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IL-17对胃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和侵袭迁移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取对数生长期的胃癌细胞株MGC-803,分别运用浓度为0、1ng/mL、10ng/mL、100ng/mL、1μg/mLIL-17干预48h,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取细胞形态变化最为明显的浓度作为后续实验最适浓度。浓度为100ngJmL的IL-17干预胃癌细胞48h,设为实验组;加入等量PBS干预胃癌细胞48h,设为对照组。(2)RT—PCR检测两组胃癌细胞中钙粘附蛋白E(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的RNA表达水平。(3)Westernblot检测两组胃癌细胞中E-cadherin和Vimentin的相对蛋白表达量。(4)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两组胃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1)胃癌细胞EMT形态变化:不同浓度IL-17处理MGC-803胃癌细胞48h后,细胞形态发生显著改变。主要是细胞由多角紧密连接状态逐渐向连接松散,梭形形态转变,细胞粘附能力明显下降,且随着IL-17浓度从0增加至100ng/mL时,细胞形态改变逐渐明显;当浓度达到100ng/mL时,细胞形态改变最明显;但当IL-17浓度继续增加至1μg/mL时,细胞形态改变不再显著,部分细胞出现死亡,漂浮现象。(2)RT—PCR检测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胃癌细胞中E—cadherin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5±0.13和1.06±0.23;Vimentin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594-0.55和1.23±0.gl,上述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11,2.923,P〈0.05)。(3)Westernblot检测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胃癌细胞中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86±0.17和1.56±0.29;Vimentin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1±0.12和0.56±0.17,上述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51,3.601,P〈0.05)。(4)划痕实验结果显示:划痕56h后,实验组

  • 标签: 胃肿瘤 白细胞介素17 上皮间质转化 迁移 侵袭
  • 简介: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155对喉鳞状细胞癌(LSCC)Hep2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培养LSCCHep2细胞,分为miRNA-155组、miRNA-155NC组,分别转染miRNA-155抑制剂(miRNA-155inhibitor)及miRNA-155阴性对照(miRNA-155NC)O收集两组转染48h的LSCCHep2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miRNA-155的表达,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能力.Westernblot检测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钙黏蛋白(E-eadherin)、波形蛋白(virnentin)、磷脂酰肌醇-3-轻激酶(PI3K)蛋白、蛋白激酶B(AKT)、p-AKT的表达变化?结果转染后的LSCCHep2细胞中,miRNA-155组中miRNA-155相对表达量0.44±0.04、光密度(0D)值0.38±0.04、细胞侵袭数目(39.4±4.3)个,均明显低于miRNA-155NC组的1.52±0.15,0.68±0.07J157.8±12.6)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082,18.229、43.531,P值均<0.01)。miRNA-155组Hep2细胞PI3K/AKT信号通路中MMP-2、MMP-9、vimentin、PI3K、AKT、p-AKT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8+0.03,0.25±0.02,0.29±0.02、0.28±0.03,0.99±0.05,0.24±0.02,均低于miRNA-155NC组的1.78±0.15J.56±0.16、1.34±0.12J.04±0.09J.17±0.08,0.83±0.08;而E-cadherin表达量为1.13±0.10,高于miRNA-155NC组的0.31±0.0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29.345,46.745,59.436,34.217J5.936,30.129,44.621,P值均<0.01)。结论下调LSCCHep2细胞中miRNA-155的表达,可降低Hep2细胞的活力和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与调控P1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有关。

  • 标签: 喉肿瘤 Hep2细胞 微小核糖核酸 侵袭能力
  • 简介:背景:皮肤CD8^+嗜表皮性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是一种近来报道的罕见的原发性皮肤淋巴瘤,临床表现具有侵袭性。文献中仅有约20例报道。作者在此报道了1例罕见的伴发皮肤血管炎和淋巴组织增生的患者。病例报道:1例42岁的塞内加尔男性患者因其皮损表现为结节且迅速蔓延并发生坏死和溃疡而入院,患者近期还发生体重减轻、发热以及多发性淋巴结增大。皮肤组织学分析显示少见的血管中心性间质和大CD8^+细胞毒性T细胞嗜表皮性真皮浸润,伴有皮肤血管炎和纤维素样坏死,联合化疗4个月后患者死亡。讨论:此患者的特点符合Berti所描述的原发性皮肤CD8^+嗜表皮性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瘤。多数本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为结节和溃疡,组织学多表现为皮肤组织的多形性淋巴细胞浸润伴明显而持久的嗜表皮性。免疫组化检查显示淋巴细胞表型为CD8^+并且表达细胞毒素蛋白质,这可能解释了本病的局部和系统的侵袭性病变及浸润和坏死皮损血管损坏的实质。

