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输血在抢救生命,疾病治疗中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人们对输血血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加注重其安全和疗效,传统的输血观念和手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作为一门独立的医学科学,已进入成分输血的年代,是近代医学发展的结果1。它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输血技术是否先进的重要标志。成分输血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血液中各种有效成分分离出来,分别制成高浓度高纯度的制品,一血多用,容量小,稳定性好,疗效好,副作用低,输入相对安全,便于保存,减少了血液传播疾病并节约了血液资源,降低费用减少了病人经济负担等优点。成分输血是患者缺什么补什么成分。目前国际上成分输血比例已达到90百分,发达国家已超过95百分以上。

  • 标签: 去白细胞 悬浮红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滤除白细胞血液的临床质量以及输注滤除白细胞血液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站2013年1月~2013年6月进行白细胞滤除处理的60份血液,过滤前测定红细胞渗透脆性,对处理后的血液进行白细胞滤除率、血小板滤除率、红细胞回收率、红细胞渗透脆性进行测定。结果60份血液的平均白细胞滤除率为99.97%,血小板滤除率为99.6%,红细胞回收率为92.1%,过滤前后红细胞渗透脆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液进行滤除白细胞处理,不影响血液红细胞的含量,血液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滤除率处于高水平,保证了血液制品的质量,同时可减少患者输血产生的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保证输血安全。

  • 标签: 白细胞过滤器 血液质量 非溶血性输血反应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对白细胞的影响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3月接受抗结核化疗而发生白细胞减少的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白细胞降低出现的时间大多在化疗开始后2月内,19例加用升白细胞药物继续原方案至疗程结束,14例调整化疗方案后恢复正常,1例因伴血小板明显减少而停服所有抗结核药物。结论抗结核药物可导致白细胞减少,化疗期间应重视血常规的检查,若能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得当,大多能顺利完成抗结核疗程。

  • 标签: 抗结核药物 白细胞减少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自动尿液分析仪的逐渐普及,逐渐促进尿液检查朝标准化方向发展,并具有较好的重复性、较高的准确度以及较为方便、快捷的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采用白细胞干化学法对尿糖进行检测,其结果为阴性,对尿糖采取镜检,则其为阳性。以下对尿糖对白细胞干化学法检测结果的影响进行探讨分析。

  • 标签: 尿糖 白细胞干化学法 检测结果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尿糖对白细胞干化学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抽取我院干化学检测尿糖阳性且镜检白细胞阳性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尿糖阴性而镜检白细胞阳性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干化学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尿糖的增高,使干化学假阴性率也随之增高,对照组经检查,假阴性率为26.7%(32/120)观察组假阴性率在25%-87.5%,组间对比(P<0.05)。结论通过检测尿糖,会干扰干化学检测结果,产生一定假阴性率,因此在检测时,也需配合镜检。

  • 标签: 尿糖 白细胞干化学 检测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采用人工显微镜检查患者尿液中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含量与采用干化学法检验所获得的结果进行对比,并讨论采用干化学法导致的结果呈假阴性与假阳性的因素。方法选取我院门诊部收治的4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的新鲜尿液作为标本,共480份,采用随机分组法进行分组,分别分为A组与B组,A组采用干化学方法进行检测,B组采用人工显微镜方法进行检测,观察两组患者尿液中红细胞(RBC)、白细胞(WBC)的含量。结果通过对比发现,A组患者检测结果中的WBC假阳性率为22.0%,假阴性率为12.7%,明显高于B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RBC假阳性率为7.9%,假阴性率为14.6%,明显高于B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干化学方法对患者尿液进行检验具有高效、便捷的特点,但这种方法的假阳性率与假阴性率过高,无法代替人工显微镜检查的方式。

  • 标签: 尿血白细胞 尿血红细胞 干化学法 人工显微镜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0-0120-02
  • 简介:目的阐明压力负荷诱导的大鼠心脏松弛受体(relaxin/insulinlikefamilypeptidereceptor,RXFP1)表达下调的意义及机制。方法利用大鼠主动脉弓结扎(transversaortaconstriction,TAC)方法建立压力负荷模型,WesternBlot检测RXFP1表达水平,并检测siRNA敲减RXFP1的乳大鼠成纤维细胞在松弛作用下胶原的分泌水平。进一步采用WesternBlot检测不同浓度TGFβ1孵育乳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RXFP1的表达变化。结果TAC组心脏松弛受体RXFP1表达下调,敲减RXFP1后松弛抑制乳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胶原分泌的作用显著减弱,TGFβ1呈剂量依赖性地下调乳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RXFP1表达。结论在压力负荷诱导的心室重塑模型中,TGFβ1导了心脏RXFP1下调,并抑制松弛发挥抗纤维化作用。

