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形成的主因;方法通过分析收集的134例于2013年7月-2015年7月在我院实施食管曲张静脉套扎术和脾切除手术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有70人实施了腹腔镜脾切除手术,另有64人实施了开腹切除脾手术。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来分析门静脉血栓的形成影响因素。结果门静脉血栓的形成与血D-二聚体的浓度、手术后的血PLT二者紧密相关;而与住院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年龄、输血量、血纤维蛋白原、门静脉直径的大小、PT、手术时间和手术方式无关。结论门静脉血栓的形成与手术方式无关,与血D-二聚体的浓度、手术后的血小板数量紧密相关。

  • 标签: 门静脉高压症 血栓 成因分析
  • 简介:刘流:大家还记得小时候看的孙悟空和如来佛斗法的故事吧?再聪明的猴头,最后也只能在如来的手掌里扑腾,法力没人家高就是没办法。放到现实生活中,网络管理员和普通的入侵者就是这样攻防对立的关系,谁的“法力”高,谁就是天下的主宰!这也是无数网络安全爱好者喜欢研究安全技术的原因——在攻与防的对立统一中突出自己的价值!今天就给广大安全爱好者带来控制肉鸡的法宝,让肉鸡乖乖地破你控制着,永远不能逃出你的五指山!

  • 标签: 特洛伊木马 后门程序 网络安全 网络管理员 入侵检测系统 计算机网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活体肝移植(LDLT)术后门静脉狭窄(PVS)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PVS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429例儿童LDLT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出LDLT术后发生PVS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29例儿童LDLT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出LDLT术后发生PVS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429例LDLT病例中,LDLT术后PVS总体发生率为6.8%(29/429),首次发生PVS的中位时间为3个月(7 d~14个月)。通过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P=0.039)、术中门脉多次吻合(P=0.000)、置入间置血管(P=0.003)及术中门脉血栓形成(P=0.000)与LDLT术后PVS的发生相关。通过多变量分析显示:受者性别(P=0.019)、术中门脉血栓形成(P=0.000)是引起LDLT术后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男性患儿、术中门脉血栓形成是儿童LDLT术后发生PVS的危险因素。对于存在以上危险因素的受者在术后随访复查中,尤须重视PVS的筛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以降低受者因PVS导致移植失败的风险。

  • 标签: 肝移植 儿童 门静脉狭窄 危险因素
  • 简介:本文对CJY6420A轻型客车侧后门立柱内、外板的形状尺寸及拉延工艺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模两用的工艺方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 标签: 门立柱 拉延 工艺 模具 轻型客车
  • 简介:目的:了解实施综合措施干预前后门诊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的变化情况,探讨干预效果,促进门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以随机抽样法分别抽取2013年8月—2015年1月(干预前)、2015年2月—2016年7月(干预后)各科室门诊处方12558、13165张,其中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分别为1896、1788张,参照各类常见细菌性感染的经验性抗菌治疗原则及相关规定,对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用法与用量、用药疗程及联合用药等方面的合理性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率由干预前的15.1%(1896/12558)降至13.6%(1788/13165);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有所降低,由干预前的17.4%(330/1896)降至11.5%(206/1788),特别是第1代头孢菌素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率明显降低,分别由干预前的21.5%(67/311)和28.8%(47/163)降至12.9%(34/264)和16.1%(20/124);遴选抗菌药物不合理率由干预前的7.0%(132/1896)降至4.5%(80/1788)。结论:采取处方点评及经验性抗菌治疗原则相关知识的普及等综合干预措施,能明显提高门诊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

  • 标签: 门诊 抗菌药物 经验性抗菌治疗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脾切除联合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形成原因与治疗方式。方法选择我院于2011年1月到2013年1月收治的8例由于肝硬化门脉高压并脾功能亢进在我院实施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术后出现静脉血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形成原因与治疗方式。结果8例患者中,7例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1例发生肠坏死,行手术治疗,将坏死肠管切除联合静脉取栓术,但患者依然死亡,死亡原因为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断流术后常会出现门静脉系统血栓的并发症,该种并发症在早期并无显著症状,因此,若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血性腹水和血便的情况,应该及时的进行诊断与检查,同时,谨慎用药,对血常规进行定期的检测,并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将坏死肠组织切除,在必要时手术治疗。

