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明万历初期,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以托孤之名辅政,以臣子代行君权,专决朝政,臣名而君实,强烈地冲击着士人心理的接受底线。他们心理的失衡,往往不顾权臣功过是非的两面性,极尽诋讪构陷之能事,甚至还将这种意绪寄予戏曲这一文学样式,在社会的各个阶层流转传播,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就是这样的典型案例。

  • 标签: 张居正 汤显祖 《临川四梦》 晚明 专权
  • 简介:明隆万名臣高拱与张居正的关系,有一个由学侣到政敌的转变过程。大体而言,隆庆五年秋以前,由于他们的经世志向、改革纲领和学术思想的基本一致,使其能够携手共政,力行改革,并开启隆万改革运动之先河。但这之后,他们的矛盾冲突和权力斗争渐趋激化,最终导致张居正“附保逐拱”,并借“王大臣案”酝酿诬杀高拱之阴谋。虽然这一阴谋没有得逞,但却表现出封建专制体制下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以及张居正的失德之处乃至人性之恶。研究高张由学侣到政敌之关系转变,既有助于认识隆万改革运动的传承发展,也有助于把握隆万交替时期的政局走向。

  • 标签: 高拱 张居正 “附保逐拱” “王大臣案”
  • 简介:本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概述造成明代中叶以后出现的困难局面的主要原因,揭示张居正组织领导政治、社会改革的时代背景。第二部分主要是论述张居正组织领导改革的指导思想,即崇本尚质、务实致用以及在此指导下的“以法绳天下”的思想。第三部分是通过分析、列举和论述张居正为实现改革而要求“以法绳天下”的几个主要方面的思想和主张,着重从法律思想的角度,阐明“以法绳天下”的实际内容。最后一个部分是提示通过对张居正的改革和法律思想的全面考察,可以从中获得的几点带规律性的认识。文章在对有关张居正的史料细心发掘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于第三、第四两个部分,试图通过对张居正的改革和法律思想的初步研究,从中汲取于我们今天有所裨益的经验与教训。

  • 标签: 张居正改革 法律思想 经验与教训 时代背景 组织领导 主要方面
  • 简介:“考成法”是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呈请明神宗批准,向全国颁行的旨在整顿吏治及各项弊政的一项制度法令。实施以来,明朝中央政权得到了加强,政府澄清了吏治,提高了行政效率,国库得以充实,民负减轻,边防力量增强,学风得到整饬,取得了显著的改革成效。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既有张居正个人意志、智慧、人格等方面原因,也有当时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因素。研究分析张居正改革取得的成效及其原因,对当今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无疑具有深刻的启示。

  • 标签: 张居正 考成法 启示
  • 简介:本文以太仓库为切入点,指出张居正时代的中央财政制度改革是在屯田、盐法开中、民运等原有财政体系日渐无法满足北边军镇基本常规需求的情况下,在嘉靖、隆庆以来持续改革的基础上,为改变太仓库长期入不敷出的局面而进行的努力。这次改革在财政方面展现出强烈的中央集权化倾向,但其间太仓库收支渐增的趋势仍在,收不抵支的隐患仍存,北边军镇屯田等原有财政供应体系日渐失效的基本问题未能解决。张居正死后,太仓库财政状况迅速恶化。因此,张居正时期的改革仅仅是推延了明王朝财政崩溃的时间而已。

  • 标签: 张居正 太仓库 北边军饷 万历 年例银
  • 简介:摘要:传统中国社会具有忠孝一体的政治伦理和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丁忧与夺情制度便是这一政治伦理和政治结构的完美体现。在一般情况下,夺情复起作为对丁忧制度的灵活变通与补充,能够起到平衡礼制与政治权力运行的作用。然而,在一些历史状况下,夺情这一行为往往是充满争议的。各方以孝道和礼制为掩盖,开展着激烈的斗争。张居正夺情事件便是一个典型案例。通过对案例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在夺情争论下隐藏的实际是以改革为目的的政治权力与代表意识形态权力的礼制的冲突。这表明了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下改革与保守之间的张力,以及儒家思想作为意识形态权力对以皇权和政治权力的一定程度限制。

  • 标签: 改革 权力 礼制
  • 简介:刘寅的《武经七书直解》是明代最早、最有影响的《武经七书》注解版本,有明一代流传颇广。作为“宰相之杰”的张居正对“武事”甚为关注,也曾对《武经七书直解》进行增订。然而,因后世流传的版本较多,各家著录或有抵牾,甚至错讹之处。对现存的张居正增订《武经七书直解》版本情况进行梳理,并重点对张居正增订《孙子直解》的详细情况及其学术价值进行研究,将对张居正军事思想的研究有所裨益。

