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探讨治疗原发性叉神经痛种不同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于2013年6月~2014年6月来我院治疗原发性叉神经痛的10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组,A,B,C组,每组36例患者。A组行伽玛刀放射治疗,B组行单纯微血管减压术,C组行微血管减压术联合感觉根部分阻断术。观察对比组患者的临床疗效,VAS评分,以及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微血管减压术联合感觉根部分阻断术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伽玛刀放射治疗,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微血管减压术联合感觉根部分阻断术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微血管减压术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组患者的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VAS评分,微血管减压术联合感觉根部分阻断术<微血管减压术<伽玛刀放射治疗,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组患者的复发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为微血管减压术联合感觉根部分阻断术<微血管减压术<伽玛刀放射治疗,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行微血管减压术联合感觉根部分阻断术是治疗原发性叉神经痛的最佳方法,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感觉根部分阻断术 微血管减压术 伽玛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ICU住院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实施不同鼻饲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抽取特定时段我院ICU病房住院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资料,依据鼻饲方式的不同将其按一定的比例分为2组,给予注射器分次鼻饲的为对照组,观察组则实施营养泵持续鼻饲;对比护理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0%,对照组仅为7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10.0%,对照组高达40.0%,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ICU住院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实施营养泵持续鼻饲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注射器分次鼻饲 营养泵持续鼻饲 ICU住院患者 经临床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血清丙肝抗体(HCV-Ab)出现假阳性结果的原因,并探讨预防方法,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方法选取来院检查的80例HCV感染高危者,分别对其行逆转录PCR(RT-PCR)检测和ELISA检测,以RT-PCR检测结果为对照,对ELISA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影响ELISA检测HCV-Ab假阳性的原因及预防方法。结果RT-PCR检测80例HCV感染高危者有70例为HCV-Ab阳性,10例阴性,经ELISA检测70例HCV-Ab阳性者中有68例阳性,2例阴性,10例HCV-Ab阴性受试者有4例为阳性,6例为阴性,ELISA对丙肝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约登指数、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1%、60.0%、92.5%、57.1%、94.4%、75.0%。结论ELISA对丙肝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但在实际检测HCV-Ab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可能会出现假阳性的结果,因此操作人员要严格执行操作流程,尽量减少人为失误,并结合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复查,以提高检测准确率。

  • 标签: 酶联免疫吸附法 血清丙肝抗体 假阳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五常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7年1月我院手术室护理管理中五常实施为界,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前来我院实施手术治疗的48例患者作为研究组,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48例病患作为对照组,比较应用效果。结果对照组手术室护理管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均高于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研究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五常可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减少不良事件,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手术室 护理管理 五常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分级检验在肾脏生化检验中的阳性检出率。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肾脏生化检查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进行分组,分别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40例患者。其中研究组患者给予分级检验进行检验;参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检验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的性检出率。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检验方式检验后,其中研究组患者的胱抑素C与参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133,p>0.05);研究组患者的血尿素氮阳性检出率为20(50%),血肌酐的阳性检出率为23(57.5%),参照组患者的血尿素氮阳性检出率为5(12.5%),血肌酐的阳性检出率为8(20%),研究组患者的血尿素氮阳性检出率和血肌酐的阳性检出率均显著优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讨论分级检验在肾脏生化检验中可取得显著的临床检验效果,提升患者的诊断准确率,避免漏诊、误诊等现象的发生,为临床医师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使患者可尽早的接受针对性治疗,提高其治疗效果。值得广泛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分级检验法 肾脏生化检验 阳性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全骨髓贴壁从兔骨髓中分离培养BMSCs,并进行成骨的诱导分化及鉴定。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分离兔BMSCs,观察其形态特征;选择维生素C、β-甘油磷酸钠、地塞米松等生长因子诱导BMSCs的成骨分化,碱性磷酸酶染色测定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抗原CD29、CD34、CD44、CD45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体外培养兔BMSCs成梭型,细胞扁平,胞体狭长,增殖能力强。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第3代培养的细胞CD29和CD44阳性,CD34和CD45阴性。成骨诱导培养10d,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提示全骨髓贴壁分离兔BMSCs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分离方法,可作为稳定种子细胞进行体内组织工程研究。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全骨髓贴壁培养 细胞鉴定 成骨诱导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肩难产产妇分娩中应用改良式旋肩处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78例研究对象均选自2017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分娩的肩难产产妇和其胎儿,根据接产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接产,观察组采用改良式旋肩,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总产程时间更短、产后出血量更少;另外,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6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64%;观察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为10.26%,与对照组的28.21%相比较有着较大优势。两组对比差异较大,呈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肩难产产妇分娩中应用改良式旋肩处理,能够减少新生儿和产妇风险事件产生,还能缩短产程,提升自然分娩的质量,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改良式旋肩法 肩难产 臂丛神经损伤 产后出血
  • 简介:目的:探讨早孕期采用2次超声判断双胎绒毛膜性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33例在我院产科检查及分娩的双胎妊娠孕妇的临床资料。孕5-10周(早孕早期)进行第1次超声检查,判断双胎绒毛膜囊、羊膜囊数目:孕11~13周(早孕晚期)进行第2次超声检查,并参考第1次超声结果判断双胎绒毛膜囊、羊膜囊数目。比较早孕早期单次超声和早孕期2次超声判断双胎绒毛膜性的准确率。结果:33例双胎妊娠孕妇分娩后经胎盘病理检查.证实双绒毛膜囊双羊膜囊双胎者为20例.单绒毛膜囊双羊膜囊双胎者为11例.单绒毛膜囊单羊膜囊双胎者为2例。早孕早期单次超声判断双胎绒毛膜性的准确率为78.78%(26/33).早孕期2次超声判断双胎绒毛膜性准确率为93.93%(31/33)(P〈O.05)。结论:早孕期2次超声可弥补早孕早期单次超声判断双胎绒毛膜性的不足,且具有更高的判断准确率。

