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8 个结果
  • 简介:很喜欢谭晶的一首歌,歌名叫《长街宴歌》,是唱红河哈尼风情的。歌曲一开头就唱到“踏上哈尼梯田,一级一级登呢个天,拖来彩虹当桌布,摆成长街宴……”听过一次就非常喜欢它,每次唱起它都会充满深情与自豪。

  • 标签: 散文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简介:一  我在乡村生活的童年少年时代,出门就是梯田,抬脚就是田埂,打个喷嚏都会吓着田里的鱼,梯田跟人们太近太近了,却从来没人想过,有一天梯田会举世瞩目。  我的出生日期,正是梯田发绿的五月间。靠梯田吃饭的人们,人人的身子苦累成梯田弯曲的形象,日子仍然像缝缝补补的背稻谷的麻袋。去田里栽秧的一天吧,我出生了。家里下锅的米到了拿颗粒数的窘境。母亲的乳汁,胡乱流出些营养,我却铁铁扎扎的长肉。某家生了儿子!咳一声嗽所有人都听得见的小小村子,牙齿缝夹韭菜丝般细小的事,也是几天下饭的话题。

  • 标签: 世界遗产红河 哈尼梯田 红河哈尼
  • 简介:滇地似乎有着特别宽容的山水,哀牢山和红河养育了汉族、哈尼族、彝族、傣族、拉祜族等不同民族的人们。一次哈尼族山寨之旅,使我真正地逃离了那些假惺惺的风景祖矫情的民族风情。那种山寨的生活甚至使我有种奇异的熟悉感,在那片大山里一生活本该如此。

  • 标签: 哈尼族 民族风情 哀牢山 拉祜族 生活 彝族
  • 简介:每年农历六七月间,哈尼族会迎来“捉蚂蚱节”。大部分哈尼人居住在云南省的山区,为确保水稻丰收,他们采取过“捉蚂蚱节”的方式,来驱除和避免虫灾。“捉蚂蚱节”这天,全寨子男女老少都到田里捉蚂蚱,以家为单位,分头捕捉。每家捉够一竹筒后,就把蚂蚱一只一只撕成五份,头一堆,腿一堆,身一堆,尾部一堆,

  • 标签: 哈尼族 “捉蚂蚱节” 节日 风俗习惯 文学传统
  • 简介:长期以来,学界关于“哈尼梯田”的内涵、起源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且有一些误解甚为流行,以讹传讹。研究基于演化经济学理论,明确了中国田制史上“水田”“山田”“梯田”“哈尼梯田”等概念的内涵,探讨哈尼梯田的演化路径,认为滇南哈尼族地区“森林—水源—村寨—梯田”四位一体中的“哈尼梯田”,包含“人”“技术”“生态”三个因素,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都不周延。发源于江南的稻田“精耕细作”模式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创造,“哈尼梯田”就是这一模式在滇南哀牢山区扩散、传播和演变的结果,而且可以说是山地生态农业模式的极致。

  • 标签: 水田 山田 梯田 哈尼梯田 精耕细作 稻鱼共生系统
  • 简介:<正>为了推动哈尼族文化研究的发展,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增进各国学者之间的友谊和了解,促进哈尼族地区全方位的改革开放,加快哈尼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云南大学中国西南边疆民族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和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联合举办了哈尼族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这在历史上尚属首次的会议得到了云南省人大常委会,云南省民委和红河州、个旧市、元阳县、建水县等各级领导机关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也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积极响

  • 标签: 哈尼族文化 国际学术讨论会 经济文化 中国西南 民族研究 建水县
  • 简介:从文献综述的角度,对哈尼族新创文字从文字创制的历史背景、社会调查及其研究成果、在学校教育中使用的情况等进行了分类概述,总结了哈尼文自1957年创制至今半个世纪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在目前情况下哈尼文研究尚存的不足之处。

  • 标签: 哈尼族 新创文字 文献综述
  • 简介:<正>哈尼族是云南省古老的山地少数民族之一,共约九十八万人口,集中分布在滇南红河与澜沧江之间哀牢山和无量山广阔地带,其语言系属为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由于种种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哈尼族内部形成若干繁杂的支系,自称他称和互称有哈尼、爱尼、豪尼、和尼、雅尼、碧约、卡多、叶车、白宏、罗比、腊米、罗美、各和等三十余种,其中以自称哈尼的人数最多。史籍记载的哈尼族名称有阿泥、窝泥、斡泥、

