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1《论文字学》中,德里达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思想,是打破西方哲学或科学理论的形而上学传统。这是因为在概念中兜圈子的抽象思维,无论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出现,必然是以思想、言语、文字的秩序排定,故而背后总有逻各斯中心主义在作祟。这便是理论的一般倾向,何以总是具有封闭性的原因。但是,在文学,特别是诗的文字中,对传统形而上学的突破,则往往具有出人意表的好效果。他提到本世纪美国的意想派诗学,认为它是东方文化.具体地说是汉字文化,在西方逻各斯中心的思想传统中,撕开的第一个裂口:“这就是费诺罗萨的著作的意义,他对庞德与其诗学的影响是尽人皆知的:这一无以缩减的意象的诗学,有如马拉美的诗学,最先打破了最为坚固的‘西方’传统。中国表意文字赋予庞德的文字的那种瑰奇想象,因此是具有无法估量的历史意义。”有关汉字的非逻各斯中心的特征,以及此一特

  • 标签: 诗学 解构批评
  • 简介:作为盛行一个世纪的“一代之文学”,东晋玄言诗在当时却是好评如潮。在那个“看杀卫玠”的特殊年代下,清谈的取舍决定着鉴赏的方向,本来是富于审美性的文学批评,却奇怪地依附于思理的清畅与高远;批评者皆为风流名士,批评的用语笼罩在玄学清谈的语境中;批评的取舍是重“理”轻“文”,批评的方式主要是人格赏誉和志趣品藻,批评的结果则是诗性精神的缺失。

  • 标签: 名士批评 人格品藻 诗性缺失 东晋 诗学批评 玄言诗
  • 简介:宋代对白居易的诗学批评,以“元和体”(“白体”)为突破口,复兴了白居易诗歌及理论的现实主义主张,重新体认了元和体“自适旷达”风貌的矛盾性。对白居易的批评视野的开拓,也加快了宋人梳理白诗题材的脚步。正是在对白居易的诗学批评中,宋人开启了建构“宋调”的大门。

  • 标签: 宋代诗学 诗论 元和体 白居易
  • 简介:作为诗学理论的现实基础,方东树对清代前中期诗学流派均有不同程度的批评,其主要特征:一是立足师古,崇雅贬俗、崇真黜伪;二是立足诗歌创作,强调创作与批评相统一。方东树对“近代”诸家的批评,虽不免武断,但却体现了他对时代诗学问题的独特思考。商榷前藻,发明诗学奥旨,以期金针度人之心理诉求,是其著述《昭昧詹言》的主要动机。

  • 标签: 桐城派 方东树 《昭昧詹言》 清代诗学
  • 简介:本文以"诗人批评家"的特质,探究痖弦诗学,凸显他敏慧的眼光、历史纵深的学养。论述根据痖弦所著《中国新诗研究》(1981)、《聚伞花序Ⅰ》(2004)与《记哈客诗想》(2010)三书。痖弦主张诗批评的第一要义是诠释作品,第二要义是探照出创作趋向;其批评特色展现在大坐标的衡鉴,以及对诗的抒情本质、社会意义的思省。

  • 标签: 诗人批评家 痖弦 诗学 抒情本质
  • 简介:钟嵘诗歌批评的基本思路是认为当下诗坛问题很严重,公认的大师并不高明,时人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而创作队伍的急剧扩大,则造成了水平的普遍下降.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向历史上优秀的诗人学习.钟嵘对于以谢緿、沈约为重要代表的"永明体"的两大特色:讲究声律和追求警句都有相当的保留,对他们通俗化的倾向也不以为然.对于当代诗人热衷模仿的鲍照,钟嵘作了一分为二,不赞成他"俗"的一面.钟嵘提倡高雅的审美趣味,主张兼用赋比兴而以比兴为主,以达成"风力"与"丹彩"的结合.

