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8 个结果
  • 简介:日本文献《古事记》(712)用汉字写成,基本为汉文却有所变异。故其词义与汉语不尽相同。本文从语义学的角度,采用共时的研究方法,尝试分析其与汉语词义的差异,并将其异变归纳为义位的异变、异域的异变、义位与异域均异变三种类型。这对于研究汉日语词汇比较及日本语言文字史均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标签: 《古事记》 变体汉文 词义异变 义位 义域
  • 简介:同音词是日语汉语词汇的突出特征。造成大量同音词的原因除了本身音节数量少之外,历史上汉字音的变化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这种变化集中表现在长音开合混乱、拗音化、合拗音的直音以及转呼音等方面。从这种语音变化角度对同音词进行考察,不仅对认识同音词形成过程,而且对同音与表记、同音与词义之间关系认识等方面的考察研究,无疑也将产生积极的意义。

  • 标签: 日语 汉语词汇 同音现象 长音 拗音 转呼音
  • 简介:日本漫画作为日本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得到人们的广泛共识。世界范围内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为热爱日本漫画而关注日本、学习语,中国也不例外。但是,就如何在日语课堂上有效运用日本漫画进行日语教育这个课题,国内的日语教育研究界还鲜有系统研究。本文拟从日本漫画及其影响力、漫画与日语教育的关系、故事漫画在日语教育的运用案例、今后的课题和展望四个方面探讨日本漫画在日语教育的运用问题,以期抛砖引玉,促使更多的同行共同来关注这一课题。

  • 标签: 日本漫画 日语教育 会话语境 语用能力
  • 简介:日语补足被省略的名词结构时,可以根据动词的属性确定被省略的名词格的句式,并通过句式推导出被省略的名词结构,揭示该名词结构与话题的关系。一般来说,语境在话题焦点转移过程中发挥作用。其特点是被省略的名词结构若与认知的背景特征以及交际的话题相重合时可假设为话题,话题焦点转移时,语篇的名词格也要相应地变化。语用学的认知原则认为语义内涵具有提示语境前提的作用。通过语义内涵和会话结构相邻对的联想功能可以补足会话中被省略的名词结构。

  • 标签: 省略 名词格 名词格的句式 话题焦点转移 语义内涵 相邻对
  • 简介:我们汉语在描述空间方位时,如果没有修辞或其他特殊需要的话,一般习惯于先左后右的描述顺序,即先描写左边,再描写右边。如徐霞客在

  • 标签: 日语 语法 文化内涵 表达方式
  • 简介:本稿立足于文化人类学观点,对家庭生活的文化表象——人类生活的最基本的模式和制度(婚姻、家风、家训)进行了考察。得出"文化"具有"普遍性"和"个别性"的相对性性质。在家庭生活,"文化"不仅是该家庭的表象,同时也是该家庭的制度,是家庭成员的行动指南。我们期待通过对文化相对性性质,以及"文化"在家庭生活的制度功能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加深对于文化的传承、兼容、发展这一结构的理解,进而使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能够得到更广泛的接受;同时,也期待能够更加有意识地运用文化的制度作用来调节家庭以及社会的发展方向。

  • 标签: 家庭生活 文化表象 婚姻 家风 家训
  • 简介:本文以跨文化视角分析具有东北亚文化血统的美国华裔、日裔、韩裔等文学文本主旨。首先,文章介绍美国亚裔研究的两个关键词"亚裔美国人"和"亚裔美国感"。之后,围绕身份认同主题,从文化乡愁、历史负重与现实纠结等层面,探讨中日韩裔文本建构的双重"他者"。结论指出,研究美国亚裔文本有益于我们了解美国亚裔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东北亚文化。

  • 标签: 东北亚文化 美国亚裔文本 双重“他者”
  • 简介:中韩两种语言都存在因果复句,但因这两种语言分属不同语系,所以它们在复句的表现方法及连接手段上都有着很大差异,韩国语的因果复句不仅和汉语的因果复句相对应,而且还能和其他语义关系的复句或其他表现形式相对应。先行研究成果当中极少运用中韩对译小说语料库来研究复句的情况,尝试利用韩对等翻译小说语料库进行复句研究,运用实际双语例句、使用比较分析法进行考察分析韩国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等因果复句在汉语的对应形式,这对于中韩复句的研究及教学将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和参考。

  • 标签: 韩国语 因果复句 语料库 汉语 对应形式
  • 简介:在翻译,忠实于原文,就是在可能范围内力争既“形似”而又“神合”;能近两步,就不要只近一步。否则就干脆绕点远,采取意译;但能远一步,就不要再远两步。如同“神合”还包括力求保存原作的风格美;“形似”,也包括力求追随原作的文字美乃至句式

