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63 个结果
  • 简介:表征的观看与现实的观看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对“观看行为”、“观看方式”的高度重视.这种重视使得“表征的观看”必然地走向“观看的诗学”。观看何以发生?观看怎样进行?观看如何利用“视框”的限制创造新奇的效果?如何克服“视框”的局限“看见”到更多?甚至还有对于观者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像艺术家一样观看?这些构成了观看的诗学所关注的问题。从逻辑上,可将之描述为“视知觉的完形”、“纯粹的凝视”和“观看的症候”三个彼此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阶段。

  • 标签: 观看 诗学 视知觉的完形 纯粹的凝视 观看的症候
  • 简介:<正>在现今这个丰富而又贫乏的年代里,随着影像文化的迅速崛起和文化工业的急剧扩大,与商品化、消费性、住重感官享受的时代趋势格格不入的诗歌,也许只能在“诗离我们远去”和“我们离诗远去”的咏叹中悲而不壮地置身于社会的边缘。就想想近在眼前背影依在的朦胧诗时代吧,与整个社会因为共同的灾难和危机的突

  • 标签: 诗学理论 理论与批评 海子 诗潮 海德格尔 后朦胧诗
  • 简介:陈良运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全书58.6万字,734页。本书为“九五”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最终成果。《焦氏易林》是西汉焦延寿所作的一部占卜书,也是一部四言诗集,本书即为作者对《焦氏易林》作诗学解读的一部专著。全书分上、中、下三

  • 标签: 易林诗学 焦氏易林 诗学阐释
  • 简介:选取中国诗学研究中的三部有代表性的著作,进行比较研究和评述,重点分析了最新诗学成果《中国诗学通论》,从中总结学术研究成功的经验和方法,以期对当代较为浮躁的学术界有所促进。

  • 标签: 研究方法 诗学研究 《中国诗学通》 古代诗学 诗歌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2
  • 简介:第二是现实社会文化问题的正面研究,不论我们是研究现代的文学问题还是古代的文学问题,对于文学的文化研究来说

  • 标签: 文化诗学 新理性 理性精神
  • 简介:船山对诗歌的创作心理规律有精深独到的见解,曾借用了佛学的“现量”这一术语,表达诗创作的心理机制或心理特征。本文不同意有的论者将船山诗学中的“现量”释为“审美感知”的诠释,而认为“现量”的美学内涵应是“审美直觉”。在船山诗学中,“现量”(审美直觉)更多地被表述为“心目”、“以心目相取”或“即景会心”。船山的“现量说”是对前代诗学关于诗创作艺术心理研究成果的兼综与超越,达到了中国古代诗学创作心理研究的最高水平。

  • 标签: 王夫之 船山诗学 现量说 美学内涵 审美直觉
  • 简介:中古是与上古、近古相对的概念.它的基本特质就在于对诗之为诗问题的探索.中古诗学围绕着诗歌应该写什么,应用什么语言风格写,诗歌有什么用的问题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1.汉末(顺、献之间)--西晋末(永嘉年间),"诗缘情而绮靡"是这一阶段诗歌发展的基本走向;2.西晋末--东晋末,是玄言诗主导诗坛的阶段.诗体道而平淡是这一时期诗坛的基本倾向.3.刘宋--唐初贞观前后,这是中古诗学的总结时期.其基本的发展趋势是诗歌由玄言诗的"体道"转向"体物",并向着缘情回归,从而为最终复归于"言志"作着准备;在诗歌的风格上则由平淡经由秾艳而趋向清丽.中古诗学发展的内在动因至少有这样两条:质文代变,追求陌生化的审美心理;中古诗学的探索特性.

  • 标签: 中古 诗学 分期 玄言诗 言志 审美心理
  • 简介:死亡无论是作为一种具体存在的个性生命消亡的现象,还是作为人类心灵与精神上难以释怀的彼岸情结;它不仅成为文化传达的丰富内涵,也是人类审美观照的永恒主题之一,因此它既存在于人的现实生活中,也植根于人类文化心灵之中。本文试从中国当代文学的语境里探讨女性话语中死亡诗学的审美表达,从而以女性视野的特定角度审视当代死亡文化的一面。

  • 标签: 死亡诗 女性话语 诗学 女性视野 为文 中国当代文学
  • 简介: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各册都收入了几篇古诗。在教学中如果能选取与所学古诗的某一方面相同或相近的古诗来进行拓展,则既能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耳目一新,又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充分提高课堂效率。

  • 标签: 古诗 教学中 小学语文 大学生 课堂效率 阅读
  • 简介:薄伽丘是近代短篇小说的奠基者.他的诗学观点继承了希腊、罗马古典主义传统,又接受了文艺复兴初期新的思想,是在结合自己创作实践的基础之上表述的.薄伽丘的诗学理论是中世纪诗学理论到文艺复兴诗学理论的重要的过渡环节,开创了新的诗学理论的先风.