  • 标签: 脾切除联合断流术 门静脉系统血栓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癌(ICC)患者根治性手术后置入门静脉泵进行化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行根治性手术的97例IC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97例患者中经门静脉泵化疗14例(门静脉泵组),经外周静脉化疗33例(外周静脉组),术后未接受化疗患者50例(对照组)。三组患者性别和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门静脉泵组和外周静脉组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时间(OS)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均P<0.05)。虽然两化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门静脉泵组对于肝内转移灶的控制优于经外周静脉的全身化疗,其各项化疗副反应几乎都低于经外周静脉组。结论门静脉置入泵化疗可改善ICC患者手术预后,尤其是对肝内转移灶的控制效果较好,并且可减少全身化疗副反应。

  • 标签: 胆管肿瘤 肝内胆管癌 门静脉置入泵 预后 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移植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肝移植患者30例资料,统计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率,总结预防、治疗方法和结果。结果30例患者肝移植手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率为6.7%(2/30),经由针对性处理后均治愈。结论肝移植术后易形成门静脉血栓,可通过多普勒超声监测,并选用有效手段治疗,提高肝移植效果,保护患者生命。

  • 标签: 肝移植 门静脉血栓 预防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我科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36例,术后并发门静脉血栓形成7例,行保守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经过保守治疗,7例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门静脉血栓的形成发生率高,尽早诊断并及时治疗可以获得很好临床疗效。

  • 标签: 门静脉高压症 脾切除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门静脉血栓
  • 简介:摘要门静脉血栓形成(PVT)是脾切断流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具有隐匿性和潜在危险性,削弱了手术的疗效。且行脾切断流术患者常伴有严重肝硬化,其异常的止血功能使术后血栓防治成为临床医师需要面对的难题。本文就脾切断流术后PVT发生的危险因素、机制及防治方法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门静脉 血栓形成 肝硬化 脾切断流术 门静脉高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专科护士在起搏器植入术后门诊随访管理的影响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专科护士在门诊随访起搏器植入的患者100例,以起搏器术后第1、3、6个月的频率定期随访,自行设定调查问卷有关患者对自身起搏器知识掌握情况等方面、关于起搏器患者生活质量满意度、随访率与常规门诊随访进行比较。结果规范组在起搏器患者生活质量满意度、随访率方面与常规组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对自身起搏器知识掌握情况方面,规范组明显优于常规组。结论专科护士在起搏器植入术后门诊随访管理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与起搏器疗效。

  • 标签: 起搏器植入术后 门诊随访 专科护士
  • 简介:目的探讨90%门静脉分支结扎后大鼠门静脉压力变化与肝再生的关系。方法45只雄性SD大鼠行90%门静脉分支结扎术,其中5只进行假手术作为对照。观察不同时相点门静脉压力和非结扎侧肝脏质量变化,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非结扎侧肝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未结扎侧肝细胞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TUNEL法检测未结扎侧肝细胞的凋亡情况,并进行定量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t检验分析数据。结果95%(38/40)的大鼠存活。结扎侧肝叶进行性萎缩,非结扎侧肝叶占全肝质量的比例随时问推移而增加,12h内增加较缓慢,仅为10.75%;而1~5d则增加速度明显加快,达到27.57%;7~28d达到平台期,缓慢增加到32.37%。术前门静脉压力为(9.1±1.8)etnH2O(1cmH2O=0.098kPa);结扎后立即升高,12h达到高峰(15.8±2.7)CmH2O,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47,P〈0.05);1~28d由(13.6±2.3)cmH2O逐渐下降为(9.3±2.0)CmH2O。术前大鼠PCNA阳性细胞计数为7%±3%,术后12h至3d由14%4-5%上升至21%4-6%,第5天达到高峰为26%±7%,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29,P〈0.05),随后逐渐恢复正常。TUNEL法检测结果显示,术前大鼠肝脏和术后各时相点大鼠未结扎侧肝脏仅见极少量凋亡细胞。大鼠门静脉压力与非结扎侧肝叶肝细胞PCNA的表达在术后1、3、5d呈正相关(r=0.913,0.896,0.908,P〈0.05),在术后14d时相点呈负相关(r=-0.926,P〈0.05)。结论大鼠90%门静脉分支结扎术后,引起未结扎侧肝细胞的活跃再生,再生后的肝脏可恢复原来的质量;肝再生以肝细胞增殖加速为主,而非肝细胞凋亡减少;门静脉压力变化在肝再生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肝再生 门静脉分支 结扎 凋亡 大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PVT)是指发生于门静脉系统,包括门静脉主干及分支、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下静脉的血栓,是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最早于1895年报道,发生率为13.4%~35.4%,多由脾静脉血栓蔓延所致,脾静脉PVT发生率高达91%,PVT病死率约为4.8%,主要死因为肠绞窄坏死和合并致死性消化道大出血。

