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液基薄层细胞制片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尿路上皮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解放军第八一医院2016年8月至2018年12月就诊的42例尿路上皮癌患者的新鲜晨尿。应用荧光标记的第3、7、17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及p16位点探针,用液基薄层细胞制片及传统离心滴片两种预处理方式对尿液进行富集。比较两种处理方式的FISH结果。结果液基薄层细胞富集方法收集细胞数多于传统离心滴片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2.0±28.6)个比(283.0±36.8)个,t=1.86,P=0.035];传统离心滴片方法预处理FISH制片合格率为90.5%(38/42),液基细胞学预处理制片合格率为95.2%(40/4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P=0.90)。结论液基薄层细胞制片的细胞富集效果好,操作判读简单,耗时短,成本低,结果可靠,可用于尿路上皮癌临床FISH检测。

  • 标签: 尿道肿瘤 组织细胞制备技术 液基细胞学 荧光原位杂交
  • 简介:目的评价MRI联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insituhybridzation,FISH)和FISH、膀胱镜检查在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监测中的应用,为完善尿路上皮癌术后复发监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60例临床诊断的高危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术后第3、6、9、12和18个月随访均行FISH、FISH联合MRI检查及膀胱镜加活组织检查。结果60例入围患者的监测,单纯采用FISH检查,阳性33例,疑似肿瘤复发占55.0%;MRI加FISH检查,阳性累计36例,疑似肿瘤复发占60.0%。所有疑似病例均采用膀胱镜加活组织检查,最终确认肿瘤复发患者35例,占全部患者的58.3%,其中单纯采用FISH检查发现肿瘤复发27例,占肿瘤复发患者的77.1%;而采用MRI联合FISH检查发现肿瘤复发累计达32例,占肿瘤复发患者的91.4%。结论MRI联合FISH对膀胱肿瘤检测的阳性率高于单用FISH检测,MRI联合FISH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早期诊断和监测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尿路上皮癌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复发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荧光原位杂交(FISH)与免疫组化(IHC)联合使用对乳腺癌患者HER-2检测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96例作为实验组,另选取96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种检测方法检测效果。结果FISH与IHC检出率差异较大,其中FISH能够阳性检出率远高于IHC,而IHC阴性检出率远高于FISH,两种方法合用检出正确率为100%。结论FISH、IHC联合使用能够有效避免假阴性和假阳性的发生,具有更高的检出准确率。

  • 标签: 乳腺癌 荧光原位杂交 免疫组化HER-2
  • 简介:摘要 目的:创立一种高通量原位杂交技术以提高检测效率和减少试剂用量,以解决当前原位杂交技术临床应用费用高通量低的痛点。方法:将待检组织细胞样品制备成薄膜载片放入微孔板中,在定制的微孔板杂交仪中完成杂交反应。结果:通过对乳腺癌和肺癌 HER2基因的检测证实了该方法经济高效结果可靠。结论:采用薄膜载片微孔板检测系统进行高通量原位杂交可以将12个载玻片的杂交仪的检测通量提高至192个,同时单个样本节省80%的试剂用量。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八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比较成人ALL与儿童ALL细胞遗传学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急淋患儿275例,本院住院治疗的成人急淋患者66例;应用八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CMYC、P16、E2A、CHIC2/D10Z1/D17Z1、TEL/AML1、MLL、BCR/ABL与IGH的DNA探针),比较其细胞遗传学差异。结果八探针FISH技术共检出成人ALL 37例异常,总阳性率为56.06%;儿童ALL共检测出153例异常,总阳性率为55.63%,二者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人ALL中,CMYC断裂基因阳性率3.03%、P16缺失阳性率16.67%、MLL断裂基因阳性率6.06%、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率21.21%、IGH断裂基因阳性率7.58%,均高于儿童ALL;儿童ALL中,E2A断裂基因阳性率5.09%、CHIC2/D10Z1/D17Zl多倍体八探针阳性率14.55%、TEL/AMLl融合基因阳性率15.27%,均高于成人ALL;其中BCR/ABL融合基因、CMYC断裂基因、CHIC2/D10Z1/D17Zl多倍体、TEL/AMLl融合基因、IGH断裂基因在成人ALL与儿童ALL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成人ALL与儿童ALL在遗传学上异常分布各有不同,其预后也不同,八探针FISH技术具有高效、省时、灵敏等优点。临床上ALL患者初诊时检测八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以1次检测出多种异常,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多的依据。

