源流看,它以东夷文化为张本,并融合了舜禹华夏文化、夏文化、未知夷狄文化、商文化、西垂的戎文化、周文化文化因素。从文化基调来看,早秦文化始终没有融进主流,边缘化的处境成就了秦文化,并且锻造秦文化的独特的个性和品质。

  • 标签: 秦人起源 早期秦文化 迁移 东夷文化 文化特色
  • 简介:<正>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我们的先民们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我们留下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其中就包含着大量的精神财富。在今天,这些精神财富有的被证明是科学的,有的被证明是不科学的,还有的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仅带有一定的科学性,还包含极大的非科学的迷信色彩。它们世世代代影响着炎黄子孙的心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民族文化心态,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汉民族文化。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必须合理地利用古代文化遗产,去其糟粕,存其精华,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它们进行客观的历史分析,进行科学的细致的文化溯源。

  • 标签: 龟卜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思想文化 文化研究 文化现象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论语》是以“语”体和“子曰”等形式记录孔子的言论,建构孔子的话语权威和思想价值体系的。“子曰”形式最宜于孔子独自式地直接阐发自己的思想,“问——子曰”形式由于受到孔子“礼”和“仁”的规范,导致与孔子对话的真正主体缺席,而成为孔子建构自己话语权威的有效言说方式。孔子重视“言”的作用,但反对“巧言”。孔子不期望论辩,面对论辩他往往先预设道德判断,然后否定欲辩者,从而最终否定论辩本身。对孔子来说,“巧言”和“沦辩”会使自己的话语权威和思想价值体系面临被解构的威胁。

  • 标签: 《论语》 文体形式 文化阐释 话语权威
  • 简介:牟宗三的儒学三期说、李泽厚的四期说和黄玉顺的新三期说,都足依据某种儒家形而上学的立场给儒学分期,都主张判教,这有悖于文明对话的时代。文明对话势必导致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如果从文明对话、文化融合的角度给儒学分期,则能更好地明确中国文化当下的任务,汲取前两期儒学的经验与教训,处理好内圣与外王的关系,从信仰到文物典章制度,民力国力、技术器物应用的全面复兴中国文化,中国人期盼着儒学能如是展开,成就自己的第三期。

  • 标签: 儒学 儒学分期 文化融合
  • 简介:唐太宗李世民究竟怎样实现"贞观之治",史学家早有详尽论证。本文所要论及的是唐太宗及其辅臣在贞观之治中,对齐文化的借鉴和运用。本文分"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君身自正,善始慎终"、"探讨兵法强军安边"等四个方面来探究这一问题,不仅有助于认识齐文化的历史影响及作用,而且有利于使其更好地为当代现实服务。

  • 标签: 贞观之治 齐文化 借鉴 运用
  • 简介:西周王朝在泰山南北建立的齐、鲁两个封国,在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悠长岁月里,尽管二者之间也有战争和侵扰,但更多的是政治上的交好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两种文化良性互动和不断融合,使齐鲁文化具备了由地域文化跃升为中国主流文化的内容和特质。

  • 标签: 齐鲁文化 良性互动 综合发展
  • 简介:本文在综观易学文化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当代易学文化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强调把易学作为独立学科加以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明确提出一系列观点:应该合理界定易学的名称范畴,密切关注易学文化的传承问题,逐步拟定易学的发展目标.

  • 标签: 易学文化 易学研究 学术传承 学科发展
  • 简介:晏子思想·春秋思潮·齐文化王超晏子是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史家对于其思想归属何家之论争从未中断,向有儒、墨、杂家及自成一家之说,而儒墨之争尤为激烈。儒家说以晏子“尚礼”为依据,墨家所凭乃是晏子之“以俭治身”。(张湛《列子·杨朱篇》)事实上,尚礼或倡俭,...

  • 标签: 晏子 齐文化 现实主义思想 春秋时期 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
  • 简介:<正>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以谈心学自然联想到中国文化的前途。但这个题目很大,限于篇幅,只讲述一个提要。一、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大陆流行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专书,均把陆(象山)王(阳明)哲学称为“心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辞海、辞源也都把“心学”等同于“陆王哲学”。这虽只是一种称名,但也是一种理解和概括,原来颇为不妥。因为心学本不专属于陆王,正像气学不专属于王充、张载一样。陆象山说:“圣人之学,心学也。”(《象山全集·叙》)他这样说,决不是为了故意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道德人 决定作用 思维方式 思维偏向 社会行为
  • 简介:9月19~21日在河南洛阳举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大学道家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哲学系、河南省老子学会、洛阳理工学院、洛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洛阳老子学会、洛阳老君山等单位共同主办。来自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地区及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的专家学者100余人参加会议。

  • 标签: 老子文化 洛阳市 国际论坛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道家研究
  • 简介:<正>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很强的地域性。齐文化,指先秦时期齐国的文化。这种文化的渊源可追溯到齐的封国。西周时期齐、鲁分别立国,此为齐文化和鲁文化的最初分野。齐文化创始于太公,传至管仲而形成系统,后来由稷下齐法家进一步发展。齐文化以它特有的形式和内容区别于鲁文化,成为山东

  • 标签: 齐文化 齐国 开放性 鲁文化 学术思想 思想文化
  • 简介: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坎坷的历程,可划分为三个明显不同的历史阶段,每个阶段都充分反映了哲学对自身权利的诉求及其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融合。当代中国哲学正在逐步摆脱某些不必要的干扰,竭力恢复哲学的本来地位;同时,中国哲学家们也打开了对外交流的窗口,力图重塑传统哲学的形象。西方哲学进入中国以及由此带来的现代中国哲学的形成,正是以哲学的特有方式演绎着中国百年来的现代社会的风云变幻,表达着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融合。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哲学表达在现代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充分表现为三个不同的维度,即哲学与政治的关系、思想的传播和接受、学术自身地位的迷失和寻求。

  • 标签: 当代中国哲学 文化冲突与融合 社会文化发展 中西文化交流 历史阶段 现代社会
  • 简介:本文认为马一浮作为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主要代表人物,结合其自身的经历境遇、理论凭借、兴趣机缘,形成颇具特色的文化哲学.他认为西学冲击下的中国学术正处于末世,从心性本原疏解中西文化的紧张与对立.本文着重分析他在文化批判、文化价值、文化判教诸层面的致思趋向和理论特点,由此强调中国哲学的内在生命精神.

  • 标签: 马一浮 中国哲学 本原 现代新儒家 心性 自身
  • 简介:从先齐的东夷族到春秋战国,优越的地理环境下相对发达的社会经济催生了相对先进的传统齐鲁文化,它影响了齐鲁书家的文化选择和书法实践,促使古代山东属地成为中国书法的重镇,也促使古代山东书法地域风格的形成,它超时空的丰厚思想内容和润物无声的文化穿透力,也同样影响了建国后当代山东书法地域风格的形成和发展。

  • 标签: 地理环境 传统齐鲁文化 当代山东书风 守成 创变
  • 简介:从文学与影视互动传播的角度历时性审视研究齐鲁文化及其传播镜像,80年代齐鲁红色文化与民间草莽文化并行,90年代儒家文化与商业文化并峙,新世纪政治文化重塑与移民文化重温同步。充分挖掘齐鲁文化资源,加强文学与影视良性互动,是有效促进齐鲁文化的品牌塑造与影像传播的路径。

  • 标签: 齐鲁文化 地域文化 互动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