  • 标签: 心室重塑 松弛素受体 TGFΒ
  • 简介:摘要目的对混合浓缩血小板进行过滤,得出3种不同的血小板过滤器呈现的多样性的效果方法根据血小板回收率特定值制造混合浓缩血小板的离心条件,使用富血小板血浆法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过滤,并在浓缩血小板过滤之后进行计算,得出血小板回收率值、白细胞清除率数值、红细胞清除率数值等,最后把上述研究进行比较分析,并得出结论。结果3种过滤方法的研究所得出结果均有差异,并都具有统计学的意义。由12U浓缩血小板所制备的血小板计数结果与《全血及成分质量要求》中对混合型浓缩血小板所要求的计数含量相差无几,红细胞混入量的符合率也达到71.8%,混合浓缩血小板的研究总体符合率是67.2%。可略掉关于混合浓缩血小板中白细胞过滤的程序,既采用12U型的浓缩血小板制就可达到预期成效。

  • 标签: 混合浓缩血小板 过滤器 白细胞过滤 血小板回收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大剂量输血患者中应用去白细胞输血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2年6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84例大剂量输血患者,随机方法分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输血,实验组患者接受去白细胞输血。对比分析两组患者输血效果、输血不良反应的差异性。结果两组患者输血后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乳酸脱氢酶(LDH)、白蛋白(ALB)、葡萄糖(GLU)等指标经t检验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经卡方检验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大剂量输血患者中应用去白细胞输血不影响输血效果,同时可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大剂量输血 去白细胞输血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CCL25对T-ALL细胞系Jurkat上L-plastin(LPL)迁移作用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CCL25处理前后,LPL的形态变化。结果静息状态下,LPL均匀分布在胞浆内,与F-actin不共定位。CCL25处理后,LPL发生迁移,与F-actin发生共定位。结论CCL25导Jurkat细胞LPL的迁移。

  • 标签: CCL25 CCR9 T-ALL细胞系Jurkat细胞 L-plasti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尿液白细胞仪器检测与人工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方法:对我院的300例尿液样本分别使用人工镜检及仪器进行检测,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在使用仪器检测法检测300例尿液样本中,呈阳性的例数为114例,呈现阴性的为186例,假阳性率为13.33%,假阴性率为9.00%,人工显微镜检测法检测300例样本中有99例呈阳性,201例呈阴性,未见有假阳性及假阴性例数,两组比较有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由于人工镜检法和仪器检测法的使用原理存在差异。所以对尿液白蛋白的分析具有各自的优点及缺点,在临床检测上需要将仪器检测法与人工镜检法合理的结合起来使用,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尿液白细胞 人工检测 仪器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葡萄膜炎患者中HLA-B27的阳性表达检测,探讨HLA-B27的阳性表达与临床表现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50例葡萄膜炎患者外周血进行HLA-B27抗原表达的检测,观察HLA-B27阳性与临床关系,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50例患者中,HLA-B27抗原阳性40例,阳性率80%,其中女性30例,阳性率(83.3%);男性10例,阳性率(25.0%),女性阳性率大于男性患者。性别的年龄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临床表现单眼多见,以尘状KP,发病时视力下降明显,易复发,激素治疗效果佳。结论对葡萄膜炎患者检测HLA-B27,有助疾病诊断,女性是HLA-B27相关性葡萄炎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 标签: 人类白细胞抗原B27 性别 年龄 葡萄膜炎 流式细胞术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探讨脾胃汤治疗恶性肿瘤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疗效,为提高患者放化疗后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中医科接受治疗的恶性肿瘤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患者70例,随机平均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用脾胃汤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西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数、KPS评分的变化情况及治疗有效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白细胞数为(5.11±0.49)×109/L、KPS评分为(80.72±1.02)分、治疗有效率为88.57%,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脾胃汤治疗恶性肿瘤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症可以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

