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科举考试制度始创于隋,发展于唐,完善于宋,成熟于明,极致于清,最终止于清末。为了实现对科举考试制度的全景敞视,可首先基于纵向维度的历史视角,探讨考试现象的从无到有;继而遵循横向维度的分析框架,从"考试科目、考试范围、考试内容、考试方式、考试组织、考试周期"等维度对科举考试制度作立体透视;最后指出"落后于时代发展"与"制度执行的异化"是科举考试制度被废除的深层原因,承认其存在的价值是对待科举考试制度的应然态度。

  • 标签: 科举考试制度 考试现象 全景敞视
  • 简介:<正>一虽然系统的教学评价理论和完备的教学评价技术产生于现代西方国家,但教学评价的思想和活动起源于古代中国则是世所公认的。追溯过去,我国古代教学评价的思想和实践极为丰富,形式也极为多样。就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来看,早在夏、商时期就有“以射取士”之记载,到了西周,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教学考评制度初步建立。据《学记》记载,当时考评的标准和内容是:“一年视离经辩

  • 标签: 教学评价制度 科举考试制度 学习结果 我国古代 学校教育 评价理论
  • 简介:清代中期,以训诂考据为核心的乾嘉汉学独领学风潮流,不仅对经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还使清代中期科举考试留下鲜明的文化印记。汉学推动了科考科目的调整,五经地位明降实升。汉学试题大量增加,考官评卷偏重后场策论,以此来选拔人才。这些都使得此一时期的考试文化具有浓郁的考据学色彩。

  • 标签: 科举考试 乾嘉汉学 考试文化
  • 简介:科举制度自创立之后,越来越走向制度化,考试的各个环节、程序逐渐严密起来,由于竞争更加激烈,人们的心态变得更为复杂,各种加诸科举考试之中的神灵观获得了存在乃至大行其道的空间。

  • 标签: 科举考试 科举制度 状元总数 士人 儒林外史 侥幸心理
  • 简介:<正>律赋由初唐中期以后直至唐亡被用为科举考试的工具,于是一些人便认定律赋只是一种用于考试的文体。这种看法诚然不能算错,唐代的律赋确与科举考试相依附,而且有愈来愈紧密的趋势。可是中晚唐以后有一种现象也值得注意:一方而紧密粘附,一方而又渐渐偏离,而摆脱了跟科举的关系。本文的目的,拟就唐代律赋对科举考试的粘附和偏离过程,作历史性的阐明及解释。

  • 标签: 杂文 律赋 科举考试 诗赋 赋话 《登科记考》
  • 简介:《太平广记》对于崔圆在福唐观进行科举考试的记载,为闻一多援引入杜诗研究中。但也有学者对在宗教场所进行科举考试提出怀疑。本文对崔圆故事做了重新的解读,并结合“册府元龟》的记载、唐代科举考试制度和道教在唐代的发展等因素,认为唐代科举考试的确曾在寺观举行。但是,《太平广记》记载崔圆在福唐观的考试,并非如闻一多等先生所分析的,是与杜甫同场参加的进士省试,而是以招收“非常人才”为目的的制举考试

  • 标签: 唐代科举 道教 福唐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明代前期,官方移民背景下的流动人口大多可以顺利入籍所流入地区,进而可以获得科举考试资格。民间自发移民背景下的流动人口,或者需要返回原籍参加考试,或者在满足相关条件下附籍流入地区参加异地科举考试。明中期时,国家出台了禁止流动人口异地应举的规定。至明后期,又规定入籍三十年、二十年可以参加异地科举考试。明末屯学,以科举促屯田,也是一种特别的异地科举考试思想与实践。科举制内嵌着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基本矛盾。若要分区定额取士具备实质意义,异地科举考试必须设置一定准入条件,但冒籍应试则是一项无法彻底根治的科场顽症。

  • 标签: 明代 流动人口 异地科举考试 附籍 冒籍
  • 简介:尽管一般认为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被理学笼罩而呈现僵化状态,但也时常与不同时期的文化和学术相关联。康熙帝虽热衷于以天文学和数学为大宗的西学,却明确表示科举考试不能以天文、算法命题,以免阻碍天算“实学”的发展。然而,乾嘉考据学派兴起,把明末以降的西学纳入儒学知识考据的范畴,形成具有汉学范式的天算专门之学,进而渗透到科举考试当中。天算专门之学不但出现在乾嘉之际的会试、乡试和学政举行的“观风试”试题中,还出现在考生的八股文和策论答卷中,并成为对考生学问进行评判的重要标准之一。

  • 标签: 乾嘉学术 天算专门之学 科举 西学
  • 简介:科举考试初创于隋唐,完善于宋元,鼎盛于明清,衰废于清末,历时千余年,长期占据着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活动的中心。科举考试作为一项持续久远、体系完备、范型稳定的选拔治国贤能的制度,以其强大的社会功能,极其广泛的社会触角,对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和礼俗制度等产生了明显的统摄作用。