  • 标签: 钟嵘 《诗品》谢Zao 沈约 鲍照 比兴 风力
  • 简介:<正>在现今这个丰富而又贫乏的年代里,随着影像文化的迅速崛起和文化工业的急剧扩大,与商品化、消费性、住重感官享受的时代趋势格格不入的诗歌,也许只能在“诗离我们远去”和“我们离诗远去”的咏叹中悲而不壮地置身于社会的边缘。就想想近在眼前背影依在的朦胧诗时代吧,与整个社会因为共同的灾难和危机的突

  • 标签: 诗学理论 理论与批评 海子 诗潮 海德格尔 后朦胧诗
  • 简介:从创作心态角度分析了清代中期桐城诗派领袖姚鼐对浙派领袖厉鹗的诗学批评及其原因所在。姚鼐以充满阳刚气度的儒家君子人格作为立身之本,进而在文学创作中也追求一种与之相应的弘大之美;而厉鹗由于性格及生平经历等原因,一生以诗人自居,以文学创作为立身之本,故而在文学创作中求新求奇但境界不广,故此引发姚鼐对其创作的严厉批评,由此可知姚鼐、厉鹗两人诗学歧异的根本原因正在于其人生定位的不同。理解这一点不仅对于理解淅派和桐城派诗歌大有裨益,也为清代诗歌的心态史研究提供了一个上佳个案。

  • 标签: 姚鼐 厉鹗 诗学批评 人生定位 创作心态
  • 简介:<正>1)诗学(Poetics)之称,在西方可谓历史悠久,其广义等同于文艺理论,其狭义则专指“关于诗的文学批评”.(哈里·肖《文学术语词典》,麦格劳-希尔出版公司,1972)在中国、“诗学”一名迄今未为理论批评家们广泛采用.《现代汉语词典》、《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辞典》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等工具书无“诗学”一词,《辞海》虽有“诗学”词条,却指的是西方的含义.但实际上,“诗学”之称,在中国却也是古已有之.元人范德机撰《诗学禁脔》,

  • 标签: 中国古典诗学 英美新批评 印象式批评 新批评派 以意逆志 反讽
  • 简介:近来有关文学理论发展取向的争论,在一定范围内不无道理地聚焦在是要“文学研究”还是要“文化研究”这一非此即彼的选择上.这当然有其合理性,但在我看来,另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被忽略了——这就是文学理论的存在方式本身的转变,即文学理论内部理论方式与批评方式之间的新型关系的生成,这使得我们有必要正视当前理论与批评的互渗关系及批评理论的兴盛。

  • 标签: 文学理论 批评理论 诗学 “文化研究” 文学研究 忽略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8-16
  • 简介:批评理论既是一种对于具体文学文本的批评,批评理论是一种在具体的文本分析中探索文学的普遍问题的文学研究方式,批评理论始终依赖于文学文本的修辞性细读

  • 标签: 中重构 兴辞 化走向
  • 简介:《四库全书总目》是目录学巨著,“也不失为系统的文学批评”史纲,巧用多种修辞手法是其诗学批评的特色之一。这种方法既带来了品评本身的诗意化。又保存了作品内蕴的丰富性,取得了“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品鉴效果。现从其常用的修辞手法中选择几例试作赏析:

  • 标签: 《四库全书总目》 修辞手法 诗学批评 欣赏 文学批评 目录学
  • 简介:中国古代诗学批评在诗歌创作发生论上,十分注重自然界景物的变化对诗人创作的触动和感发作用:在对诗歌文本的分析上,往往将一首诗视为一个完整的生命有机体,以人体各要素或动植物生长规律来喻说诗歌创作原理;在诗歌风格的品评上,大多以自然风物或各种自然情境来描述性地勾画诗歌风格。并由于崇尚自然的观念而形成了以自然清丽为工的批评传统。这些都显示了中国古代诗学批评与“自然”之间的不解之缘.

