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通常意义上,人类家将1940年《非洲的政治制度》一书的出版作为政治人类诞生的标志,但事实上人类权力的交集从原始社会开始就有迹可循。要追溯人类权力的渊源,离不开对“制度”的探讨,这里提到的“制度”延伸了传统意义上的“制度”的概念,它囊括了现实社会中人的行动所依据的行为准则法律规定的具体化的“制度”,又涵盖了那些由历史沿袭下来的未形成法律条文的“非制度”的风俗民约。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试图探索新政治人类下制度研究的本源。随着理论的不断丰富,新政治人类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也实现了长足的发展。在新时代,新政治人类肩负着实现人自由和个性发展的个人价值取向以及追求善治的政治抱负的双重目标。

  • 标签: 制度 非制度 新政治人类学
  • 简介:体育人类在我国起步较晚,尽管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可以算做体育人类的萌芽,但当代中国体育人类的发展主要还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20世纪末至今,我国体育人类研究有了一个较为快速的发展,出版了一些体育人类的专著和一定数量的研究论文,形成了自己的理论特色。在今天,虽然体育人类已经引起了少数体育学者的关注,但体育人类学科体系的建立、形成一支较高水平的研究队伍还有相当的距离。体育人类是在体育领域研究人类发展的一门学科,它揭示体育过程的内在结构,在不同形式的体育过程和之相似的社会现象中寻找共同的规律。因此,体育人类是涉及体育与人类的各个方面,从最根本上研究体育,从人类起源、生存、发展的宏观意义上去认识体育,从而准确地把握体育的本质,以便使体育这种社会实践活动朝着更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21世纪中国体育的发展需要体育人类提供新的认识手段和方法,需要体育人类提供的科学理论的支撑。

  • 标签: 中国体育 体育人类学 学科建设
  • 简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朝汉双语教育面临着各种挑战。东北三省散居区26所朝鲜族中小学的实地调查显示,目前散居区朝汉双语教育继续稳步发展,"民汉兼通"的双语教育目标逐渐向"双语双文化"教育目标深入。因此,立足于社会变迁和民族文化生态环境,才能客观地分析和解读新时期朝汉双语教育的特征。

  • 标签: 散居区 朝汉双语教育 调查 弱化
  • 简介: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兴起关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研究,本文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观、生态观、生态伦理观、消费观、教育观、科学观、农业观、经济观、宗教观和法学观等理论主张进行探讨,并结合我国实际揭示其理论和现实意义。从总体上看,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论研究在我国学术界可谓方兴未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 标签: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哲学观 生态文明 未来走向
  • 简介: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在高度现代性的时代背景文化人类视野下,以八极拳为例诠释传统武术在现代化转型中面临的困局及引申性问题。研究认为,人们对身体现代化的日益反思使传统武术的现代化转型成为必然,但"变""不变"成为传统武术在当代遭遇的两重羁绊。研究认为,一方面必须彻底厘清并有效发挥场域在转型中的监控作用;另一方面必须深刻认识传承方式在转型中的关键作用,做到理性甄别扬弃。

  • 标签: 文化人类学 身体观 八极拳 传统武术 现代化
  • 简介:神农代表着一个氏族,她源于距今9000年左右古武陵地区的农耕部落。古武陵地区有适宜上古人类居住的自然地理条件。有远至200万年前的建始人类遗址,近至7000-8000年前的洪江高庙文化遗址,旧石器时代遗址绵延不断。这一带是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之地,中国历法的起源之地、中国最早最大的部落遗址和城市遗址所在地,中草药药源地和中国最早文字发源地,这些依据表明,古武陵地区是我国上古时代神农氏族的发源地。

  • 标签: 神农氏族 发源地 武陵地区 炎黄文化
  • 简介:中国文化,怎么用人类来破译?湖北人民出版社推出了一套开创性的《中国文化的人类破译》系列,已出四种,即出三种。它跟一般丛书不同的地方主要是,几个志同道合的中青年用相对统一的理论方法对中国上古若干部代表性、经典性的著

  • 标签: 现代人类学 中国文化 神话思维 老子 叶舒宪 神话学
  • 简介:【摘要】汶川大地震是一场举世震惊的大灾难,在这次大地震中,逾8万同胞丧生,上千万人民的家园受损,灾区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生态失衡,民族文化遗产受到严重威胁。2008年8月9日-11日,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中国西部人类研究中心以“灾难与人类”为主题,在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召集了一次学术研讨会,并举行了第三次中国人类夏令营的开营仪式。这次会议是西南民族大学继汶川大地震后陆续启动的系列学术活动之一,由杨正文教授、蒋彬教授共同召集主持,参会的专家学者分别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

  • 标签: 人类学学术 学术研讨会 灾难人类学
  • 简介: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基于历史人类视角,对桂西壮拳文化在历时维度的主流存在进行了梳理。发现:基于稻作文明的壮拳文化在战乱年代被催生为武装战力的生存技能、在宗教信仰的表达中成为族人的狂欢手段、在日常生活的文化传承中成为教育资本。认为:壮拳文化基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逻辑,不同时代文化主体的不同需求、文化消费环境变化致其的“解构-建构”以及经济发展中生产方式的变革等是壮拳文化变迁的主要动因。以期前瞻壮拳文化未来的传承发展态势。

  • 标签: 桂西 壮拳文化 变迁 历史人类学
  • 简介:近年来法人类研究成果很多,本文就其概念、内涵、方法、目标、对法律及非正式制度的理解、研究本质效果等方面观点作出评述.