  • 标签: 叙述句 语法关系 可能范围 存现句 描写句 格助词
  • 简介:在本刊90年第一期发表了马洪伟同志的《〈北国之春〉歌词的一处误译》之后,本刊编辑部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许多热心专家及读者的来信,对马洪伟同志提出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因本刊篇幅有限,不能把争鸣文章一一刊出,本期仅发表大连理工大学专家神谷纯子女氏一文,以飨读者。

  • 标签: 北国之春 神谷 洪伟 大学专家 春衣 冬服
  • 简介:浅谈日语的几个时间性词语大连理工大学马建新众所周知,日语中有「朝」、「夜」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虽然很常见,但它们所指的时间却需要初学者加以注意。为此,笔者,总结归纳了几个时间性词语,作以简要分析,以飨读者。1、/黎明、拂晓。这两个词都是指天刚蒙...

  • 标签: 日语 间性 学习到深夜 词语 夜中 大连理工大学
  • 简介:日本女性文学始自《万叶集》,那里收录了为数不多的女性歌人的作品。到了平安时代,女性的文学创作达到了顶峰,形成了日本国文学的基调。而到了室町时代,就很难发现著名的女性歌人、作者。但是,如果把"艺能"也纳入到"文学"的概念来思考,就可以发现日本的女性在"艺能"自始至终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论文比较了包括"艺能"在内的日本和欧洲的古代女性文学史,指出了欧洲中世纪女性书写和日本古典女性文学与宗教、预言能力以及"艺能"的关系。

  • 标签: 女性文学 艺能 宗教 欧洲中世纪文学 日本古典文学
  • 简介:本文围绕被动句式主格名词与有生物、无生物的关系;主格名词与句中是否出现施事者,出现的施事者是有生物还是无生物、是有定还是无定、是否具有特殊意义价值;领格关系被动句中主格名词与所属物的关系等探讨了日语被动句式主格名词的性质、特征。通过对其性质、特征的把握,将有助于明确汉日被动句的异同。

  • 标签: 有生物 无生物 有定 无定 特殊性
  • 简介:翻译过程中最让人感到困难的往往是两种语言结构方面的巨大差异,本文运用对比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导致汉俄两种语言结构差异的深层原因——思维模式或习惯的不同进行了探索,得出在汉俄、俄汉书面语篇的翻译过程存在着汉语主体思维与俄语客体思维、汉语螺旋思维与俄语直线思维等类型转换的结论。

  • 标签: 汉俄翻译 语言结构 思维模式 翻译转换
  • 简介:《象的失踪》的先行研究显示了一种以"象"为中心对小说进行考察的倾向。但如果从"我"的角度进行文本研究便可以发现:小说是通过对"大象失踪"事件的叙述,折射了"我"眼中的社会以及"我"对其所持有的态度。

  • 标签: 村上春树 象的失踪
  • 简介:基于语料库的语言测试研究已经成为当前语言测试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向之一。国内有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英语界,结合目前俄语测试研究的发展现状,我们对语料库在俄语学业测试和水平测试两个方面的应用问题更为关注,具体可应用于精读、阅读、听力、写作和翻译及专业俄语四、八级统测等方面。

  • 标签: 语言测试 俄语测试 语料库 学业测试和水平测试
  • 简介:藤原俊成的歌论书《古来风体抄》前后两稿抄录出的万叶歌在文字上存在着细微的差异,本文通过对一首和歌文字差异的分析,借助俊成本人的作品论证这一字之差并非是辗转传抄引起的文字错误,而是俊成有意改动的结果,进而得出结论:在这一改动的背后,潜藏着作为新歌风开拓者的俊成与因循守旧的六条家之间日趋激烈的对抗。

  • 标签: 古来风体抄 万叶集 藤原俊成 显昭
  • 简介:日本室町时期的文化,究其实质是以中国禅以及禅文化的传入为契机,在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其刺激和影响、渗透之后,在承袭了其主要精神和内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从其主要内涵(包括文艺理念、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来看,日本室町文化与禅文化之间,客观上存在着许多内在的、精神层面上的渊源、承袭关系。考察和讨论日本室町文化的禅文化因素,探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更客观地认识和理解日本文化的特征和本质,更全面而准确地把握中日两国的文化关系。

  • 标签: 室町文化 禅文化因素 内在联系
  • 简介:《斯普特尼克的恋人》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1999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其中部分情节来自短篇《食人猫》。对于村上而言,这部作品与《地下》及《在约定的场所:地下2》一样都是处于创作转换时期的作品。本论文通过与短篇作品的对比,分析其中叙述视角的变化、故事的安排策略及其与主题生成之间的关联。长篇作品中叙述视角的变换从外部给作品带来全新视觉感,可以多方位地帮助传达小说的内核—故事。而作家笔下的故事通过共鸣,治愈人们的孤独,同时也直抵人心,促使人们对自己内心深处的反思。

  • 标签: 村上春树 故事 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