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其中血小板激活和聚集在其形成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抗血小板治疗有助于减少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根据循证医学的要求,重点介绍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5类抗血小板药物中的4个代表性药物,包括其适应证、用法用量、注意事项和联合用药等。

  • 标签: 抗血小板药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阿那格雷 噻氯匹定 合理应用
  • 简介:目的:建立氧化钛乳膏中氧化钛鉴别和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样品预处理后采用化学鉴别和滴定法测定。结果:通过方法学考察,氧化钛测定量在40.6-140.4m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形关系。平均回收率(n=9)为100.01%,RSD=0.65%。结论:化学鉴别,方法专属,现象清楚;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有效控制氧化钛乳膏的质量。

  • 标签: 二氧化钛乳膏 化学鉴别 滴定 含量测定
  • 简介:目的:说明药物在吸收阶段发生的相互作用。方法:分析文献和案例。结果:4例临床案例使用的药物因为在吸收阶段发生相互作用而增加或减少另一种药物的吸收,从而使血药浓度增高或降低。结论:两种药物在吸收阶段可以通过改变肠道菌群,胃肠动力及络合作用等机制而影响药物的吸收。

  • 标签: 药物相互作用 吸收 案例
  • 简介:个体化用药:理想与现实大家都知道,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不一样。但是,药厂开发药物,医生开处方,对这个事实基本上是视而不见。他们制药、开药都是针对多数病人的“平均水平”。

  • 标签: 个体化医疗 生命密码 个体化用药 药物
  • 简介:磷胆碱(DPC)是一种脑代谢激活剂,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疾病及其它有关疾病,本文就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总结如下。1临床应用1.1治疗脑血栓形成、多发性脑栓塞、脑出血:聂成福、姚智君等报道,在对上述病人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胞磷胆碱作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总有效率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脑血栓形成治愈率两组差异显著(P<0.01)。多发性脑栓塞经统计学处理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1.2治疗脑动脉硬化症、脑中风后偏瘫、迟发性运动障碍;吴正礼等报告,对该类病人分别应用脑益嗪、低分子右旋糖酐或其它一般治疗,治疗组加用胞磷胆碱,其疗效经统计学处理P<0.05,明显

  • 标签: 胞二磷胆碱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胞磷胆碱 脑血栓形成 迟发性运动障碍
  • 简介:通过线护士查房制度的建立及具体实施,达到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确保护理安全,减少护理纠纷,杜绝护理事故发生的目的;增强了护士参与管理的意识及慎独精神,提高了高年资护士的综合素质。针对急症患者多、手术患者多、年轻护士多的科室来说,在护理质量控制活动中采取该举措,是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有效途径。

  • 标签: 二线护士 查房制度 护理质量
  • 简介:目的:改进工艺,简化步骤,合成药用原料亚甲基磷酸(MDP)。方法:以三乙氧基膦为起始原料和溴甲烷经取代、缩合、水解得到目的产物。结果:产物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和元素分析等确证,总收率44.0%。结论:改进的合成工艺简便,成本较低,实用可行。

  • 标签: MDP 合成 工艺改进
  • 简介:复方间苯酚洗剂具有杀灭霉菌作用,临床上治疗霉菌性皮肤病,如手足癣、体癣、股癣等,效果较好。但是,复方间苯酚洗剂在贮存中不稳定,易氧化变红,影响疗效。作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实验如下:1材料间苯酚、苯酚(药用);无水乙醇、丙酮、硫代硫酸钠(Na2S2O3)、乙胺四乙酸钠(EDTA),均为分析纯。2方法取新配制的复方间苯酚4000ml,分成4组,分

  • 标签: 复方间苯二酚洗剂 稳定性探讨 《中国医院制剂规范》 微量金属离子 霉菌性皮肤病 四乙酸二钠
  • 简介:磷酸果糖(FDP)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很少发生过敏反应.现报告1例如下:患者男,46岁,因头晕,胸闷憋气5年,加重2月余,以原发性高血压病(Ⅲ)高血压性心脏病,于1994年2月5日入院,既往无药物过敏史。体检;T37℃P76次/分,R19次/分,BP26/15kPa,神志清、精神可,双肺无异

  • 标签: 二磷酸果糖 原发性高血压病 药物过敏 高血压性 口唇麻木 降血压
  • 简介:目的探讨哑型尖瓣狭窄易被漏诊或误诊的原因以及如何防范漏诊或误诊,正确诊治本病。方法本文通过对确诊的哑型尖瓣狭窄13例进行总结,分析,研究了该病的病因、易于漏诊或误诊的原因以及如何减少漏诊或误诊等。结果13例患者分别被漏诊或长期误诊,主要被误诊为冠心病、肺心病、扩张型心肌病、类风湿关节炎等。结论哑型尖瓣狭窄易被漏诊或误诊,准确诊断与积极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哑型二尖瓣狭窄 临床症状 体征 影像学检查 病理特点 血流动力学
  • 简介:双黄连制剂治疗病毒性、细菌性呼吸道感染的疗效确切[1],但随着该制剂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常有报道,多见皮肤变态反应、消化道反应及局部静脉炎[2].静滴出现这些不良反应大多在用药后20~30min[3].作者曾遇到两例静滴双黄连致急速呕吐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静脉滴注 双黄连 急速呕吐 药物不良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脐绕颈周者阴道试产的新生儿结局及监护。方法将58例脐绕颈周病例分别与相同例数脐绕颈一周(对照组1)及无脐绕颈(对照组2)作对比分析。结果脐绕颈周组新生儿窒息率为37.9%,阴道助产率为41.3%,剖宫产率为43.1%,而对照组1各为25.8%,27.6%,24.1%,对照组2各为8.62%,17.2%,10.3%,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脐绕颈周易致羊水粪染、新生儿低评分、新生儿窒息率增高。同时其阴道助产率及剖宫产率也增高。故应加强监护,适当放宽剖宫产指征,以减少新生儿窒息率的发生,提高产科质量。