  • 标签: 原发性皮肤淋巴瘤 细胞毒性T细胞 T细胞淋巴瘤 CD8^+ 侵袭性 表皮
  • 简介:目的研究人膀胱癌EJ细胞株中CD44基因小RNA干扰后细胞侵袭功能的变化。方法小RNA干扰的方法抑制EJ细胞中CD44基因表达,细胞划痕实验和Boyden小室研究shCD44-EJ细胞侵袭功能改变。结果流式细胞学检测显示shCD44-EJ细胞与CD44的单克隆抗体的结合性下降,Westernblot检测CD44蛋白的表达量减少,细胞划痕实验和Boyden小室研究结果显示shCD44-EJ细胞侵袭能力降低约50%。结论特异性沉默CD44可抑制EJ细胞侵袭能力。

  • 标签: 膀胱肿瘤 EJ细胞 CD44 RNA干扰
  • 简介:粉防己碱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在多种肿瘤细胞中呈现显著的抗肿瘤活性。然而,粉防己碱在前列腺癌细胞中的作用却知之甚少,且其作用于前列腺癌的具体机制也尚未有人阐述。为了探究粉防己碱对前列腺癌DU145和PC-3两种细胞系生长抑制、凋亡诱导、迁移和侵袭抑制等方面的作用,通过MTT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其对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抑制能力,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对前列腺癌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后通过Westernblotting实验检测粉防己碱处理后两种前列腺癌细胞系中PARP、Caspase-3、Akt、p-Akt、Bcl-2、Bax等蛋白的表达情况。而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则分别用来检测粉防己碱对前列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显示,粉防己碱可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地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系DU145和PC-3的生长;且经粉防己碱处理后,两种前列腺癌细胞系的细胞克隆数明显受到抑制。且粉防己碱可抑制两种前列腺癌细胞系的侵袭,并显著抑制其迁移能力。由此可知,粉防己碱对前列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有显著抑制作用。另外,粉防己碱可剂量依赖性地诱导前列腺癌细胞的凋亡,且此过程是通过caspase级联反应的激活和PI3K-Akt信号通路的抑制而得以实现的。上述结果提示粉防己碱在临床中可作为前列腺癌治疗的一种潜在治疗药物。

  • 标签: 凋亡 侵袭 迁移 增殖 前列腺癌 粉防己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坎地沙坦对人成纤维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及乳腺癌细胞侵袭作用的影响。方法培养人胚皮肤成纤维细胞(CCC-ESF-1)后给予坎地沙坦(20、40、60 μmol/L)作用24 h、48 h、72 h,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Ⅰ型胶原、透明质酸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含量;采用Transwell小室构建CCC-ESF-1与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共培养模型,研究CCC-ESF-1细胞给予坎地沙坦后对MDA-MB-231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坎地沙坦20、40、60 μmol/L在给药24 h、48 h、72 h后对CCC-ESF-1分泌Ⅰ型胶原、透明质酸及TGF-β均有显著影响,表现为浓度依赖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Ⅰ型胶原:F=3.154、17.653、4.274,P=0.086、0.001、0.045;透明质酸:F=3.957、17.704、5.384,P=0.053、0.001、0.025;TGF-β:F=5.748、3.501、6.719,P=0.021、0.069、0.014)。同时,与对照组比较,给予坎地沙坦20、40、60 μmol/L对MDA-MB-231细胞的迁移能力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990,P=0.000)。结论坎地沙坦可以减少人成纤维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并能够抑制乳腺癌细胞侵袭能力。

