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主要针对在国家赔偿程序和民事诉讼程序中出现的法条竞合情况进行分析,以法条竞合理论和最高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个案批复对现行三种解决方案进行探讨,创造性提出应建立尊重当事人诉权选择的第四解决方案,为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提供参考意见和建议。

  • 标签: 国家赔偿程序 民事诉讼程序 法条竞合
  • 简介:从“敌人刑法”学说论证剥夺重罪嫌疑人诉讼权利不具有正当性,因为相当多重罪嫌疑人并非“敌人”。我国新“刑事诉讼”迎合了两极化的刑事政策,对涉嫌重罪的刑事被告人剥夺、限制其诉讼权利,“敌人刑法”的思潮已经影响到我国现实中的《刑事诉讼》修。对重罪刑事被告人程序权利的剥夺或限制虽然符合侦查机关的短期利益,不过却可能与宪法相冲突,对于刑事程序的人权保障功能也可能造成冲击。保障重罪刑事被告人的诉讼权利是我国刑事诉讼改革的纵深问题之一,通过构建“修复性司法”、“赋予救济权利”,通过各项措施提升侦查效能,方能有效地平衡犯罪控制与人权保护的关系。

  • 标签: “敌人刑法” 新《刑事诉讼法》 合宪性 人权保障
  • 简介:近年来,美国民事没收制度在打击腐败犯罪、有组织犯罪和毒品犯罪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终成了独立没收制度的起源,许多国家也在结合本国国情的基础上确立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独立没收制度。我国2012年修改的刑事诉讼增加了类似于独立没收制度的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基于此,通过分析美国民事没收制度,可以对完善这个新增的程序起到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民事没收 独立没收 刑事缺席审判 正当程序
  • 简介:我国《刑事诉讼修正案》施行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审前案卷全部移送制度、庭前会议制度、侦查人员出庭制度等一系列措施或机制的确立,会对刑事审判认证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应因势利导,积极探索完善认证制度,确立当庭认证为主、延迟认证为辅的认证模式。

  • 标签: 刑事审判 认证制度 建构
  • 简介:既判力理论在我国民事诉讼中处在理论上的重视与立法上的轻视、实践中的漠视之尴尬境地。传统法律文化的缺乏、法律继受历史的排斥、市场经济不发达和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制约、司法权威性的缺失、法官法律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影响是既判力理论在民事诉讼司法实践中适用存在困境的原因。为了摆脱既判力理论在民事诉讼司法实践中适用存在的困境,应当在思想层面上树立既判力的观念,进一步深化既判力理念的研究,在立法上全面、正确地体现既判力理论,加强对当事人的程序保障,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以增强司法权威性,大力提高法官的法律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

  • 标签: 既判力理论 民事诉讼 司法适用
  • 简介:诉讼效率是《刑事诉讼》应始终追求的重要价值,诉讼效率应当包括"效益"和"速率"两层含义。其中的效益是指通过诉讼程序办理的案件质量较高、结果合理,强调效益有利于司法工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良好统一;而速率是指遵循诉讼程序使得刑事案件处理较快、过程迅速,强调速率有利于对司法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充分利用。但效益和速率并不能完全地同步实现,任何诉讼程序都可能向其中一者倾斜而忽略另一者,尤其是忽略对效益的追求。同样地,新《刑事诉讼》特别程序也应当尽力保持这两者间的平衡,通过一定制度设定弥补因速率带来的效益损失。

  • 标签: 新《刑事诉讼法》 特别程序 效益 速率
  • 简介:立法语言必须逻辑严谨地表达的价值,的规范类型和结构须与的价值取向一致,条文的整体设计须契合法价值的生成环境。这些一般规训应为立法语言所遵循。厘清刑事诉讼的价值结构及影响因素,对刑事诉讼立法的语言完善有指引意义。

