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5 个结果
  • 简介:在成功举办首届“《英语世界》杯”翻译大赛之后,《英语世界》杂志社将联合南开大学、中国翻译协会社科翻译委员会共同举办第二届“《英语世界》杯”翻译大赛。今后,我们拟将此项赛事办成每年一届的活动,以激发英语爱好者的翻译热情,给力英语学习,探寻翻译之星。诚愿此项赛事真正成为翻译爱好者晒秀佳译的一方天地。

  • 标签: 英语世界 翻译 大赛 启事 南开大学 英语学习
  • 简介:“新四级”考试的神秘面纱终于在6月24揭开了。虽然题型、流程有所变化,但作文部分(作文原题附文后)却无明显改变,仍要求在30分钟的时间内写一篇120词的短文.内容还是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相关,题目是“OnStudentsSelectingTheirLecturers”.并给出了写作提纲。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怎么写好这篇作文。

  • 标签: 作文评析 CET-4 言简意赅 文采 写作提纲 考试
  • 简介:很久很久以前,两个山顶洞人起了争执,一个捡起石头扔向对方,另外一个连忙拿起手里的棒子,猛力一挥——砰的一声,只见那颗石头飞向遥远的天空。咦,这不就是棒球吗?虽然这只是个玩笑话,但美国人在聊天时确实总爱扯上棒球,因此许多典故、笑点和俗语都和棒球术语有着密切的关系。这项体育运动常被称为美国的国球,是美国人成长记忆的一部分,更是被誉为美国文化的象征,美国梦的缩影。

  • 标签: 棒球 冬季 季节 世界 美国人 体育运动
  • 简介:文人画家之重即兴神驰,即在其目的与手段之浑一。未画之先,了无定式;作画之时,亦非必然,以此“偶得”为文人画最重视之境界。“偶得”者,不可依样描画,不可重复,即使画家作同一题材,亦绝不可能依样葫芦。“偶得”之作,亦未必佳,孟子所谓“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则神圣之作,虽大手笔百无一焉,干无一焉。此类作品不可以耐心得,不可以时日计,唯不知何日、何时,天时、地利、人和种种不可期予之条件汇而萃之,当此之时,则天人合一之极境不期而至。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一俯仰之间不亦越乎万里之外。天成之文章,只属妙手偶得,愚钝者虽欲得而不可梦见。气韵者,宇宙恒变不居之势态流转也,无此势态而欲生动,则若痴人之说梦矣。

  • 标签: 格拉斯哥大学 世界 泼墨 文人画家 天人合一 文章
  • 简介:Alousymarriagemightliterallymakeyousick.Maritalstrife3andotherbadpersonalrelationshipscanraiseyourriskforheartdisease,researchers

  • 标签: 婚姻 心脏病 心态 情绪 健康
  • 简介:时间:2011年8月2328地点:北京外国语大学承办单位: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大会主题:多样中的和谐:语言、文化、社会分议题:A.语言习得与加工:1.母语习得;2.二语习得;3.识字研究;4.心理语言学B.语言教学:5.母语教育;6.标准语教育;7.外语教学与教师发展;8.语言学习中的自主学习;9.多语言环境下的语言与教育C.不同职业中的语言:10.商务沟通及专业交流;11.翻译、口译和媒介作用;12.语言与法律;13.语言与职场D.社会中的语言:14.社会语言学;15.语言政策;16.多语言与多语言文化;17.跨文化传播;18.亚洲语境下的应用语言学E.应用语言学与方法论:19.语篇分析和语用学;20.修辞学与文体学;21.比较语言学与错误分析;22.词典学与词汇学;23.教育技术与语言学习;24.语篇与文本中的多模态;25.语言评估与测试参会形式:分组论文宣读;论文展示;专题研讨;工作坊工作语言:英文和中文,以英文为主论文提案:包括20字以内的论文英文标题、50字的英文概要和500字的英文摘要请登录大会官方网站(www.aila2011.org),...

  • 标签: 世界应用 大会征稿启事 应用语言学
  • 简介:(三)汉语向东方传播西域文化的作用汉语不仅自身向亚洲许多国家提供了表达中国物产的词汇,还在沟通东西方文化中超过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汉语在中世纪东方曾起过西方的拉丁语所起过的那种共同文学语言的作用,所以同西域(包括印度)的文化有关的词语有不少是经过汉语吸收后再传播到朝、、越等语言中去的。下面先谈汉语在传播佛教中的作用。尼赫鲁说过:“中国与印度互相接近,并开展很多接触,这是得力于佛教的……据说第六世纪,单在洛阳境内就曾经有过三千以上的印度僧人和一万户印度家庭。”

  • 标签: 外语词汇 汉语借词 西域文化 越南语 朝鲜语 欧洲语言
  • 简介:历经五万年左右的澳洲原住民"梦幻"世界观,是当代澳洲原住民作家创作的底层代码。澳洲原住民作家亚历克西斯·赖特凭借《卡彭塔利亚湾》摘得2007年澳洲最高文学奖。国内外对《卡彭塔利亚湾》的评述主要是以后殖民主义、女性文学、魔幻现实主义、狂欢化为理论基础,分析了作家对原住民悲怆命运的叙述。本文以认知语篇学为依据,探讨作家本人"梦幻"世界观所蕴含的别样的时间观、土地观、历史观、教育观、神灵观在建构文本的叙述支撑力及阐释主题的意义反叛力,为评论原住民文学主体性提供一个新路径。