  • 标签: 成纤维细胞 细胞外基质 胶原Ⅰ型 透明质酸 转化生长因子β 乳腺肿瘤 肿瘤细胞,培养的 肿瘤侵润 坎地沙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UCMSC-CM)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肝癌细胞系HepG2和BEL-7402,常规培养肝癌细胞系作为对照组,UCMSC-CM处理的肝癌细胞系作为UCMSC-CM组。采用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划痕试验和Transwell侵袭试验分别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p-GSK-3β、Bak、Bax、兔抗人大分子B淋巴细胞瘤蛋白(BCL-XL)、髓细胞白血病-1蛋白(MCL-1)、存活素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细胞中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标志物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CCK-8法检测结果显示,UCMSC-CM处理HepG2细胞和BEL-7402肝癌细胞24、48、72 h后的光密度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UCMSC-CM组与对照组处理HepG2、BEL-7402细胞早期(Q4)、晚期(Q2)凋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UCMSC-CM处理组处理HepG2细胞24、48 h后划痕愈合面积百分率[(53.00±2.45)%、(87.33±1.25)%]均高于对照组[(21.00±2.45)%、(43.67±4.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MSC-CM处理组处理BEL-7402细胞48 h后划痕愈合面积百分率[(65.33±11.26)%]高于对照组[(36.67±8.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侵袭试验结果显示,UCMSC-CM处理HepG2细胞24 h后,UCMSC-CM组侵袭细胞数[(630.00±62.33)个]高于对照组[(386.00±42.53)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MSC-CM处理BEL-7402细胞24 h后,UCMSC-CM组侵袭细胞数[(228.00±17.91)个]低于对照组[(491.00±10.34)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与UCMSC-CM组肝癌细胞凋亡相关信号分子GSK-3β、p-GSK-3β、Bak、Bax、BCL-XL、MCL-1及存活素蛋白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T-qPCR结果显示,UCMSC-CM处理的HepG2、BEL-7402细胞E-钙黏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0.18±0.06)、(0.48±0.25)]较对照组[(1.33±0.06)、(1.01±0.12)]均明显下调(P<0.05)。BEL-7402细胞中snail的mRNA表达水平(3.37±0.41)较对照组(1.01±0.18)明显上调(P<0.05),而HepG2细胞中N-钙黏蛋白、snail和波形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UCMSC-CM可能通过EMT过程促进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 标签: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条件培养基 肝癌 迁移 侵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因子白细胞介素3调节因子(NFIL3)对人乳腺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慢病毒载体构建过表达及敲减NFIL3乳腺癌细胞系BT549和Hs578T(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库),以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及蛋白印迹实验(Western blot)进行验证。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MTT)检测细胞增殖、小室细胞迁移实验(Transwell)和侵袭实验以及动物模型裸鼠皮下荷瘤和鼠尾静脉肺转移实验,验证NFIL3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及One-way ANOVA检验。结果MTT细胞增殖实验证实,过表达NFIL3组与对照组相比促进细胞增殖(BT549-对照4.37±0.27比BT549-NFIL3 5.98±0.31,t=6.783,P<0.01;Hs578T-对照4.75±0.32比Hs578T-NFIL3 6.05±0.39,t=4.463,P<0.05),敲减NFIL3抑制细胞增殖(BT549-PLKO 4.17±0.20比BT549-sh1 2.83±0.29,t=6.557,P<0.01;BT549-PLKO 4.17±0.20比BT549-sh2 3.11±0.17,t=4.943,P<0.01;Hs578T-PLKO 4.11±0.31比Hs578T-sh1 3.11±0.21,t=12.540,P<0.01;Hs578T-PLKO 4.11±0.31比Hs578T-sh2 3.01±0.23,t=10.930,P<0.01);Transwell细胞迁移证实,过表达NFIL3组与对照组比较促进细胞迁移[BT549-对照(198.00±28.03)个比BT549-NFIL3 (397.00±52.10)个,t=10.640,P<0.01;Hs578T-对照(294.00±32.01)个比Hs578T-NFIL3 (598.00±46.11)个,t=17.130,P<0.01],敲减NFIL3抑制细胞迁移[BT549-PLKO (178.00±23.11)个比BT549-sh1 (41.01±15.12)个,t=9.820,P<0.01;BT549-PLKO (178.00±23.11)个比BT549-sh2 (56.10±24.27)个,t=10.430,P<0.01;Hs578T-PLKO (197.60±21.13)个比Hs578T-sh1 (69.80±19.96)个,t=8.403,P<0.01;Hs578T-PLKO (197.60±21.13)个比Hs578T-sh2 (58.00±14.26)个,t=8.042,P<0.01];Transwell细胞侵袭证实,过表达NFIL3组与对照组比较促进细胞侵袭[BT549-对照(74.6±23.14)个比BT549-NFIL3 (142.50±28.30)个,t=5.874,P<0.01;Hs578T-对照(103.20±28.14)个比Hs578T-NFIL3 (183.70±22.14)个,t=7.110,P<0.01],敲减NFIL3抑制细胞侵袭[BT549-PLKO (89.13±19.86)个比BT549-sh1 (37.45±15.63)个,t=9.062,P<0.01;BT549-PLKO (89.13±19.86)个比BT549-sh2 (50.17±17.12)个,t=8.067,P<0.01;Hs578T-PLKO (135.10±16.52)个比Hs578T-sh1 (47.10±16.30)个,t=6.747,P<0.01;Hs578T-PLKO (135.10±16.52)个比Hs578T-sh2 (58.45±14.13)个,t=6.598,P<0.01]。过表达NFIL3组与对照组比较促进裸鼠皮下肿瘤生长[Hs578T-对照(0.126±0.017) g比Hs578T-NFIL3 (0.301±0.098) g,t=3.934,P<0.01],敲减NFIL3组抑制裸鼠皮下肿瘤生长[Hs578T-PLKO (0.190±0.078) g比Hs578T-sh (0.040±0.019) g,t=4.168,P<0.01];过表达NFIL3组与对照组比较,增加鼠尾静脉肺转移瘤形成数量[Hs578T-对照(1.45±0.98)个比Hs578T-NFIL3(4.12±1.79)个,t=4.137,P<0.01],敲减NFIL3组减少鼠尾静脉肺转移瘤形成数量[Hs578T-PLKO(1.53±1.21)个比Hs578T-sh(0.34±0.27)个,t=3.035,P<0.05]。结论NFIL3在乳腺癌细胞系中具有促进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能力。

