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沙利度胺联合局部放疗及唑来膦酸治疗原发性肝癌骨转移近期疗效。方法选择我院于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原发性肝癌骨转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的原发性肝癌骨转移患者给予常规局部放疗及唑来膦酸治疗,观察组的原发性肝癌骨转移患者在对照组的常规局部放疗及唑来膦酸治疗基础上给予沙利度胺治疗。结果观察组原发性肝癌骨转移患者治疗后的疼痛程度(2.47±0.37分)和生活质量(90.67±1.04分)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沙利度胺联合局部放疗及唑来膦酸治疗原发性肝癌骨转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沙利度胺 唑来膦酸 原发性肝癌骨转移 局部放疗
  • 简介:中国肺癌于近20年来处于明显上升阶段,上海市统计资料显示恶性肿瘤自1983年起,肺癌发病率居男性恶性肿瘤之首,居女性恶性肿瘤第2位。近30多年来,全世界对于肺癌的研究深入基础与临床各个领域,肺癌多学科治疗也已逐渐取得共识,但临床5年生存率依然徘徊不前、遭遇瓶颈,其中重要原因是肺癌的远处播散。肺癌患者出现远处转移时,近30%~60%为骨转移,而一旦发生骨转移

  • 标签: 肺癌骨转移 骨代谢指标 女性恶性肿瘤 诊断 多学科治疗 5年生存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骨转移常继发于多种恶性肿瘤,尤其是在乳腺癌和前列腺癌中更为常见,由此导致了骨转移瘤的高患病率和对医疗资源的占用。同常规显像相比,SPECT/CT、PET/CT和全身MRI弥散加权成像等分子影像技术提高了骨病变分期的准确性,同时增加了早期制定个体化治疗的可行性。随着几种有效的骨转移瘤治疗方法的应用,准确检出骨转移瘤及监测其治疗后反应变得更为重要。X线、CT、MRI和骨显像等常规影像技术在特定临床时期内对骨转移治疗反应监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欠佳。有研究表明,包括全身MRI在内的分子影像或融合影像技术可以更早期更准确地预测转移性骨病灶对治疗是否产生反应,但目前尚未常规应用于临床。该文总结了包括SPECT/CT、PET/CT和全身MRI在内的新型分子影像方法在骨转移诊断和治疗监测中的作用。与常规影像检查相比,上述显像模式可以提高对肿瘤骨转移的分期和治疗后反应评价的准确性,同时还可以量化与骨微环境和肿瘤细胞相关的生物学过程。因这些检查方法提升了骨转移检出和治疗后反应评价的效能,其已经开始在一些中心得到了临床应用,同时也为临床试验中对骨转移治疗反应的评价提供了更好的思路。

  • 标签: 骨转移 骨显像 SPECT/CT PET/CT 全身MRI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唑来膦酸与氯曲膦酸二钠治疗肺癌骨转移疼痛及改善生活质量的效果,并观察其不良反应。方法3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唑来膦酸、氯曲膦酸二钠治疗两疗程,观察疼痛及KPS评分的变化。结果两组疼痛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88.89%(p>0.05)。唑来膦酸组治疗前后KPS评分分别为61.67±12.95、77.22±7.51,p<0.01。氯曲膦酸二钠组治疗前后KPS评分分别为62.22±13.52、76.11±6.97,p<0.01。两组治疗后KP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轻,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唑来膦酸与氯曲膦酸二钠均能有效缓解肺癌骨转移疼痛,并改善生活质量,但唑来膦酸使用方便,患者依从性好,值得推广。

  • 标签: 唑来膦酸 氯曲膦酸二钠 肺癌 转移性骨肿瘤
  • 简介:骨转移癌最主要症状是顽固性疼痛,并可进行性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中医治疗骨转移性癌痛包括内治法及外治法。其中内治法为中药内服,主要起到化痰散结、温阳通络、活血化瘀、补肾填髓等功效;而外治法则包括中药外敷、膏剂外敷、针灸、点穴、中药注射及超声电导药物透射等。中医治疗本病具有止痛效果明确、价格低廉、方法多样等优势。

  • 标签: 骨转移 癌性疼痛 中医药疗法 综述 骨疽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临床上X线和CT对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5月到2010年8月73例门诊患者,经CT、X线检查确诊为骨转移瘤。结果椎体转移转移部位主要在骶椎,颈椎,胸椎,腰椎处。还有病理性骨折,软组织改变,骨质破坏。x线检查后显示特点基本上可分为四个类型囊状型,混合型,成骨型,溶骨型四类。结论诊断骨转移瘤x线平片和CT是最方便而有效的检查方法。

  • 标签: 骨转移瘤 X线 CT诊断中图分类号R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143-011临床资料和病理类型
  • 简介:世界上每年约100万妇女被诊断为乳腺癌,65%~75%的晚期患者最终发生骨转移。乳腺癌远处转移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发生乳腺癌骨转移的许多患者会出现病理性骨折及骨并发症,且有一个较长的中位存活时间(约2~3年),因此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乳腺癌骨转移 分子机制 晚期患者 诊治 病理性骨折 远处转移
  • 简介:摘要骨是肿瘤转移的常见部位,引起的疼痛等症状已成为肿瘤患者的最大痛苦,局部放疗是治疗骨转移癌的有效方法。快速止痛、有效控制和减少骨相关事件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脊椎转移瘤影像诊断特别是早期诊断率。方法搜集近3年本院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脊椎转移瘤73例,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分析X线、CT及MRI的表现。结果73例转移瘤病例均累及椎体、附件骨性结构,脊椎转移瘤累及多个椎体及附件68例,单个椎体5例。溶骨性转移50例,成骨性转移20例,混合性转移3例,出现病理性骨折3例,椎旁软组织肿块9例。病灶位于颈段3例,胸段19例,腰段28例,骶段5例,颈胸段7例,胸腰段同时受累7例,腰骶段4例。结论CT、MRI是诊断脊椎早期转移瘤的理想方法。