  • 标签: 诗学 自然 感物 譬喻
  • 简介:印度梵语诗学在中国学界的译介还不到一个世纪。由于语言的问题,中国学界只有极少数人从事梵语诗学的翻译和介绍。迄今为止,这种翻译介绍已经取得一些可喜的成果。伴随对梵语诗学的译介,一些学者开始了对梵语诗学的系统研究或专题研究,有的学者还进行中印、印西诗学比较研究。这使梵语诗学在中国学界逐渐受到关注。还有两住学者利用梵语诗学进行文本阐释。

  • 标签: 梵语诗学 比较诗学 比较文学
  • 简介:文学经典的跨时代传播形成濡化行为,导致文学表象在读者的理解中成为一种先于甚至优于现实的符码。因而经典吸引甚至迫使族群成员进入经典的阅读之列,也使意识形态需要阐释经典而确证自身的合法性。这些要素形成了文学经典传播的马太效应。它与文学经典趋向于表述具有象征意义的公共世界、具有人性色彩和形象亲和性、以其模糊性预留了多重的阐释空间等文本特质息息相关。这些特质及传播上的马太效应,不但使经典容易成为意识形态的帮佣,而且使经典成为一个文化反思的盲区,人们以经典为认知工具,纵容它僭越哲学和历史。经典的这些潜隐的负功能容易使族群的行为走向非理性。

  • 标签: 文学经典 马太效应 符码 负功能
  • 简介:较之同时代和后此的那些动辄贩卖西方文论和唯某某主义是瞻的批评家,在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先锋诗歌批评版图中“诗人批评家”陈超以其精准、独到、深迥、性情、洞见、敏识确立了属于自己的话语谱系和精神坐标。他在一贯维系诗歌的本体依据和诗人个体主体性的同时,在时代情势的强行转换中又持有了规避话语失语症的对应能力。他在深入当代“噬心主题”的吁求中,在“个人化的历史想象力”和“求真意志”的驱动下彰显出不可替代的诗学禀赋。

  • 标签: 陈超 诗学研究 诗歌批评 先锋诗 中国先锋 文本细读
  • 简介:从20世纪90年代起,"种族、性别和阶级"这一术语出现在美国学界并被频频使用。这一批评范式是由谁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呢?其意义何在?本文通过学理考据揭示"交错性"批评范式的历史渊源、代表人物以及对非裔女性诗学的影响。黑人女性特质被妖魔化、符码化,反映出多元"交错性"压迫的社会建构过程。修辞作为重要的表现手法再现了黑人妇女所遭受的"交错性"压迫,彰显出黑人女性书写"诗意的璀璨"。

  • 标签: 交错性 “种族、性别和阶级” 美国非裔女性诗学
  • 简介:一种诗学与文化批评体系的言说方式仅仅是支撑该体系的思维方式的外在表现形态.中国、西方和印度三家诗学与文学批评的言说方式分别呈现出体验性、思辨性和复合性特征,根源在于三者的传统思维方式的体验性、思辨性和复合性.

  • 标签: 言说方式 思维方式 体验性 思辨性
  • 简介:美国知名诗歌评论家玛乔瑞.帕洛夫的《不确定诗学:从兰波到凯奇》是一部深入探索当代美国诗歌特色及其创作走向的理论力作。在这部论"不确定诗学"的扛鼎之作中,帕洛夫从"不确定诗学"的鼻祖兰波入手,以从斯泰因到凯奇等为主的七位诗人为研究对象,以大量翔实的文本分析为基础,深入阐释了文化语境中当代美国诗歌的"不确定性"特色和反象征主义倾向,并提出重绘现代诗歌地图的必要性和反思现代主义的迫切性。帕洛夫的研究为微观文本细读和宏观批评建构都带来了实践性和理论性上的双重挑战和启发。

  • 标签: 玛乔瑞·帕洛夫 《不确定诗学:从兰波到凯奇》 当代美国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