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为探讨输尿管肾镜在泌尿系结石治疗中的应用.自1999年9月至2001年3月,对13例单纯ESWL治疗无效又不接受开放手术的肾盂及移行部结石患者,行经尿道输尿管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后残石配合ESWL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 标签: 输尿管肾镜 气压弹道碎石 输尿管移行部结石 肾盂结石 治疗
  • 简介:右肝巨大肿瘤在临床中较为少见,可侵及肝圆韧带根部、左肝管,偶尔能达到左右肝管汇合处。有时肿瘤长得巨大,可达到肝圆韧带和左肝管,由于将侵犯肝管的肿瘤完全切除存在技术上的困难[1],这种他犯常被考虑为手术切除的禁忌证。

  • 标签: 结肠肿瘤 肝转移瘤 扩大右肝切除术
  • 简介:摘要:本研究深入探讨了水泥基材料中氯离子的迁移行为及其防控措施,旨在为水泥基构件的耐久性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研究首先分析了氯离子的侵入途径与迁移过程,包括通过物理结构的进入和基于浓度梯度的扩散机制。进一步讨论了水泥基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因素,包括水泥水化反应产物及添加剂对氯离子迁移能力的影响。同时,评估了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以及特定恶劣条件对氯离子迁移的作用。针对防控措施,研究提出了材料改性、表面处理与维护修复技术,包括采用低碱水泥、矿物掺合料、纳米技术、以及电化学提取等策略。这些措施对于提高水泥基材料的抗氯侵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水泥 氯离子迁移行为 防控措施
  • 简介:摘要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LEC)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近年来引起关注的白内障术后发生后囊膜混浊的重要机制之一。目前已知多种信号通路涉及晶状体上皮细胞EMT的发生,比如TGF-β/Smad通路、Jagged-1/Notch通路、MAPK/ERK通路、Wnt/β-catenin通路、PI3K/AKT/mTOR通路等,其中最重要的是TGF-β/Smad通路。了解这些信号通路与后发性白内障发病机制的关系可为后发性白内障的预防提供理论基础。(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123-129)

  • 标签: 晶状体上皮细胞 上皮-间质转化 后发性白内障
  • 简介:摘要上皮-肌上皮癌(epithelial-myoepithelial carcinoma,EMC)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极少发生于泪道。本文报道了1例原发于泪道的EMC患者:62岁男性,主因“右眼溢泪10年,间断右侧涕中带血5个月”入院;鼻内镜下右侧下鼻道可见淡红色结节样新生物,表面覆盖伪膜;影像学检查提示右侧泪囊、鼻泪管及下鼻道占位。患者在全身麻醉下接受右侧泪道肿瘤切除术:在鼻内镜下充分暴露泪道,见肿瘤主体位于右侧鼻泪管及下鼻道,部分突入泪囊。术中完整切除肿瘤。术后病理提示为“上皮-肌上皮癌”。患者术后溢泪症状消失,随访10个月,肿瘤未见复发。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妇科肿瘤诊断与治疗的规范化,临床医生也开始越来越重视肿瘤的病理诊断,从而达到更好地治疗效果。特别是一些癌前期病变以及交界性病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更是关系到患者的手术范围、预后情况以及今后的生活质量。文章以宫颈上皮性肿瘤与卵巢交界性上皮肿瘤两种典型妇科肿瘤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病理诊断的研究现状问题及方式。

  • 标签: 宫颈上皮性肿瘤 卵巢交界性上皮肿瘤 病理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不同的手术路径选择。方法将116例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患者分为A、B两组,A组为肾盂及输尿管上段肿瘤组,采用后腹腔镜联合经尿道电切的方法;B组为输尿管下段肿瘤组,6例输尿管局部浸润的患者列入本组,采用70°斜侧卧位经腹腔途径肾、输尿管切除并膀胱袖状切除。结果116例手术均获成功,无术中并发症。A组手术时间平均125.5min,术中出血平均60ml,术后24~48h胃肠功能恢复;术后住院时间平均7d;B组手术时间平均140.6min,术中出血平均96ml,术后24~72h胃肠功能恢复;术后住院时间平均7.5d。有90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7个月,未发现切口及穿刺孔种植转移,但有10例行膀胱镜检查发现膀胱肿瘤。结论腹腔镜肾、输尿管全切和膀胱袖状切除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符合肿瘤治疗原则,安全可行。应根据肿瘤的位置来决定手术方式的采用。