  • 标签: 薄伽丘 诗学理论 天赋 面纱 情感 功利
  • 简介: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IgorFeodorovich1882—1971)是本世纪著名的作曲家之一,是新古典主义的重要代表。这里发表的《音乐诗学六讲》是1939—1940年间,他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查尔斯·艾略特·纽顿诗学讲座中所作的学术演讲,它涉及音乐创作、音乐形态学、音乐批评、音乐表演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既是斯特拉文斯基对个人创作实践的反思,也是他作为一个新古典主义者的美学观念的阐发。因而,《音乐诗学六讲》是我们研究斯特拉文斯基的创作实践和音乐美学思想有价值的参考资料。由于篇幅所限,仅选其理论核心部分陆续刊出。

  • 标签: 创作实践 美学观念 作品 音乐诗学 斯特拉文斯基 革命者
  • 简介:经学是汉代居于主导地位的政治意识形态,也是汉代文化与学术的主体。汉代诗学把“天人感应”落实到“仁”与“和”上,确立了诗和艺术存在的终极原因和终极价值。以“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作为艺术创作的纲领与原则,以“比兴互陈”和“以史证诗”作为艺术阐释与艺术创作的基本方法。使诗学成为经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诗学精神与理念也只能是经学语境中的特定产物。

  • 标签: 汉代经学 天人感应 儒家诗教 比兴互陈 以史证诗
  • 简介:作为盛行一个世纪的“一代之文学”,东晋玄言诗在当时却是好评如潮。在那个“看杀卫玠”的特殊年代下,清谈的取舍决定着鉴赏的方向,本来是富于审美性的文学批评,却奇怪地依附于思理的清畅与高远;批评者皆为风流名士,批评的用语笼罩在玄学清谈的语境中;批评的取舍是重“理”轻“文”,批评的方式主要是人格赏誉和志趣品藻,批评的结果则是诗性精神的缺失。

  • 标签: 名士批评 人格品藻 诗性缺失 东晋 诗学批评 玄言诗
  • 简介:<正>《诗学》第一次被全面介绍到中国是1925年,《小说月报》上刊发了傅东华的中译本。七十多年来虽然有不少的美学史都在介绍《诗学》,但是具体针对《诗学》的专题研究并不多见。这表明,我们与《诗学》的对话还没有更全面、更深入地展开。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诗学》 悲剧主角 理解问题 悲剧艺术 悲剧情节
  • 简介:方东树的诗学观点主要集中体现在其《昭昧詹言》一书中,此书可视为桐城诗学之大成。本文意在梳理方东树的诗学渊源,主要从三个方面:家学、父执辈的影响及师承,通过对方东树诗学渊源的把握和了解,以便能够更好地辨明桐城诗学的渊源和走向。

  • 标签: 家学 父执 师承 以文论诗
  • 简介:研究方回,对于研究宋代诗史和宋代诗歌理论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着重回顾了20世纪百年来方回诗学研究的状况.20世纪的方回诗学研究,30年代和40年代是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研究可以看作是清人论争的继续,并有新的见解.80年代和90年代是一个时期,其中,80年代老一辈的研究者,上继前辈学者的思路继续推进,同时引进新的理论作新的思考;而新一代的学者已经开始以新的理论眼光加入讨论.90年代则在新的宽广的理论视野的观照下审视方回诗学,推动研究向深度与广度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

  • 标签: 方回 诗学研究 瀛奎律髓 一祖三宗
  • 简介:<正>一但丁亡命维洛那时,庇护人是年轻的斯加拉大亲王(CanGrandedellaScala),出于感激之情,但丁向斯加拉献上了《神曲》中他尚未写完的《天堂》篇,附以一信,为天堂篇作解。这便是今日所见的《致斯加拉大亲王书》。信件是用拉丁文写成,日期估计是在1319年。唯此信究竟是否出自但丁手笔,后世有所争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致斯加拉大亲王》所以阐述的诗为寓言说,确实是但丁本人的思想。《致斯加拉大亲王书》第7节中,有一节文字后世多为人援引:

  • 标签: 字面义 亚里士多德 奥古斯丁 圣经 寓言说 《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