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2 个结果
  • 简介:<正>在处理涉外刑事案件的诉讼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是如何开展国际间的司法协助活动。近年来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加强了国际社会的联系,同时也为进行涉外刑事诉讼拓展了广阔途径。为适应新形势下司法工作的客观需要,本文拟就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的概念、特征和形式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 标签: 国际刑事司法协助 涉外刑事案件 客观需要 刑事诉讼 诉讼过程 司法工作
  • 简介:韦伯的合理性理论备受关注,为我国的法治改革过程中提供了理论依据,曾经有过一段时期理论界特别注重法律的形式合理性的改革,但随即又有观点推翻它.因此,对法律形式合理性被提出的最初意义有必要再次地进行探讨,认清其真实的含义.

  • 标签: 形式合理性 实质合理性 合理性
  • 简介:实质的刑法解释论与形式的刑法解释论是大陆法系不同的构成要件理论(构成要件符合性判断)之争的产物。由于我国两大解释论之争在逻辑起点和具体内涵上都存在模糊不清之处,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当下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之争进行重新定位与解读。首先,传统的平面式犯罪论体系框架下的两大解释论之争是在"虚幻的对立"中展开的,其产生的原因实际上并不存在。其次,两大解释论之争是在阶层式犯罪论体系的语境下展开的,且与阶层式犯罪内部三阶层、二阶层的分歧有关。但是,当下我国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的争论焦点与其说是对"构成要件符合性"的解释之争,不如说是对"罪刑法定原则符合性"的理解之争。

  • 标签: 刑法解释论 实质刑法解释论 形式刑法解释论 构成要件
  • 简介:二元罪过形式选择型犯罪是刑法修订后新创制的犯罪类型,是对依罪过形式把犯罪区分为二元罪过形式分离型犯罪与二元罪过形式混合型犯罪之传统的突破。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了该类犯罪在其刑事立法进一步完善前的罪名确定问题。

  • 标签: 二元罪过形式 选择型 犯罪 罪名确定
  • 简介:作为义务是不作为成立的逻辑前提,对于正确认定不作为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义务在不作为犯构成的体系性地位问题应该从"因果关系说"、"违法性说"、"构成要件相当性说"三种学说的嬗变中加以考察。作为义务经历了一个从形式的义务论到实质的义务论的演进过程。实质的作为义务论不是对形式的作为义务论的否定,二者间存在一种逻辑上的位阶关系。形式的作为义务是存在论意义上对作为义务的形式判断;实质的作为义务是价值论意义上对作为义务的实质判断。

  • 标签: 不作为 作为义务 形式义务论 实质义务论
  • 简介:<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草案)》(以下简称《公证法》)已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公证的性质问题以及其决定的公证机构的组织形式问题是公证立法过程中争论最多、分歧最大的问题。从理论层面上弄清这一问题,关系到公证法的基本的定位和公证制度的整体架构,是一个涉及全局的根本性问题。

  • 标签: 公证法 公证制度 公证活动 赔偿责任 法律服务 证明权
  • 简介:为了给社会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英国在2005年正式引入“社区利益公司”法律形式。社区利益公司是有限公司的一种类型,是社会目的和商业形式的有机结合。社区利益公司可以采取担保有限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两种形式,应确保“资产锁定”,官方规定了分红上限。英国政府授权“社区公益公司监管人”来管理社区利益公司和负责登记。

  • 标签: 社区利益公司 社会企业法律形式
  • 简介:主观解释论与客观解释论都是极端的解释立场,应采用以主观解释为主、客观解释为辅的折衷说。客观解释论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过其蕴含了突破刑法规范的内在冲动,从解释主体、解释对象及解释效果等层面探讨客观解释论的适用界域很有必要。既然客观解释论蕴含了突破刑法规范的风险,就需要为客观解释设计规制措施,具体可从刑法文本疑难、判决书说理及公众认同等角度展开。

  • 标签: 主观解释 客观解释 法律意识形态 法律价值
  • 简介:《刑法》第114条对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罪过形式未加规定,学术界对该罪的罪过形式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罪过形式只能是过失,这是大多数学者的观点,也是各类教科书的通说(以下简称为通说);另一种观点认为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罪过形式可能是间接故意,也可能是过失;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罪过形式只能是间接故

  • 标签: 重大责任事故罪 罪过形式 再思考 果心 心理态度 违反规章
  • 简介:<正>一、法律的价值合理性与工具合理性在法律实践和法制建设过程中,要不要引入价值因素和价值判断?这是一个长期以来在法学界存在争论的复杂问题。自然法学派与分析实证主义的一个主要对立和分歧就在于:在法的创制和法的实现中,是否存在"价值中立"?法价值观能否成为法的要素?自然法学派认为,人定法必须要有自己的价值倾向,必须要以既定的价值为归宿,自然法——"整个人类