  • 标签: 上尿路移行细胞癌 腹腔镜 手术路径
  • 简介:摘要超铀核素在环境中无处不在,长期摄入会带来内照射危害,同时也是未来环境放射性污染的重要来源。本文针对超铀核素从其来源及迁移行为两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国内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了后续应重点开展的工作的建议。

  • 标签: 超铀核素 环境 来源 迁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腓肠肌腱腱腹移行处部分断裂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总结2011年1月至2013年4月收治12例腓肠肌腱腹移行处部分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诊断及治疗措施。结果对12例患者进行随访,患者治疗优良率达97%;评分为优的11例中,有10例在1年后恢复了受伤前的运动能力,运动恢复率达83%。结论腓肠肌腱腹移行处断裂的临床诊断不容忽视,必要的MRI检查及详细体格检查能够减少漏诊;手术治疗能够较好的修复解剖外观与张力,缝合强度可靠,满足康复及力量训练要求,治疗效果满意,患者运动能力恢复率高。

  • 标签: 腓肠肌 腱腹结合处断裂 诊断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腰骶移行椎的X现表现,探究腰痛患者腰骶移行椎发生率及特点。方法以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我院行腰椎拍片的7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以DRX-NOVA(锐珂)行数字X线摄影。统计研究对象中腰骶移行椎病例数,并参照Castellvi标准将其进行分类。结果①入选病例腰骶移行椎发生率34.02%(247/726),腰椎骶化(73.28%)明显高于骶椎腰化(26.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间腰骶移行椎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腰痛合并LSTV患者中,CastellviI型25例(10.12%);Ⅱ型137例(55.47%);Ⅲ型63例(25.52%);IV型22例(8.91%)。Ⅱ型最多,IV型最少。结论临床以X线诊断脊椎移行效果显著,可证实腰骶移行椎与腰痛关系密切。

  • 标签: 腰骶部椎体移行 X线 腰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检测维甲酸受体β(RARβ)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8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标本中RARβ表达进行检测:男56例,女24例。病理分级Ⅰ级26例,Ⅱ级22例,Ⅲ级32例,临床分期T120例、T220例、T322例、T418例。复发性膀胱癌46例。10例正常膀胱组织作对照。结果10例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RARβ均为强阳性。8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RARβ阳性表达28例,阳性率为35.0%。RARβ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以及复发密切相关(P〈0.05)。结论RARβ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存在表达缺失,其表达缺失程度与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复发相关,可作为观察膀胱移行细胞癌复发指标之一。

  • 标签: 膀胱肿瘤 移行细胞癌 维甲酸受体β
  • 简介:技术转移能够加快科技资源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促进创新资源流动,是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为此选取从2001年至2016年的中关村和张江的专利转移记录,从时间、空间、转让主体及转让主题4个维度来对两地的创新活力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中观村和张江都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但发展的特点各有不同,未来需要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 标签: 技术转移 特征分析 中关村 张江
  • 简介:目的探讨维甲酸受体β(retinoicacidreceptor-beta,RAR-β)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标本中RAR-β的表达。病理分级:Ⅰ级26例,Ⅱ级22例,Ⅲ级32例;临床分期:T120例,T220例,T322例,T418例;其中复发性膀胱癌46例。以10例正常膀胱组织作为对照。结果10例正常膀胱粘膜组织中RAR-β均为强阳性表达。8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RAR-β阳性表达28例(35.0%)。RAR-β表达在病理分级Ⅰ级以及临床分期T1、T2期膀胱癌中表达较高;在复发性与非复发性膀胱移行细胞中的表达分别为17.4%和58.9%,差异显著(P〈0.05)。结论RAR-β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存在表达缺失,其表达缺失程度与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复发相关,有作为膀胱移行细胞癌预后指标的可能。