  • 标签: 刑事诉讼法价值 立法语言技术 程序性制裁
  • 简介:《刑事诉讼修正案》就鉴定意见作为证据的名称、省政府指定医院、鉴定人出庭的法律后果、鉴定人人身保障以及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协助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就鉴定意见提出意见等方面作出了修改,其意义是不可低估的。同时,由于修改的内容在前瞻性上不明显,有些重要的问题,如鉴定启动权、强制鉴定等没有涉及,仍需要司法鉴定制度改革予以进一步完善与弥补。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鉴定修改 评价
  • 简介:目前,世界各国少年司法的立法模式可以归纳为附属条文模式、半独立立法模式和独立立法模式三种。修改后的《刑事诉讼》增设未成年人专章,开启了中国少年司法法典化的大门,这是十分值得肯定的。但是,修改后的《刑事诉讼》彩取的半独立立法模式将把我国少年司法法典化之路引向何方,值得认真思考。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修订 少年司法 立法模式
  • 简介:摘要2012年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修改了199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这是我国刑事司法向前迈进的重要一步,其中将尊重与保障人权这一宪法原则写入了新法更是一大亮点。本文基于此,对刑事诉讼中的被害人、被告人以及嫌疑人的人权保护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旨在更好的理解新刑事诉讼中尊重与保障人权的精神。

  • 标签: 刑事诉讼法修改 宪法 尊重与保障人权
  • 简介:新修订的《刑事诉讼》对证据制度作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对于进一步促进取证规范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刑事诉讼》修订对取证规范化的新要求,重新划分了证据种类,取证客体更趋合理化;规定了新的取证机关,取证主体更趋科技化;严格了非法证据排除,取证程序更趋严密化。取证规范化的发展趋势是突出取证过程中的人权保障,加强取证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取证技术的标准化建设。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取证 规范化 发展趋势
  • 简介:素有“小宪法”之称的刑事诉讼再次“大修”。连日来,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这样一部程序基本法,被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被称为“宪法适用法”或“动态的宪法”,刑事诉讼的规定关乎公权力配置与私权利保障,因此关注刑事诉讼修改,就是关注公民自身。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大修 十一届全国人大 权利保障 权力配置 宪法
  • 简介:修改后的《刑事诉讼》将于2013年1月1日施行。此次修改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完善证据制度。证据是刑事诉讼的核心,全部诉讼活动涉及证据的收集、审查、举证、采信、排除、同定等问题,实际上都是围绕证据的收集和运用展开的。新刑事诉讼对证据制度做出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规定。这对侦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办案人员须认真解读其中内容。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证据 修改 解读 侦查工作 办案人员
  • 简介: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作出修改。侦查意识的培养是适应刑诉法修改的客观要求,对于侦查人员侦查意识的树立与强化具有重要意义。侦查人员只有不断树立与强化人权意识、证据意识、科技强侦意识、程序意识、时效意识、保密意识、情报意识等,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完成打击犯罪和保护人民的重任。

  • 标签: 刑诉法修改 侦查意识 培养 执法规范化
  • 简介:最近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修正案》首次将“反对强迫自证其罪”作为原则写入我国的刑事诉讼律。我们通过探析该原则的立法本意,进而分析其在中国政治哲学基础的缺失,再结合相关制度以及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观念,分析其在中国司法实践中可能面临的困境。

  • 标签: 自我保护 沉默权 程序正义
  • 简介:少年司法制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少年司法制度起步晚,发展速度较慢,多年来只在实体法上有原则性规定,但没有相应的程序作保障,因此少年司法制度一直处于困境之中。今年通过的刑事诉讼修正案增加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诉讼程序,这对于我国少年司法制度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和价值。

  • 标签: 少年司法 刑事诉讼法 价值
  • 简介:我国新修订的《刑事诉讼》已经在人大立法层面上正式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深入理解其关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立法原则和立法规定,以期在司法实践中有效地贯彻和落实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势在必行。本文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内含和意义、我国非法证据的界定、非法证据排除的诉讼阶段与排除机关,非法证据排除的启动程序,非法证据的证明责任与证明方式以及非法证据的证明标准等几个方面对《刑事诉讼〉修改后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进行阐述和分析。

  • 标签: 新刑事诉讼法 非法证据排除
  • 简介:2012年3月14日通过的刑事诉讼修正案加大了对贪污等职务犯罪案件的打击力度,这对我国当前的廉政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然,刑事诉讼修正案也从保障人权的角度加强了对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护,如何合理的运用刑事诉讼,在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两者之间寻找到正确的平衡点,这对我国反贪部门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对新刑事诉讼认真分析研究,找出其对我国反贪工作的相关影响,并试图寻找积极的解决对策。

  • 标签: 刑事诉讼法 反贪工作 职务犯罪案件 保障人权 犯罪嫌疑人 廉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