  • 标签: 哈尼族 原始图腾 少数民族 父子连名 支系 滇南
  • 简介:<正>敏莎是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向阳寨的一位哈尼族妇女。与敏莎认识有点偶然,也太巧。认识这家人是去冬版纳采风的难忘记忆。向阳寨距景洪市和勐海县城都不过二十多公里,与布朗山班章寨那边相比,交通方便多了。我们采风团一到寨门口就受到哈尼族村民的热情欢迎。热情的哈尼人邀我们先上竹楼喝普洱茶休息。这里的普洱茶与布朗山那边一样绝对正宗,我们喝的也是古树茶,但采风

  • 标签: 勐海县 布朗山 采风团 西双版纳州 寨门 九万
  • 简介:摘要墨江县是中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北回归线从这里穿城而过。特殊的气候条件和这里独有的哈尼胶泥梯田,使得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优质紫米的主产地,哈尼族在紫米种植、紫米饮食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链条。本文将通过介绍墨江县哈尼族的紫米文化、紫米饮食制作以及紫米的生态意义,来探讨紫米文化的内涵。

  • 标签: 墨江县 哈尼族 紫米 文化内涵
  • 简介:山河的子民——哈尼哈尼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自从春秋战国时期进入汉文史籍以来,历史的春秋已越千年。但是,汉文史籍中对哈尼民族的记载是十分零星的,甚至出现了断层。而哈尼民族在千百年来的民族发孕和成长过程中没有形成自己民族的文字,对民族的发源只保留在创始史诗、迁徙史诗、

  • 标签: 哈尼族 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 自然 成长过程 民族
  • 简介:哈尼族仿生性舞蹈是哈尼族人祖祖辈辈对自然形态进行细微观察后创造出的,有着本民族的审美情趣,浓缩着本民族性格内涵的舞蹈样式。时至今日,其除了活态文化的观赏价值、历史价值之外,对于舞蹈教育它更有着多维度、多元化的训练价值。舞蹈教育价值体现在舞蹈肢体的强韧、舞蹈思维的编创、舞蹈文化内核的沉淀上。其具有的训练价值与意义在引入课堂教学,势必为舞蹈教育更好地发展垒石添瓦。

  • 标签: 哈尼族 仿生舞蹈 舞蹈训练 价值
  • 简介:<正>哈尼族共有125万多人口(据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是我国西南边疆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山居农耕民族之一。但由于历代汉文史籍文献记载较少,本民族又无文字记载可供探研,在其族源问题研究中,学术界观点颇有分歧,各持己见,莫衷一是。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既是一个人们共同体,又是一个历史范畴。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而不是什么永恒凝固不变的东西,也不是光靠血缘纽带维系着的群体;民族有其自身形成、发展、消亡的必然规律和条件。几乎人类世界所有的民族、在其形成、发

  • 标签: 族源研究 农耕民族 西南边疆 人们共同体 民族学 共同地域
  • 简介:按照《云南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的要求,省人大常委会机关从扶贫点的边境一线、少数民族、居住条件较差及劳动者素质较低的实际出发,以基础设施建设(民居工程)为重点,上下紧密结合,加强督促检查,做到用心、用情、用力,通过一年的努力工作,使扶贫点的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地改变,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

  • 标签: 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人大常委会机关 真情 山寨 乡村 基础设施建设
  • 简介:哈尼族在对自然和各种客观事物的态度上,表现出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勤劳简朴的性格;在对民族内部关系的态度上,表现出热情友好、均衡和睦、荣辱与共的性格;在对本民族的自我评价上,表现出自尊自重、自强不息、依恋不舍的性格。在对其他民族关系的态度上,表现出善良淳朴、真诚直率、礼貌谦让以及内向排外、沉闷忧郁、敏感多疑的复杂的性格。这些性格特征是在哈尼族艰难跋涉的迁徙过程和艰苦卓绝的梯田农业创造过程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并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 标签: 哈尼族 民族性格 迁徙历史 梯田营造 社会生活
  • 简介:摘要:否定作为人类语言中一个普通的语法语义范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否定表达在实际语言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语用功能。日语的基本语言结构是SOV,云南省独有的少数民族哈尼族使用的哈尼语也是SOV的语言结构。本研究以日语和哈尼语的否定标志词及委婉否定表达的用法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两种语言的否定表达的异同,探索这两种语言现象否定表达的规律。通过本研究希望为相关研究机构、高校日语教学提供研究的基础,为对比语言学做出一定的贡献,也为选择日语作为高考外语的云南哈尼族考生学习日语否定表达提供一定的帮助。

  • 标签: 日语 哈尼语 否定表达 对比研究