  • 标签: 脐绕颈 阴道试产 对照组 新生儿窒息率 阴道助产 剖宫产率
  • 简介:【摘要】 目的 对尿管次固定进行效果分析。方法 通过电子检索收集我国2000—2020年尿管次固定的核心期刊文献,根据循证医学方法建立纳入和排除标准,采用Revman4.2软件对符合条件的所有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 123篇尿管次固定效果的临床研究文献中,5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文献中有712名实验对象,平均样本量为124名。尿管次固定的Meta分析表明,RR为0.35,95%可信区间为0.17~0.39。结论 尿管次固定在临床上用应用价值。

  • 标签: 尿管 二次固定  Mate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 对尿管次固定进行效果分析。方法 通过电子检索收集我国2000—2020年尿管次固定的核心期刊文献,根据循证医学方法建立纳入和排除标准,采用Revman4.2软件对符合条件的所有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 123篇尿管次固定效果的临床研究文献中,5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文献中有712名实验对象,平均样本量为124名。尿管次固定的Meta分析表明,RR为0.35,95%可信区间为0.17~0.39。结论 尿管次固定在临床上用应用价值。

  • 标签: 尿管 二次固定  Mate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 对尿管次固定进行效果分析。方法 通过电子检索收集我国2000—2020年尿管次固定的核心期刊文献,根据循证医学方法建立纳入和排除标准,采用Revman4.2软件对符合条件的所有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 123篇尿管次固定效果的临床研究文献中,5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文献中有712名实验对象,平均样本量为124名。尿管次固定的Meta分析表明,RR为0.35,95%可信区间为0.17~0.39。结论 尿管次固定在临床上用应用价值。

  • 标签: 尿管 二次固定  Mate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 对尿管次固定进行效果分析。方法 通过电子检索收集我国2000—2020年尿管次固定的核心期刊文献,根据循证医学方法建立纳入和排除标准,采用Revman4.2软件对符合条件的所有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 123篇尿管次固定效果的临床研究文献中,5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文献中有712名实验对象,平均样本量为124名。尿管次固定的Meta分析表明,RR为0.35,95%可信区间为0.17~0.39。结论 尿管次固定在临床上用应用价值。

  • 标签: 尿管 二次固定  Mate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至丸抗衰老的时辰药理机制。方法:构建小鼠衰老模型,将36只SPF级C57雄性小鼠分为A组(第1~56d,16时皮下注射D-半乳糖;第11~56d,生理盐水灌胃)、B组(第1~56d,16时皮下注射D-半乳糖;第11~56d,于1时至丸灌胃)、C组(第1~56d,16时皮下注射D-半乳糖;第11~56d,于7时至丸灌胃)、D组(第1~56d,16时皮下注射D-半乳糖;第11~56d,于13时至丸灌胃)、E组(第1~56d,16时皮下注射D-半乳糖;第11~56d,于19时至丸灌胃)和对照组(第1~56d,皮下注射生理盐水;第11~56d,生理盐水灌胃)各6只,观察各组的体征、行为学特征以及血清生化检测结果。结果:观察体征状态,注射D-半乳糖后,相比于对照组,A组、B组、C组、D组、E组小鼠均出现衰老表现,给予至丸灌胃后,B组、C组、D组、E组小鼠衰老表现减轻。给予至丸灌胃后,B组、C组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相对更好,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更高,丙醛更低。结论:至丸具有抗衰老的功效,通过时辰药理机制分析,药物在1时、7时的作用效果更为显著。

  • 标签: 二至丸 抗衰老 时辰药理机制
  • 简介:目的采用阴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法对3-硝基邻苯甲酸及其杂质4-硝基邻苯甲酸、邻苯甲酸进行色谱分离,并测定杂质4-硝基邻苯甲酸、邻苯甲酸的含量.方法:SIELCPrimesepD(4.6mm×50mm,5μm)色谱柱;流动相:0.01%H2SO4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流速:1.0mL·min^-1;柱温:30℃;进样量:5μL;检测波长:222nm、226nm、262nm.采用杂质外标法对3-硝基邻苯甲酸样品中4-硝基邻苯甲酸、邻苯甲酸进行定量.结果:3种物质在0.5μg·mL^-1~20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5),检测限分别为0.03μg·mL^-1、0.1μg·mL^-1、0.05μg·mL^-1.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两杂质的定量分析.

  • 标签: 阴离子交换 3-硝基邻苯二甲酸 4-硝基邻苯二甲酸 邻苯二甲酸
  • 简介: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2,6-氯-3,5-硝基甲苯衍生物,并且评价了它们对五种细胞系(A431,HepG2,A549,HT-29和HEK-293)的活性。与顺铂相比,大多数化合物对一种或多种细胞系表现出中等或者显著性的细胞毒性及高选择性。对其构效关系(SARs)初步的研究表明,含有苯基(1-哌嗪基)甲酮基团的化合物,特别是在苯环4位氯原子取代的化合物具有更高的活性。发现化合物4g是最有潜力的衍生物,其对A431,HepG2,A549,HT-29和HEK-293细胞的IC_(50)分别为1.04,3.20,6.93,4.10和20.15μmol/L,其活性结果优于在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化疗药物之一的阳性药顺铂。

  • 标签: 2 6-二氯3 5-二硝基甲苯 细胞毒活性 构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