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引发小儿哮喘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案。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03月至2021年03月收治的肺炎支原体感染引发哮喘的患儿7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治疗A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治疗B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联合阿奇霉素、清肺化痰糖浆治疗。比较两组用药前临床症状发生情况及用药后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并于用药10d后评估两组临床治疗疗效。结果:用药前,两组临床症状即发热、咳嗽、喘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治疗B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短于治疗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10d后,治疗B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治疗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小儿哮喘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咳嗽、喘息,且在常规对症治疗联合阿奇霉素、清肺化痰糖浆治疗方案下,患儿临床症状的改善效率更高,临床治疗疗效更显著。

  • 标签: 肺炎支原体感染 小儿哮喘 阿奇霉素 清肺化痰糖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引发小儿哮喘临床症状与治疗方法。方法将我院2016年3月-2017年11月9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引发小儿哮喘患儿分组(随机数字表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则给予综合治疗方案。比较两组哮喘控制效果;发热消失时间、喘息消失时间、肺部体征消失时间;治疗前后患儿体温、白细胞。结果观察组哮喘控制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热消失时间、喘息消失时间、肺部体征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体温、白细胞相近,P>0.05;治疗后观察组体温、白细胞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引发小儿哮喘临床症状主要有发热、喘息等,经综合治疗效果确切,患儿病情缓解快,预后好。

  • 标签: 肺炎支原体感染 小儿哮喘 临床症状 治疗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的小儿哮喘的临床特征和疗效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5月-2015年8月收治的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哮喘患儿63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非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哮喘患儿57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发病特点及其治疗效果加以观察和对比。结果经过一周的临床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发热、咳嗽、喘息控制、肺部炎症以及其他治疗效果和住院时间等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普通小儿哮喘相比,对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哮喘患儿采用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以及大环类酯类抗生素联合吸入治疗,可提高对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小儿哮喘的疗效,其应用价值对以后的临床研究具有推广和借鉴意义。

  • 标签: 肺炎支原体 小儿哮喘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肺炎支原体感染和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4月-2017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45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常规组,45例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作为研究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总IgE水平、嗜酸性粒细胞数、MP-IgM数值等情况。结果研究组血清总IgE水平和嗜酸性粒细胞数分别为(182.44±41.37)U/L、(6.62±2.49)*109/L,明显高于常规组的(91.35±52.21)U/L、(3.18±1.28)*109/L,比较两组患者MP-IgM检测结果,研究组阳性例数为15例,阴性例数为30例,阳性率为33.33%,常规组阳性例数为6例,阴性例数为39例,阳性率为13.33%,两组相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体原体感染和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之间有相关性,肺炎支原体感染容易诱发咳嗽变异性哮喘

  • 标签: 反复呼吸道感染 肺炎体原体感染 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
  • 简介:目的研究支气管哮喘患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情况,探讨小儿支气管哮喘与MP感染的关系,以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应用定量ELISA法检测62例支气管哮喘患儿(观察组)发作时及其后7d的双份血清MP抗体,包括IgG、IgM抗体,并以60例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有22例检测到MP抗体阳性,阳性率为35.5%,对照组有6例检测到MP抗体阳性,阳性率为10.0%,两组MP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支气管哮喘要高度警惕MP感染,从而减少哮喘的发作。

  • 标签: 肺炎 支原体感染 哮喘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关系。方法患儿为哮喘组,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MP-Ab及血清总IgE。结果哮喘组MP感染率55.2%,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肺炎支原体为可能引发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病因之一,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 标签: 肺炎支原体 小儿支气管哮喘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小儿哮喘的临床特点,为小儿哮喘患儿诊治提供针对性方案。方法:入选对象选择本院收治的小儿哮喘患儿参与研究(时间范围: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随机纳入60例患儿,根据感染病因不同随机分为非混合感染、混合感染组(肺炎支原体感染),对比2组患儿的临床特征。结果:与非混合感染组相比较,混合感染组患者的咳嗽、住院时间均较长P<0.05。经过针对性治疗后,非混合感染组的治疗有效率>混合感染组:P<0.05。临床体征表现中,混合组患者发热率较高,数据对比结果显示: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的小儿哮喘不仅临床表现明显,而且治疗难度相对较大,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选择抗菌性更强的药物进行治疗,以提升临床疗效。

  • 标签: 肺炎支原体感染 小儿哮喘 临床特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哮喘治疗药物根据其发挥作用的不同分为两类:一类具有抗气道过敏性炎症作用(治本),如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常用吸入型激素;另一类能舒张气道平滑肌,迅速缓解症状(治标),常用β2受体激动剂和氨茶碱。

  • 标签: 小儿 哮喘 药物治疗 氨茶碱 吸入型激素 Β2受体激动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小儿哮喘是一类常见病症,小儿发病时会出现呼气延长、平卧困难、反复发作等问题,严重了会导致呼吸困难。小儿哮喘发病很难治疗,对小儿的发育产生较大负面影响,所以应该采用合理的方式进行治疗。小儿推拿的方式治疗小儿哮喘效果明显,结合中药治疗,起到巩固的效果。

  • 标签: 小儿哮喘 小儿推拿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儿肺炎散治疗小儿肺炎的疗效。方法将200例小儿肺炎患者按其意愿分成2组,对照组100例采用红霉素静滴和口服,治疗组100例加服小儿肺炎散。结果治疗组痊愈94例(94%),好转5例(5%),无效1例(1%),总有效率99%;对照组痊愈89例(89%),好转8例(8%),无效3例(3%),总有效率97%。结论治疗组100例加服小儿肺炎散组治愈率高,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小儿肺炎散 小儿肺炎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的小儿哮喘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方法2016年6月-2016年12月,回顾性分析我院86例哮喘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哮喘诱发原因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为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的哮喘患儿,对照组为非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的哮喘患儿,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发热、重度喘息、咳嗽等症状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喘息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给予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的哮喘患儿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效果较为理想。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的哮喘患儿发热、咳嗽、重度喘息等症状发生率高,且喘息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长,采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的价值较高。

  • 标签: 肺炎支原体 感染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小儿哮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小儿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特点。方法对照组30例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患儿为非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观察组30例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患儿为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特征、喘息特点以及药物治疗反应。结果观察组30例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患儿发热情况、热程、药物治疗反应、住院时间、C反应蛋白与对照组30例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患儿均有显著差异,对照组30例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患儿多因上呼吸道感染诱发,观察组均由于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在药物治疗方面,观察组30例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患儿采用平喘类药物联合大环内醋类抗生素治疗疗效极为显著。两组小儿哮喘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具有显著差异性,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的小儿哮喘急性发作与非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的小儿哮喘急性发作临床特点差异较大,采用平喘类药物联合大环内醋类抗生素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肺炎支原体感染 诱因 小儿哮喘 临床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小儿哮喘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就诊的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小儿哮喘4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3例,实验组给予抗生素配合吸入药物,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案,比较疗效。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91.30%)明显高于对照组(73.91%),并且症状缓解时间也较对照组更优。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小儿哮喘患者采取抗生素配合吸入药物的疗效显著,恢复更快,建议临床推广。

  • 标签: 肺炎支原体感染 诱发 小儿哮喘 临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