  • 标签: 脊椎 骨转移瘤 CT MRI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放射和CT诊断方法在骨转移瘤临床诊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疑似72例骨转移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放射诊断)和对照组(CT诊断)各3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在观察组患者中,经X线检查,检出骨质破坏19例,检出率为52.78%,其中包括溶骨型14例、成骨型3例和混合型2例。在对照组患者中,经CT诊断,检出骨质破坏30例,检出率为83.33%,其中包括溶骨型23例、成骨型5例和混合型2例。与放射诊断相比,CT诊断对于骨转移瘤诊断的敏感性(100%>50%)、特异度(93.75%>53.13%)以及准确性(97.22%>52.78%)相对更高(P<0.05)。结论在骨转移瘤的临床诊断中,CT诊断的准确性相对更高,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骨转移瘤 放射诊断 CT诊断
  • 简介:摘要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缓解骨转移瘤引起的疼痛效果明显,对延长患者生命起到重要作用1。但是,放射线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损伤了正常细胞,引起不同程度的皮肤反应2,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率91.4%3,轻者出现红斑、潮红,刺痒等,严重者可能出现湿性脱皮及溃疡等,需要停止放疗,从而影响患者的放疗效果及生活质量。因此,在治疗时认真对待放疗区域的皮肤护理尤为重要。现对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放疗的皮肤护理进行综述如下。

  • 标签: 恶性肿瘤 骨转移 放疗 皮肤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两种姑息放射治疗方法对骨转移的晚期肿瘤患者骨转移病灶的临床疗效、副反应。方法72例患者92处骨转移灶根据患者的预计生存期与病灶部位的不同分为两组,对于估计寿命超过1a的患者给予照射剂量为2GY分割,总剂量为40GY/20F,共42例44处,均为每周5次;对预计生存期不足1a的患者给予每次剂量为3GY,总剂量30GY/10F,共30例48处。结果常规组有效率86.8%,大分割组有效率91.6%,2组总有效率89.1%,但两组不同分割方式的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放疗副反应的发生率相近,且症状较轻。结论放射治疗对骨转移癌疼痛是一种较好的止痛治疗方法,常规放疗、大分割2组放疗方法疗效和副反应相近。

  • 标签: 骨转移癌 放射治疗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前列腺癌患者骨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5年6月—2006年6月1年间收治的58例前列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随访。对年龄,术前PSA水平,Gleason评分,是否伴血尿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术前PSA水平和Gleason评分两个因素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术前PSA值和Gleason评分发生骨转移组明显高于无骨转移组。而术前是否伴血尿和年龄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列腺癌患者术前PSA水平和术后病理Gleason评分与发生骨转移与否有关。

  • 标签: 前列腺癌 骨转移 PSA Gleason评分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对5例误诊颈椎结核手术的骨转移瘤进行分析,以便回顾颈椎结核与骨转移瘤的鉴别诊断。

  • 标签: 颈椎结核 手术 转移 误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因素。方法纳入2009年8月至2017年8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初诊为肾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骨转移发生的时间、骨转移部位、骨转移数目、有无合并内脏转移以及病理类型。对患者进行规律随访,Kaplan-Meier法分析不同特征患者的生存曲线,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纳入肾癌骨转移患者51例,年龄38~76(58.6±8.2)岁,其中男39例(76.5%),女12例(23.5%),男女患者比例3.25∶1。随访8~109个月,中位随访30个月,随访率90.2%。截至末次随访共31例(60.8%)患者死亡,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S)25个月。单发骨转移患者26例(51.0%),中位OS为38个月;骨转移灶≥2个的患者25例(49.0%),中位OS为20个月,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仅中轴骨转移患者22例(43.1%),中位OS为30个月;仅四肢骨转移患者19例(37.3%),中位OS为69个月;中轴和四肢骨均转移患者10例(19.6%),中位OS为17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有内脏转移患者15例(29.4%),中位OS为22个月;无内脏转移患者36例(70.6%),中位OS为38个月,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骨转移数目(HR=3.130,95%CI:1.502~6.520,P=0.035)及内脏转移(HR=4.699,95%CI:1.810~9.545,P=0.001)是肾癌骨转移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单发骨转移、无内脏转移为肾癌骨转移患者预后良好因素,对于此类患者可行骨转移灶根治性切除来提高生存率。

  • 标签: 癌,肾细胞 骨肿瘤 预后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转移癌行放射止痛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接收的72例患者92处骨转移灶参照其预计生存期与病灶部位分为常规组与大分割组,前者给药剂量为40Gy/20F,后者剂量为30Gy/10F,对比其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大分割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6%,常规治疗总有效率为86.8%,两组总有效率为89.1%,两组临床疗效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症状均较轻,且发生率相近。结论骨转移癌行放射止痛治疗的效果显著,具推广价值。

  • 标签: 骨转移癌 放射止痛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