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普鲁士政治制度发展的独特模式源于19初的改革。自由派官僚普遍赞同这样一个看法,即“自由主要是建立在行政制度而不是宪法上的”。行政制度的合理化是政治改革的关键,宪法政治则是行政改革的辅助。当行政自治方案、宪政计划遭遇普鲁士社会和历史的现状而流产之后,改革时期留下的合理的行政制度却代替“宪政自由”发挥了职能。

  • 标签: 行政制度 政治思想 19世纪上半叶 自由派 普鲁士 宪政
  • 简介:19上半的欧洲文化领域中,各种思潮流派与艺术风格交错并存,浪漫主义音乐作为一支主导潮流逐渐兴起。身处浪漫主义音乐中心的德奥作曲家们面临着时代风格的变迁与个性情感表达的需求,他们对创作道路纷纷作出了自己的选择。钢琴奏呜曲中的慢乐章,既是古典传统套曲的一个组成部分,又相对自由、抒情,与浪漫主义气质甚为相合。因此,透过对19上半德奥作曲家的钢琴奏鸣曲的慢乐章研究,可以探寻到这些作曲家在“谋求古典形式与新的精神状态之间的协调”时所作出的思考与实践。

  • 标签: 钢琴奏鸣曲 慢乐章 贝多芬 舒伯特 肖邦 舒曼
  • 简介:<正>吕洞宾,名岩,号纯阳子,通称"吕祖"。道教全真派奉其为北五祖之一,元代敕封为"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也是民间喜爱的"八仙"中名气最大的一位。关于吕洞宾人物形象的原型,众说纷纭。其籍贯、生卒年均不详,文献中有多种记载。在正史中,仅有《宋史》卷四百五十七《陈抟传》保存了与吕洞宾相关的片段记录。

  • 标签: 吕洞宾 孚佑帝君 道教全真派 纯阳子 陈抟 人物形象
  • 简介:20,我们宁波同全国一样,经历了风风雨雨,充满着斗争与艰险。回首百年,无不心潮澎湃。现将20宁波的风云历程以大事记的形式记载如下,以飨读者。1.宁海伏虎会起义(1900—1903)伏虎会是宁海的反洋教组织,它的领导人是宁海大里村秀才王锡桐。伏虎会起义经历三次大的斗争。鸦片战争后教会势力开始渗入宁波,道光年间,宁海大里、中胡、黄坛

  • 标签: 大里村 洋教 亚细亚火油公司 农民运动 分府 销售日
  • 简介:20的描述中,寓言不是作为一种叙事的文体,而被视为一种写作风格。寓言的整个叙事,通过一系列多义的形象限定和阐发了这些意义;寓言的叙事结构和形象试图在行动中建立一个不同价值的等级秩序,揭示特殊和一般,赋予经验的表达以意义与目的。寓言主要把解释看作是一种策略,寓言的形象同时包含了叙事的字面意义层面和有待解释的寓意层面。也就是说,现代寓言的意义是暗示性的,而不是由文字叙事隐含的复杂性清楚地表达的。因为叙事和意义之间的关系不是建立在相似性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可以引发多种解释的意义模式的基础上,由于绝对事物的缺席,现代寓言叙事不能终止解释的过程,而是以无法做出定论而告终。本文主要对20影响巨大的现代寓言理论作一较全面的研究

  • 标签: 寓言 叙事 写作风格 解释策略
  • 简介:本文旨在对20西方绘画造型语言演变过程进行梳理,从中厘清造型语言的发展脉络。历史上绘画造型是如何演变的?新的造型语言是在什么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出现?对推动艺术的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种历史常识对当代美术学院造型基础教学有何指导意义?本文将依次进行粗略的探讨。