  • 标签: 双胎 绒毛膜囊 超声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ELISA筛查梅毒抗体假阳性的结果。方法先用ELISA检测8506例患者血清,再用TPPA及WB实验检查阳性标本,以分析假阳性的结果。结果ELISA检出的阳性标本有324例,其中老年组中204例患者是阳性,中青年组中120例患者是阳性。老年组中,经TPPA检测发现,阳性为198例,假阳性率是2.94%,经WB检测发现,阳性为191例,假阳性率是6.37%,经数据分析,TPPA与WB的假阳性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中青年组中,经TPPA检测发现,阳性为117例,假阳性率是2.50%,经WB检测发现,阳性为115例,假阳性率是4.17%,经数据分析,TPPA与WB的假阳性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为增加梅毒检测准确率,在ELISA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病史及表现,用WB或TPPA再次进行复查。

  • 标签: ELISA法 梅毒抗体 假阳性 分析
  • 简介:目的:合理地配置护理人力资源,确保单位时间内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方法:通过更新排班方法,将儿科护士分为新生儿组和普儿组各15例,新生儿组采用固定轮转式排班,普儿组采用人性化排班,测评其满意度。结果:固定轮转式排班与人性化排班比较P<0.01,有显著差异。结论:合理搭配人员进行按需排班是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新方法。

  • 标签: 儿科护理学 病人满意/统计学和数值数据
  • 简介:目的:探索建立一种利用核酸酶免疫试验中探针的熔解温度差异检测已知突变位的方法.方法:目的靶基因经扩增后,5'末端标记洋地黄毒苷(digoxigenin,Dig)的等位基因探针与已结合在酶标板上的扩增产物杂交,其杂交的探针-DNA二聚体的碱基错配与未错配之间存在变性温度差异.选择适宜的熔解温度进行已知突变位的检测,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标记探针进行识别、放大和结果判断.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当熔解温度为37℃时,扩增产物的加样量为5μl/孔和检测探针加入量为10pmol/孔时所测得A450值为0.800~0.923.等位基因检测探针的熔解温度为53℃,P1、P2与靶DNA结合率分别为86%和16%.当P1、P2按不同比例杂合时,其与结合率存在着明显的线性关系(r=0.9985).从8例人类乙型肝炎病毒(HBV)DNA阳性的血清标本检测中证实1例酪氨酸-缬氨酸-天冬氨酸-天冬氨酸(YVDD)突变、3例野生型,其余4例可能是杂合型突变.结论:本法具较高的检测灵敏度,且其突出的特点是能检测出标本中杂合突变所占的比例,间接反映出患者体内突变的类型和比例.这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评价等都具有较高的价值.

  • 标签: 核酸酶 免疫试验 探针 熔解温度 检测 突变位点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阴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2014年7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进行就诊的乳腺癌患者200例作为临床分析对象,对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的临床病理性特征,随访五年之后的身故才能与预后情况。结果200例乳腺癌患者当中属于阴型乳腺癌病症的有40例,阴型乳腺癌病症具备组织学级别,肿瘤复发的转移率与髓样癌相对要高于其余类型的乳腺癌病症,五年无病总生存率为75.0%(30/40)。对阴型乳腺癌患者的生存产生影响的主要是患者的年龄、肿瘤的状况、手术治疗的方法等。各数据差异较为明显(P<0.05)。结论阴型乳腺癌患者的组织学级别相对较高,但是浸润性导管癌发生的几率相对较低,而且肿瘤的复发几率加高,肿瘤病理学分期较高,预后效果不佳。