  • 标签: 价值理想 教育法律 工具合理性 教育立法 法制现代化 形式合理性
  • 简介:<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一个历史性的转折关头,产权革命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试图从法律的角度,探索产权同商品经济的根本关系。一、明确的财产关系现代股份制,以其法人所有权和股东所有权的结合与分离为前提,创造和发明了二重所有权运动形式。一方面,原始资金所有者把自己的资金投资给企业以后,从企业领取了资金所有权的凭证——股票,而丧失了对原有资金的所有权。另一方面,企业接受

  • 标签: 企业家阶层 股东所有权 股份制企业 股票市场 财产关系 产权革命
  • 简介: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的主要分歧在于,对语义范围的不同厘定,形式解释结论多接近词语的核心意思,而实质解释结论多在语义最大范围的边界徘徊。罪刑法定以保障人权为宗旨,保证人们的预测可能性是其根本所在。分析预测性可能性的工具是常识、常情、常理,由人们凭借日常生活经验获知。形式解释论立足于常识,人们凭借生活经验较易直观感知,而实质解释论的权威性源自抽象的逻辑推理,建基于个人的价值判断之上,较难达成一致共识,不利于保证一般人的预测可能性。

  • 标签: 罪刑法定 形式解释 实质解释 预测可能性
  • 简介:<正>基于"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正在成为我国刑法学派之争的一个方面"或者"我国刑法学界围绕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展开了争论"的学术背景,《中国法学》(2010年第4期)"本期聚焦"栏目推出两篇力作,即陈兴良教授的《形式解释论的再宣示》(以下简称"陈文")和张明楷教授的《实质解释论的再提倡》(以下简称"张文")。读

  • 标签: 解释论 违法性 陈兴良教授 犯罪论体系 罪刑法定原则 张明楷教授
  • 简介:仲裁协议是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外在表现,是整个仲裁制度的基石。一般认为,仲裁协议应当通过书面形式来体现。如果仲裁协议未能满足此形式要件,以仲裁协议为基础的仲裁裁决就不可能得到法院的承认和执行。实际上,在仲裁程序的实务中,书面形式的认定出现了诸多难题。这方面较常见的问题是,双方当事人或一方当事人未签字的往来电传或传真是否构成“书面协议”,

  • 标签: 国际商事仲裁协议 书面形式 《纽约公约》 示范法 联合国 当事人
  • 简介:近年来,伴随着案件压力的不断加码,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的加班加点早已成为了“常态”。“通常情况下,法宫们的白天时间全部用来开庭,一天开4个庭算是最低的要求,只能下班后来:写判决。”朝阳法院研究室负责人胡雅妮告诉本刊记者。

  • 标签: 北京市朝阳区 人民法院 专业化 集约化 增效 负责人
  • 简介:利用紫外光谱法和一阶导数光谱法对不同树种及同种树不同产地的阔叶木木屑的浸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同树种不同产地阔叶木木屑浸物的紫外光谱图中。吸收峰的峰数、峰形有一定的差异:一阶导数光谱图中。正、负峰的峰数、峰位、峰形及振幅值的比值差异显著.据此可对阔叶木木屑进行种类的鉴别。

  • 标签: 阔叶木 浸提物 紫外光谱 导数光谱
  • 简介:隐性超期羁押在司法实践中客观存在,其表现为"形式合法而实质非法",出现该现象与司法人员执法观念偏差、现行法律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司法资源匮乏、分配不合理有一定联系。只有建立科学执法理念、完善法律制度、健全机制、合理配置司法资源,才能从防范机制上遏制隐性超期羁押。

  • 标签: 隐性超期 人权 取保候审 宽严相济 司法审查
  • 简介:预算法定的内涵可以从形式与实质两个层面加以认知。形式意义的预算法定强调支出必须且只能在预算规定范围内进行;实质意义的预算法定强调拓宽预算事前授权的范围,同时将规制重心从预算执行者具体支配资金的行为转移至预算资金使用的重大变动、预算执行过程以及影响预算执行的外部因素上。在预算法的制度框架之下,形式意义的预算法定面临失灵的困境,预算对支出失去约束效力。实质意义的预算法定,有助于使预算效力重新得以实现。我国《预算法》的修订应当以实质意义的预算法定为方向,扩大预算授权范围,确立预算变更的多元可控机制,规定绩效预算的基本框架,制定宏观总额控制规则。

  • 标签: 预算法定 形式意义 实质意义 预算约束 预算支出 《预算法》修订
  • 简介:目前,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正在推行的人力资本出资形式,是贯彻党和国家“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方针的重要措施之一。据笔者调查,推行工作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遇到不少法律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促使人力资本出资形式顺利推行,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拟就人力资本的概念和特征,推行人力资本出资形式意义及其制度构建,推行人力资本出资形式需要研究的几个法律问题等作一探讨。

  • 标签: 人力资本 出资形式 法律问题 推行 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人才强国”战略
  • 简介:<正>腾讯与奇虎360的恶性竞争事件已经告一段落,这是继微软黑屏事件之后引起最为广泛影响的互联网事件。该事件的教训是,在生死攸关的利益面前,互联网公司完全可以以牺牲用户的利益为代价大打出手,尽管是打着"保护用户不被劫持"的旗号。

  • 标签: 网络效应 腾讯 微软黑屏 权力形式 应用软件设计 垄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