  • 标签: 科举考试 社会制度 统摄
  • 作者: 佚名
  • 学科: 军事
  • 创建时间:2019-05-19
  • 简介:由于清代科举的头场八股文从《四书》中命题,书院教学以八股文为重要内容,《中庸》言天命之谓性

  • 标签: 书院教学 内容书院 教学影响
  • 简介:商籍设立于明末,清承明制,并普及到全国各大盐场。明清商籍设立之初衷为方便远在他乡的盐商子弟参加科举应试,确保他们的科举权利。但因商籍设立与盐业资本之间的密切关系,商籍管理事实上赋予了盐商子弟一种科举特权。这样,商籍制度从设立伊始便具有二重属性:一为科举公平,一为政治交易。商籍管理的特权性质造成清代不断有人假冒商籍参加科举考试。为此,清政府逐步完善了商籍管理的各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科举考试的正常秩序。

  • 标签: 明清 盐商子弟 科举应试 商籍管理
  • 简介:科举始于隋朝,形成于唐,完备于宋,经由元、明、清,前后历经了约一千三百年,是历代封建王朝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唐宋的科举考试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进行了重要变革,在考试对象、考试方法、考试内容、奖惩监督等方面形成了相当完整的机制,不仅稳固了唐宋盛世,也对后代的人才选拔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 标签: 唐宋 科举考试 公务员考试 人才选拔
  • 简介:在历时1300年的科举考试当中,始终存在舞弊与防弊的尖锐斗争。科举考试中的舞弊行为可以分为考前舞弊、考试当中的现场舞弊和考后阅卷录取舞弊三大类。少数违规者的舞弊行径,不仅累及绝大多数清白士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挟持了整个科举考试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今天,考试中的舞弊行为有愈演愈烈之势,舞弊行为也表现出一些新的动向和特点,如高科技化、团伙化、职业化、内外勾结等。治理考试舞弊,需要多管齐下,使考生不想舞弊、不敢舞弊、不能舞弊、不需舞弊。在防范和打击舞弊的同时,还需科学处理严格管理与以人为本的关系、防范舞弊与代价适度的关系、考试内容与管理手段的关系。

  • 标签: 科举 考试 舞弊 防弊
  • 简介:宋代前期,科举考试时间变动不一,至英宗治平三年,最终确定为三年一贡举,并为元、明、清三代所沿袭。宋代科举考试三年一周期的规律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包括考生的成本、政府的成本以及国家整体政治生活的考虑等。科举考试三年周期的形成使得天下读书人进入一种规律化的生活,同时也简化了政府对于科举考试的管理。

  • 标签: 科举考试 选官制度 考试制度
  • 简介:科举考试演变成一种社会制度之后,要求制度公正的压力越来越大,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不断追求公正的过程,其形式上的公正日臻完善,为当时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维持社会秩序的机制,并为后世开启了社会公正的方向。但在整体上是一种非正义的社会环境中,从制度公正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都做着最大程度的努力。但正因为科举制对公正的过度追求,最后造成其自身难以克服的伦理悖论,各种繁复细密的公正举措不但妨碍了公正性本身,而且离其初始的道德目标越来越远。

  • 标签: 科举考试 制度伦理 制度公正 伦理悖论
  • 简介:清代是我国古典目录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其发展深受科举考试的影响。科举考试的广泛施行,激发了应举所需的类书的编纂,进而促进了古代文献目录的编制与研究;科举考试的三级考试试题中出现大量的目录学类试题,直接诱导了士人对目录学的关注与研究;科场评卷标准由重首场向重后场的调整,为目录学人才脱颖而出提供了极大便利与契机。

  • 标签: 清代 目录学 科举考试 视角
  • 简介:本文试图以科举考试本质精神的内涵为切入点,探寻其与社会价值观的互动关系。其主要观点是,科举考试本质精神即科举考试根本思想或基本观念,“公开平等,竞争择优”是其核心内容:它集中体现社会价值观,又给社会价值观以指导,并随着社会发展需求的社会价值观的变革而丰富发展自身。

  • 标签: 科举考试 本质精神 社会价值观 互动关系
  • 简介:高考语文作文应借鉴与传承科举"乡试",首先进一步加强评卷教师队伍建设,严格评卷教师职称及业务要求,严禁资格不符人员参加评卷,规范评卷教师年龄,建立评卷教师健康档案等。其次,为提高评卷效率,预先准备多种类型标准答卷,避免过细、太费时间的评分标准。最后,为保证作文阅卷质量,应逐步提高高考阅卷资金拨款,允许考试组织机构适当增加考生报考费用,接受社会企业捐款,制定阅卷教师表彰等制度。

  • 标签: 科举考试 乡试 高考 作文 评卷
  • 简介:五代十国时期,封建割据,战乱频仍,各国君主为了巩固自身的政权,纷纷效仿唐制,设科取士,选任人才。南方诸国皆因社会相对稳定,经济较为发达,加以统治阶级比较注重文化建设。因而科举考试制度得以沿袭盛唐余绪,相以为继。对五代十国时期岭南科举考试的历史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全面而正确地认识岭南科举考试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

  • 标签: 科举考试制度 五代十国时期 岭南 述评 相对稳定 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