  • 标签: 荧光原位杂交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八探针FISH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验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经传统染色体显带分析(CBA)检测到的非克隆性染色体异常(n-CCA)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CBA检测具有n-CCA的91例MD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染色体核型和FISH检测结果。结果在91例患者中,CBA共检测到94例次非克隆性+8、5q-、-7、7q-和20q-异常,其中43例次(45.7%)经FISH验证为阳性,+8、5q-、-7、7q-和20q-的验证率分别为47.6%(30/63)、25%(2/8)、41.7%(5/12)、40%(2/5)和66.7%(4/6),FISH阳性的细胞占比为4% ~ 90%(中位7%)。将91例患者按CBA分析的中期分裂相数目分为3组,即≥ 20、10 ~ <20、< 10。3组的FISH验证率分别为43.7%(31/71)、33.3%(3/9)、63.6%(7/11),未见明显差异(P>0.05)。对26例仅接受支持治疗的患者进行连续监测,结果显示91.7%(11/12)经FISH验证的异常持续存在,而92.9%(13/14)FISH验证为阴性的n-CCA属于一过性异常。结论约半数CBA检测到的n-CCA经FISH证实为克隆性异常,FISH验证的阳性率与CBA的中期分裂相数目无关。对于CBA检测出的n-CCA,建议通过FISH检测验证其克隆性并进行连续追踪观察。

  • 标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克隆 染色体异常 荧光原位杂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及讨论乳腺癌HER-2基因扩增显色原位杂交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对比效果。方法选择在2010年6月至2012年10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15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53例患者均组织蜡块行免疫组化、显色原位杂交检测。结果通过比较得出CISH基因扩增与HER-2IHC(+++)表达结果符合率较高,二者明显相关(均P<0.01)。结论CISH检测HER2基因扩增结果与IHC检测蛋白表达及FISH结果高度一致,可作为乳腺癌HER2基因扩增检测的一项安全可靠的技术。

  • 标签: 乳腺癌 HER-2 免疫组化 显色原位杂交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肝病和肝细胞癌患者肝组织TTVDNA的感染状况.方法采用PCR扩增法分别合成Gla、G2b两种亚型的双链TTVDNA探针.应用两型探针对45例肝组织标本进行TTVDNA原位杂交检测,巢氏PCR法检测血清TTVDNA.结果31例血清TTVDNA阳性患者的肝组织TTVDNA均为阳性(100%).14例血清TTVDNA阴性的患者肝组织中TTVDNA阳性者7例(50%).慢性肝病患者的肝组织中TTVDNA散在分布在汇管区周围的肝细胞核内,肝癌患者TTVDNA则集中分布在肝癌细胞核内及癌组织周围的肝细胞核内.结论慢性肝病与肝癌患者肝组织中TTVDNA的感染状态存在一定差异.

  • 标签: 双探针原位杂交法 检测 慢性肝病 肝细胞癌 肝组织 TTV
  • 简介:人脐血管内皮细胞中的生物活性肽──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研究蔡文琴,姚忠祥,李泽桂,孙榆等第三军医大学1.应用免疫组化及免疫电镜技术证明在人脐血管内皮细胞中存在六种生物活性肽,其分布区别于神经细胞及内分泌细胞,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含量明显多于脐动脉内在细胞。...

  • 标签: 脐血管 内皮细胞 生物活性肽 免疫组化 原位杂交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全自动免疫组化仪和手工在石蜡切片EBER原位杂交中的应用比较。方法:收集我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需要开展EBER原位杂交标本30例,每例切片2张,分别予以全自动免疫组化仪和手工染色,比较两组染色结果及染色时间。结果:全自动免疫组化仪组:阳性数量较多、表达清晰、背景干净。手工组:阳性表达清晰、数量较少,背景欠清晰。全自动免疫组化仪上机组时间为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G显带核型分析与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在性染色体嵌合儿童检测结果中的符合率。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5月于深圳市儿童医院就诊、进行间期性染色体FISH且可追溯到G显带核型结果的可疑性染色体异常患儿157例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种方法在性染色体嵌合儿童中的诊断符合率。结果G显带核型分析与FISH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26.1%(41/157)与22.9%(36/157)(P>0.05)。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中,性染色体纯合组141例(89.8%),其中仅5例(3.5%)与FISH不符;性染色体嵌合组16例(10.2%),其中11例(68.8%)与FISH不符。两组间两种检测方法结果符合率差异存在统计学差意义(P<0.05)。结论G显带核型分析和FISH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二者在性染色体嵌合组中符合率远低于纯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临床应考虑结合这两种方法对患者进行综合诊断。