  • 标签: 张居正 《武经七书直解》 版本考辨 学术价值
  • 简介:政治治理应该基于良心,而非利益或原则。原则政治因为其普遍主义倾向而不现实,民主政制为利益所主导,唯利是图,也不是优良政制。唯有良心政治可谓优良。良心政治的关键在于明辨政治事务之是非,在明辨是非的基础上平衡政治博弈各方(通常体现为相对变动的多数和少数)的利益。这需要有一个独立、自主、自由、自足、高贵、稳定,拥有良心、良品和良能,有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拥有政治智慧和经验,不畏强权,不被利欲熏心,不随波逐流,也无须谄媚大众,仅凭自己的良心和良知来判断政治事务之是非的政治人群体在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有时是举足轻重的作用。

  • 标签: 良心政治 利益政治 原则政治 民主政制 普遍主义
  • 简介: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政治逻辑与时代呼唤双重作用的结果。党的十九大报告是一个政治性极强的报告,阐明了党的政治路线、政治追求与改革安排。“新时代”因其政治属性而确立了新的历史方位,它生成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新使命,直面社会转型带来的新矛盾,使党和国家前进拥有了新指南,党和民族发展步入了新境界,踏上了国家建设的新征程。

  • 标签: 政治性 新时代 政治属性 政治逻辑 新政治观
  • 简介:政治的核心──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周浩去年,江泽民同志一再向全党提出:要“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1995年7月1日《人民日报》)。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他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在政治问题上,一定要头脑清醒”(1996年1月17日《人民日...

  • 标签: 社会主义 政治方向 资本主义 讲政治 政治立场 意识形态
  • 简介:一、如何建立错题本1.错题本要记录什么样的题?(1)知识结构错误型这种题是考生在选题过程中最需要总结的题型,因为其完全可以作为考生的知识漏洞集,弥补自身知识体系中的漏洞,扫清知识盲点。而这种盲点往往是考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忽视的点,甚至是一些冷门考点,但是高考却并不放弃对冷门考点的考查,比如2017年全国卷Ⅱ主观题第40题(1)考查“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2016年全国卷Ⅱ主观题第38题(1)考查民主党派相关知识,2015年全国卷Ⅱ选择题第18题考查宗教的相关知识……而这些考点恰恰是考生在平时复习中容易忽视的考点,通过错题本的总结,就有利于查缺补漏,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 标签: 知识结构 政治 知识体系 知识盲点 全国卷 学习过程
  • 简介:近两年来,各省、市中考政治试题,推广了双开方式。就是指开放性试题和开卷考试。这样做摆脱了“读死书、死读书”的状况,试题侧重于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无论怎样,终究“题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就要求我们改变复习方法。练习和复习应以抓好课本知识的条理化、系统化为基础,针对思想热点和社会热点,熟练运用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 标签: 初中 政治教学 复习指导 试题 答案
  • 简介:一、2002年试卷的命题思路和设计思想(一)命题指导思想1.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是我国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综合国力持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二十年;进入21世纪后,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更

  • 标签: 高考 政治试卷 命题 设计思想 试卷评价 试题分析
  • 简介:1.试题结构基本稳定2005年的高考文综政治试题在题型结构上,总体上仍遵照了《考试说明》的要求,基本保持主客观题型的合理比例。第一卷选择题共35题不变,政治科为12小题,第二卷大题题量减少为4大题19小题,政治科单科题试题为1大题(38题)4小题,

  • 标签: 2005年 高考 福建卷 文科 课程改革 质量分析
  • 简介:2001年是高考“3+X”改革幅度较大的一年,全国实行“3+X”的省、市、自治区达到18个,其中大多数采用“3+X文综/理综”形式。“3+X”高考改革的重点在内容改革,内容改革的核心是高考命题要“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依旧实行高考“3+2”方案的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政治单科命题,也要渗透“3+X”高考在内容改革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3+2”方案政治单科高考与含有政治科目的综合能力测试,只是命题形式的不同,考核的学科范围有大小之别,而非命题指导思想的不同。2001年政治单科的高考和含有政治科目的综合能力测试的高考命题趋向是一致的。

  • 标签: “3+X”高考 政治 “3+2” 高考命题 内容改革 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