  • 标签: 乳腺癌 增殖 侵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33(IL-33)在胆囊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沉默IL-33的表达对胆囊癌细胞增殖、侵袭和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收集20例通过手术切除的胆囊癌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组织中IL-33的表达,然后将IL-33小干扰RNA(siRNA)转染进人胆囊癌GBC-SD细胞,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筛选出沉默效率较高的一条siRNA用于后续实验。将实验分为IL-33 siRNA组、未转染组(Blank组)和阴性对照组(NC组),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和Transwell小室法分别探索siRNA沉默IL-33后对胆囊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通过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E-钙黏蛋白(E-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水平。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两组以上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使用Bonferroni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IL-33在胆囊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90%)高于正常组织(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01,P<0.05)。IL-33 siRNA组胆囊癌细胞在24、48、72 h的吸光度值和侵袭数目显著低于Blank组和NC组(24 h吸光度值分别为1.25±0.07、1.49±0.05、1.48±0.08,48 h吸光度值分别为1.51±0.02、2.15±0.10、2.08±0.02,72 h吸光度值分别为1.80±0.05、2.38±0.07、2.31±0.10,侵袭数目分别为50.25±9.29、243.00±24.32、217.25±14.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150、101.400、41.790、145.700,P<0.05)。IL-33 siRNA组中Vimentin的表达低于Blank组和NC组(0.66±0.01、0.87±0.06、0.86±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710,P<0.05),IL-33 siRNA组中E-cadherin的表达高于Blank组和NC组(0.32±0.02、0.12±0.01、0.17±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1.000,P<0.05)。结论IL-33在胆囊癌肿瘤组织中高表达。siRNA沉默IL-33表达后,胆囊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均受到了抑制,同时减弱了EMT过程。

  • 标签: 胆囊癌 白细胞介素-33 小干扰RNA 基因沉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侵袭性自然杀伤细胞白血病(ANKL)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方法对2019年7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收治的1例ANKL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HPS)患者的相关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病理学结果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中年女性,以乏力伴全身皮肤瘀斑为首发症状,结合临床、骨髓象和免疫表型结果,确诊为ANKL合并HPS。首次给予VEAP(长春新碱+依托泊苷+阿糖胞苷+泼尼松)方案化疗,后行大剂量甲氨蝶呤及VELP(长春新碱+依托泊苷+左旋门冬酰胺酶+泼尼松)方案治疗,效果较好。后续建议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结论ANKL是一种高度侵袭性恶性肿瘤,起病急,进展迅速,预后差,极易误诊、漏诊。临床对于起病急、发热、全血细胞减少合并HPS的患者,应及时行骨髓穿刺和免疫分型进行鉴别诊断,并积极诱导化疗,从而延长患者生存期。

