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子宫切口憩患者予以宫腔镜治疗的效果。方法:抽取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抽取60例子宫切口憩患者参与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30例。参照组采取阴式修复术治疗,实验组采取宫腔镜治疗。计算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术后恢复情况、手术相关指标相比于参照组均较优,两组差异明显(p<0.05)。与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2/30)相比较,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00%(9/30)较高,比较卡方值=5.4545、p值=0.0195。将实验组临床疗效为96.67%(29/30)作参考,参照组临床疗效为66.67%(20/30)较低,比较卡方值=9.0167,p值=0.0026。结论:对子宫切口憩患者予以宫腔镜治疗,效果明显,具有较高安全性,控制并发症发生,使患者月经紊乱情况予以改善。

  • 标签: 子宫切口憩室 宫腔镜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宫腔镜治疗子宫瘢痕憩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在我科收治的71例子宫瘢痕憩患者及104例剖宫产术后疤痕子宫的非子宫憩患者,比较子宫瘢痕厚度及予以宫腔镜电切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 子宫瘢痕憩组子宫瘢痕部位肌层厚度薄于非子宫瘢痕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子宫瘢痕憩室 宫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射频导管消融(radiofrequencycatheterablation,RFCA)治疗特发性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ventriculartachycardia,IVT)和性期前收缩(prematureventricualrcontraction,PVC)可行性、必要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IVT、PVC患者采用激动顺序标测和起搏标测法确定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tachycardia,VT)、PVC的起源部位并行RFCA治疗的资料。结果3例IVT中2例起源于左室间隔部左后分支的蒲肯野系统,1例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rightventricularoutflowtract,RVOT)游离壁,同时合并另一种游离壁起源的PVC,3例消融均成功,1例复发。13例PVC中7例起源RVOT间隔部.3例起源于RVOT游离壁,1例同时存在两种形态PVC(分别起源于ROVT间隔部和游离壁),2例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13例消融成功,1例复发。结论RFCA治疗IVT及特定部位的PVC是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的一种方法。

  • 标签: 心律失常 导管消融术 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期前收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激素治疗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人数相等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保守性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激素治疗方法。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比对照组患者好,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患者采用激素治疗方法能够使患者的异常阴道流血状况消失,但可能会出现恶心等不良反应。因此,激素治疗可用于症状较为明显的子宫切口憩,如效果不明显则可选用外科手术方法。

  • 标签: 激素治疗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憩室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随着剖宫产率的升高,剖宫产术后的相关妇科疾病的发生率也逐年增高,子宫切口憩便是其中一种。临床上以经期延长、经间期阴道流血、性交后流血等为主要症状,目前对于剖宫产切口憩治疗还没有丰富的经验,西医多采用激素治疗及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医人开始对此病的研究,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方法并取得良好疗效。

  • 标签: 子宫切口憩室 子宫切口假腔 子宫愈合不良 中医治疗 综述
  • 简介:目的:加强妇科门诊治疗的管理,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2007~2009年每月定期对妇科门诊治疗医务人员手、空气、物体表面、使用中的消毒液及无菌包进行抽样检测,采用检测-反馈-教育-整改-检测的管理方法对消毒灭菌工作进行系统管理。结果:物体表面、使用中的消毒液和无菌物品3年监测合格率均达100%,空气与医务人员手2009年合格率达100%。结论:妇科门诊治疗消毒灭菌质量整体情况较好,且有逐年改善趋势。科学合理的监控操作和管理手段,是保证消毒灭菌质量的关键,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 标签: 妇科治疗室 消毒灭菌 监测与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急诊观察脾破裂非手术失败原因。方法通过对2009年9月~2012年8月,医院留观病例存在或合并脾包膜下血肿治疗过程进行总结,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非手术失败原因主要有漏诊、治疗错误、过早活动留观时间过短等。结论不主张在急诊观察非手术治疗部分外伤性脾破裂,必须住院并严格掌握适应证,需密切观察伤情变化,随时做好中转开腹手术的准备。