  • 标签: 三阴型 乳腺癌 病理特征 预后
  • 简介:目的:采用血清联[甲胎蛋白(AFP)、游离雌醇(uE3)、总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Total-βHCG)]筛查19730名孕中期妇女,以探讨联筛查对唐氏综合征和18体综合征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检测2008年5月至2010年4月间19730名单胎孕中期妇女的血清AFP、uE3、Total-βHCG水平,取其中位数倍数(multipleofmedian,MoM),并结合孕妇体重,计算胎儿发生唐氏综合征及18体综合征的风险率。根据唐氏综合征和预期分娩年龄(expecteddateofdelivery,EDD)为35.5岁时的自然发生率约为1∶380,本研究将唐氏综合征联筛查的临界值(cut-off)设定为1∶380,将18体综合征筛查的临界值设定为1∶334。对风险率大于临界值的孕妇行羊水细胞染色体分析。结果:19730名孕妇中,唐氏综合征风险率大于临界值者有1130名,阳性率为5.73%,对1130名唐氏综合征风险率大于临界值的孕妇进行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有6例胎儿为唐氏综合征,其中EDD〈35.5岁以下者有4例;唐氏综合征联筛查风险率小于临界值的18600名孕妇中共产下4例唐氏综合征患儿,假阴性率为40.0%(6例检出,4例漏检),其中EDD〈35.5岁的孕妇有3例;18体综合征筛查风险率大于临界值者有102名,占0.52%,经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有3例胎儿为18体综合征,18体综合征筛查阴性的孕妇中无18体综合征患儿出生。结论:孕中期行血清联(AFP、uE3、Total-βHCG)筛查,对于EDD〈35.5岁的孕妇有较高的胎儿唐氏综合征和18体综合征筛出率,但也漏检了3例EDD〈35.5岁的孕妇。对于漏检孕妇的数据进行回顾分析可发现,75%的漏检孕妇筛查结果提示风险率大于1∶1000,而如血清联筛查采用临界值为1∶700,则能使将检出唐氏综合征胎儿数提高到9例。

  • 标签: 三联筛查 母体血清筛查 唐氏综合征 18三体综合征 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前后联合双切口钢板固定方案治疗合并柱损伤的复杂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骨科2014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68例合并柱损伤的复杂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随机数字分为两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前后联合双切口双钢板固定方案治疗;观察组给予前后联合双切口钢板固定方案治疗。记录比较两组的手术创伤指标、预后指标、两组治疗前后的HSS评分、优良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大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等预后指标显著短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SS评分均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优良率为91.2%,对照组为7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0,P=0.03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8%,与对照组的14.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8,P=1.000)。结论对于合并柱损伤的复杂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前后联合双切口钢板固定方案疗效确切、患者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 标签: 复杂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 三柱损伤 前后联合入路 内固定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不同血流阻断在原发性肝癌手术中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2年1月—2015年6月来该院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患者96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将其分成A、B、C3组,每组32例,A组采用第一肝门阻断,B组采用半肝血流阻断,C组采用保留半肝血流阻断。观察3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53.45±20.92)min、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212.08±18.94)min、C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56.95±17.83)min,A、C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B组;A组患者术后胆红素恢复时间为(11.27±2.58)d、B组患者术后胆红素恢复时间为(7.53±1.85)d、C组患者胆红素恢复时间为(7.41±1.36)d,B、C两组患者术胆红素恢复时间明显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在术中出血量及血流阻断时间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述3种血流阻断均能减少原发性肝癌患者术中出血量,但半肝血流阻断及保留半肝血流阻断安全性更高,且保留半肝血流阻断操作简单,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 标签: 血流阻断法 原发性肝癌 肝血流阻断法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目测定位在新生儿桡动脉采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2017年1月到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204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需要实施新生儿桡动脉采血,对照组102例采用触摸;观察组102例采用目测,回顾分析新生儿桡动脉采血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新生儿桡动脉采血穿刺成功率以及采血时间优于对照组上述指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目测在新生儿桡动脉采血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采血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新生儿桡动脉采血 目测法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活血利水对脑出血老年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脑出血患者7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中心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仅接受西药治疗,实验组在则接受西药联合活血利水法治疗,对比2组老年脑出血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性。结果实验组老年脑出血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4.29%)明显优于对照组老年脑出血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82.86%),P<0.05。同时,实验组老年脑出血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水肿吸收率、血肿液化吸收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活血利水法治疗脑出血的效果较好,可以减少患者的脑水肿情况,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 标签: 活血利水 脑出血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内治与外治法结合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近8年门诊就诊的儿童抽动障碍患儿65例,按就诊时间先后分为西医组34例和中医组31例,西医组用泰必利口服治疗,中医组用中药内服与刮痧推拿结合治疗。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9.16,p<0.01。两组治愈率比较χ2=9.61,p<0.01。中医组疗效明显优于西医组。两组不良反应比较χ2=7.13,p<0.01。中医组安全性明显优于西医组。结论中医治疗小儿抽动障碍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 标签: 抽动障碍 内治法 外治法 中医 泰必利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在结肠癌治疗中,应用中间入路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分析。方法选取66例,在我院进行结肠癌治疗的患者来研究,将其分组分别施以其中间入路完整结肠系膜切除(观察组),以及常规的根治术(对照组)进行治疗,分析其结果的不同。结果观察组经过该切除术治疗后,身体各项指标变化显著,且优于对照组,组间经过详细的对比,有较大差别有意义,P<0.05。结论针对结肠癌患者的临床治疗,应用中间入路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治疗,效果较好,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预后质量。

  • 标签: 结肠癌 中间入路法 完整结肠系膜 切除 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