  • 标签: 脾胃汤 恶性肿瘤 白细胞减少症
  • 简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徐海峰著辽宁教育出版社2013年6月350千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重大的实践问题。该著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深入阐释了价值、价值观、社会核心价值观等基本范畴及其内涵的时代变迁与当代走向,突出价值观学理上的研究考证,追求深层次的理论挖掘,并以经验存在为研究根基,在现实生存之有限性的条件分析中,透过经验现象层面上的零散性、相对性、变动性,寻求社会主义运动的内在逻辑和根据,在价值观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中,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根本尺度。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核心价值观 新书 社会主义运动 教育出版社 时代变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脑梗塞患者的疗效机制。方法以2014年1月至10月我院住院部收治的68例首次急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行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A组和B组,均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及营养脑神经等方案治疗。A组在此基础上口服瑞舒伐他汀、B组不予其它治疗,同时纳入34例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5d后、治疗10d后检测三组血清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ICAM-1)水平及白细胞粘附率,同时统计患者疗效及用药期间不良反应情况,行对比分析。结果①治疗前A、B两组患者ICAM-1水平及白细胞粘附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B组治疗10d后两项指标显著降低;而A组在治疗5d后即已出现显著降低,且指标数据较B组亦有显著差异。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A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P<0.05),同时两组均未见药物不良反应。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有效降低首次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ICAM-1水平及白细胞粘附率,这可能是其治疗脑梗塞的疗效机制之一。

  • 标签: 瑞舒伐他汀 脑梗塞 细胞间粘附分子1 白细胞粘附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和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WBC)在小儿细菌感染和支原体感染两种肺炎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检测住院的儿童190例,细菌感染型肺炎100例,支原体肺炎90例。患儿分别在住院第二天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中CRP浓度和血细胞计数仪计数全血WBC浓度水平,同时做细菌培养和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另有健康儿童9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两种肺炎的CRP和白细胞浓度水平在细菌感染型肺炎明显高与支原体肺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支原体肺炎的患儿与对照组患儿的白细胞计数无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CRP与对着组患儿有统计学差异。结论CRP和白细胞计数对细菌感染引起肺炎有早期诊断意义,早期鉴别两种肺炎,为临床用药的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细菌感染肺炎,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抗体
  • 简介:目的:研究对于需输血的急性白血病患者能否通过应用去白细胞的输血技术减少患者医院感染。方法:随机选择2008-01-2012-01血液科住院治疗的急性白血病(除去M3)需要输血的患者,去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将191例患者分为研究组(95例)及对照组(96例),在患者需要输血时,分别输注普通血液成分及去白细胞的血液成分,最后比较2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89%∶52.08%,P〈0.05)。结论:对于需输血的急性白血病患者,使用去白细胞的成分输血技术能减少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

  • 标签: 去白细胞输血技术 白血病 急性 医院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对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和显微镜法在尿中红细胞白细胞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择3022份晨尿样本进行研究,将尿液分成两管,对两管尿液分别进行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和显微镜法检测。结果显微镜检查与UF-500i检测红细胞阳性率分别为12.5%和19.5%,真阳性率、假阳性率、假阴性率以及真阴性率分别为10.8%、8.7%、1.7%、78.8%,经2检测RBC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镜检查与UF-500i检测白细胞阳性率分别为24.8%和14.5%,真阳性率、假阳性率、假阴性率以及真阴性率分别为12.1%、12.7%、2.5%、72.8%,经2检测WBC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在对红、白细胞进行检测时与显微镜法存在差异,二者可以在临床工作中做到互补,为检测结果准确性提供保障。

  • 标签: 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 显微镜法 红细胞 白细胞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γ-干扰联合促肝细胞生长对酒精性肝炎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自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接受诊治的酒精性肝炎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促肝细胞生长静脉滴注配合γ-干扰隔日皮下注射进行治疗,对患者临床情况进行密切观察。结果通过促肝细胞生长静脉滴注配合γ-干扰隔日皮下注射进行治疗,两个月后效果明显患者19例(95%),无效患者1例(5%)。结论γ-干扰联合促肝细胞生长对酒精性肝炎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效率较高,患者恢复时间短暂,满意度较高,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 标签: 酒精性肝炎 促肝细胞生长素 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