  • 标签: 杀伤细胞,天然 白血病 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噬血细胞性 免疫表型分型
  • 作者: 郑莉娟 曲蕴慧 李晟磊 袁铨 齐宇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1-04-09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1年第13期
  • 机构: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河南省儿童医院 郑州儿童医院 郑州市儿童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郑州 450053,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郑州 45005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郑州 450052,郑州大学护理学院2020级,郑州 450000,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郑州45005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139-5p(miR-139-5p)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ESCC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和分子机制。方法收集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手术获得的75例ESCC组织和癌旁正常食管组织标本。实验分2组:ESCC(n=75)和正常食管组织(n=75)。采用GEO数据集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ESCC组织和细胞中miR-139-5p的表达。将miR-139-5p抑制剂、miR-139-5p模拟物、阴性对照、对照siRNA、T盒转录因子1(TBX1) siRNA、pcDNA3.1和pcDNA3.1-TBX1转染ESCC Eca109和TE1细胞,用qRT-PCR检测转染后ESCC细胞中miR-139-5p和TBX1的表达水平,分别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和Transwell小室检测ESCC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分析miR-139-5p与TBX1的相互作用,qRT-PCR、Western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TBX1在ESCC组织中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转染后E-钙黏蛋白、N-钙黏蛋白和波形蛋白的表达。结果ESCC组织中miR-139-5p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织(1.17±0.43比5.16±3.62,P<0.001)。Log-rank检验发现,高miR-139-5p表达水平的ESCC患者(n=43)生存率显著高于低miR-139-5p水平的ESCC患者生存率(n=32)(67.44%比25.00%,P=0.005)。ESCC细胞中miR-139-5p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食管上皮细胞Het-1A(均P<0.001)。miR-139-5p高表达的Eca109和TE1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明显低于阴性对照(NC)转染的Eca109和TE1细胞(均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表明,miR-139-5p能结合致TBX1的3′-非翻译区。miR-139-5p模拟物或抑制剂分别抑制或促进Eca109和TE1细胞TBX1蛋白表达(均P<0.05)。TBX1下调显著抑制Eca109和TE1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而TBX1的过表达显著促进Eca109和TE1细胞的增殖和侵袭(均P<0.05)。此外,pcDNA3.1-TBX1能部分逆转miR-139-5p介导的细胞侵袭能力的抑制(均P<0.05),而TBX1 siRNA能部分逆转miR-139-5p抑制剂介导的侵袭能力的增强(均P<0.05)。结论miR-139-5p通过靶向TBX1抑制ESCC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 标签: 食管鳞状细胞癌 微小RNA-139-5p 预后 肿瘤侵袭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微小RNA(miRNA,miR) let-7a在基底细胞样乳腺癌(BLBC)细胞株中的表达,探讨miR let-7a在BLBC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BLBC细胞株MDA-MB-468、MDA-MB-231及非BLBC细胞株MCF-7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检测miR let-7a在以上细胞中的表达;使用Lipofectamin™ 2000脂质体转染miR let-7a至BLBC,Real-time PCR证实转染成功后,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对细胞生存率的影响,通过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检测对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STAT3蛋白的表达。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以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ANOVA。结果miR let-7a在BLBC细胞株MDA-MB-468、MDA-MB-231中的表达明显低于非BLBC细胞MCF-7(0.13±0.02比1.01±0.23,t=9.690, P<0.01;0.31±0.08比1.01±0.23,t=7.270,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过表达miR let-7a后,MDA-MB-468和MDA-MB-231细胞生存率较前下降(80.80±5.60比96.80±3.54,t=4.200, P<0.01和76.42±5.62比96.00±2.83,t=5.76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过表达miR let-7a后,与对照组相比,MDA-MB-468和MDA-MB-231细胞的迁移(24.17±2.93比41.33±2.80,t=10.110,P<0.01和18.50±3.27比34.17±3.19,t=6.770, P<0.01)与侵袭能力(55.17±11.64比78.50±5.91,t=3.460,P<0.01和48.33±6.10比68.50±3.09,t=3.440,P<0.01)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过表达miR let-7a后,MDA-MB-468与MDA-MB-231细胞中STAT3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降低(0.53±0.08比1.00±0.12,t=8.390,P<0.01和0.38±0.06比1.00±0.13,t=8.60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iR let-7a在基底细胞样乳腺癌中呈低表达;上调miR let-7a的表达,可以引起基底细胞样乳腺癌的增殖和侵袭转移力下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STAT3分子相关通路实现的。

  • 标签: 基底细胞样乳腺癌 微小RNA let-7a 迁移 侵袭
  • 简介:目的:探讨转录水平基因沉默(TGS)技术和转录后水平基因沉默(PTGS)技术对肝素酶(HPA)基因干扰效果及其对肝癌SMCC-7721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从HPA基因启动子区和编码区分别设计并合成TGS和PTGS的小干扰RNA(siRNA),并转染肝癌细胞SMMC-7721;实时半定量PCR和Westernblotting检测TGS和PTGSsiRNA转染后48、72和96hHPA的表达,并设空白组作为对照;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干扰后SMMC-7721细胞侵袭能力。结果TGS和PTGS两种技术在转染48h后,从mRNA和蛋白水平上均能成功干扰HPA表达;转染后72h,PTGS组HPA恢复表达,而TGS组仍保持沉默;转染后96h,两组HPA均恢复表达。Transwell小室实验表明,TGS和PTGS组HPA基因均能使SMCC-7721的穿膜细胞数减少,TGS组效果更明显。结论TGS技术沉默肝癌SMMC-7721细胞中HPA基因的能力优于PTGS技术,并使肝癌细胞侵袭能力显著降低。