  • 标签: 染色体G显带核型 荧光原位杂交 性染色体嵌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免疫组化染色与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肺鳞状细胞癌中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基因(ALK)蛋白的表达。方法抽取2017年8月至2019年3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诊断为肺鳞状细胞癌的90例石蜡固体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标本ALK蛋白表达情况,对检测结果中呈阳性表达的标本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法进一步检测,观察阳性标本信号分离显示情况。结果90例标本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共有11例标本呈阳性表达,其中ALK蛋白呈强阳性3例(3.33%),中等阳性3例(3.33%),弱阳性5例(5.56%)。对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结果呈阳性的11例标本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法进一步检测,弱阳性及中等阳性标本未检测出EML4-ALK基因融合;强阳性表达标本检测结果显示超过15%细胞出现信号分离,具有EML4-ALK基因融合。结论EML4-ALK基因融合在肺鳞状细胞癌中少量表达,分子检查中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判断ALK结果较为困难,对其阳性表达判断不准确;荧光原位杂交对不同类型的ALK染色标本检测,只有免疫组化结果呈强阳性表达的标本才显示EML4-ALK融合基因,该法为临床病理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免疫组化染色 荧光原位杂交法 肺鳞状细胞癌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基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八探针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联合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八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技术(CMYC、P16、E2A、CHIC2/D10Z1/D17Z1、TEL/AML1、MLL、BCR/ABL与IGH的DNA探针)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对116例ALL患儿进行了联合检测。结果八探针FISH技术共检出75例患儿细胞遗传学改变,阳性率为64.65%,包括P16、E2A、CHIC2/D10Z1/D17Z1、TEL/AML1、MLL、BCR/ABL与IGH 7种细胞遗传学异常,但CMYC未检出。而G显带核型分析仅检出31例细胞遗传学异常,阳性率为26.72%。两种方法检出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八探针FISH技术较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具有高效、省时、灵敏等优点。但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面更为广泛,两者侧重面不同,与荧光原位杂交分析有效互补,两种技术相互补充可以提高检测效率,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多的依据。

  • 标签: 荧光原位杂交 G显带 染色体核型分析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采用原位杂交以及免疫组化方法探究不同类型霍奇金淋巴瘤中EBV的表达,对比两种方式在表达中的意义。方法对比分析法是应用EBER原位杂交对EBV编码的mRNA在不同类型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与应用免疫组化两步法对EBV中潜伏蛋白在不同类型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进行对比的一种方法,本文采用这种方法对我院自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集的200例不同类型霍奇金淋巴瘤标本进行检测,观察两种检测方法的不同表达结果。结果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检测的结果阳性率低于原位杂交检测结果的总阳性率。结论应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不同类型霍奇金淋巴瘤的检出率明显要高于免疫组化检测法,且具有明确的定位,具有敏感性以及特异性,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霍奇金淋巴瘤 EBV检测 原位杂交 免疫组化 比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EWSR1基因重排阴性的未分化小圆细胞肉瘤中的CIC重排肉瘤(CRS)或BCOR-CCNB3肉瘤(BCS),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北京积水潭医院病理科2014年1月至2020年9月病理诊断为未分化小圆细胞肉瘤且疑为尤文肉瘤但荧光原位杂交(FISH)未检测到EWSR1基因重排的病例28例,采用FISH检测CIC基因断裂及BCOR基因断裂情况,从中筛选出CRS或BCS,部分BCS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验证。结果筛选出CRS 5例,BCS 6例,各占EWSR1基因重排阴性的未分化小圆细胞肉瘤的17.9%(5/28)和21.4%(6/28),两者总占比为39.3%(11/28)。CRS 5例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15~65岁。其中4例发生于软组织,1例发生于骨组织。肿瘤细胞稍大,泡状核,核仁明显,呈弥漫片状、分叶状或血管周生长,间质可见纤维间隔,部分黏液变。肿瘤细胞不同程度表达CD99,部分病例表达Fli-1、TLE1、DUX4、WT-1、Calretinin。5例CRS患者随访7~22个月,2例死亡,2例无瘤生存,1例失访。BCS 6例中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8~20岁。其中4例发生于骨组织,2例发生于软组织。肿瘤细胞短梭形或卵圆形,核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排列成实性或束状生长,间质富于毛细血管网,间或有细胞稀疏区伴间质黏液变。肿瘤细胞表达TLE1、CCNB3,少部分病例表达CD99、Fli-1。3例经RT-PCR验证为BCOR-CCNB3基因融合。6例BCS患者随访1~68个月,1例死亡,5例无瘤生存。结论39.3%的EWSR1基因重排阴性的未分化小圆细胞肉瘤为CRS或BCS肉瘤,分子检测有助于其正确诊断。

  • 标签: 肉瘤 骨肿瘤 软组织肿瘤 原位杂交,荧光 基因重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