  • 标签: 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门静脉高压症术 脾静脉血栓 诊治 肠系膜上静脉 肠系膜下静脉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硬化门脉高压术后门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以我院收治的100例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PVT发生情况将本组患者分为PVT组26例和NPVT组74例。以患者发生PVT为因变量,以可能影响患者发生PVT的相关因素为自变量,单因素分析后再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工具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D-二聚体指标值升高、门静脉系统血流速度≤15cm/s、门静脉系统直径>1.2cm、门静脉压力>35cmH2O为肝硬化门脉高压术后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肝硬化门脉高压术后PVT发生率较高,D-二聚体指标值升高、门静脉系统血流速度≤15cm/s、门静脉系统直径>1.2cm、门静脉压力>35cmH2O为P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肝硬化门脉高压 门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本文根据移动式垃圾压缩机在市场使用过程中反馈率持续不下的后门密封渗水问题为先导,以员工返工返修所带来的工时损耗、材料消耗和市场质量索赔等成本费用为核算标准,对YJY31B、YJY45A后门锁紧形式及密封结构进行改进。本论文通过分析渗水的各方面要因,并针对性的制定改进措施进行实验轮证,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新型后门锁紧结构不仅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而且节约生产成本,降低了员工劳动强度。

  • 标签: 移动式垃圾压缩机  后门密封  渗水  改进  成本  效率
  • 简介:动网论坛可谓是家喻户晓了,版本从6.×升级到7.0.0,内容上也做了不小的改进,在论坛安全性上更是越来越好,虽然前段时间的upfile.asp漏洞闹得风风雨雨,但DvBBS7SP2的补丁可是老早就补了这个漏洞,给传文件的格式加上了双保险!可惜天算不如人算,这样的重重封锁下,还是有办法开启上传后门这道门,这是属于动网程序设计上的缺陷,来一起看看它的问题出在那里!

  • 标签: 动网论坛 ASP 计算机网络 动态网页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门诊早期运动康复程序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中危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PCI术后中危患者80例,按出院后是否继续进行Ⅱ期运动康复治疗将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每组患者40例。2组患者均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运动康复专家共识》中的住院期康复程序(Ⅰ期心脏康复程序)进行治疗,康复组出院后根据《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运动康复专家共识》进行3个月的术后门诊早期程序(Ⅱ期运动康复程序)治疗。2组患者均于术前、出院时和出院3个月后进行心脏功能检测[包括射血分数(EF)、缩短分数(FS)、每搏输出量(SV)],并于出院时和出院3个月后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和6 min步行试验(6MWT)。结果出院时,2组患者的EF、SV较组内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个月后,2组患者的EF、SV和康复组的FS较组内术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个月后,康复组的EF、FS、SV、SDS评分、SAS评分和6WMD分别为(56.95±5.33)%、(28.69±2.35)%、(67.05±7.87)ml、(41.75±4.43)分、(42.85±5.65)分、(446.09±25.78)m,较组内出院时和对照组出院3个月后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住院期康复(Ⅰ期)的基础上联合采用术后门诊早期(Ⅱ期)运动康复可有效改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中危患者的心脏功能、运动能力和心理状态。

  • 标签: 运动康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中危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对安全、环保、节能问题的日益重视,降低汽车重量、节能降耗、提高安全性能已成为汽车工业发展的三大主要目标,轻量化技术的又是实现三大目标的重要方向。其中,轻量化技术应用中,激光拼焊技术是其成功的技术之一,而后门内板作为汽车白车身上一个重要的零部件,有较大的减重空间。对汽车后门内板零件激光拼焊板的成形分析、焊缝流动、零件坯料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对后续不同车型、不同材料、不同冲压工艺以后为客户开展降本增效活动提供技术储备。

  • 标签: 后门内板 激光拼焊 坯料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