  • 标签: 转录水平沉默 转录后水平沉默 肝素酶基因 肝癌细胞 侵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膀胱癌组织中miR-527的表达情况,及其对膀胱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收集新乡市中心医院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手术治疗的40例膀胱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相应的癌旁正常膀胱组织(距离肿瘤组织边缘>3 cm),所有组织标本均经病理检查确诊。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实验检测膀胱癌组织、癌旁正常膀胱组织、人膀胱癌细胞系(T24、UM-UC-3、5637、RT-112)和人膀胱上皮永生化细胞系(SV-HUC-1)中miR-527的表达情况。在膀胱癌细胞系中转染miR-527 mimics、miR-527 inhibitor、ENO1过表达质粒、ENO1 siRNA及相应的阴性对照,采用CCK8实验、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实验研究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527的靶基因。蛋白质印迹法检测miR-527对靶基因表达的调控。结果与正常膀胱组织相比,miR-527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降低(1.723±1.070与1.148±0.760,P<0.05);T24(0.540±0.082)、UM-UC-3(0.230±0.053)、5637(0.463±0.085)、RT-112(0.310±0.056)中miR-527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SV-HUC-1(0.987±0.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UM-UC-3中转染miR-527 mimics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CCK8实验结果显示细胞活性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细胞克隆形成数明显降低(57.33±15.50与157.00±1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4细胞转染miR-527 inhibitor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细胞活性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克隆形成数明显升高(141.70±10.50与76.67±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TargetScan数据库预测发现ENO1是miR-527的靶基因。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转染miR-527 mimics组荧光素酶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0.47±0.10与0.99±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pmirGLO-mt质粒后荧光素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6±0.05与1.03±0.04,P>0.05)。蛋白质印迹实验结果显示,转染miR-527 mimics组细胞的ENO1表达量明显低于与阴性对照组(0.31±0.13与1.09±0.17,P<0.05),转染miR-527 inhibitor组细胞的ENO1表达量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2.17±0.15与0.97±0.09,P<0.05)。与单纯转染miR-527 mimics组相比,转染miR-527 mimics+ENO1过表达质粒能够减弱miR-527 mimics对膀胱癌细胞系增殖、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P<0.05);与单纯转染miR-527 inhibitor组相比,转染miR-527 inhibitor+ENO1 siRNA能够减弱miR-527 inhibitor对膀胱癌细胞系增殖、迁移和侵袭促进作用(P<0.05)。结论miR-527在膀胱癌中低表达,可抑制膀胱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 标签: 膀胱肿瘤 膀胱癌 微小RNA 527 烯醇化酶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心蛋白聚糖(DCN)对膀胱癌细胞增殖、迁移及其侵袭的影响。方法以膀胱癌T24细胞株为研究对象,利用MTT法检测24、48、72、96 h不同浓度(0、5、10、20、30、40、50 mg/L)DCN对T24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分析DCN对T24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MTT法、Transwell细胞迁移和细胞侵袭实验分别检测DCN对T24细胞的黏附、迁移及侵袭的影响,ELISA及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DCN对TGF-β1和P2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用浓度为0、5、10、20、30、40、50 mg/L DCN处理T24细胞,在24、48、72、96 h时细胞增殖活力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168.64,P<0.001;F=165.81,P<0.001;F=291.02,P<0.001;F=148.93,P<0.001);用0、5、10、20、30、40和50 mg/L浓度的DCN处理T24细胞72 h时,细胞增殖活力分别为(60.71±3.03)%、(40.82±2.09)%、(37.24±1.63)%、(25.65±2.55)%、(23.00±2.67)%、(10.78±1.17)%、(11.04±0.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0 mg/L浓度时增殖活力达到最低水平,对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最强。40、50 mg/L浓度时G1期细胞达到高峰值,S期达最低,整个处理过程G2期始终保持不变。0、5、10、20、30、40、50 mg/L浓度DCN作用72 h时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2.18±1.17)%、(21.24±1.05)%、(19.80±1.20)%、(26.52±1.40)%、(30.86±1.40)%、(52.99±1.22)%、(43.04±2.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78.54,P<0.001);5、10、20、30、40、50 mg/L浓度DCN凋亡率与0 mg/L浓度DCN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DCN作用于T24细胞72 h时,0、40 mg/L浓度时的细胞黏附率分别为(37.14±1.35)%、(59.86±1.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5.25,P<0.001);迁移细胞数分别为53.86±3.18、12.86±1.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36,P<0.001)。DCN作用于T24细胞48 h时,0、40 mg/L浓度时的侵袭数分别为235.14±3.44、160.86±3.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7,P<0.001)。当T24细胞被DCN处理72 h后,0、5、10、20、30、40、50 mg/L浓度时的TGF-β1相对表达量分别为85.67±3.35、45.51±1.19、49.93±4.15、47.64±3.53、46.05±3.18、25.54±2.25、33.44±4.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24.58,P<0.001),与0 mg/L相比,5、10、20、30、40、50 mg/L浓度均对TGF-β1的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均P<0.001);与0 mg/L浓度相比,P21蛋白经40 mg/L DCN处理72 h后上调。结论DCN在体外能够抑制T24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并具有抗T24细胞转移的作用。