  • 标签: 脾破裂 创伤 非手术 失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结合治疗顽固性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于我院治疗的顽固性性心律失常患者共100例,将患者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50例,对照组患者入院之后给予黄芪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一个疗程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94%,高于对照组80%,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参松养心胶囊和黄芪注射液对治疗顽固性性心律失常均有很好的疗效,但参松养心胶囊联合黄芪注射液的疗效更好,治疗费用低,安全性高,操作简便,不易复发,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标签: 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 黄芪注射液 参松养心胶囊
  • 简介:摘要急性右心肌梗死(acuterightventricularinfarction,ARVI)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特殊类型,单纯右梗死发生率较低,任何一支供应右的冠状动脉分支阻塞,都可发生单纯右梗死。本研究通过分析此特殊情况,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 标签: 右心室 心肌梗塞 诊断与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为预防和减少医源性感染。方法1采用消毒和清洁二种抹布取样,检查抹布带细菌数量;2用无菌棉拭子一支,在规定范围台面取样,检查台面的细菌数量。结果清洁抹布带菌量多,消毒抹布带菌量少;用消毒抹布擦台面,细菌明显减少,而用清洁抹布擦台面,细菌量减少不明显;治疗台面上与台面下,细菌数量有明显差别。结论用速效净消毒处理过的抹布为清洁消毒擦拭的首选抹布;在擦拭治疗无菌操作台面、容器盖时所用的抹布,必须与台面下抹布分开,才能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其达到预防医源性感染。

  • 标签: 医源性感染 抹布 细菌 处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率失常患者1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2例,观察组采用胺碘酮治疗,对照组采用利多卡因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d,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心脏平均复律时间。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88.46%,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心脏不良事件发生及心脏复率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胺碘酮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性心动过速是指发生于希氏束分叉以下的一组快速性心律失常,频率>100/min,自发的至少连续3个,心电程序至少连续6个性搏动,根据性心动过速持续发生时间以及血流动力学影响分为①持续性性心动过速,即每次发作持续时间>30s或虽然未达到30s但患者已发生意识丧失,须立即复律者。②非持续性性心动过速,发作持续时间<30s的性心动过速,常能自行终止。根据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心电图QRS波形特征分为单形性性心动过速,QRS波行一致的性心动过速。多形性性心动过速,即QRS具有多种不同形态的性心动过速。③Q-T间期延长的多形性性心动过速,即尖端扭转型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发作,可自行终止,心室率一般为200~250/min,R-R间隔不齐,QRS波的极性每经过数个心动周期沿轴线发生一次扭转,常伴有Q-T间期延长。

  • 标签: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病人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护士义不容辞的责任.我科重视对病人的病人健康教育工作,运用灵活的教育方式,技巧和语言艺术,结合具体实际情况,为病人提供必要的医学护理知识,面体现了护士的自身价值.既有利于病人又提高了护士的整体素质。

  • 标签: 健康教育门诊治疗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对急性右心肌梗死的诊断方法,并比较不同治疗方法对急性右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于我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40名急性右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用电脑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前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后者运用静脉溶栓治疗。并对诊断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包括治疗效果、舒张期二尖瓣血流频谱以及血管再通、不良并发症比较。结果经过皮冠脉介入治疗与溶栓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成功完成血管再通18例,对照组13例,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5;右心室舒张早期右等容舒张时间(IRT),E峰减速时间(DT),最大流速(E),舒张晚期最大流速(A)数据均较对照组要高;不良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11.11%)比对照组(30.77%)明显较低。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经过诊断治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相比于溶栓治疗疗效较优,促进血管再通,且并发症少,值得推广以及继续深入研究。

  • 标签: 急性右室心肌梗死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静脉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梅克尔憩的临床特点,了解其外科治疗方法和愈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10月在外科治疗的64例小儿梅克尔憩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经过手术和/或术后病理明确诊断。结果以下消化道出血诊断入院32例,肠梗阻入院9例,腹痛待查、腹膜炎入院9例,肠套叠入院6例,气腹入院2例,其余6例因其他手术在术中发现,憩本身未引起临床症状。63例患儿均通过憩楔形切除或憩切除肠切除肠吻合术治愈(其中34例患儿行腹腔镜手术,29例行开腹手术),1例患儿家长拒绝手术切除。1例开腹术后发生切开感染,2例开腹术后发生肠粘连肠梗阻,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梅克尔憩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多数患儿以其并发症就诊。手术是梅克尔憩的根治方法,可行憩楔形切除或憩切除肠切除肠吻合术,目前主要为传统开腹及腹腔镜手术。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发展,该技术在本病的诊断和治疗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病术后愈后良好。

  • 标签: 梅克尔憩室 临床表现 开腹手术 腹腔镜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