  • 标签: 澳洲原住民 “梦幻”世界观 《卡彭塔利亚湾》
  • 简介:世界文学崛起并迅速成为国际文学理论界和比较文学界的又一个前沿理论话题。本文是对王宁教授的访谈录,主要涉及世界文学的概念、发展模式和体系、世界文学作品构成、比较文学的新问题和方法,以及作为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理论升华的世界诗学的建构等。作为学贯中西的国际知名学者,王宁教授结合自己学习、考察、研究经历,在西方学者的研究基础上,从比较的和中国的视角提出了一种世界诗学的理论建构。这一理论话题值得引起国际学界的关注和讨论,并将改变和修正现有的世界文学和文论格局。

  • 标签: 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 世界诗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哥德斯密(OliverGoldsmith,1728-1774)的《世界公民》(TheCitizenoftheWorld,1763)出版于英国的“中国热”登峰造极的18世纪60年代。它先以“中国人的信札”(“ChineseLetters”)为名于1760年初在刚创刊的《公薄报》上连载,由于大受欢迎,两年后结集出版,题名为《世界公民》,

  • 标签: 世界公民 中国人 社会弊端 英国 信札 哲学家
  • 简介:在2013年第8期和第10期《英语世界》里,我们分别写了写翻译家林语堂和刘尊棋,其着眼点皆与中国文学和文化走向世界有关。在助推中国文学和文化“走出去”方面,还有很多翻译家也颇值得介绍,沙博理先生即其中之一。“沙博理”系英文姓名SidneyShapiro之绎译,寓意“博学明理”。读“沙博理”之前二字(即“沙博”)时,脑子里不期然蹦出“撒播”一词,再联想到先生之人生“主业”(即将中国文学译介至英语世界),本文标题因此“得来全不费工夫”。

  • 标签: 中国文学 英语世界 沙博理 翻译家 文化“走出去” 印象
  • 简介:“翻译是世界观的转换”是翻译研究者根据洪堡特“每一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的论断提出来的。本文在论述了“翻译是世界观的转换”的基本论断后,主要从不同语言间在范畴化、词汇化命名机制、人类对客观事物处理加工方式、人类对客观事物价值、态度和观念差异以及搭配联想方式、词序认知思维和逻辑认知思维等方面的差异,论述了翻译中世界观的转换,即认知思维方式的转换机制,从而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 标签: 翻译 认知 范畴化 命名机制 搭配联想 逻辑认知
  • 简介:四川外语学院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具有较长的发展历程,培养了刘小枫、张京媛、杜青冈等在该领域颇有影响的优秀学者,也汇聚了一支稳定的学术队伍,建立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点。20世纪80年代中国比较文学全面复兴之初,四川外语学院的杨武能教授与四川大学的曹顺庆教授共同发起并成立

  • 标签: 比较文学 学科点 西方大学 四川 外语 研究方向
  • 简介: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外语,包括英、、俄、韩、德、法、越南语等。老舍的作品超越了原来的满语、汉语语境和民族局限性,在国际文坛上也有广大读者并受到批评界的广泛讨论。就其在世界上的接受程度与其经典程度而言,老舍的作品早已成了世界文学的一部分。笔者将以老舍作品在国外的翻译和接受为例,结合戴姆罗什等人的当代世界文学理论,尝试探讨老舍著作是如何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的,并借机对中国文学如何成为世界文学进行反思,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 标签: 老舍 民族文学 世界文学 翻译 文化交流
  • 简介:高校世界文学课程对培养学生国际化文化视野有重要作用。传统的世界文学教学模式面临一言堂、地域文化与世界文化等等矛盾。改革教学模式,引入双语教学、影视文学、比较文学等模式,尤其突出本地区高校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使世界文学课程成为海南本地高校培养具有国际文化视野的学生的重要教育途径,为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发展担负教育与培养人才的重任。

  • 标签: 国际化 世界文学 教学改革
  • 简介:本文通过对《世界大国文化外交·法国卷》这部著作的解读,从文化外交的由来和作用人手,分析了法国文化特点,深入剖析了法国文化外交战略的实施,最后回顾我国文化外交的历程嬗变,揭示法国对我国文化外交的启示,对我国文化外交的建设和塑造更好的大国形象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 标签: 法国 文化外交 中国 借鉴 大国形象
  • 简介:美国当代作家约瑟夫.海勒的长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是黑色幽默小说的经典力作,其荒诞的反讽效果和幽默的语言形式备受人们关注,但荒诞形式何以产生意义的认知理据却少有人问津。本文试图通过“否定”这一前景化语言形式的认知属性及诗学功能,借助认知语篇的文本世界理论探讨小说荒诞世界的认知建构,通过人物与荒诞世界“社会规约”的心理冲突解析他们的悲剧命运。本文认为,小说的荒诞世界不是无序的混乱,而是军事官僚掌控下井然有序的颠倒镜像世界。’

  • 标签: 《第二十二条军规》 否定 文本世界 荒诞 颠倒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