  • 标签: 膀胱肿瘤 细胞运动 肿瘤浸润 核心蛋白聚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着丝粒蛋白U(CENPU)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采用短发夹RNA(shRNA)方法构建低表达HepG2细胞系,将其分为实验组(sh-HepG2)和对照组(NC);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CENPU表达量;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其对HepG2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划痕实验检测其对HepG2迁移能力的影响;Transwell检测其对HepG2侵袭能力的影响;应用SPSS 26.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RT-qPCR检测结果表明,实验组表达量低于对照组表达量(1.49±0.14比6.72±0.21,t=8.59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中CENPU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表达量(1.01±0.13比2.12±0.04,t=11.57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CK-8结果显示0、24、48、72 h实验组吸光度(A)值低于对照组(0.40±0.01、0.46±0.02、0.73±0.01、1.29±0.02比0.39±0.01、0.63±0.01、0.99±0.02、1.73±0.01,t=8.735、9.774、7.682、4.482,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ranswell结果示24 h实验组侵袭细胞数低于对照组侵袭细胞数[(63±3.57)个比(143±2.49)个,t=14.75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划痕实验表明24 h实验组迁移的细胞数低于对照组迁移细胞数[(29.51±7.26)个比(61.31±3.71)个,t=11.38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ENPU可以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

  • 标签: 着丝粒蛋白U 肝癌 增殖 侵袭 迁移
  • 作者: 高金亭 江蜜 许杰 熊俊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22年第07期
  • 机构: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肝胆外科 51805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肝胆外科,武汉 430022,三峡大学中医临床学院宜昌市中医医院 湖北省功能性消化系统疾病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443005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柯里拉京对人肝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系)、人正常肝细胞(LO2细胞株)均购自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用不同浓度的柯里拉京(0、6.25、12.5、25、50、100、200、400 μg/ml)处理LO2细胞和HepG2细胞,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筛选出HepG2细胞的合适浓度范围。将HepG2细胞分为对照组(未行任何处理)、柯里拉京组(25、50、100 μg/ml柯里拉京处理)、索拉非尼组(5 μg/ml索拉非尼处理)、Tivantinib组(0.5 μmol/L tivantinib处理),分别采用CCK-8法、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HepG2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组间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CCK-8结果显示,LO2和HepG2细胞活力均以浓度依赖的方式受到柯里拉京的抑制,当柯里拉京浓度为25、50、100 μg/ml时,二者抑制程度具有显著差异(t=9.193、29.030、68.081,P<0.01);柯里拉京100 μg/ml组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率高于索拉非尼组和Tivantinib组[(56.38±1.42)%比(26.03±0.94)%、(36.25±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64、19.305,P<0.01)。划痕实验结果显示,柯里拉京100 μg/ml组创面愈合率低于索拉非尼组和Tivantinib组[(12.33±0.98)%比(21.53±2.75)%、(28.41±2.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34、8.807,P<0.01)。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柯里拉京100 μg/ml组侵袭细胞计数低于索拉非尼组和Tivantinib组[(123.70±18.96)个比(358.35±41.24)个、(342.18±33.75)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77、10.076,P<0.01)。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柯里拉京100 μg/ml对HepG2细胞的诱导凋亡百分比高于索拉非尼组、Tivantinib组和对照组[(17.95±2.36)%比(5.77±1.08)%、(6.09±1.24)%、(2.35±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36、7.711、11.378,P<0.01)。结论柯里拉京可以抑制HepG2人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同时促进它的凋亡。