  • 标签: 膀胱肿瘤 移行细胞 受体 维甲酸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报告1例肌上皮癌。患者男,61岁。左耳前起肿物3年,溃疡1年,伴疼痛10余天。体检:左耳前1个直径约3.2cm大小类圆形浅溃疡面。皮疹组织病理检查:表皮未见明显异常;结节状肿物位于真皮,边界大致清楚,肿瘤细胞呈上皮样或浆细胞样,排列成网状、梁索状或旋涡状,无腺体或导管分化;细胞中等大,核椭圆或短梭形,核分裂易见,胞浆红染,部分透明;有少量纤维间质,纤维间隔较纤细,部分玻璃样变性,将肿瘤细胞团分割成网状、条索状。免疫组化:肿瘤肌上皮标记物SMA、P63和calponin呈弥漫阳性,且细胞增殖指数Ki67约50%肿瘤细胞阳性。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等特点,诊断为肌上皮癌。

  • 标签: 肌上皮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肺癌A549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进程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选取肺癌A459细胞(购自中科院上海细胞生物研究所)为研究对象,使用TGF-β1建立EMT模型,分为正常组、TGF-β1处理组(TGF-β1,10 ng/ml)、PEDF处理组(TGF-β1,10 ng/ml;PEDF,20 nmol/L)和氯化锂(GSK-3β抑制剂,LiCl)处理组(TGF-β1,10 ng/ml;PEDF,20 nmol/L;LiCl,20 mmol/L)。光镜下观察各组A549细胞的形态变化;划痕实验观察细胞的迁移能力;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观察和检测各组钙黏蛋白(E-cadherin)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和分布。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TGF-β1促使A549细胞呈狭长纺锤形变化,显著增加其迁移能力;PEDF部分逆转A549形态改变和迁移能力的增加;LiCl消除了PEDF的逆转作用。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结果显示,TGF-β1组α-SMA(0.973±0.081)、p-GSK-3βSer9(0.875±0.065)和snail(0.562±0.049)高于正常组α-SMA(0.594±0.041)、p-GSK-3βSer9(0.267±0.043)、snail(0.222±0.041,t=7.283、13.886、11.634,P值均<0.05),TGF-β1组E-cadherin(0.442±0.066)低于正常组E-cadherin(0.892±0.052,t=10.378,P<0.05);PEDF组α-SMA(0.712±0.063)、p-GSK-3βSer9(0.566±0.067)和snail(0.354±0.056)低于TGF-β1组α-SMA(0.973±0.081)、p-GSK-3βSer9(0.875±0.065)和snail(0.562±0.049,t=4.383、6.256、5.927,P值均<0.05),PEDF组E-cadherin(0.785±0.071)高于TGF-β1组E-cadherin(0.442±0.066,t=6.845,P<0.05);LiCl组α-SMA(1.021±0.083)、p-GSK-3βSer9(0.750±0.050)和snail(0.687±0.032)高于PEDF组α-SMA(0.712±0.063)、p-GSK-3βSer9(0.566±0.067)和snail(0.354±0.056,t=4.868、4.276、9.667,P值均<0.05),LiCl组E-cadherin(0.385±0.056)低于PEDF组E-cadherin(0.785±0.071,t=8.633,P<0.05)。结论PEDF通过调节p-GSK-3βSer9/snail信号通路抑制TGF-β1诱导的A549细胞EMT进程。

  • 标签: 色素上皮衍生因子 肺癌 上皮-间充质转化 糖原合成酶激酶3β/Snail通路
  • 简介:摘要基底膜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细胞外基质,广泛存在于人体的各组织中。自19世纪基底膜被发现以来,人们逐渐认识了其结构和功能。角膜上皮基底膜(EBM)通过限制活化的纤维化因子,参与调控角膜瘢痕形成。角膜损伤后,角膜瘢痕的形成和持续时间由角膜EBM的损伤程度及再生速度决定。角膜上皮及基质共同参与了角膜EBM的再生。角膜上皮的迅速再生有利于初始基底膜的组装。正常的角膜基质细胞为初始基底膜提供其余组装成分。规则的角膜基质表面有利于基底膜连续再生和基质细胞定位提供EBM成分。本文从对基底膜的认识发展、角膜EBM的成分与功能、角膜EBM再生与角膜基质重塑的关系、EBM再生的影响因素及相关治疗方法几个方面就角膜上皮和基质对角膜EBM再生的影响进行综述。

  • 标签: 基底膜 角膜上皮 角膜基质 上皮基底膜 损伤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