  • 标签: 法人类学 成果 述评
  • 简介:畲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散居在我国东南山区,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构建了畲族的传统文化。在旅游业,特别是民族旅游被作为一种文化资本,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下作为发展战略以来,畲族传统文化经历了消失、重视、再现的变迁过程。文章梳理了畲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就旅游开发实践过程中畲族传统文化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如何复兴发展畲族传统文化提出了一些想法。

  • 标签: 旅游开发 畲族文化 复兴发展
  • 简介:发展是人类的生存方式,教育是人类的本质需求,人的发展教育具有多雏的动态关系同时人的发展是教育人类研究的核心问题从教育人类视角解读人的发展观,在此基础上重新解释人的发展性评价,从而提出文化多元背景下教育评价尊重差异的合理化走向。

  • 标签: 发展观 发展性评价 教育人类学 文化差异 评价合理化
  • 简介:摘要运用人类的方法来研究教育,是对教育认知的巨大突破。目前校本教材逐渐受到学校教育的重视,也给教育人类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从教育人类的多元文化和人种志视角出发,对校本教材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并对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加以分析,最后提出几点措施。

  • 标签: 教育人类学 校本教材 多元文化 人种志
  • 简介:刀安仁的思想标志着傣族近代思想已经发展到相当的高度,刀安仁一生的经历、活动、业绩,以及他创作的文学作品,代表着近代傣族思想发展的正确方向。本文从文化人类的角度探究刀安仁的主要思想及其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 标签: 刀安仁 主要思想 形成原因 文化人类学
  • 简介: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不同于现代社会思维方式的社会思潮,为研究教师角色提供了新的理路。在后现代主义看来,现代教育观指导下的教师角色存在诸多弊病,如教育目的过于宏大、强调知识的实证性、教学以教师为主、师生关系冷漠等。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就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重塑自身权威,塑造学生认可的权威形象;转变教学观念,做教学过程的促进者。据此,在后现代主义理路下,教师角色的重构可通过更新教育理念、重塑教师权威、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改进师生关系几方面来实现。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教师角色 现代教育观 教学观 学生观
  • 简介:羌族的口头艺术作品是古羌社会与历史的百科全书口头档案,保存着不少历史上重大事件的记忆片断,其中就包括先秦时期气候的剧变古羌迁徙之间关联的记录。在灾难人类的审视下,通过对羌族与此相关的口头艺术作品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古羌的演化自然生态变化之间紧密的联系。

  • 标签: 羌族 口头艺术 气候变化 南迁
  • 简介:吴江费孝通,三国时蜀国忠臣费祎之后。江夏费祎被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称为"贞良死节之臣"。费孝通幼年时,常见到家中的灯笼上写有"江夏费"这三个字,将悠久的历史打通,成为费孝通童年的文化记忆。几千年光阴流转,费氏的后代四处生根。吴江是人文荟萃、人才辈出之地。吴江"东城费氏"的第一代祖为南宋费士寅,曾官拜副相。1910年,费孝通出生于吴江县城(今吴江市松陵镇),他是费璞安和杨纫兰的第五个孩子。费家祖居同里镇。

  • 标签: 孝通 前出师表 人类学研究 中国社会学 费祎 费氏
  • 简介:藏族神山圣湖崇拜不仅具有原始文化和信仰的内容,亦不仅仅是自然崇拜的简单表现,实际通过山水意象反映并渗透着社会的政治生态构建意识,进而通过碎盘化的藏区各地地方习惯法规定了对山水环境保护的禁忌和规范,对社会分层和各层级民众的生活具有整合和社会控制的作用。

  • 标签: 神山圣湖 自然崇拜 法律规范 社会控制
  • 简介:消费一直是朝鲜族社会整合的重要手段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劳务输出打破了原有社会体系的均衡,造成新的消费需求。“韩流”加速了外来消费主义文化的传播,使朝鲜族消费的社会整合作用滞后于它的分化作用。朝鲜族消费文化变迁应该是由无意识变迁到有意识变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应利用消费文化作为一种手段、一种“杠杆”来指导和调节消费者的行为,促进消费者行为合理化,使其在社会整合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标签: 朝鲜族 消费文化 变迁
  • 简介:西南民族传统艺术生成于西南独特的天地系统,多样化和富有特色的民族艺术构成了多元民族和谐共荣的人文景观。传统艺术来自民族生活的实际,以自发的方式代代相传并不断融入历经沧桑巨变的族群的再创造和个体的新体验,承载着族群在特定环境中生存的全部价值判断,并以体现着生命根本法则的美的形态跨越遥远的时空流传至今。其无言的教化塑造了民族的文化心理,并使民族保持了创造更新的内源性动力。然而当今工业文明的负面作用造成的毁灭的飓风,将使民族传统艺术成为遗存。拯救因时代冲击波而发生蜕变和嬗变的民族传统艺术,是教育人类研究的时代课题。

  • 标签: 教育人类学 西南民族 传统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