  • 标签: 柯里拉京 肝癌细胞 增殖 迁移 侵袭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穿透素1(NPTX1)对滑膜肉瘤细胞侵袭性的影响并探索其机制。方法使用公共数据库资源(GEO)下载滑膜肉瘤转录组数据及相关临床信息(GSE40025),根据转移灶的有无将患者分为肺转移组及无转移组两组。使用R语言Limma数据包分析两组间差异表达基因,并使用Student’s T检验分析两组间NPTX1的表达。本研究使用KM plot数据库网站分析多个恶性肿瘤中NPTX1表达水平与临床预后的关系并绘制KM曲线。使用shRNA在SW982细胞系建立稳定敲低NPTX1的模型并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验证敲低效率。细胞中靶蛋白的表达利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进行检测。在体外培养的SW982细胞中,根据不同的处理方法将细胞分为对照组、NPTX1敲低组及NPTX1敲低加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过表达组,将3组细胞通过Transwell法检测不同处理条件下SW982细胞侵袭能力的改变,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生信分析结果表明NPTX1存在于肺转移组及无转移组两组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列表中,且其在肺转移组呈显著性高表达(4.373±0.546比6.771±0.666,t=2.784,P<0.01)。KM plot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NPTX1的高表达在多个恶性肿瘤中(包括胰腺癌、肉瘤、肾癌及膀胱癌)提示预后不良。本研究使用的shRNA可显著敲低SW982细胞中NPTX1的表达(对照组比shNPTX1_#1为1.000±0.019比0.270±0.001,t=9.000,P<0.01;对照组比shNPTX1_#2为1.000±0.019比0.340±0.003,t=7.858,P<0.01;对照组比shNPTX1_#3为1.000±0.019比0.320±0.003,t=7.979,P<0.01)且敲低NPTX1后细胞中MMP-2的蛋白水平明显下降。Transwell结果显示NPTX1敲低组细胞穿膜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34.16±5.14比56.43±4.26,t=8.345,P<0.01),而NPTX1敲低加MMP2过表达组细胞侵袭性多于NPTX1敲低组(64.31±6.25比45.83±3.93,t=6.592,P<0.01)。结论NPTX1通过上调MMP-2增强滑膜肉瘤细胞侵袭能力。

  • 标签: 滑膜肉瘤 肿瘤侵袭性 神经穿透素1 基质金属蛋白酶-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nail参与调控卵巢癌细胞上皮间质过程及卵巢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齐齐哈尔医学院临床病理诊断中心2010-2014年期间病理诊断为卵巢癌的病例,外科手术切除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64例,用RT-PCR法检测卵巢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Snail和E-cadherin基因的表达。用Transwell实验来观察Snail对卵巢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Snail基因在III期和IV期卵巢癌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I期和II期(P<0.05)。而E-cadherin的表达水平随着临床分期的进展而下降(P<0.05)。Snail的表达与E-cadherin的表达呈负相关。Transwell实验显示Snail能够明显促进卵巢癌细胞侵袭。结论Snail可能通过靶向控制E-cadherin表达,促进卵巢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进程,促进卵巢癌细胞侵袭

  • 标签: Snail 上皮间质转化 卵巢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miR)-599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对卵巢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miR-599在36例卵巢癌及癌旁组织、卵巢癌细胞株及正常卵巢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将miR-599抑制物(实验组)和阴性对照miR-NC(对照组)分别转染至卵巢癌细胞株A2780,qPCR检测转染效率。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预测筛选miR-599的候选靶基因,建立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系统,验证miR-599对候选靶基因的直接靶定作用。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靶基因的mRNA和相关蛋白表达变化。细胞计数法(CCK-8)和Transwell侵袭实验分别检测miR-599对A2780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qPCR结果显示,卵巢癌组织miR-599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P<0.01)。卵巢癌细胞株miR-599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卵巢上皮细胞(P<0.05)。阿片样物质结合蛋白(OPCML)是miR-599的候选靶基因,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miR-599可直接靶定OPCML基因的3′-非翻译区(3′-UTR)(P<0.01)。下调miR-599表达后,A2780细胞OPCML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细胞周期调控蛋白如CDK4和Cyclin D2的表达降低;细胞侵袭负向调控蛋白E-cadherin蛋白表达升高,正向调控蛋白N-cadherin表达降低,A2780细胞增殖及侵袭能力均降低(P<0.05)。结论miR-599在卵巢癌组织和细胞株中高表达,下调卵巢癌细胞A2780中的miR-599表达可通过升高OPCML基因表达抑制卵巢癌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

  • 标签: 卵巢肿瘤 miR-599 细胞系,肿瘤 细胞增殖 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