  • 标签: 造型 语言 演变 脉络
  • 简介:<正>盲妇保罗·斯特兰德PaulStrand摄(1890~1976)出生于美国纽约中产家庭的保罗·斯特兰德,12岁的时候就拥有了一架照相机。他在中学读书时的级任导师正是摄影大师路易斯·W·海因。当时已经算是摄影界元老的海因经常带学生去著名的"291画廊"参观摄影展。斯特兰德在前辈潜移默化的引导下最终选择了摄影作为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 标签: 斯特兰德 摄影大师 海因 STRAND 画意摄影 梦幻世界
  • 简介:20学的发展十分引人注目,学者们从各个方面对进行了观照.特别是80年代以后这种观照逐步走向了多元化.90年代,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研究国际化的时代也随之到来.这一研究趋向由于比较文学学者的加入而呈现出更加令人欣喜的局面.

  • 标签: 20世纪 《诗经》研究 国际化 比较文学 “三重证据”法
  • 简介:文章对20西方美学主潮作了一个总体的描述,并找出了一些主要西方国家文学艺术理论发展的共同趋向,指出对于文学研究工作者来说,对这个趋向的认识是重要的,可帮助我们了解自身的定位,有助于我们在研究文学时的方法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对我们的研究对象有一个清晰的意识。

  • 标签: 20世纪 西方 美学 艺术概念
  • 简介:上海开埠后,以"洋务"为契机的近现代工业的介入,使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以工业、商贸为核心力量的经济特点决定了上海是一个流动的集散地。20的海上美术在中国绘画由南宗而衍为海上画派的同时,

  • 标签: 海上画派 20世纪 美术 上海开埠 现代工业 经济特点
  • 简介:受“五四”思想洗礼而觉醒的巴金1921年开始写作。对巴金的评论和研究。肇始于1929年初轰动文坛的处女作《灭亡》问世以后。从这时到40年代未,巴金作为创作成果丰硕并有广泛影响的重要作家,深受青年读看群的欢迎以及评论界和新文学史家的重视。鲁迅和郭沫若分别在30年代和40年代对巴金作过肯定和褒

  • 标签: 20世纪 巴金 中国 文学 作家
  • 简介:20上半期中国文化通史性著作为考察文本,从文化史之史料、文化史之分期、文化史之编纂三方面分析了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史研究的具体实践及学术思想,认为这些文化史著作是中国传统史学向近代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探索,对今天的文化史研究仍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 标签: 20世纪上半期 中国文化史 史料 分期 编纂
  • 简介:二战后,美国关乎教育的人士在教师教育的问题上,一直在讨论“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教”三个问题,对三个问题回答所体现认知逻辑过程的不同形成了“学科-知识理性”、“专业-实践理性”、“社会-价值理性”三种思想流派,正是在三种思想流派的斗争和融合过程中,20下半的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才得以向纵深发展。

  • 标签: 教师教育 课程改革 20世纪 美国 思想流派 知识理性
  • 简介:20下半中国战争小说的母亲形象,经历了革命母亲、本色母亲和妻性失衡式母亲的嬗变过程;经历了精神特质由革命化向人性化、世俗化下移的转变过程.作家们以母性原型为本色,凸显出母性中的共性,感人至深地写出人人心中对母性的美与善,将母亲的本性作为人道与文明的宝塔,照射与重构人类精神家园的灵魂栖所,点亮了人们心中所有的母爱之光,并在艺术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革命母亲形象的光泽也在于此.将妻性失衡式母亲形象作为叩询历史、拷辨人性的艺术载体,也不失为一种成功的艺术选择,它使母亲的形象闪现出前所未有的理性光泽,预示出母亲形象塑造的新方向.

  • 标签: 20世纪下半叶 中国战争小说 母亲形象 革命母亲 本色母亲
  • 简介:教师教育模式是教师教育各要素在某种理念指导下,相互作用与协调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教师发展结构。20下半美国教师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发展体现了从学术性向学术性、专业性同市场化相融合的过渡。

  • 标签: 20世纪下半叶 美国教师教育模式 改革 质量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